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體育期刊投稿地址
體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簡介
《籃球》雜志由中國籃球協會主辦。
該刊向讀者介紹國內外重大比賽消息、評述、趣聞;世界籃球明星的成長及其訓練、比賽經驗;世界籃球新技術、新戰術。
《籃球》編輯部 (北京體育館路11號) 100061 CN11--1286( 雙月刊)
《田徑》雜志由中國田徑協會主辦。該刊內容有國內外重大比賽消息、評述、趣聞和成績紀錄;世界優秀運動員傳記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徑運動的技術、理論等。
《田徑》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11號) 100061 CN11--1287(雙月刊)
《體??》雜志由中國體??協會主辦。該刊主要欄目有國內外競賽、技術訓練、知識之窗、群星譜、業余訓練、科學研究、宿將回憶錄、小資料、健美講座等。
《體??》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8號) 100061 CN11--1288(季刊)
《游泳》由中國游泳協會主辦,該雜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樣游泳工作者和廣大愛好者為對象的群眾性專項刊物。介紹游泳、跳水、水球、花樣游泳專項運動知識、技術、訓練與群眾活動以及國內外新動向和優秀運動員。
《游泳》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5號) 100061 CN11--1289(雙月刊)
《中國排球》雜志由中國排球協會、新體育雜志社主辦。該刊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向排球愛好者普及排球知識,開拓其視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紹世界排壇的新技術、新戰術及新動向,以促進我國排球事業的發展。
《中國排球》編輯部 (北京體育館路8號) 100061 CN11--1458(季刊)
《武術健身》雜志由新體育雜志社主辦。該刊宣傳武術、氣功的健身作用、知識和方法;挖掘、介紹祖國民間傳統養生法;引導人們科學地進行武術、氣功鍛煉,注重武德修養,增進身心健康。
《武術健身》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8號) 100061 CN11--1459(雙月刊)
《學校體育》雜志由國家教委、國家體委主辦。該刊主要宣傳黨和國家關於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介紹國內外有關學校體育工作的動態和經驗;協助學校體育教師進行業務進修。辟有行政管理、體育教學、課外體育、課余訓練、國外學校體育、人物誌、信息台等欄目。
《學校體育》雜志社(北京體育學院內) 100084 CN11--1524 (雙月刊) 主編:賴天德
《中國體育》雜志是國家體委主辦向海外華人宣傳我國體育的綜合性刊物,介紹我國體育戰線取得的成就,擴大中國體育在海外的影響。主要欄目有體育競賽、群眾體育活動、民族體育、中國武術傳統健身方法、體育名人介紹等。
《中國體育》編輯部 (北京體育館路8號) CN11--1753(月刊)
《北京體育學院學報》主要介紹本院體育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各個項目的技術分析,專題調研和經驗總結,以及國內外體育科研成果、經驗和動態等。
《北京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北京體育學院內) 100084 CN11--2096(季刊)
《中國體育科技》雜志由國家體委科研所、情報所主辦。該刊介紹體育科研成果、交流訓練經驗,溝通國內外科技信息。設有科研成果、調研報告、專題論文、經驗總結、問題探討等欄目。
《中國體育科技》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11號) 100061 CN11--2284(月刊)
《體育文化導刊》
地址:北京崇文區天壇東里中區中14號 郵政編碼:100061
E-mail:[email protected]
《體育科技文摘》由國家體委體育情報研究所,北京體育學院和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共同主辦。國內唯一的體育科技情報檢索類文摘期刊,屬國家科委國內外科技期刊檢索系列,公開發行。該刊通過文摘、簡介和題錄三種形式報道國外的體育科技文獻,對部分重點期刊做較全國的報道。通過該刊可使讀者在較短的時間了解廣泛的體育科技信息,它是從事體育科研、教學、訓練管理工作的各級人員必備的工具書。
《體育科技文摘》編輯部(北京體育館路11號)100061 CN11--2459 (雙月刊)
《健康顧問》雜志由人民體育出版社主辦。該刊普及健康、養生、預防疾病的知識,根據不同年齡組、不同工作性質的需要,就人的發育、生長、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紹各種知識與方法,注重介紹國內外各種行之有效的體育療效方法和健身方法。
《健康顧問》編輯部 (北京體育館路8號) CN11--12979(季刊)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學會主辦。該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刊登運用現代醫學與祖國醫學理論,解決體育運動實踐中提出的各種醫學問題的研究成果,以促進我國運動醫學事業的發展,增強人民體質。主要欄目有論著、綜述、國外動態、研究方法、臨床與研究報道、文摘、簡訊等。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編輯部 (北京體育館路11號)100061 CN11--12989季刊)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是北京體育師范學院主辦的體育學術刊物。本刊緊密聯系實際,刊登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和管理等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力求反映當代體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讀者對象為體育教師、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 (北京北三環路21號) 100088 准印證號:8903689(半年刊)
《體育教學》雜志是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出版發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對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交流體育教學經驗,探討中、小學體育教學理論、方法,以及教學改革;研究青少年體質等問題。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學體育教師和管理幹部。
地址:北京北三環西路11號,郵政編碼: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
E-mail:[email protected]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是為從事體育教學、科研人員及體育院校師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學術爭鳴園地的專業性刊物。主要內容有基礎理論、體育教學研究、學校體育、體育科學理論等。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天津體育學院內) 300381 CN12--1140 (季刊)
《內蒙古體育科技》是內蒙古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體育科學綜合性刊物。辟有體育理論、運動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理生化、運動選材等欄目。
《內蒙古體育科技》編輯部 (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14號) 010030 准印證:15--1064(季刊)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是沈陽體育學院主辦。該刊以體育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為主,鼓勵對新學科的探討和對體育邊緣學科領域的開拓。主要欄目有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科研、學生園地等。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編輯室(沈陽市皇姑區泰山路一段一號) 110032 CN21--1081 (季刊)
《沈陽體育學術》雜志是由沈陽市體育科學學會、沈陽體育學院科研處主辦。主要欄目有體質與選材、教學與訓練、評價與評估方法、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科技工作簡訊等。
《沈陽體育學術》編輯部 (沈陽市皇姑區泰山路一段一號) 110032 准印證:031(季刊)
《遼寧體育》雜志是由遼寧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辦。該刊立足遼寧,面向全國,宣傳報道黨的體育方針、政策,傳播體育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交流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經驗。主要欄目:體育論壇、工作研究、體育發展戰略、體育教學與學校體育、體育科研、競賽與裁判等。
《遼寧體育》編輯部 (沈陽市和平南大街42號) 110061 CN21--1123(月刊)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編輯室(長春市自由大路34號)130022 准印證號:149
副總編:肖桂華 吉林體育學院編輯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學、訓練和科研成果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間交流體育教學、訓練經驗、探討體育理論、介紹體育科研成果的陣地。讀者對象:體育教師、教練員及體育愛好者。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上海清源環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
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學和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同時對外開展學術交流,以促進體育教學、體育科學研究和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加強新學科的建設,更多更好地培養體育人材。主要欄目有基礎理論研究,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運動技術與戰術,體育組織與管理,學校體育,國外體育,體育史料等。
《上海體育》編輯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號) 200003 CN31--1054 (月刊)
上海市體委主辦的《上海體育》雜志為綜合性體育刊物。旨在宣傳我國體育運動(側重上海)的成績和體育界的精神風貌,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主要欄目有人物專訪、賽場內外、大賽前後、學校體育、超級名星、國際體壇、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誼之路等。
《國外體育科技》編輯部 (上海體育學院內) 200433 准印證:160(季刊)
《體育與科學》雜志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用性並重的綜合性刊物。辟有社會科學工作者論體育,體育文化研究、奧林匹克思想研究、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學校體育、體育科研與運用等欄目,集思想性、實用性、知識性為一體,是體育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體育與科學》編輯部(南京市孝陵衛) 210014 CN22--1208(季刊)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編輯室(南京市孝陵衛南京體育學院內) 210014
《浙江體育科學》編輯部 (杭州市體育館路104號)310004 CN--1128(雙月刊)
由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主辦的《浙江體育科學》雜志是綜合性體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當代體育科學發展規律和趨勢,介紹和交流體育學術研究、運動訓練、體育教學、群眾體育、體育管理等領域中的新成果、新經驗、新方法,並注重反映新技術革命對當代體育的影響和作用,同時提供國內外體育信息和動態。主要欄目有體育戰略預測、新技術革命與體育、爭鳴論壇、改革之窗、體育學術研究、運動訓練與技術、學校體育、講座與函授等。
《福建體育科技》是福建省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科研所主辦的一個旨在介紹體育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辦法的綜合性體育刊物。本刊辟有體育理論、運動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學校體育、體育譯文等欄目。
《福建體育科技》編輯部(福州市五一路狀元巷17號) 350005 CN35--1093(季刊)
《體育教學與研究》雜志由福建省體育衛生教育研究會和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系主辦。本刊主要是反映體育系教學、科研和普通中學、中等師范、中專、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學改革、課余訓練等情況。本刊辟有教學改革、教書育人、體質調研、學校管理、課余訓練、師資培養、體育衛生知識、體育譯文和體育信息等欄目。
《體育教學與研究》編輯部(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系內) 350007 准證號:042(季刊)
《福建體育學院學報》是本院的學術窗口,面向廣大體育教師、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和廣大體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體育科研成果,登載體育發展戰略與改革、教學訓練與人材開發,學科理論與技術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旨在加強學術交流,為提高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運動技術水平服務。
《福建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廈門市集美鎮) 361021 准印證號:118 (半年刊)
《山東體育科技》雜志是由山東體育科學學會、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圍繞本省體育工作的重點,傳播國內外體育科技情報信息;介紹、推廣國內外體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欄目有體育管理、運動訓練、學校體育、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技戰術分析、儀器器材研製、體育科研文摘等。
《山東體育科技》編輯部 (濟南市文化東路45號 250014 CN37--1011(季刊)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雜志由武漢體育學院主辦。該刊主要登載當代體育科學研究成果,旨在發展體育理論,加強學術交流。主要欄目有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教學訓練與人材開發、基礎理論與技術應用、科技文獻與信息等。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武漢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
《湖北體育科技》雜志是由湖北省體育科技研究所主辦的,以介紹國內外體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動態為主。主要欄目有運動訓練、運動醫學、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體育教學、經驗介紹、學校體育等。
《湖北體育科技》編輯部(武漢市武昌體育場) 430060 CN42--1177 (季刊)
《湖南體育科學》是湖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1979年1月創刊。主要欄目有運動訓練、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校體育、體育科研、體育譯文等。讀者對象:體育科研人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及體育工作者。
《湖南體育科學》編輯部(長沙市體育館路1號)410005 CN43--111(季刊)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廣州市沙河水蔭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
《廣東體育科技》編輯部 (廣州市較場西路16號) 510056 CN44--1226(季刊)
《廣東體育科技》雜志是由廣東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是體育科技方面的綜合性刊物。主要介紹國內外體育科研新成就,側重探討田徑、游泳、足球、舉重等項目的訓練方法、運動技術及戰術,介紹現代科技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
主要項目有綜合、田徑、游泳、足球、舉重、體??、技巧、籃球、排球、運動生理、運動醫學等。
《體育學通訊》雜志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會刊。是全國高校體育教師、衛生保健人員和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學術陣地和進修園地。設有體育課程建設、大學生體質研究、衛生保健教育、課余運動訓練、體育學知識和信息等欄目
《體育學通訊》編輯部(廣州市華南師大體育系) 510631 准印證號:417(季刊)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以報道本院學術研究較有特色的體育史、武術、運動醫學和新興體育學科為重點。辟有體育史與體育理論、體育技術、教學和訓練、體育基礎學科理論、運動醫學、學校體育等欄目。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 (成都市南效公園右側) 610041 CN51--1097(季刊)
《體育科學》(雙月刊) 國際標准刊號:ISSN1000-677X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95/G8 地址:北京體育館路5號 郵政編碼:100763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季刊) 國際標准刊號:ISSN1000-6710 國內統一刊號:CN 11-3812/R) 地址:北京體育館路11號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郵政編碼:100061 電話:(010)67112233-2504 傳真:(010)67146035
《教育教學研究論叢》(雙月刊) 國際標准刊號:ISSN1002-9605 國內統一刊號:CN11-1038/F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東26——24號 郵政編碼:221008 電話號碼:0516—3897572;5663312 E-mail:[email protected]
2.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的學校領導
周志宏,男,1963年9月生人,湖南長沙人,漢族,中共黨員,教育學博士,研究員。1984年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醫療系臨床專業。1987年考取湖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系臨床葯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90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職於湖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2000年被評定為研究員,並於2003年9月至2006年 6月攻讀上海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博士,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98年3月擔任湖南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兼任湖南體育職業學院副院長,2009年6月,擔任湖南體育職業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同時,擔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中國運動醫學學會常委,湖南省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譚焱良,男,1972年10月生,湖南衡東人,中共黨員、律師、研究生學歷、高等教育學碩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湖南體育職業學院院長。曾主持省級、校級科研課題六項,獲省級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一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校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2000年以來,發表論文20餘篇,主編《走進人文講壇》一書200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走進科學論壇》一書2008年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專著《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教育研究》一書2008年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高校學生幹部修養》一書2009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200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單位授予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8年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榮譽稱號。
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紀委書記 張曉娥(高級政工師)
分管黨群、人事、學生、紀檢監察等工作。具體分管黨委辦公室、學院辦公室、人事處、學生工作處、離退休工作處及紀檢監察室、工會、團委、婦委會。
3.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網站為什麼打不開
體育科學 體育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探求體育的本質和規律,是研究社會各種體育現象、最大限度發揮人體運動能力相通過身體練習進行教育並提高健康水平等規律的綜合性科學。 20世紀初首先在德國、日本開始了體育科學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體育科學研究真正在世界范圍開展起來。它的學科建成和發展,大體上經過派生、迭加和綜合三個階段。例如生理學運用於體育研究派生出運動生理學,統計學運用於體育,產生體育統計學、等等。體育科學的新興學科不斷出現,這完全符合當代科學不斷分化和綜合的總趨勢。 中國有組織地開展體育科學研究工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的。1954年,首先在北京體育學院設立了研究部,開始培養研究生和開展體育科學研究工作。1958年成立了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衛生系統成立了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以後相繼建立了上海、黑龍江體育科學研究所,成都體育學院成立了體育史研究室和研究治療運動創傷的運動醫學研究室和附屬體育醫院。到1979年底,全國共有17個體育科學研究所。1956年在北京體育學院召開了第1次全國性的體育科學報告會。1960年召開了第1屆全國體育科學工作會議,討論並制訂了體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任務和3年發展規劃。1964年召開了國家體委體育科學工作委員會,並於同年召開第1屆全國體育科學報告會。2000年底,中國體育科學會召開過6次全國性體育科學報告會,已經有16個分支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了地方體育科學分會,會員人數達到了8000人。
4. 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什麼時候出結果
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將於2015年11月5-9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辦。
5. 體育類核心期刊 都有哪些———評職你必須知道的(轉)
按照學術水平高低和投稿難易程度,體育類核心期刊基本可分四個等級一、《體育科學》主辦單位: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體育科學》是公認的體育類最高等級學術刊物,上面的文章基本可分為四類:一類體育界學術權威的研究報告,如訓練學的田麥久、奧林匹克運動的任海、人體科學的田野、王清、李國平,心理學的張力為,體質測試的江崇民等,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以及國家體育總局課題的研究報告;三是部分優秀博士論文,四是觀點較新、研究方法較先進的科研成果。
《體育科學》發表難度極大,是中國體育界的science,能夠在《體育科學》上發表文章,對於許多體育工作者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該刊物現在好象只接受紙質的搞稿,不接受電子投稿。
二、《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中國體育科技》 主辦單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研究所&
6. 請告訴我哪所大學籃球碩士導師比較厲害
北京體育大學
武國政 男 原籍河北省灤縣
1945年7月10日出生
中共黨員 教授
1965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 1969年畢業留校工作 33年教齡
1979年聘為講師
1992年聘為副教授
2001年聘為教授
現為北京體育大學籃球教研
室教師 博士生導師
二、校內工作
1.教學與育人成果
1969年-1973年任北京體育學院青訓大隊籃球隊男籃教練,主要負責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和管理工作,多次以教練員兼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全國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青訓隊運動員畢業後,大部分運動員進入省一線隊伍,其中徐元生、張明書進入了國家隊,現李吉仍在湖北省體工隊任教。
1973年-1983年,歷任七三級、七六級、七八級、籃球專修教學工作。七三級的程維亞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體委競賽處處長,陳文蘭現任天津市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七六級的劉鷹現任江西省體育局局長;趙曉軍現任黑龍江省體育運動學校副校長,任吾清現任寧夏吳忠市體育局局長;李濤現任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局長助理;七八級的胡紅現任重慶建築大學體育部部長、教授;李安現任中國籃協北京中籃體育開發中心市場營銷部經理等等。
1983年-1985年,擔任院長秘書工作,協助院長進行教學與管理改革工作,在院長領導下對北京體育學院向"中國體育大學"過渡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並與盧元鎮、牛乾元分工撰寫了可行性報告,經院黨委討論通過上報國家體委黨組,為後來北京體育學院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奠定了基礎。
1985年-2002年,歷任八五級、八九級、院男籃代表隊(1993-1995年,1995年帶隊參加在沈陽舉行的全國體院籃球錦標賽中,在前六名的隊伍中,唯有北京體院隊全部由體院學生組成,經過艱苦的拼搏,終於戰勝了有專業隊隊員參加的成都體院隊和天津體院隊而獲得第四名)、九五級、九九級籃球教學與訓練工作和碩士生導師的工作。八五級的鄭剛現在首都體育學院院長辦公室工作;吳桂和現在廣西省公安廳工作;沈飛現在是記者;八九級的曾勇現在是四川省電子科技大學男籃的主教練;趙勇在北京市消防局工作;九五級的潘德運現任浙江大學男籃主教練,兩次獲得CUBA總決賽亞軍,等等。我所教的碩士生中王惠琳、劉慶山正在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李波現在清華大學體育部工作;趙蘇妙現在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工作;目前本人正帶著7個在讀的碩士生。
在教學訓練中,始終注意學習新的知識,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科研,用科研指導實踐,使教學質量的以保證與不斷提高。1973年作為全院優選的業務教學能力最全面的三位教師之一,參加趙斌副院長領導的教師實現一專多能的實驗班改革試驗;1979年 進行了"開辟第二課堂發展學生全面能力"的試驗,推動了體育系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1986年參加了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課題研究,設計出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本人負責術科課堂教學質量的評估),規范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結構、教學方法、保證了教學效果,至今仍是考評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的參考依據。本人多年來正是以科學態度為導向,勤奮精神為動力,關愛情懷為基點,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在教學訓練中做到人有特點、隊有風格,使教學對象得到較快的進步與較大幅度的提高,在籃球專修教學訓練中確立了獨特的教學觀與訓練法,使學生在學校時較扎實地領略了籃球運動的精髓,畢業後在工作實踐中很快就創造出教學訓練的優異成果。在教學評估中始終保持"優秀"的成績,多次獲得優質課的榮譽與獎勵。
三、社會工作
1972年北京舉行了"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本人參加了籃球競賽委員會的工作,對在10幾個場地上進行的100多場球賽做了合理的安排,保證了賽事的順利進行。
在70-80年代,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籃球比賽與集訓的調研工作,並發表了調研報告,例如,柳州全國女子籃球運動員集訓,1978年北京國際男子籃球邀請賽調研,北京賽區全國男子籃球聯賽調研,第三屆、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籃球比賽調研等。
從1973-1983年,本人以籃球以及裁判員的資格多次參加全國籃球聯賽、錦標賽以及全國體育學院籃球錦標賽等賽事的裁判工作。
1987-1990年,多次代表北京體育學院參加全國地擲球錦標賽,並獲得了全國團體冠軍、亞軍和個人第2名,並兩次入選國家隊及擔任國家集訓隊教練員,代表中國參加了1998年世界地擲球(單打)錦標賽,1999年世界地擲球(團體)錦標賽,取得了團體第六名的優異成績。1986年本人參加了國家體委組織的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等9個項目的青少年訓練大綱的編寫工作,歷時三年,經過大量的調研與測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測試了幾百名青、少年男、女運動員,處理了數十萬個數據,在1989年完成了大綱初稿,經過一年的試行,終於在1990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統一的教學訓練大綱(包括"籃球教學訓練大綱"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 )。9部大綱獲得了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大綱"問世後,國家體委群體司業訓處相繼組織了三次(泉州、徐州和襄樊)全國業余體校籃球教練員培訓班(本人是培訓班的授課教師),明確了貫徹大綱的意義,規范了籃球基本技術規格與教法步驟,統一了籃球後備力量培養從低到高的嚴格訓練程序,確立了每一級後備人才的規格與標准。此外本人還多次擔任黑龍江省、山東省、四川省、福建省、保定市等全省、市籃球教練員培訓班的授課教師。
從1989年以來,本人一直擔任全國少年籃球比賽的技評裁判長,負責對參賽運動員的技、戰術與身體素質的考核,以及組織教練員訓練經驗與實踐的交流。
1997-1998年國家體委群體司組織專家修訂與編寫全國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本人任術科教學大綱編寫組組長,承擔了球類運動教學大綱的編寫,以及《球類運動》教材中籃球部分的編寫與全書的串編工作。在籃球運動教材中,針對以往的籃球教材中存在著進攻與防守內容及數量比例失調的問題,本人在防守一節中增加了"以球為中心、對球、人、區、籃進行綜合防守"的觀點與內容。
1999年,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根據我國與世界籃球運動的發展,依據我國籃球運動水平與後備人才發展的需要,再次組織專家修訂1990年出版的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本人擔任大綱修訂組的副組長,大綱修訂組的專家在廣泛徵求教練員和籃球工作者意見的基礎上,隊員大綱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使之更適合於各層次教練員的使用,對一些不太適合的測驗項目與評定指標進行了調整及重新測定,採納了青年隊多年運用的訓練與測驗項目及評定標准,調整了少年甲組和青年組的年齡范圍,使之與國際比賽接軌;還補充了少年比賽賽區工作細則,促進了賽區賽事工作的順利進行。2000年《全國青少年兒童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正式出版推行,為新世紀蓬勃發展的中國籃球運動給與了有力的支持。
1998-2000年,本人參加了《籃球運動高級教程》的編寫工作,全書共26章、91節,總計70餘萬字,該書內容充實、圖文並茂,使一部及思想性、科學性、創新性、針對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籃球專業教材,被定位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本人負責編寫"兒童、少年籃球運動員的選材"一節的編寫工作。選材工作與程序細致、明確可操作性強。
2000年9月-10月,在北京體育大學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建立校際關系10周年之際,應印第安納大學體育學院的邀請, 以本人為團長的四人代表團訪問與考察了印第安納大學,帶去了我校領導對中、美兩校友誼與交流的發展與擴大的祝願。在兩個月的訪問與考察期間,我們看到了印大校院的優美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符合為其社會培養相應人才的嚴格校規、以及教師與學生的良好關系,也學到了他(她)們師生在籃球訓練中的敬業精神以及高標准、嚴要求、高質量的訓練經驗。在美期間,我們還參觀與訪問了印第納波利斯、芝加哥、紐約(參觀了世貿大廈)、華盛頓、水牛城及美、加邊境的尼亞拉加的大瀑布
2001年,本人參加了全國第六期高級教練員崗位培訓班教研組的工作,100多名高級教練員參加了培訓,前期在北京首都體育學院進行,後期到上海結合觀摩"亞洲男籃錦標賽,並請了美國籃球教練和韓國教練進行了講課與訓練示範,本人主要負責聽取與收集對授課專家的意見及建議,負責考核及閱卷工作。
校內、外社會工作任職情況
校內社會工作任職
籃球教研室黨支部書記
籃球教研室副主任
體育系黨總支委員
院黨風監督員
院紀委委員
院長秘書
在本人人黨支部書記與副主任時期,由於在教育黨員在政治思想和組織觀念與實際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及黨員重新登記工作的優異表現,在建立與完善教研室崗位責任制及圓滿完成教學與訓練工作的突出業績,籃球黨支部與教研室雙雙獲得了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經教研室領導班子研究討論,由本人執筆補充、修訂的教研室工作崗位責任制受到了校領導的表揚,並作為改革試點經驗上報與交流;本人代表籃球教研室黨支部在體育系黨總支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
校外社會工作任職
北京市地擲球協會委員
中國地擲球協會科研委員會主任
北京市籃球協會科研委員會委員
中國籃球協會科研委員會委員
中國籃球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培養籃球研究生協會理事
四次全國業余體校籃球教練員培訓班(福建泉州、江蘇徐州、湖北襄樊、湖北武漢)的授課教師
多次各省、市舉辦的籃球教練員培訓班(四川、黑龍江、山東、福建、河北保定、遼寧阜新)的授課教師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1990年版)編寫組的成員
《全國青少年兒童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編寫組的副組長
"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籃球運動高級教程》編寫組成員
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術科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材編寫組組長與串編人。
從1986年至今每年都擔任全國少年籃球比賽的裁判長工作,負責對運動員基本技術、身體素質的考核工作與教練員的訓練經驗交流工作
全國籃球高級教練員第六期崗位培訓與第四期繼續培訓班教研組成員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分會會員
榮譽與獎勵
1987年獲得北京體育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1年被評為北京體育學院1990-1991學年度優秀教師
1991年被授予北京市1991年度優秀教師稱號
1991年被評為國家體委先進工作者
《對國內外優秀男子籃球隊籃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討》獲1982-1983年度科研成果三等獎
《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改革實施方法》獲1985-1986學年度優秀教學科研論文三等獎
《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設計和初步實施》,獲198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獎。
1991年所參加的《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獲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對籃球普修課實行按技術分班教學的實驗研究》獲1992年院教學三等獎
1994年獲指導本科生優秀論文獎
1997年籃球專修訓練課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得1996-1997學年度優質課獎
1999年籃球專修訓練課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得1998-1999學年度優質課獎。
四、科研工作與成果
從1971年開始,歷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內、外籃球集訓、比賽的調研活動,一般以個人或調研組的名義寫出《調研報告》,多發表在原國家體委的內部技術資料上;
參加了1972年《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競賽委員會的工作,負責並完成了100多場籃球比賽的編排,編製成《秩序冊》, 保證了籃球比賽的順利進行。
1973年參加了北京體育學院籃球教研室《籃球裁判法教學錄像片》的研製拍攝,是北京體育學院第一部自己編導、拍攝的有關籃球裁判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錄像片;
1973-1974年參加了於鋼教授主持的籃球運動初級讀物《怎樣打籃球》的編寫出版工作;(全書13萬字,本人2萬字),主要介紹了籃球愛好者入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參加了1978年《北京國際男子籃球邀請賽》的調研組工作,賽後寫了專題調研報告,發表在1979年第2期《北京體育學院學報》上。
1983年參加了國務院、國家計委組織的"全國專門人才現狀與規劃"國家級課題的工作,本人負責國家體委系統的專門人才現狀調查工作,歷時半年完成了《國家體委系統的專門人才現狀調查報告》(約3萬字),後匯同《1986-2000年國家體委系統人才需求與規劃》部分上報國務院,為我國各級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擔任院長秘書時期參加了《北京體育學院向中國體育大學過渡的可行性研究》,並於1984年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約4萬字),對北京體育學院的現狀與發展設想進行了詳實的調查與研究,最後由本人與盧元鎮、牛乾元分工撰寫成稿,經黨委常委會討論,最後由院長向國家體委領導做了匯報。這項研究為北京體育學院升格為"北京體育大學"奠定了發展與操作基礎。
1984年赴山東省濟南市參加了全國籃球甲級聯賽的調研工作,和他人共同完成了《對國內、外優秀籃球隊籃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討》(約7千字)的研究,對當時國內外籃球比賽中籃板球快攻的速度的狀況進行了描述,找出了中國男子甲級隊在籃板球快攻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國外優秀隊伍的差距。該文獲院科研成果三等獎。
1985-1986年,參加了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的研究,完成論文《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改革與實施方案》(約6千字),根據體育系籃球專修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從培養學生的全面知識與技能出發,設計了切實可行的考核方法、評分內容及標准,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該項研究獲院教學科研三等獎。
1988-1989年,參加了教務處組織的對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方法的課題研究,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對課堂教學活動相關因素的分析,確立了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構件,並按術科課堂教學的特點,確立了准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的評估指標與內容,按與教學任務相關的密切成都確定了各項評估指標的權重,評估指導思想從教學活動的主導、主體出發,從人文活動的氛圍程度,教學環境的設計與運用著眼,最終落實到教書育人的效果,由本人執筆設計了術課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該評估表格簡潔明了,操作簡便,能准確地反映教與學雙方的互動效果,得到了廣大教師與學生的肯定,並一直為我校教學督導組所採用。該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設計和初步實施》(8千字),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獎。
1987-1992年參加了地擲球訓練與比賽,取得了全國前三名的成績,兩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地擲球錦標賽,取得了團體第六名的優異成績。擔任國家地擲球集訓隊教練, 制定集訓計劃,寫了集訓總結。在《地擲球》雜志上發表了《怎樣提高地擲球拋擊技術》(4千字)、《實事求是勇於進取不斷前進》(約5千字)、《國家地擲球集訓隊集訓總結》(約6千字)等三篇論文。
1986-1990年,參加了國家體委組織的"編制田徑、游泳、籃球等九個項目的教學訓練大綱"的工作,歷時4年完成了《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約12萬字),《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約25萬字)《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180分鍾)的編制工作,1990年3月由國家體委出版。獲得了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在1991年國家體委下達的《關於在全國貫徹執行"教學訓練大綱"的決定》的文件中指出:"教學訓練大綱全面探討總結了專項運動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成功經驗,並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測試和分析,基本揭示了專項教學訓練的規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大綱還根據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和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訓練指導思想、目的任務、內容要球、方法步驟等作了明確的規定。並制定了較為科學合理的選材、育才考核指標和綜合評定標准。對於指導我國廣大青少年兒童進行系統地、科學地訓練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在全國全面實施大綱,將促進我國訓練體系的層層銜接,提高全國的整體水平,有利於我國運動後備人才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對大綱的最大肯定。
1991-1992年,參加了《籃球普修課按技術水平分班教學效果的研究》(4千字)的課題研究。該課題是針對北體大學生進行籃球普修課教學時,由於學生身體素質與基本技術差異較大,籃球教學又離不開集體配合與整體操作,因而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按學生的技術水平分班,符合籃球運動專項的規律,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競爭與提高。該成果獲院三等獎。
共同編譯《地擲球》教學參考書(約12萬字)。1993年5月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 地擲球是我國新開展的運動項目,當時在我國還十分缺乏這方面的書籍,變以此書的目的就是要系統地介紹有關地擲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方法等。以此來推動地擲球運動在我國的廣泛開展,並提高我國地擲球的運動水平。該書從地擲球運動所要求的身體素質,地擲球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地擲球的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地擲球運動員的飲食、服裝及地擲球的競賽規則等方面做了較為相近的介紹。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全面、系統的地擲球教學訓練叢書。
參加《紀念籃球運動傳入中國一百周年全國籃球論文報告會》活動,發表了題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研究 》的論文(約6千字)。,發表在天津體院學報1996年增刊上。
該文指出:籃球比賽中,某隊從控制球到完成投籃為某隊的一次進攻,進攻次數越多,成功率越高,獲勝希望越大。所以,如何減少每次進攻的時間,提高全場進攻的次數,保持較高的成功率,是一個對提高運動水平,取得較高的勝負率的重要問題。本文從進攻速度與球場工作效率、進攻速度與進攻質量、進攻速度與並李調配使用、進攻速度與心理素質、以及進攻速度與球隊作戰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與訓練經驗,提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方法。本人認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不是戰術方法的使用策略,而是真正落實競技運動的對抗特點、大運動量的特點、高強度作戰的特點,以及全員作戰特點的基本出發點,對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意義認識不夠正是我國籃球運動訓練當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1997年參加了由國家體委競訓二司、乒乓球運動管理中心、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聯合舉辦的《球類項目體能訓練論文報告及研討會》,在上百篇報送的論文中評出20篇優秀論文,本人的撰寫的《籃球專項靈敏素質研究動態及其訓練方法》一文入選,並刊登在1997年1月的《球類項目體能訓練論文選編》上。
靈敏素質是籃球運動員的必備專項運動素質之一,尤其是隨著現代籃球及、戰術的迅速發展,比賽的速度越來越快,攻守對抗越來越激烈,身體接觸越來越頻繁,因而對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運動員具備反應快,應變能力強,技術動作靈活多變的能力,已成為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正是在藉助前人的研究,匯聚大家的經驗,探索令名素質發展的歷史,搜集有效的訓練手段方法,提高籃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的訓練效果。通過研究發現,代表籃球素質精髓的靈敏素質的作用、地位已逐步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與探討;但仍存在著一技術代替靈敏的錯誤認識,還未認識到靈敏素質使人體對時間、空間變化只要球的適應能力,使一種在復雜條件下快速、協調、准確、靈活完成動作的綜合表現,是一種源於其它素質而又高於它們的素質集合而這種綜合與集合又恰恰是籃球運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還有一種錯誤是訓練方法上的不足,他們忽略了靈敏素質首先是神經系統反映的靈活性,豐富而迅速的應答選擇和協調、准確地做出應答動作。這種特性和能力必須在體力充沛,頭腦清醒,新鮮的刺激和向組合變化發展的系統訓練下才能體現和形成;而方法陳舊,千篇一律的訓練是當前靈敏素質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本文還收集了許多提高靈敏素質的訓練方法。
參加了國家體委群體司組織的全國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及教材的編寫工作,擔任術課大綱與教材編寫組組長與串編工作。出版了《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5萬字)和《球類運動》(12萬)。本人擔任《體育運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材編寫組組長和串編工作。1998年4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包括《體育運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學大綱》)是根據國家體委1996年修訂頒發的《三年制中等體育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而編寫的,他是知道體育中轉各門教學工作的基本文件,具有法規的性質。教學大綱指明了各門課程的教學方向和任務,規定了教材的范疇和體系,使編寫教材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使評價各門課程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各級主管部門對各門課程進行宏觀管理的依據。
本人執筆編寫的《球類運動》教材中的《籃球》部分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體育中專學生的生長發育的特點、認知能力發展的水平,以及完成培養目標的要求,確定了學習的時數、訓練的內容。教材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方向,確立了教育的基本內容、技戰術訓練的規格、從思想、身體、技戰術即教學訓練能力權范圍而有重點的設計了籃球教學訓練的培訓格局。本人在教材中對籃球運動發展概述進行了分階段的總結與概述,更突出了世界與我國籃球運動發展的動因及狀況;在技術教學內容上,本人對防守對手一節中增添了對方守四大要素(即以球為中心,對球、人、區、籃進行綜合控制與爭奪)的辯證論述;在戰術教學內容中,本人對聯防戰術教學內容與方法上表明了新的觀點與教學方法,並以"3-2"陣型的防守為例進行了說明:本人把聯防防守分為兩大任務:即"防球"與"防區","防球"是指在聯防防守中以兩人或三人對持球人進行防守,干擾與破壞對手的投籃、突破與向內線傳球的攻擊意圖及行動,與此同時,另外的三人或兩人對籃下及遠球區進行防守,阻止對手在三秒區搶佔有利的攻擊位置,搶斷對手向籃下或弱側的傳球,並隨著對手球與人的轉移不斷地變換防守任務,該防守思路清晰,職責明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方便了教與學,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在籃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章中,本人概括地介紹了裁判員的職責與分工配合,重點地對及種特定情況下的分工與配合進行了說明,並對記錄台的工作做了重點的論述, 通過學習使學生基本能執哨一般的比賽。
參加了麻雪田教授主編的《素質教育書系-學生體育知識叢書》中的《籃球》(11萬字)一書的編寫工作,1998年6月有知識出版社出版。《籃球》一書 從籃球運動發展簡史、籃球的基本技戰術、籃球的競賽規則與裁判法、籃壇風雲人物、籃球重大賽事等方面介紹了籃球的基本常識。他是廣大籃球愛好者的良師益友,也是各級籃球教練員的參考教材。本人在書中用章回的形式描述了世界與中國籃球的發展簡史;重點而又簡要的介紹了籃球的基本技戰術規格與運用方法,以比賽演進順序說明裁判員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更便於籃球愛好者與初級水平的運動員的學習與掌握;在籃壇風雲人物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世界與中國的籃壇宿將,展示了他們的卓越技術和對籃球運動發展的功績。
1999年第2期《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刊登《對體育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探討》(3千字);本文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抓好的四個環節:第一、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第二、研究學法,優化教法,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第三、研究教法,指導學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共創良好的學習氛圍。
《練前要熱身練後要拉伸》(2千字)發表在《中國學校體育》1999年第6期上。本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及其愛好者介紹了參加籃球運動或其它體育運動時所必須遵守的訓練程序,那就是練習前要做好熱身(准備)活動,練習後要做好整理放鬆及拉伸活動。練前做准備活動雖說已廣為人知,但在我國的體育與運動中卻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准備活動拉後不拉前(只拉伸身體的後面部分);而訓練則往往只練習身體的前面部分(如做力量訓練只做大、小腿的伸肌練習,軀干前面的腹肌練習)"而忽略身體的後面部分的練習(如向後收小腿的力量練習與背肌練習)。這不僅容易使某些部位的肌肉或關節拉傷、扭傷,還會使身體各部的肌肉發展不平衡,影響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為此,本人從理論與方法上向大家介紹了練前要全面熱身於拉伸,練後更要整理與拉伸負擔量最大的肌群,也提醒教練員與運動員訓練中要全面的進行身體訓練。
獨立翻譯NBA《籃球技術指導》(13萬字)一書。2000年2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讀者展示了美國NBA 籃球明星賈巴爾、拉里伯德、喬丹、斯托克頓、奧拉朱旺、馬龍、大衛羅賓遜等比賽的精彩照片, 為那些熱愛籃球的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還以簡要的技術要點與訓練提示介紹了如何學會NBA籃球明星們也曾千百次練過的最基本的技術,目的是向我國廣大青少年介紹與推廣正確的籃球基本功是怎樣學會的,摒棄那些好高騖遠、嘩眾取寵、脫離實際的做法,從小就打好扎實的身體與技術的牢固基礎,未來的籃球明星就會出現在他們中間。
2000年第2期《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刊登本人的一篇文章:《美國高等院校是怎樣招聘教師-教練員》(3千字)。文章介紹了美國151所大學在選聘"教師-教練員"時看重與不看重的應聘人員的相關條件。被看重的條件為7項:它們是:第一
7. 國家級體育專業學會有哪些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又名 體育科學 屬於 國家級別
但我不知道你說的這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一般學校的認定小組應該肯定知道的,
要不就是你學校認定小組太水了,沒人曉得;
要不就是你學校故意坑你了!
8. 體育類核心期刊有哪些
1、《中國體育科技》(雙月刊)
創刊於1959年,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體育運動科技刊物。 主要刊登有關各種運動項目的專題研究論文、國內外重大比賽專題研各運動項目技術及戰術分析。該刊介紹體育科研成果、交流訓練經驗,溝通國內外科技信息。
9. 於文謙是誰
於文謙
男,校特聘二級教授,1956年3月22日出生,吉林省蛟河市人。1982年本科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體育系,1986年至1988年在華南師范大學讀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畢業於華南師大體育系,同年7月分配到遼寧師范大學任教。1996年去日本學習一年。現任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大連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遼寧省體育社會科學專業副主任,沈陽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
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中央教科所課題1項,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課題1項,國家體育總局課題1項,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2項,省級課題多項。近5年來,在國家體育類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5部,獲中國教育學會、遼寧省政府二等獎各一項,「現在體育方學法」被評為省級精品課,曾多次參加國家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經常參加國際、國內會議,多次赴日本、韓國、香港進行學術交流。主要從事競技體育理論與實踐、現代體育方法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圍繞這兩個研究方面出版了兩部學術專著,其中一部專著獲得中國教育協會評選一等獎。在他的帶領下,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997年申報獲批體育教育訓練學第一個碩士授權點,2003年同時申報獲批兩個碩士授權點,2006年申報獲批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同時申報獲批體育教育訓練學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實現了遼寧省博士授權點零的突破。今天的體育學院具有四個本科專業,700多名本科生,200多名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生,可以說是學科基礎雄厚,辦學層次齊全的體育學院。
學科專業:體育人文社會學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競技體育理論與實踐、現代體育方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