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野4小時全殲敵人一個師,生俘師長一名,這對中野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隨著解放戰爭爆發,由於東北處於戰略地位,因此當時國共雙方都將主力軍調往東北參與作戰,這樣一來各大解放區的兵力空虛問題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更加機動靈活的作戰,各個野戰軍的兵力配置,作戰任務等等就成為了重要考慮,不過雖然處於逆風局,但是各個野戰軍仍然還是打出了自己的威風。
1947年12月25日,天降大雪,雖然天氣比較寒冷,但是飄下的雪花卻為我軍的行動起到了很好的掩護作用,但事實上風險並不是沒有,被包圍的整編第三師原本就是新組建起來的部隊,戰鬥力薄弱,為此他們經常發射照明彈,有部分照明彈落下來,甚至引燃了附近一片草地,甚至為了咋呼,還故意大聲呼喝。
在漫長的兩個小時時間裡面,我軍的潛伏也相當不容易,甚至差點以為自己已經暴露了,但好在我軍素質比較高,在緊張了一陣以後,最終穩定下來,等到發動總攻的時候,該團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撲向了敵人,經過4小時激戰,被包圍的敵人整編第三師再一次全軍覆沒,師長路可貞被俘,同時此戰過後,蔣介石立即命令進攻中原野戰軍的13個旅抽調出來,極大地緩解了中野的壓力。
2. 趙錫田的趙錫田
1937年5月授陸軍少將,時年29歲。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八軍第三師副師長、師長,第三十六師師長。
1941年1月率三十六師參加皖南事變圍攻新四軍部,生俘新四軍軍長葉挺。1944年6月任第一〇〇軍副軍長。
1945年2月任第十軍軍長。先後率部參加南昌會戰、第一及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其中以常德攻堅戰和衡陽保衛戰戰功顯著,所率第三師和第十軍是蔣系中央軍中能攻善守的著名抗日部隊,並參加遠征緬甸對日作戰,有卓越的戰功。
1946年初起任由第十軍改編的整編第三師中將師長。時年38歲。同年6月參加全面內戰,進攻我蘇中解放區,配合張靈甫的整編74師佔領淮陰淮安,對我蘇中新四軍有一定的殺傷,1946年9月6日,所部被華中野戰軍於定陶戰役中全殲被俘,事後,趙錫田的夫人許文麗(顧祝同夫人許文蓉胞妹)向南京國防部哭訴,指責劉峙見死不救,南京各界為之震驚無不對她表示同情,蔣介石憤怒了,將劉峙等高級將領全部革職。
1947年2月,趙錫田和被俘虜的3000餘名整3師官兵全部釋放回家,趙錫田受中共委託,回到南京和妻兒團聚,並爭取自己的老部下率部起義,不久,趙錫田因對共產黨表示感謝,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一度入獄。
1949年,趙錫田拒絕顧祝同要他去台灣的要求,和妻兒一道到南美巴西定居。1991年回祖國大陸探親。
3. 解放戰爭中中原野戰軍(二野)有什麼戰績
解放戰爭中中原野戰軍(二野)的戰績:上黨戰役、定陶戰役、巨野戰役、巨金魚戰役、魯西南戰役、千里躍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
上黨戰役,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前身太行縱隊在南進途中,首先攻克襄垣,打了一場漂亮的序幕戰。接著,作為主攻尖刀,在戰役發起後,勇猛攻克城防設施較堅固的屯留,共斃傷俘國民黨軍3100餘人,首戰告捷。在佯攻長治,積極打援的戰斗中,太行縱隊作為右翼主力,採用「層層剝筍」的辦法,白天用冷炮冷槍殺傷對方,夜間利用塄坎死角接近對方,發起突襲,打了一場堪稱經典的磨盤堖戰斗。
定陶戰役,作為左集團主力之一,在圍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三師殘部的戰斗中,活捉該師師長趙錫田,取得輝煌戰果。延安《解放日報》評論定陶戰役:「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和蘇中大捷之後的又一次大勝利。」
巨野戰役,作為三把攻堅尖刀中最鋒利的,先後在曹垓、東西蔣庄、章縫集與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十一師激戰。這是晉冀魯豫野戰軍與國民黨軍王牌部隊的第一次真正交手。在這次戰役中,第三縱隊的戰果最大。
巨金魚戰役,作為攻堅的三把尖刀之一,首先攻克城牆厚實的巨野城;接著,冒雪南下魚台打援時,在野外吃掉敵人兩個團;然後,與第六縱隊在金鄉以西殲滅漢奸張嵐峰一個旅;最後,第三縱隊乘勝攻克成武縣。此役奠定了第三縱隊在晉冀魯豫野戰軍中頭等主力的地位。
魯西南戰役,作為劉鄧大軍的主力之一,奉命與第二縱隊聯合在羊山集圍攻國民黨軍王敬久集團的主力整編第六十六師,經過12天惡戰,全殲守敵,並協助第二縱隊俘獲敵師長宋瑞珂。羊山集惡戰,是劉鄧大軍經歷的最激烈、最殘酷的戰斗。第三縱隊的攻堅能力在血戰中進一步提高。
千里躍進大別山,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在無後方依託的條件下進行張家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第八十八師師部及第六十二旅5300餘人,取得了縱隊第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一個正規旅以上的勝利,也是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以來首次大捷,對鞏固、發展皖西根據地和堅持大別山斗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淮海戰役,在宿縣攻堅戰中,第七旅主攻宿縣東門,40分鍾即攻入城內。第九旅在西關助攻時,奮勇爆破登城,直插敵陣地縱深,對主攻方向起了積極配合作用。在雙堆集圍殲戰中,第三縱隊參加西攻擊集團,第七旅與敵第十軍三爭馬圍子,血戰七晝夜,全殲馬圍子守敵。最後圍剿黃維兵團殘部時,第七旅活捉黃維。
渡江戰役,第十一軍突破鐵板洲、鴨兒溝、玉板洲等處的國民黨軍長江防線。然後直插浙贛線,行程750餘公里,主要戰斗40餘次,殲國民黨軍2.5萬餘人。
進軍大西南,在重慶戰役中,先是作為戰役左集團的主力尖刀,從正面突破敵川湘鄂邊防線,為殲滅宋希濂、羅廣文集團作出了突出貢獻。然後從重慶對岸強渡長江,在友鄰配合下,一舉解放了這座西南重鎮。接著,參加成都戰役,作為東線攻堅的兩把鋒利尖刀之一,解放簡陽,逼近雙流、新津,並迫使國民黨軍第十八兵團殘部投降。因戰功卓著,第十一軍成為第二野戰軍和全軍第一流的、戰鬥力最強的王牌軍之一。
(3)趙錫田擴展閱讀
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三、第四、第五 3個兵團。第三兵團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兵團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第五兵團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第二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及地方部隊230萬人,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部隊100萬人,共計殲敵330萬人;
第二野戰軍驍勇善戰,是一支善打硬仗、令敵聞風喪膽的雄師勁旅。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
解放戰爭中,第二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陳賡、王樹聲、李達、楊勇、陳錫聯、王近山、陳再道、謝富治、蘇振華、杜義德、周希漢、李成芳、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張國華、劉金軒、李德生、尤太忠、向守志、吳忠等人指揮下,各部縱橫中原,轉戰西南,破擊隴海、平漢路,千里挺進大別山,三大戰略決戰之後,又歷經渡江戰役、兩陽戰役、成都戰役、滇南戰役和昌都戰役等重大戰役。
4.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有哪些
胡三餘中將 國民黨炮兵司令;史澤波中將 國民黨第十九軍軍長;馬法五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軍軍長;陳長捷中將 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司令;周毓英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一師師長;王靖國中將 國民黨第十兵團總司令;趙承綬中將 國民黨第七集團軍總司令;梁培璜中將 國民黨第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孫楚中將 國民黨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牟中珩中將 國民黨第十戰區副司令;杜聿明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副總司令;李仙洲中將 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宋希濂中將 國民黨華中"剿匪"總部副總司令;范漢傑中將 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湯堯中將 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黃維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韓浚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三軍軍長;羅歷戎中將 國民黨第三軍軍長;廖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六師師長;陳金城中將 國民黨第九十六軍軍長;王耀武中將 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康澤中將 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文強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曹天戈中將 國民黨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兼第八軍軍長;林偉儔中將 國民黨第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向鳳武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一軍軍長;邱行湘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二零六師師長;鄭庭笈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九軍軍長;廖耀湘中將 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官;黃正誠中將 國民黨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杜建時中將 國民黨北寧線護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長;宋瑞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馬勵武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二十六師師長;盧浚泉中將 國民黨第六兵團司令官;武庭麟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十五師師長;喻英奇中將 國民黨粵桂東"剿匪"指揮部司令兼三一二師師長;張淦中將 國民黨第三兵團司令官;陳林達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五軍軍長;霍守義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十二軍軍長;區壽年中將 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官;李濤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六軍軍長;張嵐峰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保安第三縱隊司令;孫殿英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四路軍總司令;郝鵬舉中將 國民黨魯南綏靖區司令兼第四十二路軍總司令;孫渡中將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張績武中將 國民黨津浦路護路司令部司令官;王景宋中將 國民黨第三兵團副司令官兼桂中軍區司令;莫得洪中將 國民黨湘桂黔護路司令部司令官;段霖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七師師長;鍾彬中將 國民黨第十四兵團司令官;熊新民中將 國民黨第一兵團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軍軍長;趙錫田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三師師長;陳頤鼎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師師長;曾擴情中將 國民黨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邱維達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四軍軍長;王雷震中將 國民黨第三十五軍副軍長;蕭以覺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司令部副司令官;吳紹周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軍軍長;侯吉暉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嘉樹中將 國民黨第十七兵團司令官;王韻琴中將 國民黨第十一兵團參謀長;周振強中將 國民黨浙西師管區司令官;楊光鈺中將 國民黨第三軍副軍長;方靖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九軍軍長;王凌雲中將 國民黨河南第一路挺進軍總指揮;郭一予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辦公室主任;劉鎮湘中將 國民黨第六十四軍軍長;王秉鉞中將 國民黨第五十一軍軍長;陳士章中將 國民黨第二十五軍軍長;黃淑中將 國民黨第九軍軍長;米文和中將 國民黨第一八一師師長;理明亞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五師副師長;王繼祥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八十三師副師長;盛永興中將 國民黨第九十三軍軍長;胡臨聰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一軍軍長;楊宏光中將 國民黨第六兵團副司令官;王澤浚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四軍軍長;張義純中將 國民黨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李以劻中將 國民黨第五軍副軍長兼獨立第五師師長;張鴻文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八軍軍長兼滇桂邊區綏靖司令部副司令;李益智中將 國民黨第五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高建白中將 國民黨第二十四軍軍官總隊總隊長;王靖宇中將 國民黨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袁鴻逵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司令部高參;孔慶桂中將 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官;楊安銘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部員;徐鍾端中將 國民黨川鄂邊區綏靖公署高參;李九思中將 國民黨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官;庄村夫中將 國民黨豫鄂皖邊區綏靖總司令部總司令;宋清軒中將 國民黨晉陝邊區挺進縱隊司令;汪憲中將 國民黨豫鄂皖邊區自衛軍司令;王緒鎰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部新兵縱隊司令;胡靖安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設計委員;楊文泉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七十二師師長;聶松溪中將 國民黨山東省保安副司令;郭天辛少將 國民黨第19軍68師師長;楊文彩少將 國民黨第19軍暫編37師師長;王震少將 國民黨第30軍30師師長;李旭東少將 國民黨第40軍參謀長;韓世儒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1師副師長;李獻中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1師參謀長;李琰少將 國民黨第73軍副軍長;周劍秋少將 國民黨第73軍參謀長;李紀雲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30旅旅長;李昆崗少將 國民黨第1軍167師師長;羅哲東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0師副師長;韓尹明少將 國民黨第42集團軍參謀長;李鐵民少將 國民黨第42集團軍1師師長;於澤霖少將 國民黨第49軍105師師長;劉潤川少將 國民黨第53軍116師師長;唐保黃少將 國民黨暫編第51師師長;李用章少將 國民黨第3軍副軍長兼7師師長;楊天民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15師副師長;姚北辰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15師副師長;郭惠蒼少將 國民黨第92軍21師師長;劉英少將 國民黨第3軍32師師長;路可貞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3師副師長;李英才少將 國民黨第5兵團參謀長;謝代蒸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5軍195師師長;留光天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5軍43師師長;胡晉生少將 國民黨第52軍25師師長;鄭明新少將 國民黨第52軍副軍長兼195師師長;周由之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7師31旅旅長;劉振世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9軍參謀長;李奇亨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7師副師長;李友尚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96軍參謀長兼整編45師參謀長;萬壑濤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96軍副參謀長;徐其昌少將 國民黨第61軍66師師長;隰可庄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9軍副參謀長;蕭本元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8師師長;楊維翰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8師參謀長;李資深少將 國民黨交警第8總隊總隊長;游凌雲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66師參謀長;沈澄年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5師師長;林曦祥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5師副師長;王檄暅少將 國民黨第34軍73師師長;沈瑞少將 國民黨第33軍軍長;曹近謙少將 國民黨第33軍參謀長;羅辛理少將 國民黨第2綏靖區參謀長;晏子風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師長;唐孟恪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副師長;胡景瑗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213旅旅長;奇玉山少將 國民黨伊克昭盟警備司令;龍矯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3師副師長;王世高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20師師長;萬又麟少將 國民黨第17軍48師師長;李子法少將 國民黨第34軍暫編44師師長;鄭繼周少將 國民黨第34軍暫編45師師長;賀奎少將 國民黨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副主任兼冀熱遼邊區副司令;黃炳寰少將 國民黨聯勤總部第10兵站總監;殷開本少將 國民黨第93軍參謀長;李文昭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參謀長;黃文徽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88師師長;鄒玉楨少將 國民黨第49軍105師師長;景陽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18師師長;李長雄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22師師長;黃建鏞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暫編54師師長;余輝庭少將 國民黨第99軍參謀長;顧心衡少將 國民黨第28軍副軍長;楊焜少將 國民黨第9兵團參謀長兼新3軍副軍長;文小山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副軍長兼30師師長;陳時傑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參謀長;李定陸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3軍參謀長;許穎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3軍14師師長;楊溫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50師師長;張羽仙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6軍169師師長;羅莘莍少將 國民黨第52軍195師師長;羅英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6軍22師師長;張麟閣少將 國民黨東北"剿總"新編騎兵司令部參謀長;李嵩少將 國民黨第60軍暫編52師師長;董汝桂少將 國民黨第4綏靖區參謀長;楊自立少將 國民黨第44軍162師師長;宋健人少將 國民黨第63軍參謀長;武之棻少將 國民黨第25軍參謀長;雷秀民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52師師長;張澤深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86師師長;黎天榮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52師代理師長;杜輔廷少將 國民黨第107軍參謀長;楊萌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副軍長;崔廣森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參謀長;盛超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63師師長;韋德少將 國民黨第64軍副軍長;袁慶榮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軍長;李日基少將 國民黨第76軍軍長;高憲崗少將 國民黨第76軍參謀長;魏翱少將 國民黨第7兵團參謀長;楊伯濤少將 國民黨第18軍軍長;劉德溥少將 國民黨第49軍副軍長;陶修少將 國民黨第25軍參謀長;陳文瑞少將 國民黨第63軍代理參謀長;彭定一少將 國民黨東北守備第1總隊總隊長;汪匣峰少將 國民黨第47軍軍長;李家英少將 國民黨第47軍副軍長;陳玲少將 國民黨第47軍125師師長;張光漢少將 國民黨第47軍127師師長;陳遠湘少將 國民黨第41軍副軍長;郝勤福少將 國民黨第104軍參謀長;張惠源少將 國民黨第104軍258師師長;王憲章少將 國民黨新編騎兵第4師師長;覃道善少將 國民黨第10軍軍長;張文心少將 國民黨第85軍副軍長、代理軍長;王岳少將 國民黨第10軍副軍長;吳庭璽少將 國民黨第18軍參謀長;夏建勛少將 國民黨第10軍114師師長;楊維垣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副軍長;馮梓少將 國民黨第35軍101師師長;田士吉少將 國民黨第35軍參謀長;賈璜少將 國民黨第11兵團參謀長;成於念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參謀長;靳書科少將 國民黨察哈爾保安副司令兼張家口警備司令、城防司令;李思溫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10師師長;韓天春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51師師長;郭躋堂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59師師長;王元直少將 國民黨第18軍副軍長兼11師師長;王昌奎少將 國民黨第74軍副軍長兼58師師長;周穆深少將 國民黨第10軍參謀長;梁岱少將 國民黨第14軍參謀長;尹鍾岳少將 國民黨第18軍118師師長;溫漢民少將 國民黨第35軍269師師長;王屏南少將 國民黨第2兵團新編44師師長;吳宗遠少將 國民黨第14軍85師代理師長;許長林少將 國民黨第77軍副軍長
5. 解密《亮劍男主李雲龍的歷史原型到底是誰
《亮劍》這部電視劇相信大家都看過,劇中的主人公叫做李雲龍,他大字不識,卻智勇雙全;他屢出奇兵,令敵人聞風喪膽;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他,充滿著鐵血軍人不計生死、壓倒一切的霸氣。他的原型正是十二軍的老軍長——王近山。王近山軍長被鄧小平稱為「一代戰將」,更被人稱叫「王瘋子」。今天帶來的故事就是——「王瘋子」的軍令狀。
1946年,山東定陶,戰雲密布。8月29日,劉伯承、鄧小平正在召開緊急作戰會議,牆上掛著一幅30萬大軍經過態勢圖,蔣介石調集了14個師32個旅約30萬人兵力,向我冀魯豫地區發起進攻,而充當急先鋒的,正是號稱蔣介石手下「三劍客」之一的整編第3師師長趙錫田。此時,劉鄧大軍剛打完隴海戰役,戰士們缺衣缺彈,部隊十分疲憊、急需休整。況且在魯西南地區,劉鄧大軍也只有4個縱隊,加起來兵力不過5萬。5萬打30萬,弄不好,將會血流成河啊!這一仗是打還是退?打!如何打?誰來打?在場的陳再道、陳錫聯、楊勇等戰功赫赫的二野名將,都沉默不語。會場一片肅靜…。
這時,6縱司令員王近山,猛的戰起來,一拳砸在桌子上說:「打!我主張打!比起2縱、3縱、7縱來,我們6縱最年輕,拿我們去拼是值得的。只要主力縱隊能保存下來,冀魯豫解放區就能堅持,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一號、二號首長,我王近山今天立下軍令狀,不消滅趙錫田,我就不回來見你們!我們六縱要求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堅持打!如果縱隊打剩一個旅,我當旅長;打剩一個團,我當團長;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全縱隊都打光,我們對得起黨,對得起哺育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王近山的一番話,句句鏗鏘,字字千斤,讓與會者們熱血沸騰,就連一向沉穩的鄧小平也激動地把手向空中一劈:「近山,你打,你大膽打,我支持你!」
王近山誓死立下軍令狀,諸位將領都為他捏了一把汗,軍令狀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責任擔當、意味著流血犧牲、更意味著完不成任務就得掉腦袋!但王近山將軍,卻在危難關頭勇挑重擔,用自己的生命發出了啃硬骨頭的誓言。帶領部隊,誘敵深入,節節抗擊,經過三晝四夜血戰,全殲敵整3師,活捉中將師長趙錫田,戰後受到黨中央、毛主席通令嘉獎。
危難之時,豁得出去,敵眾我寡,敢於亮劍。這樣的鏗鏘誓言讓人振奮;這樣的血性膽氣更讓我們為之震撼。
王近山,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入黨。我軍傑出的戰將。他身經百戰,足智多謀,英勇頑強,以敢打硬仗、惡仗著稱,被同志們親切地稱為「王瘋子」。成功指揮過許多次重大戰役、戰斗,受到毛澤東以及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等領導的高度贊揚。鄧小平同志為其紀念文集題詞:一代戰將。
6. 指揮常德保衛戰的那個中國將軍叫什麼啊最後死沒死
57師余程萬師長
突圍了!
常 德 會 戰
www.SonicBBS.com
〔注一〕
如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中,第66軍軍部由四川的第1補訓總處改編,新29師與新28師由別動隊與第16補訓處的補充團合編。陳誠帶到雲南的遠征軍中,新39師即由成渝師管區直接改編。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原來是陳誠上將,在鄂西會戰前陳誠即調掌遠征軍,第六戰區由副司令長官,西北軍宿將孫連仲上將代理。孫上將雖出身行伍,但用兵以穩重著稱,是台兒庄會戰的英雄。第六戰區的參謀群則是土木系參謀人材的菁華,參謀長郭懺將軍,更是土木系的元老將領,這使孫長官對所轄各中央軍精銳部隊不至產生號令不動的情形。當局此一人事布置,可謂穩當。在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積極整補,戰史稱已屯槍彈至兩千萬發。軍事委員會直轄的預備隊精銳,王耀武將軍所部的第74軍及第100軍也開往湘西,由戰區直轄,戰區戰力提升至一定水平。甫於鄂西會戰中獲最高榮譽之長江江防總司令部也已整補齊全。第六戰區在鄂西會戰時成功圍堵日軍,殲敵逾萬,士氣高昂,這也是不容小覷的要素。
此時第六戰區作戰序列如下:
第六戰區 司令長官 陸軍一級上將陳誠
代司令長官 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
參謀長 陸軍中將郭懺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王敬久
第66軍 軍長 方靖中將
第185師 石祖黃少將(李仲莘代)
第199師 周天健少將
第79軍 軍長 王甲本中將
第98師 向敏思少將
第194師 龔傳文少將
暫6師 趙季平少將
第廿六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周碞
第75軍 軍長 柳際明中將
第6師 吳仲直少將
第16師 唐肅少將
預4師 王中柱少將
第32軍 軍長 宋肯堂中將
第139師 孫定超少將
第141師 林作楨少將
暫34師 吳嘯亞少將
第廿九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王纘緒
第44軍 軍長 王澤浚中將
第149師 何保恆少將
第150師 許國璋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161師 熊執中少將
第162師 孫黼少將
第73軍 軍長 汪之斌中將
第15師 梁祗六中將
第77師 郭汝棟少將(韓浚代)
暫5師 彭士量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卅三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馮治安
第59軍 軍長 劉振三中將
第38師 李九思少將
第180師 董升堂少將
暫53師 翟子封少將
第77軍 軍長 何基澧中將
第37師 吉星文少將
第132師 王長海少將
第179師 許長林少將
長江上游總司令部 總司令 陸軍二級上將吳奇偉
第18軍 軍長 羅廣文少將
第11師 胡璉少將
第18師 覃道善少將
第55師 武泉遠少將
第30軍 軍長 池峰城中將
第27師 許文耀少將
第30師 王震少將
第31師 乜子彬少將
第86軍 軍長 朱鼎卿中將
第13師 靳力三少將
第67師 羅賢達少將
暫32師 阮齊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第74軍 軍長 王耀武中將
第51師 周志道少將
第57師 余程萬少將
第58師 張靈甫少將
第100軍 軍長 施中誠中將
第19師 唐伯寅中將
第63師 趙錫田少將
第43師 李士林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新23師 盛逢堯中將
第118師 王嚴少將
第5師 李則芬少將
第121師 戴之奇少將
暫35師 勞冠英少將
第六戰區半數為中央軍精銳部隊,其餘各雜牌在地方軍系中也赫赫有名,實力堅強。
第六戰區的防禦地境,大約區分為二部。一部以石牌要塞為核心,死守自長江入川的門戶。
此地在編制上有長江上游總司令部,以驍勇善戰的吳奇偉上將出掌虎符,並配署土木系最精銳的部隊,是整個第六戰區的主力。其次為常德會戰的主戰場,湘西的洞庭湖濱湖區,此地在宜昌淪陷之後,為四川與華中連絡之要道,貫連華中五省兩大戰區的交通命脈,也是第六戰區江防主陣地的右翼。此地雖因第20集團軍調離而顯空虛,但仍有一定實力。孫代長官在此區之布置可謂井然有方:第29集團軍始終布置於濱湖區第一線,與第10集團軍廣正面展開構成第一線兵團;江防軍雖鎮守長江正面,但視情況亦可選擇為守勢或南下應
第26集團軍緦司令是浙江部隊的領導者周碞中將。他的第75軍是浙軍所余的精華。浙江是蔣介石委員長的家鄉,所以在北伐中投效北伐軍的原浙江部隊,都受到了蔣介石的青睬。第75軍的底子是第6師,在抗戰軍興之後,迅速擴編成軍。武漢會戰之後,這個軍投入陳誠的懷抱,成為土木系的主要部隊之一。[注2]陳誠認為第75軍的戰力足資倚重,所以將之布置於江防軍之側翼,為第六戰區的骨幹之一。
〔注二〕
台灣的國防部史政局這兩年出了三本土木系部隊的戰史,第75軍便列在第18軍與第54軍之後。這也許是因為這個軍在國共內戰之間,始終沒有背叛的記錄,而且一路追隨政府到台灣,幷在1950年成為舟山防衛總部的主力。
第10集團軍是常德會戰主戰場的主要防禦部隊。所轄的第66軍與第79軍是土木系部隊中的精銳。第10集團軍原來位在浙江,負責浙東海防,編制的暫9軍與第88軍為浙江保安團隊改編的次級部隊。1942年浙贛會戰,這兩個軍損失慘重,王敬久總司令的整個集團軍總部與暫9軍的殘部被調到湘西整訓,暫9軍的軍部改稱第66軍,其三個暫編師在湘西被解散改編,第66軍則自原第18軍與第87軍撥入兩個主力師,平衡戰力。這兩個師一個第185師原是武漢警衛旅,一個第199師為湖南保安部隊改編的土木系收編部隊。第10集團軍改轄第66軍與夙負盛名的第79軍。反而成為土木系的另一支中堅部隊。
王耀武帶的第74軍,也許是抗戰時期戰績最輝煌的部隊。一般人淺為涉獵戰史,也許以為這份榮譽應該冠在於緬甸出盡風頭的新1軍之流,但以筆者研讀戰史多年的淺見,抗戰時期在本國戰場上,以劣勢裝備與日寇死纏爛打的土部隊,才是真正的英雄隊伍。第74軍正是其中翹楚。第74軍是中央軍中的精銳,其老軍長俞濟時將軍,常年翊贊中樞,迭任要職,所以這個軍裝備補給與素質始終高人一等,但這個軍在實戰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
〔注三〕
所謂攻擊軍,指抗戰中期在華中戰場精挑細選出來的幾個軍級單位,直屬軍事委員會,充做總預備隊。如大名鼎鼎的第13軍、杜聿明第5軍、丁治盤第26軍、方天的第18軍等。第74軍則是個中翹楚。這些軍都以當時國軍最好的裝配重新整理過,幷貫澈以軍級為戰略單位,配署龐大的軍直屬部隊,基本上都有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兵團,騎兵搜索營,通信營,戰防炮營與防空連。軍部除完整的參謀單位外,本身便有強大的特種兵直屬部隊以及自行運補的能力,可以機動使用,獨當一面,在戰場上獨立應戰。此外最別致之處是這些攻擊軍還附有自己的師管區,司令由副軍長兼任,以免徵兵上受官僚主義的局限。這幾個整編軍在抗戰歷史上,都能不負國家重膺,寫下輝煌的戰史。
在1941年浙贛會戰之後,原來劉廣濟第100軍戰敗裁撤。第100軍改歸王耀武將軍整理,以第74軍副軍長施中誠將軍為軍長,納編常年於江浙作戰的第63師與湘軍精銳第19師,積極整訓,在短期間獲得成效,第100軍從此之後與第74軍並肩作戰,成為兄弟部隊,戰功卓著。
風雲將起
1943年夏末,日軍大本營電令中國派遣軍進行會戰准備,消耗國軍有生戰力,以策應南方派遣軍作戰。日本的大本營總參謀長杉山在戰後回憶這一個作戰指令,聲稱當時整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對於這個會戰的戰略意圖都無從理解,不知戰場遠隔千里,如何策應?此時派遣軍經初步規劃,覆電強調至少應該有一個會戰的重點,並具體建議以攻略要地為作戰目標。在這個前提下,派遣軍方面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一是由華北方面軍打通平漢鐵路,二是由第13軍進掠廣德,消滅當地行動活躍的忠義救國軍,三為以第11軍攻掠常德。意圖重擊第六戰區的有生戰力。對於中國派遣軍的構想,華北方面軍表示在華北地區的日軍部隊,應付八路軍游擊,已然捉襟見肘,暫無能力執行大規模作戰,挑戰蔣鼎文的廿萬大軍。駐華東的第13軍則派出近2個師團兵力,於9月8日進攻廣德。據日軍自稱這次作戰雖然勞師動眾,但仍未找到忠義軍的主力,反而遭第三戰區全面游襲進攻,使本身防區大為震動。派遣軍空忙了一個月,根本沒達到原訂消秏重慶軍的目標,對東京大本營無法交差,頗為尷尬。
9月28日,細俊六呈報大本營「昭和18年度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網」,將作戰重心擺在華中戰場:「第11軍司令官應於11月初開始作戰,進攻常德附近,而摧毀敵之主要戰力,達成作戰目的後歸返原態勢」。
在日本大本營的想法里,三不五時地在中國戰場發動一次中等規模的會戰,一面可以削弱國軍實力,一面也可以牽制國軍在滇南的活動,以防盟軍對中南半島進行夾擊。不過即使表面的戰略規劃冠冕堂皇,但日軍實際上的戰略主軸卻始終曖昧難度。理由很簡單,因為日本人根本作不出象樣的大戰略。日軍一方面缺乏足以一舉擊敗「蔣軍」的實力,一方面又不願選擇集中兵力於主要戰場。所以對一個能更改戰局的大型會戰,力不從心。但日軍又不肯放棄任何既有的成果,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只見從中國東北到菲律賓,日軍戰力一線排開,漫無目標。在各戰區除守成之外,只能發動一些中小型攻勢。這些攻勢與其說具有重要的戰略用意,不如看成日軍為證明自己的「依然存在」而為的兵力浪費。常德會戰便是在這種狹隘的戰略眼光下所產生的畸型兒。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陸軍即無力集中兵力造成一決定性的局面,只有汲汲於類似的中小型會戰,以彰顯自己的存在。在1943年一年之間,日軍在第六戰區便已打響兩次中等規模會戰。分別是二月的「江北殲滅戰」與5月的鄂西會戰。前者一舉消滅了石首、華容一帶的畸型軍閥王勁哉,尚稱得手,後者則偷雞不著蝕把米,被吳奇偉的江防軍打得灰頭土臉。不過即使經此大敗,中國派遣軍依然對類似的中型會戰,興致甚高。
在細俊六手下的三個主將,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崗村寧次,華東的第13軍司令官下村定與華中的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對中國派遣軍的戰略規劃均嗤之以鼻。尤其是資歷較老的崗村寧次,露骨直稱在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是一個低能,缺乏遠見的指揮機構,只能應付日常事務與解決一些戰術性問題,而對長期中日兩軍相持的僵局,拿不出辦法,致使日軍大部隊長期在華勞而無功。不過崗村寧次認為細俊六與其司令部「能力平平」,所以連意見都懶得提。(事實上崗村寧次也拿不出什麼了不起的戰略方案。他認為日軍應該對重慶軍的大後方貴州、四川、陜西各省舉行戰略進攻,「擊退由黃埔生掌握,國家觀念極強的國民黨軍」。征諸1944年夏季的日軍作戰,這無疑又是一項痴人說夢)。
在這種古怪的戰略思維下,東京大本營迅速核准派遣軍的作戰構想。派遣軍在獲得允准之後,便組織華中所有可用的機動兵力,包括第3、13、39、68及116等五個主力師團,以及抽調聯隊級兵力支持配署的第58、40、60師團等,配署於其華中戰場的主要戰略單位,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的戰略機動單位,惡名昭彰的第11軍。司令官是薛岳將軍的手下敗將橫山勇。第11軍自從第一次長沙會戰失利後,屢戰屢敗。兩次長沙會戰,幾遭圍殲,上高會戰被羅卓英吃掉一整個師團,浙贛會戰則冒著大雨沿浙贛路繞了半圈,打完了還不知道戰略目標在那裡。鄂西會戰發動之初尚稱順利,但在石牌要塞前碰的頭破血流,見叢山峻嶺之中國軍包抄之勢將成,掉頭就跑,傷亡近兩萬人。甚至至連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也不能倖免,1942年12月冢田攻的座機在太湖縣被第173師試炮中的防炮連擊落,當場斃命,成為侵華日軍煌煌戰果中的趣味花邊。這個華中戰場上的主要兵團,已經成為整個日本陸軍當中,最難堪的一個軍。而這次日軍也有在華中雪恥圖強的意思,細俊六所集結的兵力約八個半師團,14。5萬人。直接用於進攻的兵力(包涵協攻部隊)已幾達其可機動調用之所有兵力總和,將近十萬人。這還不包括用以助攻的偽軍部隊。另陸航部隊提供第3飛行師團全部,各式軍機一百卅余架,大致掌握了會戰時期的空優。
在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後,橫山勇總結之前歷次作戰的教訓,決定改變日軍一貫依賴單鋒突進,鉗狀合圍的作風。因為這種打法每次都被國軍於開戰之初識破日軍的主力位置以及大概的戰略目標,而被從容布置阻擊。橫山勇決定改采廣正面之多路推進,多點突破,相互呼應。第11軍所屬四個師團於左翼濱湖區齊頭並進,意圖打散濱湖區之第一線兵團(日軍戰史中特別提出第44軍,頗以於鄂西會戰受其夾擊為恨),第116師團為派遣軍突進隊,徑行由右翼洞庭湖區突破,而後與一起左轉的北面部隊會師常德,期能以此包圍國軍的第一線兵團,並與進援常德之第二線兵團正面決戰。達成消耗國軍實力之目的。隨後全軍於國軍包圍圈形成前一起撤出。橫山勇將部隊分作五路,除第116師團預定水路進軍,不作加強外,其餘四個由陸路出戰的師團均調整配署,並將武漢周圍所有可用的野戰單位都調入補強。所以這四個師團戰力均大於一般單個師團。第39師團預計正面突破第10集團軍,在作戰上較為吃重,所以配署第58師團大部(以第138聯隊為主的加強旅團級兵力,並配署一個旅團司令部),兵力接近兩個師團;第13師團以第34師團第216聯隊加強,第3師團以第60師團零碎抽來近一旅團的兵力加強,這些補充兵力預計用於佔領任務;第68師團則以第40師團的第234聯隊加強。
平心而言,橫山勇這個計劃針對國軍慣用戰略之弱點提出反制之道,可謂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唯幾高明不少。這是因為派遣軍對鄂西會戰創痛猶存,殷鑒不遠。但是因為大本營所指示之戰略目標相當模糊,導至會戰進行時日軍戰略目標混淆,爭執激烈,幾乎使第11軍被圍殲。戰略目標之混淆始終為侵華部隊之致命點。即使享有戰術方面壓倒性的優勢,但因戰略指導的無能,日軍就是能在小仗盡勝的情況下,盡輸大仗。常德會戰便是一個典型。
此時日軍的第一期具體計劃如下:
第68師團沿南縣,安鄉開往三仙湖,漢壽,至常德南面為止。
第13師團在新江口渡河後,自暖水街,慈利,黃石市至常德右側。
第3師團自公安,王家廠斜攻石門,桃源,至常德西側為止。
第39師團自新江口渡河,與第13師團並進。
第116師團直接自澧縣,臨澧開至常德,為進攻常德主力。
進抵常德後,左翼四個師團在第116師團進攻常德時圍點打援,期能重創馳援之國軍主力。
第六戰區自九月起觀察敵方動態,判定日軍有大舉進犯企圖,乃於十月策定戰區守勢作戰計劃。 方針如下:
戰區以供衛陪都為目的,配置重點於石牌,廟河兩要塞。先依第一線兵團縱深據點工事逐次予敵打擊,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廟河、興山、歇馬河、南漳各要點;再由第二線兵團之機動,協同第一線兵團轉移攻勢擊滅進攻之敵。
蔣委員長一向喜歡親任指揮,1943年5月鄂西會戰最激烈之際,蔣委員長幾乎要親臨戰線節制前線各軍,在當時的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上將苦苦懇勸之後才打消這個念頭。常德會戰時,蔣委員長正好遠在開羅,參加三巨頭峰會,所以此時的高層領導體系略顯特殊。戰區代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全權指揮,所受牽制不多。一向親自掌控第六戰區戰況的陳誠上將也在雲南忙於遠征軍的整訓,無暇北顧。最詭異的是軍事委員會,在蔣委員長出國這段期間,軍委會竟然號令不動前線各軍。而且內部意見分歧,導致戰略指導一團混亂。[注4]這在後段將有詳述。
〔注四〕
軍委會在戰時幷沒有一個能稱完整的參謀本部,原來參謀本部的業務分散在軍令部(抗戰前的參謀本部改稱)與委員長侍從室之間,甚至軍委會設有光桿參謀總長與副參謀總長。這導致戰時一切戰略決策,均由蔣委員長親身牽扯。一但蔣委員長出國,不能親任統帥,則最高戰略指導即無人有資格完全代理。名義上的參謀總長是何應欽上將,但何上將兼任的是軍政部,真正的參謀本部業務由軍令部處理。但軍令
部部長徐永昌上將在指揮名義上只是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不能獨斷專行,發號施令。兩位主官前者有職無權,後者有權無職,指揮體系便亂了,所以軍委會號令雖以何應欽總長出名,但實際決策則政出多門。甚至在石門戰斗時期,軍令部次長劉裴中將連這個名義也顧不上,勿忙間嬗自電令守軍撤退,鑄成大錯。抗戰前期發揮類似參謀總長功能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上將,則因兼任桂林行營主任,無暇兼顧。此時在中樞的副參謀總長是被視為庸才的程潛上將,毫無作用。軍委會組織的極度落後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無從苛責,但在組織發展研究上則深富趣味也。
第六戰區身膺鞏衛陪都之重寄,在戰略布署上自然以入川要道各關隘之守備為主。以此而策定的戰略規劃,理所當然偏向將精兵布署在石門以西,而視石門,常德等地為戰區的右翼次要陣地。當時第六戰區深信日軍的攻勢必然以直取巴萬要塞為主要目的,即使在常德一面有動作,也不過是協攻或佯動。5月間的鄂西會戰,日軍先在石首,沙巿一帶重創第73軍,幾乎使軍委會誤判日軍的攻勢重點。但最後日軍還是轉向,一頭撞上江防陣地。
所以在常德會戰前夕,第六戰區以重兵屯駐入川大道,而對湘西方面腹地的防禦,相對之下則顯薄弱。
依據國軍戰史記載,戰區在常德會戰前夕所頒布的戰區守勢作戰計劃,列舉了五種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式與國軍的會戰實施規劃。其中兩種規劃准確地預測了日軍於常德會戰時的進攻途徑。常德會戰的過程,大抵不脫戰區於戰前判斷的基調。摘錄於下:
(1)敵以一部丘力由石首、藕池口向我攻擊,企圖佔領南縣、安鄉、公安時,第29集團軍及第10集團軍依第一線守備團隊之抵抗與控制部隊之適時增加,求敵之側背而擊破之。
敵由宜都近渡江攻我公安,向西壓迫我第10集團軍於暖水街、聶家河以西地區,轉取守勢,再轉向澧縣、石門、常德攻擊時:
第10集團軍應以一部守暖水街、王家畈、聶家河各要點,主力向漁洋關附近地區集結,俟敵轉向澧縣、石門進攻時,求敵之背而攻擊之。
(2)第29集團軍以一部固守津市、澧縣、石門,並盡可能保有南縣、安鄉、依常德、桃源方面機動兵團之參加,殲滅敵人於澧縣、石門附近地區。依狀況以石門為軸,將主力向石門以西地區轉移。待敵到達常德附近時,協同常德守備部隊擊破敵人於常德附近地區。
單以這份作戰計劃而論,第六戰區對於日軍動向的預測可謂精確,但是與常德會戰的實際狀況相較,則顯得過於低估日軍的攻勢規模。戰區似乎認為日軍不太可能針對湘西地區全力發動總攻,規模至大不過如打王勁哉時的兩萬人而已,所以在兵力的分配上,要求該線的王敬久、王纘緒兩位總司令以所轄的十一個師獨力逐退來敵(其中半數為國軍中的次級部隊)。但若日軍以巴萬要道為主攻對象,立刻會遭到十四個中央軍精銳師迎頭痛擊,而且左翼第33集團軍,右翼第10集團軍依計兩面夾殺,日軍在第一時間內,馬上就得在狹窄腹地中面對30個師的四麵包夾。
1943年10月,第六戰區與軍委會鑒於日軍前線動作頻繁,相信日軍的大規模攻勢已經迫在眉睫,軍委會並電令空軍第4大隊偵照華容、石首前線的日軍動態,狀況緊綳。在此同時,日軍己集結完畢,包括列為總預備隊之第116師團在內的五個師團在長江北岸沿線展開,待命渡江出擊。
大戰爆發
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依原訂計劃,全線出擊。第39師團(師團長澄田睞四郎)與第13師團(井上真衛)為左翼,直取第10集團軍主力陣地,第68師團(佐久間為人)居中,准備自兩個集團軍交界中間穿過,徑攻慈利;第3師團(山本三男)則在第29集團軍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纘緒集團軍的主力。日軍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師團(岩永汪)則水運渡過洞庭湖,在第29集團軍的右翼澧縣一帶登陸,一麵包抄第44軍,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軍這個布置有其深意。細俊六集結了所有華中方面能動用的兵力將近十萬人,除了五個師團外,再加上獨立第17旅團、第34、32、58師團的一部,並安排第40師團協攻牽制第九戰區,規模遠遠超過國軍的預期,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所以第11軍在規劃上,希望能一舉殲滅國軍的第一線兵團兩個集團軍,並以兩個善打攻城戰的主力師團鑽隙。第68師團由中境切入,第116師團則籍舟艇在洞庭湖面行「水上機動」[注5],將整個師團送到國軍陣地右後側翼。只要這兩個師團其中一個能在國軍第一線兵團混戰之際攻下常德,前線國軍進退失據,必然陣腳大亂。前後包抄,可獲全勝。
〔注五〕
日軍的"水上機動"非常有名,而且運輸能量極大,技術成熟。安排如第116師團的短途水運,不成問題。在武漢會戰時,日軍有一個波田支隊,利用大量汽艇與小輪,專門在長江流域的湖沼水面打國軍側翼,獲得很大效果。國軍痛定思痛,乃於各江面湖畔大量佈雷,不過這終究是消極的防禦戰法,無從有效遏止日軍凶焰。深究其因,一為機動力不足,河岸成為接敵之第一線後,防禦正面立刻成倍擴張,兵力實無從分配;其次為炮兵不足,無法落實岸防火力。
11月1日當日,第10集團軍長江南岸第一線前哨部隊第98師首當其沖,戰況激烈。正面敵軍番號經判明為第3、13、39師團、第68師團的一部份及獨立第17旅團。番號之多,頗出軍委會與第六戰區的預期。11月2日,第194師與向暖水街急進的第13師團接戰。11月3日第44軍南縣陣地也遭第116師團主力沖擊。第44軍據河堤抵抗,日軍則組成強大火網掩護渡河,第162師及第150師均被擊退。敵第40師團(一部協攻)為第68師團開道,經南縣向三仙口進攻,第68師團則迂迴進攻安鄉,第44軍主動撤出。此線已屬第九戰區地境,薛岳司令長官令第92師遲滯防禦,第九戰區此時也整兵待戰。最後渡河的第39師團則直接西向進軍漁陽關,第185師奮起接敵,戰況激
7. 旅長黃正誠1961年如何死
旅長黃正誠1961年如何死的有兩種說法:
1、大陸的說法,他在黎城的解放軍被俘軍官教導團被關押時和被俘的趙錫田一起脫逃,回了南京被撤職查辦。1949年去了台灣,死於台灣。
2、台灣的說法,來回進出監獄,最後體弱在台灣中風去世。
8. 趙錫田的介紹
趙錫田(1907-?)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業。1907年12月生。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外甥,江蘇漣水人。同時還是顧祝同夫人的妹夫,因長得白白凈凈,斯文,一張娃娃臉,顯得年輕帥氣。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排、連長,第三十二軍少校參謀、工兵連長、營長、第三師參謀主任、團長、旅長。
9. 歷史上著名的「常敗將軍」都有誰呢
桂系大佬李宗仁從抗日戰爭爆發起,就一直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從台兒庄戰役的徐州會戰到武漢會戰、再到苦撐豫西,整整堅持中原抗戰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勝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為“漢中行營主任”,實際被剝奪了軍權。
10. 國民黨高級將領名單有
胡三餘中將 國民黨炮兵司令
史澤波中將 國民黨第十九軍軍長
馬法五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軍軍長
陳長捷中將 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一師師長
王靖國中將 國民黨第十兵團總司令
趙承綬中將 國民黨第七集團軍總司令
梁培璜中將 國民黨第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
孫楚中將 國民黨第十五兵團司令官
牟中珩中將 國民黨第十戰區副司令
杜聿明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副總司令
李仙洲中將 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將 國民黨華中"剿匪"總部副總司令
范漢傑中將 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
湯堯中將 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
黃維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官
韓浚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三軍軍長
羅歷戎中將 國民黨第三軍軍長
廖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六師師長
陳金城中將 國民黨第九十六軍軍長
王耀武中將 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
康澤中將 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
文強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
曹天戈中將 國民黨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兼第八軍軍長
林偉儔中將 國民黨第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鳳武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一軍軍長
邱行湘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二零六師師長
鄭庭笈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九軍軍長
廖耀湘中將 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官
黃正誠中將 國民黨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杜建時中將 國民黨北寧線護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長
宋瑞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
馬勵武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二十六師師長
盧浚泉中將 國民黨第六兵團司令官
武庭麟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十五師師長
喻英奇中將 國民黨粵桂東"剿匪"指揮部司令兼三一二師師長
張淦中將 國民黨第三兵團司令官
陳林達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五軍軍長
霍守義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十二軍軍長
區壽年中將 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官
李濤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六軍軍長
張嵐峰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保安第三縱隊司令
孫殿英中將 國民黨新編第四路軍總司令
郝鵬舉中將 國民黨魯南綏靖區司令兼第四十二路軍總司令
孫渡中將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張績武中將 國民黨津浦路護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將 國民黨第三兵團副司令官兼桂中軍區司令
莫得洪中將 國民黨湘桂黔護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七師師長
鍾彬中將 國民黨第十四兵團司令官
熊新民中將 國民黨第一兵團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軍軍長
趙錫田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三師師長
陳頤鼎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師師長
曾擴情中將 國民黨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
邱維達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四軍軍長
王雷震中將 國民黨第三十五軍副軍長
蕭以覺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司令部副司令官
吳紹周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軍軍長
侯吉暉中將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政治部主任
劉嘉樹中將 國民黨第十七兵團司令官
王韻琴中將 國民黨第十一兵團參謀長
周振強中將 國民黨浙西師管區司令官
楊光鈺中將 國民黨第三軍副軍長
方靖中將 國民黨第七十九軍軍長
王凌雲中將 國民黨河南第一路挺進軍總指揮
郭一予中將 國民黨徐州"剿匪"總部辦公室主任
劉鎮湘中將 國民黨第六十四軍軍長
王秉鉞中將 國民黨第五十一軍軍長
陳士章中將 國民黨第二十五軍軍長
黃淑中將 國民黨第九軍軍長
米文和中將 國民黨第一八一師師長
理明亞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五師副師長
王繼祥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八十三師副師長
盛永興中將 國民黨第九十三軍軍長
胡臨聰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一軍軍長
楊宏光中將 國民黨第六兵團副司令官
王澤浚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四軍軍長
張義純中將 國民黨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將 國民黨第五軍副軍長兼獨立第五師師長
張鴻文中將 國民黨第四十八軍軍長兼滇桂邊區綏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將 國民黨第五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
高建白中將 國民黨第二十四軍軍官總隊總隊長
王靖宇中將 國民黨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鴻逵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司令部高參
孔慶桂中將 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官
楊安銘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部員
徐鍾端中將 國民黨川鄂邊區綏靖公署高參
李九思中將 國民黨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將 國民黨豫鄂皖邊區綏靖總司令部總司令
宋清軒中將 國民黨晉陝邊區挺進縱隊司令
汪憲中將 國民黨豫鄂皖邊區自衛軍司令
王緒鎰中將 國民黨第六編練部新兵縱隊司令
胡靖安中將 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設計委員
楊文泉中將 國民黨整編第七十二師師長
聶松溪中將 國民黨山東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將 國民黨第19軍68師師長
楊文彩少將 國民黨第19軍暫編37師師長
王震少將 國民黨第30軍30師師長
李旭東少將 國民黨第40軍參謀長
韓世儒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1師副師長
李獻中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1師參謀長
李琰少將 國民黨第73軍副軍長
周劍秋少將 國民黨第73軍參謀長
李紀雲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30旅旅長
李昆崗少將 國民黨第1軍167師師長
羅哲東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0師副師長
韓尹明少將 國民黨第42集團軍參謀長
李鐵民少將 國民黨第42集團軍1師師長
於澤霖少將 國民黨第49軍105師師長
劉潤川少將 國民黨第53軍116師師長
唐保黃少將 國民黨暫編第51師師長
李用章少將 國民黨第3軍副軍長兼7師師長
楊天民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15師副師長
姚北辰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15師副師長
郭惠蒼少將 國民黨第92軍21師師長
劉英少將 國民黨第3軍32師師長
路可貞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3師副師長
李英才少將 國民黨第5兵團參謀長
謝代蒸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5軍195師師長
留光天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5軍43師師長
胡晉生少將 國民黨第52軍25師師長
鄭明新少將 國民黨第52軍副軍長兼195師師長
周由之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7師31旅旅長
劉振世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9軍參謀長
李奇亨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7師副師長
李友尚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96軍參謀長兼整編45師參謀長
萬壑濤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96軍副參謀長
徐其昌少將 國民黨第61軍66師師長
隰可庄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9軍副參謀長
蕭本元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8師師長
楊維翰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58師參謀長
李資深少將 國民黨交警第8總隊總隊長
游凌雲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66師參謀長
沈澄年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5師師長
林曦祥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5師副師長
王檄暅少將 國民黨第34軍73師師長
沈瑞少將 國民黨第33軍軍長
曹近謙少將 國民黨第33軍參謀長
羅辛理少將 國民黨第2綏靖區參謀長
晏子風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師長
唐孟恪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副師長
胡景瑗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2師213旅旅長
奇玉山少將 國民黨伊克昭盟警備司令
龍矯少將 國民黨整編第73師副師長
王世高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20師師長
萬又麟少將 國民黨第17軍48師師長
李子法少將 國民黨第34軍暫編44師師長
鄭繼周少將 國民黨第34軍暫編45師師長
賀奎少將 國民黨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副主任兼冀熱遼邊區副司令
黃炳寰少將 國民黨聯勤總部第10兵站總監
殷開本少將 國民黨第93軍參謀長
李文昭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參謀長
黃文徽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88師師長
鄒玉楨少將 國民黨第49軍105師師長
景陽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18師師長
李長雄少將 國民黨第93軍暫編22師師長
黃建鏞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8軍暫編54師師長
余輝庭少將 國民黨第99軍參謀長
顧心衡少將 國民黨第28軍副軍長
楊焜少將 國民黨第9兵團參謀長兼新3軍副軍長
文小山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副軍長兼30師師長
陳時傑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參謀長
李定陸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3軍參謀長
許穎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3軍14師師長
楊溫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1軍50師師長
張羽仙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6軍169師師長
羅莘莍少將 國民黨第52軍195師師長
羅英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6軍22師師長
張麟閣少將 國民黨東北"剿總"新編騎兵司令部參謀長
李嵩少將 國民黨第60軍暫編52師師長
董汝桂少將 國民黨第4綏靖區參謀長
楊自立少將 國民黨第44軍162師師長
宋健人少將 國民黨第63軍參謀長
武之棻少將 國民黨第25軍參謀長
雷秀民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52師師長
張澤深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86師師長
黎天榮少將 國民黨第63軍152師代理師長
杜輔廷少將 國民黨第107軍參謀長
楊萌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副軍長
崔廣森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參謀長
盛超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63師師長
韋德少將 國民黨第64軍副軍長
袁慶榮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軍長
李日基少將 國民黨第76軍軍長
高憲崗少將 國民黨第76軍參謀長
魏翱少將 國民黨第7兵團參謀長
楊伯濤少將 國民黨第18軍軍長
劉德溥少將 國民黨第49軍副軍長
陶修少將 國民黨第25軍參謀長
陳文瑞少將 國民黨第63軍代理參謀長
彭定一少將 國民黨東北守備第1總隊總隊長
汪匣峰少將 國民黨第47軍軍長
李家英少將 國民黨第47軍副軍長
陳玲少將 國民黨第47軍125師師長
張光漢少將 國民黨第47軍127師師長
陳遠湘少將 國民黨第41軍副軍長
郝勤福少將 國民黨第104軍參謀長
張惠源少將 國民黨第104軍258師師長
王憲章少將 國民黨新編騎兵第4師師長
覃道善少將 國民黨第10軍軍長
張文心少將 國民黨第85軍副軍長、代理軍長
王岳少將 國民黨第10軍副軍長
吳庭璽少將 國民黨第18軍參謀長
夏建勛少將 國民黨第10軍114師師長
楊維垣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副軍長
馮梓少將 國民黨第35軍101師師長
田士吉少將 國民黨第35軍參謀長
賈璜少將 國民黨第11兵團參謀長
成於念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參謀長
靳書科少將 國民黨察哈爾保安副司令兼張家口警備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溫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10師師長
韓天春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51師師長
郭躋堂少將 國民黨第105軍259師師長
王元直少將 國民黨第18軍副軍長兼11師師長
王昌奎少將 國民黨第74軍副軍長兼58師師長
周穆深少將 國民黨第10軍參謀長
梁岱少將 國民黨第14軍參謀長
尹鍾岳少將 國民黨第18軍118師師長
溫漢民少將 國民黨第35軍269師師長
王屏南少將 國民黨第2兵團新編44師師長
吳宗遠少將 國民黨第14軍85師代理師長
許長林少將 國民黨第77軍副軍長
黃炎少將 國民黨第71軍87師師長
賈宣宗少將 國民黨第43軍暫編39師師長
周開成少將 國民黨第8軍軍長
李藎萱少將 國民黨第9軍軍長
蕭超伍少將 國民黨第9軍副軍長兼166師師長
顧隆筠少將 國民黨第9軍參謀長
楊緒釗少將 國民黨第8軍170師師長
王青雲少將 國民黨第9軍253師師長
郭吉謙少將 國民黨第5軍副軍長、代理軍長
司元愷少將 國民黨第115軍軍長
於一凡少將 國民黨第12軍副軍長兼112師師長
劉順佳少將 國民黨第115軍副軍長
龔時英少將 國民黨第70軍32師師長
李寶善少將 國民黨第77軍37師師長
吳家鈺少將 國民黨第64軍156師師長
陳芝芳少將 國民黨第115軍180師師長
秋宗鼎少將 國民黨天津警備副司令
范玉書少將 國民黨第86軍副軍長
王治熙少將 國民黨第94軍43師師長
饒啟堯少將 國民黨第94軍43師師長
李學正少將 國民黨第62軍67師師長
陳植少將 國民黨第62軍151師師長
楊朝綸少將 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第184師師長
羅先之少將 國民黨第86軍284師師長
柴玉峰少將 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第326師師長
李漢萍少將 國民黨第2兵團參謀長
文文修少將 國民黨第12兵團代理參謀長
袁劍飛少將 國民黨第8軍參謀長
黃鐵民少將 國民黨徐州"剿總"前指總務處長
周朗少將 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
孫玉田少將 國民黨第107軍261師師長
劉化南少將 國民黨第101軍272師師長
褚靜亞少將 國民黨第76軍副軍長兼20師師長
於厚之少將 國民黨第76軍24師師長
戴戎光少將 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
趙世鈴少將 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參謀長
孫福麟少將 國民黨第15兵團副司令官
許鴻林少將 國民黨山西省保安司令
溫懷光少將 國民黨第10兵團副司令官兼19軍軍長
婁福生少將 國民黨第10兵團參謀長
侯遠村少將 國民黨第10兵團參謀長
崔傑少將 國民黨第15兵團參謀長
韓步洲少將 國民黨第33軍軍長
高倬之少將 國民黨第34軍軍長
朱泰安少將 國民黨第20軍副軍長兼134師師長
賈毓之少將 國民黨第43軍副軍長兼迫擊炮師師長
郭政毅少將 國民黨山西軍管區司令
樊明淵少將 國民黨山西憲兵司令
仵德厚少將 國民黨第30軍27師師長
李樹榮少將 國民黨第61軍66師師長
郭弘仁少將 國民黨第61軍69師師長
張忠少將 國民黨第33軍71師師長
祁國朝少將 國民黨第43軍73師師長
閻俊賢少將 國民黨第33軍暫編46師師長
王永壽少將 國民黨第43軍暫編49師師長
韓文彬少將 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機械化兵團司令
羅賢達少將 國民黨第66軍軍長
李西開少將 國民黨第28軍80師師長
郭奉先少將 國民黨第47軍暫編2師師長
李子亮少將 國民黨第4軍副軍長
陳親民少將 國民黨第20軍副軍長
李介立少將 國民黨第20軍134師師長
李慎言少將 國民黨第99軍268師師長
吳中堅少將 國民黨第46軍174師師長
徐繼泰少將 國民黨第123軍334師師長
曾紀瑞少將 國民黨第106軍副軍長
向建白少將 國民黨第51軍參謀長
陳志平少將 國民黨暫編第31師師長
何同堂少將 國民黨第6兵團參謀長
陳騰驤少將 國民黨第6兵團副參謀長
任培生少將國民黨第25軍副軍長
谷允懷少將 國民黨第74軍216師師長
馬英少將 國民黨騎兵第8師師長
徐建中少將 國民黨國防部青年救國軍浙皖邊區縱隊副司令
黃鎮中少將 國民黨江西第8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區綏靖區司令官
張星伯少將 國民黨第68軍參謀長
屈芷馨少將 國民黨閩南暫編縱隊副參謀長
凌雲上少將 國民黨第7軍副軍長
鄧達之少將 國民黨第7軍參謀長
張瑞生少將 國民黨第7軍171師師長
劉月鑒少將 國民黨第7軍172師師長
李祖霖少將 國民黨第48軍176師師長
張紹勛少將 國民黨第122軍軍長
謝淑周少將 國民黨第122軍217師師長
李益智少將 國民黨第55軍74師師長
李成忠少將 國民黨第53軍36師師長
黃梁少將 國民黨第79軍199師師長
黃鼎勛少將 國民黨第122軍245師師長
馮新齊少將 國民黨第15軍169師師長
潘漢達少將 國民黨第103軍347師師長
李致中少將 國民黨第11兵團參謀長
陳開榮少將 國民黨第125軍軍長
王光倫少將 國民黨第125軍182師師長
陳紹恆少將 國民黨第125軍362師師長
艾紹衍少將 國民黨獨立第367師師長
楊文齋少將 國民黨第125軍新編3師師長
余躍龍少將 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部員
李映少將 國民黨第48軍175師師長
吳濤少將 國民黨第71軍87師師長
倪壽昌少將 國民黨第71軍88師師長
陶珩江少將 國民黨第48軍參謀長
郭文燦少將 國民黨第99軍副軍長
伍國光少將 國民黨第97軍參謀長
李本一少將 國民黨第3兵團副司令官兼7軍軍長
敖明權少將 國民黨第36軍副軍長
衛光華少將 國民黨第36軍28師師長
黃希河少將 國民黨第36軍165師師長
周彬少將 國民黨第17軍參謀長
何漢西少將 國民黨第65軍160師師長
陳鞠旅少將 國民黨第18兵團副司令官
任樹芬少將 國民黨第27軍47師師長
馮龍少將 國民黨第57軍軍長
顏仁毅少將 國民黨新編第7軍軍長
沈開樾少將 國民黨第3軍副軍長
尹劍銘少將 國民黨第57軍副軍長
郭永鑣少將 國民黨第63軍副軍長
鄧宏義少將 國民黨第3軍參謀長
方原少將 國民黨第119軍參謀長
樊玉書少將 國民黨第90軍53師師長
劉昆陽少將 國民黨第7軍224師師長
李宏達少將 國民黨第62軍軍長
伍重嚴少將 國民黨第124軍副軍長
李德生少將 國民黨第127軍副軍長
王學臣少將 國民黨第234師師長
孫鐵英少將 國民黨第36軍165師代理師長
楊也可少將 國民黨第8軍參謀長
葉植楠少將 國民黨第26軍副軍長
劉忍波少將 國民黨第17兵團參謀長
劉庸之少將 國民黨第100軍參謀長
沈策少將 國民黨西南軍政副長官公署副參謀長
周士冕少將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朱光祖少將 國民黨第1軍1師師長
劉孟廉少將 國民黨第27軍軍長
彭誠少將 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官
夏炯少將 國民黨川陝甘綏靖區第1路指揮官
周靜吾少將 國民黨川鄂邊區綏靖公署高參
楊創奇少將 國民黨第48軍軍長
陳振東少將 國民黨第33軍副軍長
鮑志鴻少將 國民黨第71軍副軍長
楊團一少將 國民黨第84軍副軍長
羅祖良少將 國民黨第6兵團第4處處長
孟恆昌少將 國民黨第8兵團第3處處長
傅立賢少將 國民黨第124軍參謀長
唐連少將 國民黨第4軍90師師長
黃志堅少將 國民黨第64軍159師師長
李貫一少將 國民黨暫編第32軍教導3師師長
陶子貞少將 國民黨暫編第3師代理師長
徐以智少將 國民黨南京中央訓練團團員
熊笑三少將 國民黨第5軍軍長
張世光少將 國民黨第10軍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