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詠而歸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中s點b點 2025-07-10 15:44:01
火車票改簽手續費 2025-07-10 15:43:10
怎麼預買股票 2025-07-10 15:36:25

詠而歸

發布時間: 2021-11-10 02:21:34

❶ 「莫春者,風乎舞雩,詠而歸

全句應該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義為: 暮春時節,穿上春裝的時候,邀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一起到沂水邊洗澡,到舞雩台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

❷ 「詠而歸」是什麼意思

釋義:一路唱著歌回家。

注音:yǒng ér guī

❸ 論語:子曰:"____,___詠而歸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第十一》
【注釋】

選自《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

冠者:成年人。

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南。

舞雩(yú):這里指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南。

【賞析】

孔子聚徒授學,閑暇時常與幾個高足弟子談論社會、政治和個人生活情志。這篇《論語·先進篇》記錄了孔子與學生之間「各言其志」的一次談話。

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談了自己的志趣。

孔子問曾點:「曾點,你怎麼樣?」曾點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澡,在五舞雩
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

❹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怎麼念

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讀音:
yù hū yí , fēng hū wǔ yú, yǒng ér guī

二、解釋:
舞雩是指魯國求雨的地方。整句話的意思是:在沂水裡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

三、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
原文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賞析】
孔子聚徒授學,閑暇時常與幾個高足弟子談論社會、政治和個人生活情志。這篇《論語·先進篇》記錄了孔子與學生之間「各言其志」的一次談話。
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談了自己的志趣。
孔子問曾點:「曾點,你怎麼樣?」曾點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澡,在五舞雩 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
曾點的志向簡單朴實,富有生活情趣: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澡,在五舞雩 台上吹吹風。 這明顯有別於他的師兄師弟。
孔子聽後,贊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也鮮明地表達了孔子的生活情趣。
這一句敘事性的描述,生動活潑,寥寥數語,就勾畫出一幅春日郊遊圖,呈現給我們生命的充實和歡樂:陽光下,春風里,人們沐浴、唱歌、遠眺,無憂無慮,身心自由,令人們嚮往,我們似乎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詩的馥郁。同時,它將曾點和孔子二人的神態、語氣、音容、笑貌,傳神地表現了出來,令人回味。

❺ 翻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

此句出自:《論語.先進》篇里孔子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幾個弟子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和他們三個人想法都不同。我的志向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曾皙,他所說的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中,他曲折地表達出自己的理想,顯得那麼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

(5)詠而歸擴展閱讀

曾晳,又稱曾點,字子晳,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嘉祥)人。他是宗聖曾參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先進》記載,他在談志向時,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感嘆道:「吾與點也。」

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子爵)於鄫地,建立繒國(姒姓)(繒國故址,在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原名「繒邑」,以當地多產絲織品而得名)。歷經夏、商、周(改為鄫國)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7傳至曾點,58傳至曾參。

曾點(曾蒧、曾皙),字皙,是鄫太子巫的曾孫,是宗聖曾參的父親,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

❻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思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思是: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風,唱著歌回家。"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歷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

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

——出自《論語·先進篇》

(6)詠而歸擴展閱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之能,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❼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什麼意思

釋義: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風,唱著歌回家。

一、出處

孔子及其弟子《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二、原文(選段)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三、譯文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風,唱著歌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怎麼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

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7)詠而歸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

二、賞析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

《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

本篇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記載的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和對於人物的不同神態的刻畫,不僅體現了《論語》蘊藉含蓄、簡淡不厭的語言特色,代表了全書的文學成就,而且可以說是魏晉時那種速寫式的軼事體小說的濫觴。

❽ 詠而歸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路唱著歌回家。

出自《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義為: 暮春時節,穿上春裝的時候,邀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一起到沂水邊洗澡,到舞雩台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

另:
yǒng guī ㄩㄥˇ ㄍㄨㄟ
詠歸(詠歸)
《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後遂以「詠歸」作為很多人聚合一起吟詩作賦之典。《後漢書·仲長統傳》:「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 唐 獨孤及 《唐故右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每舞雩詠歸,或 金谷 文會,曲水修禊,南浦愴別,新意秀句,輒加於常時一等,才鍾於情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