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
擴展閱讀
15w買股票印花稅是多少 2025-07-19 00:02:59
網際直通車 2025-07-18 23:35:27

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

發布時間: 2021-10-29 23:04:30

⑴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歷史,可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這一點。

這次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第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

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對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改革的任務。

第三,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

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錯誤結論。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共中央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選舉產生了以陳雲為首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它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

⑵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名是什麼

  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名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從此將中共中央的指導思想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這次會議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會議,被稱為是「新時代的遵義會議」。

  3. 內容:

    1)思想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的思想路線,高度評價真理標准問題討論。

    2)政治上:果斷停用「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

    3)組織上: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及一些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4. 意義:

    1)形成了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2)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3)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點。

    4)使我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新時期。

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是什麼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1)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1)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後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⑷ 十一屆三中全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第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經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為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⑸ 聯繫上面的地圖和圖片說一說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同點

1. 都形成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集體.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2. 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共和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3. 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遵義會議為長征的勝利,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⑹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三中是什麼意思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三中是第三次的意思。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舉行,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使我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新時期。

2、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

(6)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擴展閱讀:

1、每次三中全會一般耗時3-5天,出席人員包括中央委員、候補委員,有關負責同志可列席會議。1978年以來召開過7次三中全會,其中4次在10月召開,9月、11月和12月各召開過一次。

2、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3、歷屆三中全會,往往帶有每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烙印。可通過觀察三中全會,來體現出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4、一般每屆一中全會產生黨內的領導,二中全會推選國家機構領導人和全國政協領導人的建議名單,三中全會研究經濟改革,四中全會聚焦黨建。

⑺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稱是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稱: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舉行。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中共中央解決了有關問題,此後召開的三中全會只是公布並確認了工作會議的成果。

該次會議被視為鄧小平時代和改革開放的開端。

(7)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擴展閱讀:

會議評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被認為是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束縛。

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從此將中共中央的指導思想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從此中國逐漸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走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道路。因此三中全會亦被認為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會議。

⑻ 幾屆幾中全會,像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什麼意思啊

幾屆是和中共幾大一致,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有關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每五年召開一次,我們通常簡稱為「XX大」。比如我們所說的「十六大」,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簡稱。

黨的中央委員會一般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全會」或「中央全會」。一般來說,每一屆中央委員會總共召開五至六次全體會議,分別簡稱為「一中全會」、「二中全會」、「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等。「XX屆X中全會」,就是這樣產生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於1978年12月,「十一屆」即中國共產黨五年開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是第十一個五年召開的大會;「三中」即共產黨開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三次會議,開每屆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一次會議叫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叫二中全會,以此類推。

(8)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擴展閱讀:

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黨的中央委員會每年要舉行一次,這個會議就稱作幾屆幾次,如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就叫做十七屆三中全會。

「屆」的釋義:

因為一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是換屆選舉中央委員,大會完畢也就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所以幾屆幾中的屆是第幾屆委員的屆,而非第幾次會議。比如十七屆一中全會,並不是因為十七大才叫十七屆,而是因為十七大產生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的全體會議才叫十七屆。

「中」的釋義:

「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員會議,如「七屆二中全會」就是指七大的黨代表選出來的中央委員召開的第二次中央委員會議。現在通常是每一屆召開七次全會。比如,十七大是2007年召開的,先召開的是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一屆中央革命委員會。然後由中央革命委員會召開一中全會選舉產生黨的總書記。政治局常委等人。以後的五年都是黨中央代替全國代表大會行駛職權,08年是十七屆二中全會,09年是十七屆三中全會。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立即召開一中全會,決定中央機構;年份尾數逢3逢8的2月召開二中全會,決定國家機關領導人選;逢3逢8的下半年召開三中全會;逢4逢9的下半年召開四中全會;逢5逢10的下半年召開五中全會;逢6逢1的下半年召開六中全會;下次黨代會前夕召開七中全會。

⑼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終點:會議全面糾正了「左」的錯誤,結束粉碎「四人幫」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處於徘徊中的局面;起點: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⑽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

1、社會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人們期盼中國能迅速擺脫困境。

2、政治上:左傾錯誤依然在國內佔有主要地位,左傾錯誤的長期影響仍束縛著許多人的頭腦,撥亂反正十分艱難。

3、經濟上: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大力整頓,國民經濟初步恢復。

4、思想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最後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6、國際環境上:中美關系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開始明朗化。

(10)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擴展閱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決定

1、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3、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4、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偉大成就,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