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擴展閱讀
06年之前股票去哪裡買 2025-07-10 07:38:31
股票馬上分紅還能買嗎 2025-07-10 07:29:57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11-10 17:59:44

①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文成公主作為歷史中頗有盛名的一位公主,最為出名的事跡就是進藏。文成公主名李雁兒,並非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是在被派去和親時封的公主稱號。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剛剛滅了東突厥,一時意氣風發,又派李靖前去西南,李靖不負聖恩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自此開始,正式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在了解到唐朝的強盛國力後,紛紛派遣使者前往唐朝與其交往。甚至連遠在天邊的吐蕃,都派使者前來拜訪。

婚禮結束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一同越過雪山高原,長途跋涉之後終於回到了邏些城裡。文成公主入城的當天,受到了十分熱情的歡迎,邏些城民就好像是過著某個盛大的節日似的,他們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文成公主。松贊干布想到文成公主遠嫁到吐蕃,勢必會想念家鄉,為了避免文成公主由於過於思念唐朝而郁結在心,特意在邏些城裡仿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專門為文成公主建造了一棟唐朝式的建築來給文成公主居住。時光如梭,總是飛快地流逝。文成公主在吐蕃總共生活了整整40年。40年對於古代的文成公主來說已經算是她的大半生了,她為了唐朝與吐蕃的和平關系犧牲了自己的歲月。他為漢族和藏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她在遠嫁到吐蕃之後,利用自己在唐朝的所學,以及她所帶嫁妝中的書籍種子等,帶動了藏族人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藏族人民也十分感恩文成公主的貢獻。因此,直到現在西藏著名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中還有著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雕像。就是這樣一位美麗柔弱的文成公主,她盡自己所能將唐朝先進的文明帶入了藏族,維護了唐朝邊境的安寧。

網路:文成公主進藏

②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的三個小故事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③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

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3)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擴展閱讀:

當時的松贊干布知道突厥和吐谷渾都與唐朝聯姻,便派使者去求親,但是被拒絕了,派出去的人回應是吐谷渾從中作梗。

於是松贊干布立馬服軟再次派使者去求親。這次唐太宗倒是同意了,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不僅僅是促進漢藏兩地關系的和諧交流。文成公主入藏還帶去了當時漢族發達的技術。當時,藏族人民的農作技術不發達,而文成公主的到來,就開始教他們如何耕作,土地的產量也在大大的提高。

同時,文成公主和侍女們也教藏族婦女紡織和刺綉技術。各種釀酒冶金造紙等技術也全部帶到了藏族,促進藏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④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什麼故事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么說的: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100匹小馬放在中間,1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5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蜜蜂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5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⑤ 關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地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想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位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子、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子、1 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⑥ 文成公主進藏是什麼故事

這篇民間故事講了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聯姻的事。故事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著重點講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後點明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
本節課設計採用板塊式,從整體感知形成專題、深入研讀、推理想像到拓展延伸,從整體入手(初步整體感受)──部分(抓住重點、難點、特點研讀)──整體(感受和領悟寫法、學法的升華),體現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程序。
【教學目的】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教學准備】
1、多媒體課件。
2、布置搜集關於文成公主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交流資料
關於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麼?
導語:(播放文成公主進藏圖──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難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
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⑴為什麼「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過每一個姑娘,發現有兩只蜜蜂總是在一個姑娘的頭上飛來飛去。他仔細一看,原來這個姑娘頭上戴的是鮮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絹花。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麼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⑵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著走著,乃巴山又把路擋住了。大家走起來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直到現在,乃巴山下還有公主的腳印。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麼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
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像力。
三、復述故事
1、導語激趣:
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麼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
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
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四、課外拓展
讀另一傳說《文成公主進藏》。
五、課外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30、文成公主進藏
樂意進西藏
過河
怎樣進西藏沼澤
聽到死訊
背乃巴山
相會在西藏
建設在西藏

⑦ 關於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7)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擴展閱讀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

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

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

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百年後布達拉宮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

⑧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語文書上王晨公主進藏途中發生了幾件事分別是什麼

發生了五件事,五件事分別是:
1. 一條河擋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樹干搭了一座橋;
2. 在沼澤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過去了;
3. 遇見惡烏鴉,以為松贊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頭房子紀念他;
4. 遇到神鳥天鵝;
5. 把乃巴山背走。

⑨ 文成公主的故事

沿青藏線行走,日月山與倒淌河是必經的重要驛站。這里不僅是青藏高原與內地的分水嶺,還是文成公主進藏時所走過的路線。因而,日月山、倒淌河是縱貫青藏高原沿線各地環境中文化含量與歷史底蘊最厚重的承載地之一。

五月的西寧已邁進入了春天的門檻,濃濃的新春氣息早已彌漫了大地,但作為青藏高原與內地分水嶺的日月山,卻還籠罩在白雪覆蓋的嚴冬之中。車外寒風呼嘯,雪花紛飛,汽車雨刷不停地刮掉飄落在玻璃上的雪花。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和遠處起伏重疊的山巒,早已被積雪覆蓋,原本返青的大地一片潔白。

日月山——文成公主告別故鄉

日月山,距西寧90公里,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

其實,日月山的地貌環境與整個青藏高原相比並不險峻,然而從古到今,這里卻因唐朝文成和金成兩位公主遠嫁吐蕃都途經此地而早已名揚莽莽雪域,千古佳話令所有過往行人都要在此停留並登上此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時留下的蹤影。

踏著積雪沿山路而上,放眼望去,大地無垠,白雪茫茫;雖然天寒地凍,但此時登高望遠精神振奮,好似體內熱血在加速循環,周身反而感到陣陣熱涌。

藏語「日月山」為「多尼瑪」或「尼瑪達哇」,意為太陽和月亮。其實,「日月山」主要是因文成公主的日月寶鏡故事而得名。

據資料記載,南北朝至唐代時,日月山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

這里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所以日月山又有「草原門戶」之稱。每年春夏,綠草如茵,牛羊滿坡,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然而此時展示在我眼前的雖不是漫山遍野的如茵綠草,卻是青藏高原最具本質特徵的地貌環境——多少有些蒼涼的粗獷和壯美。

日月山,不僅古今聞名而且傳說眾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為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和傳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派特使祿東贊到長安獻聘禮求聯姻,唐太宗將文成公主相許。公主遠嫁,唐太宗准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葯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

他們從大唐帝國的京都長安起程,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松贊干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跡。

相傳文成公主來到日月山時,登上山頂舉目環顧,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內心頓生思鄉思親之情,便取出行前皇後送給她的「日月寶鏡」。當時皇後曾告訴她,路途中或到吐蕃後,如果想家就拿出來看一看,從鏡子里可以看到長安和母親。文成公主想到這里取出寶鏡,果然從鏡子里看到了長安和母親。這使得公主更加傷感,不慎失手將「日月寶鏡」摔成了兩半。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又變成了神話,這就是古稱「赤嶺」,為什麼後來改稱「日月山」的成因。70年後,大唐金成公主又經此處踏上了漫長聯姻之路。為鞏固唐蕃和好,唐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據史料記載,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其他民族。

壁畫與傳說

來到日月山,除了一睹其獨特的地貌環境和接受青藏高原入門的洗禮,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細細品味那些已流傳千古,內容豐富並充滿了智慧、幽默的有關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和傳說。客觀地說,它記錄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

日亭,四周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100匹馬駒如何從100匹母馬中辨認母親的故事。祿東贊來自雪域草原,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後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飢餓的馬駒沖出圍欄飛速撲向媽媽身旁去吃奶。其二:唐太宗請祿東贊從300名女子中認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事先通過探訪了解到,原來公主慣用一種香脂,異香撲鼻,能引蝶召蜂。三日後,當300名打扮得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只見2隻蜜蜂在其中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便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

日月山神奇的傳說,彷彿帶著我們穿過歷史隧道而進入並沉浸在昔日的時空,願這美好的故事一直與我們相伴,沿著「唐蕃古道」繼續西行。

⑩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簡短

簡介: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派使臣向唐朝皇帝求婚,使臣通過了皇帝的考驗,皇帝允婚後文成公主踏上進藏之路。

文成公主帶著唐朝先進的技術出發了,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難,文成公主造橋,鋪路,背山,還遇到了烏鴉和天鵝,最終來到了西藏,與松贊干布成婚,向西藏傳播唐朝先進的技術,受到藏族人民的厚愛。

(10)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擴展閱讀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

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