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
擴展閱讀
南華資產控股的股票行情 2025-07-19 03:26:30
工銀創新動力基金凈值 2025-07-19 01:54:42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

發布時間: 2021-10-29 15:10:19

『壹』 天時不如地利的古文翻譯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原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利於作戰的地形又比不上作戰中的上下團結。
(有一座城牆)周圍三里的內城牆、七里的外城牆,(敵人既然來)包圍並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但是卻沒有勝利,這正是說明有利的時令、氣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勢。(又有一座城池)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士兵們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們拋棄了城池離開了它,這是說明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上下團結。所以說,不用劃定的邊疆界線來限制百姓,不用山川溪流的險峻來鞏固國防,不用武器的銳利和盔甲的堅固來在百姓中建立威信。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缺少幫助達到極點,(連)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用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屬(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戰,一戰一定就會獲得勝利。」

『貳』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孟子說:靠天時來選擇戰斗的時機,比不上優良的地理條件對戰鬥成敗的影響大,而地理條件的優良,又比不上參戰者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對戰斗獲勝的影響大。

『叄』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般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肆』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選段: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4)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此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論述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的道理。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伍』 翻譯: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陸』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重要)。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稱為「亞聖」。他提出要「與民同樂」,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⑾民不以封疆⑿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⒂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⒄,親戚畔⒅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全文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重要)。 周圍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牆,(敵人)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敵人既然)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的條件;但是還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守城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銳利,裝備盔甲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拋棄城池離開了它,這是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的流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河流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堅固銳利。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達到極點,(連)族內族外(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達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憑借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內族外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罷了,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柒』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然而不能取勝,這是由於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就罷了,作戰就一定能勝利。

『捌』 天時不如地利原文

  1.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 譯文:

    孟子說:「得到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不如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團結重要。 」
    (比如有座)內城方圓三里、外城方圓七里的小城,敵人包圍並攻打它卻不能勝利。(敵人既然來)包圍並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但是卻沒有勝利,這正是說明有利的時令、氣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勢。

    (又比如,另有一座城池)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士兵們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們拋棄了城池離開了它,這是說明有利的地理形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團結。

    所以說,不能依靠劃定的邊疆界線來限制人民(定居而不遷走),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險峻鞏固國防,不能依靠武器的銳利和盔甲的堅固來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人心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缺少幫助達到極點,(連)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用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屬(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得道的君子要麼不戰,一戰立即就會獲得勝利。」

『玖』 天時不如地利的譯文和原文對照

1、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則必勝矣。」

2、譯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

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

幫助的人到非常少的時候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9)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擴展閱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經典智慧的戰爭理論,在20世紀的近代戰爭中,屢次得到了現實的證明。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引人注目的前蘇聯對法西斯德國的衛國戰爭:

德軍企圖通過閃電戰,繼續在蘇俄廣褒的國土上稱霸披靡。希特勒妄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攻,摧毀蘇聯的意志和抵抗。

戰爭中期德軍卻發現舉步為艱,蘇聯人民頑強不屈的抵抗住了德軍的前進步伐,特別是當蘇聯惡劣嚴寒、冰凍無比的冬天來臨以後,水土不符的德軍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後勤補給也陷入了失控狀態。

缺吃少穿的德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而此時的蘇聯紅軍,卻利用地理優勢和天生的耐寒能力,對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了聲勢壯大的反攻戰役。

蘇聯全國軍民萬眾齊心、眾志成城,終於取得了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並且同盟軍一道,解放了被法西斯蹂躪的歐洲各國!消滅了不可一世、罪惡滔天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權。

『拾』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譯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xi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資料〓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名軻,戰果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與孔子齊名,世稱「孔孟」,被尊為「亞聖」。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夫,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讀解〓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 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注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但 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 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 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 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哪裡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 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系,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 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 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 呢?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