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
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出處: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十則》
詞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yú) ,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註: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3、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4、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yuē) :「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擴展閱讀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覺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
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沒有做到給自己一定的懲罰。
Ⅱ 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漢語意思
曾子這個人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智慧點: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慾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存的誠信。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孔子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 在儒家,擁有存在的概念並非空洞,是個體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整體的真誠關懷。正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意識,人們才能時刻感覺人類和人性,感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使命感;因為仁的道德基礎,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愛的集體意志,由集體意志驅動個體的不停反思。
Ⅲ 「吾日三省吾身」原文是什麼
「吾日三省吾身」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春秋孔子的《論語·學而》。
白話文意思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是告訴人們「人無完人」的道理,人們在為人處事和學習中難免會有缺漏,失誤的地方,要避免這種缺漏,失誤,就必須每天檢查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擴展閱讀
「吾日三省吾身」是告誡我們需要有反省自我的精神,類似的句子還有: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先秦:荀況《荀子·勸學》
白話文釋義: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並且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選取他們好的地方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好幾次,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結交朋友是否誠實信用,對老師傳授的學業反復實習了嗎?
拓展資料:
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
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至於漢代以後逐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意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意思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原文:
論語十則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而並非孔子親自編寫。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Ⅵ 吾日三省吾身是什麼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春秋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佚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擴展閱讀
1、《論語·學而》創作背景
《論語·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論語·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
2、《論語·學而》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Ⅶ 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是什麼意思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註: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事。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翻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曾子說:「我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練習了?」曾子即曾參,以孝出名,據傳,「孝經」就是出自他的手。可見其人做人的謹慎。需要注意的是,「三省」不是多次反省,而是從三個方面來警示自己,也就是後文所說的三件事。朱熹注得很清楚:「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必需指出,這里的「忠」是忠於謀還是忠於「人」,這里的「信」是指對朋友信還是對交往原則信,這是運用儒學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如果忠於人,謀事就可能會喪失原則;如果信於友,交情就可能會失去意義。儒家以仁為根本,以義為原則。如果你只忠於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成為你的原則,如果他行為不義,結果你依然忠於他,你就會失去義。如果你的朋友殺人放火,你也守信不說,就是包蔽罪犯。忠有大忠有小忠,信有大信有小信,儒家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義,合適不合適。而義與不義的標準是看它合不合乎仁。後文常常看到孔子責罵他的弟子,原因就在這里。所以,曾子這段話是有深意的,千萬不能只做字面上的理解。
Ⅸ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曾和吾怎麼讀
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曾:zeng 第一聲
吾:wu 第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