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是什麼意思啊東都,西都都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在唐朝這兩個城市是比較重要的城市,東都是相對於西都而言的,長安是首都,洛陽相當於現在的北上廣等城市
⑵ 洛陽為什麼有「東都」之稱
洛陽是從隋朝期叫東都的,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君主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稱為東都。從面積上講那是的洛陽比現在的洛陽面積大。當然洛陽與長安並稱東西二京的時間就久了,有二千多年了。
⑶ 唐朝時候洛陽是東都,長安是西都,這兩座城市究竟各是什麼作用為什麼要分兩個都城呢
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這兩座城市的作用分別是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為兩個都城的主要原因是長安和洛陽各有優勢,長安有山河之固,適合應付變亂,洛陽有中土之美,適合德化天下。
長安地理優勢明顯,易守難攻,是戰略要地。隋唐時期主要威脅為外敵騷擾,只要控制住長安地區,就能抵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入侵。從隋代起,都城就設立在長安。
洛陽最大的優勢,是它位於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洛陽一直是產糧大區,而且地處中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和光大之地。
唐高宗時,為了解決糧食危險,常常帶著帶著文武百官去洛陽。 後來唐高宗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
(3)東都擴展閱讀:
長安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缺糧。唐朝政府只好從江南一帶征調糧食,盡管有運河,但因為運輸的路途遙遠,時間久不說,而且風險也很大,一旦遇上狂風暴雨天,弄不好就在運河裡翻船了。
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武則天垮台後,唐中宗又把政權遷回了長安,但洛陽依然是很重要的陪都,到了唐玄宗時,他執政里有居然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後來有個叫裴耀卿的大臣改良了漕運的工序,大大提高了從江南運糧的速度,長安的糧荒才得已解決。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但洛陽繁華依舊,成了真正的江南一枝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歷史
⑷ 東都的介紹
東都為復都制體系下「位於東方的都城」的意思。東都也是台灣在明鄭時期的名稱。
⑸ 東都是哪個城市
1.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
(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東。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搜。"楊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覽》八十二引《竹書紀年》雲:'後相即位居商丘。'則相土之東都為今河南商丘縣。"一說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參閱《通鑒地理通釋》卷四。
(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在鎬京之東。《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
(3)東漢都洛陽在西漢京都長安之東。漢班固有《東都賦》。
(4)隋唐時指洛陽。時京都在長安。《隋書·煬帝紀上》:"〔大業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二年十二月〕丁卯以洛陽宮為東都。"
2.
(5)南唐指廣陵在建康之東。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宋陸游《南唐書.烈祖紀》:"[升元元年]以建康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6)元代指大梁。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清侯方域《定鼎說》:"勝國有三都焉:冬春居大都、東都……東都者大梁也。"
3.代指東漢。
4.長安東都門的省稱。漢疏廣與侄受同時退隱滿朝百官祖餞於東都門外後以"東都"謂致仕或餞別之地。
編輯本段
東都洛陽
東都,一般即指洛陽。是隋後期的首都,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時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玄宗、昭宗、哀帝都洛陽近50年,時稱為東都、神都或東京。城內有隋唐時代面積最大的宮殿群——洛陽宮,和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宮殿建築——萬象神宮。
當然洛陽與長安並稱東西二京的時間就久了,有二千多年了。
⑹ 古代的東都什麼意思
名詞解釋
1.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
(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東。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搜。"楊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覽》八十二引《竹書紀年》雲:'後相即位居商丘。'則相土之東都為今河南商丘縣。"一說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參閱《通鑒地理通釋》卷四。
(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在鎬京之東。《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
(3)東漢都洛陽在西漢京都長安之東。漢班固有《東都賦》。
(4)隋唐時指洛陽。時京都在長安。《隋書·煬帝紀上》:"〔大業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二年十二月〕丁卯以洛陽宮為東都。"
2.
(5)南唐指廣陵在建康之東。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宋陸游《南唐書.烈祖紀》:"﹝升元元年﹞以建康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6)元代指大梁。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清侯方域《定鼎說》:"勝國有三都焉:冬春居大都﹑東都……東都者大梁也。"
3.代指東漢。
4.長安東都門的省稱。漢疏廣與侄受同時退隱滿朝百官祖餞於東都門外後以"東都"謂致仕或餞別之地。
東都洛陽
東都,一般即指洛陽。是隋後期的首都,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時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玄宗、昭宗、哀帝都洛陽近50年,時稱為東都、神都或東京。城內有隋唐時代面積最大的宮殿群——洛陽宮,和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宮殿建築——萬象神宮。
當然洛陽與長安並稱東西二京的時間就久了,有二千多年了。
⑺ 東都、西都分別指什麼地方
東都是洛陽,西都是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年亂世,隋唐與武周,先後營造了久經戰亂破壞之後的新長安與新洛陽,並且先後正式定都在長安與洛陽,比如隋煬帝、武則天就曾正式以洛陽為帝都。
唐朝除過尊崇洛陽為神都、尊崇長安為上京的時期,往往直接給長安、洛陽上個「西京」、「東京」的名號,也就是東都和西都。
唐末五代的戰亂導致長安與洛陽的一同衰落,加上開封占據大運河漕運的便利,導致宋金二代往往以開封作為黃河流域的統治核心。
隨著宋金戰爭與蒙元南下,黃河流域在幾番拉鋸苦鬥中進一步衰落,長安與洛陽乃至開封的政治地位也便只得拱手讓給北京與南京,經濟地位則徹底讓給了南方的長江流域。
(7)東都擴展閱讀:
隋唐以前的洛陽和西安的歷史地位
西周以宗周豐鎬為統治關中平原、隴山東西乃至汾河下游的核心,並且將大量畿內諸侯分封在這片區域,強大的王師也駐扎在此處,周室宗廟也在岐山、豐鎬有所設置,構成了西周統治的核心力量與信仰核心。
西周又在周公東征前後營造了成周洛邑,供周王室憑借「殷八師」的武裝力量控制關東諸侯,並且為關東諸侯的朝覲天子、繳納貢賦提供一個更方便、更短途的場合。
秦與西漢始終沒有把洛陽設置為東都,但西漢中後期便由儒生掀起了一波遷都洛陽的輿論勢頭,洛陽被視為天下之中,符合儒生心中的理想國都。
這一思潮最終影響了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王莽再度抬高洛陽地位,以洛陽為「新室東都」,並一度准備迎合儒生遷都洛陽,奈何王莽施政過於理想,無法解決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這才作罷。
劉秀建立東漢之時,一方面考慮到當時尚未穩定控制西部地區的形勢,一方面也考慮到儒生對於洛陽的推崇,也便乾脆把帝都定在了洛陽,並以長安為西漢帝都、帝陵所在,而尊為「西京」,並保留「京兆」設置。
曹魏政權繼承了東漢的帝都以及東漢對於陪都的設置,並且在東漢三都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把與曹操霸業相關的許昌、鄴城都算了進來,外加一個曹魏帝鄉——譙,構成了曹魏五都(洛陽、長安、譙、許昌、鄴)。
⑻ 古代東都現在什麼地方
每個朝代東都都不一樣的。比如漢朝隋唐,洛陽就是東都;五代十國時,東都指揚州;宋朝元朝開封(大梁)成為東京東都;
⑼ 東都是指什麼動物
東都是指狼。
《劍網3》門派——天策。天策的原型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在隨父征戰時建立的「玄甲軍」,為唐帝國的精銳騎兵部隊。與之對應的「神策軍」則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唐帝國的禁軍。
「東都之狼」的來源
坐落在洛陽的天策府是李世民還在做秦王時就設立的組織,後隨李世民稱帝成為機密機關,負責江湖事宜。雖然經過武周一代的極力打壓,天策府還是成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明教勢力的日益擴張早就落在官府眼中,玄宗上台之後立刻頒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為非法,明教與天策的沖突在所難免。光明寺事件爆發,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明教高層聚集地,直接擊殺明教四大法王及許多高層,明教損失慘重,僅以教主一人身免,明教不得以西遷。自此之後,天策府「東都之狼」的外號不脛而走。
⑽ 為什麼隋朝有兩個都城東都是用來干什麼用的
長安城原本是北周的都城,隋文帝代周之後命宇文愷營建大興城。之後因為隋煬帝不甘在關中受關隴軍事集團的控制而開始營建東都。同時營建東都也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方便隋朝征伐高麗。而且長安地處關中糧食運輸不便,而東都洛陽漕運方便,為了征伐高麗隋煬帝還在東都洛陽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糧倉儲備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