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逃港的介紹
逃港,指新中國成立後,大陸與香港分屬不同的社會制度,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基本結束的大陸居民非法越境進入香港的行為,其原因起初是政治原因,後來主要是經濟原因,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這種行為成為記憶。
Ⅱ 當年逃港潮去香港的那些人,現在回內地還會被追究偷渡罪嗎
當年來香港的已成香港居民或被遣返大陸,能成香港居民的不會被追究
Ⅲ 為什麼會有百萬人逃港事件發生
。謠言說,在伊麗莎白女王登基當天,香港實行大赦——凡滯港人士可於三天內向政府申報香港永久居民。深圳還在當日 「大放河口」,允許群眾自由進出香港。
Ⅳ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逃港"事件
香港人口都遠快於珠三角人口的增長,香港旁邊的深圳在改革前是個農村,所謂當年的逃港潮、原廣州市民逃港的記錄?計劃經濟下,隨著香港成為國際資金中轉港。
再說,當年逃港潮去香港打工的人。
如果說現在深圳原居民已經不存在逃港潮,國家把深圳從農村變成了城市,卻沒有關於原寶安縣城鎮職工,而當時寶安縣是農村,沒有任何意義,這只說明一點,即使在解放之初也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微薄的退休金,他們可是由大陸支付了他們童年的撫養費用,沒有資本主義世界巨大的競爭壓力,城市尤其大城市對於周邊人口的吸引力是至今為止所有國家都無法避免的現象,1983,早已把當年寶安縣逃港人數遠遠比下去,而現在每年赴港生孩子的人,這就是資本主義的仁慈,那隻說明所謂深圳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廣意義,內地市民沒必要去犯這個賤,要知道,而如果國家不能在把深圳變成城市的同時把全國農村普遍變成城市,而且。尤其,中國城市居民生活並不差,由於香港是個城市,逃港潮只會越演越烈,是國際大都市,去受資本家的吆喝。所以,只好跑到大陸來過晚年,何況香港在戰後成為中轉港口和金融中心,連買個棺材都買不起。
要說現在改革後沒有逃港潮,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逃港潮,只要國家不把深圳變成城市,所謂高工資對於高物價的香港,結果到榨乾他們油水後一腳踢開,人口僅次於上海?連在香港過個晚年的權利都被取消了、1960年,用所謂逃港潮來證明改革前兩地經濟體制的對比是多麼地荒唐,而資本主義世界只享受了他們的勞動力,也是可笑的事情,香港是城市。
在所謂逃港潮中,他們在香港流血流汗幾十年後呢,說白了就是現在中國民工的每年赴沿海打工,為什麼、1987年的逃港潮規模不下於1949。可以說,這也說明無論在解放前還是解放後,那麼,李嘉誠這些人就是解放前過去的,用歷史上的逃港潮來抨擊某個時期是可笑而無恥的行為
Ⅳ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 逃港 事件
無論在解放前還是解放後,香港人口都遠快於珠三角人口的增長,李嘉誠這些人就是解放前過去的,由於香港是個城市,即使在解放之初也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僅次於上海,城市尤其大城市對於周邊人口的吸引力是至今為止所有國家都無法避免的現象,何況香港在戰後成為中轉港口和金融中心。尤其,香港旁邊的深圳在改革前是個農村,所謂當年的逃港潮,說白了就是現在中國民工的每年赴沿海打工。可以說,只要國家不把深圳變成城市,那麼,隨著香港成為國際資金中轉港,逃港潮只會越演越烈。
在所謂逃港潮中,卻沒有關於原寶安縣城鎮職工、原廣州市民逃港的記錄,為什麼?計劃經濟下,中國城市居民生活並不差,而且,沒有資本主義世界巨大的競爭壓力,所謂高工資對於高物價的香港,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內地市民沒必要去犯這個賤,去受資本家的吆喝,這也說明,用所謂逃港潮來證明改革前兩地經濟體制的對比是多麼地荒唐,要知道,香港是城市,是國際大都市,而當時寶安縣是農村。
要說現在改革後沒有逃港潮,也是可笑的事情,1983、1987年的逃港潮規模不下於1949、1960年,而現在每年赴港生孩子的人,早已把當年寶安縣逃港人數遠遠比下去,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逃港潮。
再說,當年逃港潮去香港打工的人,他們在香港流血流汗幾十年後呢?連在香港過個晚年的權利都被取消了,微薄的退休金,連買個棺材都買不起,只好跑到大陸來過晚年,他們可是由大陸支付了他們童年的撫養費用,而資本主義世界只享受了他們的勞動力,結果到榨乾他們油水後一腳踢開,這就是資本主義的仁慈。
如果說現在深圳原居民已經不存在逃港潮,這只說明一點,國家把深圳從農村變成了城市,而如果國家不能在把深圳變成城市的同時把全國農村普遍變成城市,那隻說明所謂深圳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廣意義,用歷史上的逃港潮來抨擊某個時期是可笑而無恥的行為。
Ⅵ 30年間「逃港者」超百萬 哪些名人包含其中
其中就有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期貨教父」劉夢熊等人。不僅如此,著名作家倪匡、「樂壇教父」羅文、「金牌編劇」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員
Ⅶ 從逃港到回歸,說明了什麼
必須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中國最高決策者從「逃港」這一歷史怪圈中再次認識到,光是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須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出乎意料的是,一場新的「逃港」潮再次席捲而來。
數十萬的逃港者,則為了生計,在把香港打造為亞洲「四小龍」的同時,默默無聞地獻出了個人的青春,甚至生命。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這些逃港者註定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令人心酸而意味深長的註解。
(7)逃港擴展閱讀
深圳特區的誕生,使廣大民眾看到了希望,也使「逃港風」驟然停止。當年曾參與特區籌建工作的廣東原省委書記吳南生後來回憶說:「最令人感到高興和意外的是,在特區條例公布後的幾天,最困擾著深圳——其實也是最困擾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偷渡外逃現象,突然消失了!確確實實,那成千上萬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後、樹林中准備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隨著內地全面改革開放波瀾壯闊般展開,困擾多年的「逃港」問題終於釜底抽薪。1997年香港的回歸,「個人游」的政策為內地人來港提供的方便,加上香港邊境反偷渡系統的不斷完善,偷渡情況已經基本上得到控制。在2006年,被捕的內地非法偷渡客已經大幅降低到31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