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國藩當初是如何被派去團練民兵的,他怎麼得到這個機會的呢
當時曾國藩正在家丁憂,看到太平天國洪秀全荼毒生靈,毀滅文化。自己招兵買馬辦團練鎮壓太平軍。
咸豐二年臘月中旬,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叩響了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這是湖南省巡撫衙門派差官送來了咸豐皇帝的聖旨。
在籍丁憂守制的兵部二品侍郎曾國藩換下喪服跪聽聖旨,諭旨是:「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命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物 伊必盡力 不負委任 欽此 !」(曾文正公年譜)
曾國藩叩頭謝恩,送走了差官。陷入沉思:其實這個消息來得並不突然,在京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儒唐鑒,曾多次向咸豐皇帝保薦過他。丁憂回籍後,曾國藩並不只是閉門讀書,他時常與朝廷同僚書信往來,對外面情形大致清楚。如今的時局勢猶如暴風雨來臨的前夜,自從太平天國廣西起事後,官軍接連大敗,不是丟城逃跑,就是全軍覆沒。守城官員要麼城破被殺,要麼革職逮捕問罪。每當噩耗傳來,曾國藩憂心忡忡,常有兔死狐悲之感。眼下,湖南局勢就不太平。鄉間常有小股農民暴動,有些富戶一夜間被搶光,燒光。這樣的年頭,身為曾氏宗族的長孫,曾國藩考慮得自然多一些.....四個月前,太平天國軍隊圍攻長沙省城一月不克,解圍北上,打到湖北境內,一舉攻克了長江沿岸重要繁華城市武昌。猶如燎原烈火,一路勢如破竹,嚇得紫禁城裡的咸豐皇帝慌了手腳,除了緊急調令各地綠營八旗軍隊布置防堵攔截外,連頒聖旨,諭令許多在原籍大臣幫辦地方團練事宜,供應前方糧秣,肅靖地方匪患等。
本年九月,咸豐任命前刑部尚書陳孚恩在江西辦團練,後又任命借口在籍養病的周天爵於安徽辦團練,任命工部侍郎呂賢基、翰林編修李鴻章也於安徽辦團練。至今已有三十多人被諭令為「團練大臣」。如今輪到了自己。
就這么奉旨赴任?想到這里,曾國藩嘆了口氣,他認為困難重重,這些年來他對大清朝的腐敗深有體會。衙門里的冷、硬、橫、推。能把一團烈火澆得透心涼。無私的付出很可能得到的只是屈辱、誤解、辛酸。他守孝在家,備受冷落。事到臨頭咸豐皇帝突然想起了自己,分明是急病亂投醫,一挨風波過去後,又引來猜忌。請纓赴任,勢必要奔走於官場,與貪官污吏打交道,人們不僅不會體諒當事者之難,還會認為他貪圖功名,刁難,白眼,挖苦再所難免。既違背於禮制,又讓士大夫們譏笑。何苦為之?
反復權衡利弊後,曾國藩決定不奉上諭。他擬了封懇辭的摺子。准備過幾天找個適當的機會就拜發上去。
幾天後一個夜晚,一位風塵僕僕的官員踏著積雪來到了白楊坪,曾國藩一見來人頓時喜出望外,想不到多年前的好友此刻會登門來訪。兩人回想起在京城的時光,恍如隔世,不禁相擁而泣。
來人是曾國藩當年在嶽麓書院的同窗好友郭嵩燾。郭嵩燾湖南湘陰城西人,喜談洋務,為人直爽而少有城府,與曾國藩多年情投意合,不為士林所容。郭曾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動輒與老朽們爭論,得罪了許多人。在頑固派眼中,不啻是士林敗類,名教罪人。曾國藩在京為官時,兩人情同手足。道光二十七年(1847)郭嵩燾赴京趕考時就住在曾家。郭嵩燾考中進士後留京任職,還教授紀澤(曾國藩長子)功課,曾府也就成了他的家。 那時的日子雖然清苦,好在世道還太平。
郭嵩燾也因丁憂回籍。他行事與曾國藩不同,太平天國起事後不久便自告奮勇到湖南巡撫衙門幫辦軍務。曾親自率領團練武裝剿滅過小股農民暴動。這次來訪的目的是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命勸曾國藩奉旨赴任的。
到了曾家後,郭嵩燾也不客氣,飽餐之後,二人閉門談了一夜。據《曾國藩家書》記載郭嵩燾先是大罵清朝腐敗,養了綠營八旗一群飯桶。如今官場黑暗,民生凋敝至極,洋人驕橫跋扈。郭認為本朝的捐納制實在為禍甚深。俗話說做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官員們花了無數銀兩,好容易補缺就任,誰不指望大撈一票。百姓不堪重負,紛紛逃亡,人們對當局失去信心,政權自然不穩。朝廷只圖一時之利,不及長遠。如今大亂的禍根只怕二百年前乾隆朝就種下了。
令曾國藩感到驚奇的是:郭認為洪秀全不能成事,一年來郭奔走於廣西,湖南鄉間,對於太平天國的內幕多少了解些,太平軍將領多數出自於廣西紫荊山一帶會黨,士兵多是無地農民,洪秀全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殺戮過甚,楊秀清執法素來嚴酷,把沿途俘獲的清朝官吏,士紳、兵弁等一律處死。二:不尊禮教。軍隊行軍途中砸孔廟、毀學堂、殺儒士、宣洋教,毫無孝義可言。孝道乃立國根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外還聽說洪秀全每到一處必訪求美女,隨軍眷屬甚多。後宮規模仿照歷代帝王制度,由於上行下效。將領之間常常為了爭奪財物嬌娃打鬥,奢侈之風已初見端倪。曾國藩凝視著越燒越旺的爐火,口上不說,心底已有所松動,他這幾天已考慮清楚了,當務之急是迅速訓練出一支有戰鬥力的新軍。二人對時局又做了番深入細致分析後,得出了一致結論:如果任由洪秀全等人塗炭,洋人必定趁虛而入。三五年後大局不堪設想,湖南不保。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為了打消好友顧慮,郭嵩燾又說現任湖南巡撫張亮基是難得的干練之吏,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大清官吏的腐敗作風。況且辦團練之事於自身有益,一定會全力支持。長沙已有嶽麓書院的同窗羅澤南,左宗棠等人具體操辦防禦事務,曾國藩所借重的只是名望而已。
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到父親的房間問安時。抬頭看到了一付新寫的對聯:
粗茶淡飯布衣衫,這點福老夫享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兒曹當之。
曾國藩明白了父親支持自己,於是決定墨絰出山。
咸豐三年正月,曾國藩、郭嵩燾、曾國葆踏上了征途,開始了他們的戎馬生涯。此時,曾國藩四十三歲。
三個人路過湘鄉縣城時,知縣朱孫詒帶了六百鄉勇要求同行,曾欣然答應了。第二天早晨,就在他們准備趕往長沙時,又來了三個人,還帶了一千多兵勇。三人是羅澤南、劉蓉和王錱。羅澤南、劉蓉是曾國藩嶽麓書院同窗好友,王錱是第一次見面。是羅澤南的門徒,所以稱曾國藩為「世叔」,算是晚輩。幾天後一行人到了長沙省城,湖南巡撫張亮基聽到消息後十分高興,在巡撫衙門大擺筵席接風。
其實來此之前曾國藩心下多少有些忐忑,中國政治向來講究「縣官不如現管」,在籍守制,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出入公堂,多少有違禮教。如果「父母官」大人不歡迎。依他性格(曾國藩一生有過三次轉變)也許扭頭回去了。好在巡撫張亮基熱情有加,沒有絲毫架子,在曾國藩面前稱自己為「下官」,禮儀也十分周全。曾國藩來時的拘束一掃而空,看來是自己多心了,於是神色自如,侃侃而談,乘機提出了很多要求,張亮基都滿口答應。
此後在長沙的日子,曾國藩主要幹了三件事,一、給咸豐打報告要錢,二、跟巡撫衙門打招呼批地(練兵用)。三、加緊組建、訓練湘勇。此外,還兼管長沙治安。
湘軍草創時,長沙城裡原有綠營兵一千人,鄉勇一千人。鄉勇們來自湖南各地,有新寧縣的楚勇、辰州府的辰勇、寶慶府的寶勇、瀏陽縣的瀏勇、瀘績縣的瀘勇等,曾國藩來時又帶來湘勇一千六百人,人數共三千人。曾國藩從其中親自遴選出一千人,交給羅澤南、劉蓉、王錱三人操練。
咸豐三年夏 ,湘軍陸軍擴編為十營。營官分別是:塔齊布 、羅澤南 、鄒壽章 、周鳳山、儲玖躬、曾國葆、朱孫詒、鄒士琦、楊名聲、林源恩。各領兵勇五千人。 咸豐四年二月,湘軍水師正式成立。營官是:彭玉麟 、楊載福、 褚汝航、 夏鑾、 胡嘉垣、胡作霖、 成名標 、龍獻深 、鄒漢章 、諸殿元。各領兵勇五千。 湘軍營制主要採用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的」束伍」成法。陸軍每營五百人(營官一員、哨官四員在外),十人為隊,隊有什長;八隊為哨,哨有哨長,統以哨官;四哨為營,轄以營官;余為親兵,直轄於營官。各隊以抬槍、刀矛、小槍等長短兵器配合作戰。水師每營五百人。
湘軍營規有7條1禁止吸煙2禁止賭博3禁止喧嘩4禁止姦淫5禁止謠言6禁止結盟拜會7禁止異服。此外還有營規三勤等。
同清軍相比,湘軍的薪餉很豐厚。陸軍營官每月50兩,另加辦公銀150兩,而哨官每月9兩,哨長6兩,什長4.8兩,親兵護勇4.5兩,正勇4.2兩,伙勇3.3兩,長夫3兩。可是,清軍中的綠營兵平時每月薪餉只有1兩,出征作戰時也僅1.5兩,比湘軍的長夫還少,分別只及湘軍正勇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所以湘軍的厚餉養兵,可使勇丁贍養家室,安心從軍了。
再好的政策也得有得力之人去執行和實現。 湘軍有文臣和武將之分。文臣(知識分子李元度、趙烈文等),都是曾國藩的學生或同窗。文人在軍隊里的地位很高。書生帶兵是這支軍隊的傳統也是湘軍區別於其他中國軍隊的地方。在湘軍成長的關鍵幾個階段,文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學界稱頌的「中興三名臣」外。整個湘軍系統後來位至總督者15人,巡撫14人,其他大小文武職不計其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陸續投入曾國藩麾下,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曾的幕僚達到過三四百人。除了曾國藩,還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成為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
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亮出了衛道的旗號。
② 羅澤南的理學思想
羅澤南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於湖南,受到湖湘文化強烈而深刻的熏陶。湖湘文化是一種理學型的文化,在湖湘學風的影響下,羅澤南自少時就尊崇程朱理學,等著作,是一位著述豐厚的理學家。他對晚清理學所做的貢獻,不僅在於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更在於吸納經世實學以充實程朱理學。 羅澤南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是建立在繼承朱熹思想的基礎上的。羅氏學術一以朱熹學說為依歸,羅氏學術與朱學之間聯系緊密。
羅澤南的每一部著作,從形式到內容無不帶有十分明顯的朱學印記。比如,《人極衍義》一書即為「羅君仲岳誦《太極》、《通書》之言,而得其旨要」而作,該書對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的理解和發揮,與朱熹的《太極圖說解》、《通書解》是一脈相承的。至於《姚江學辨》辨王學與朱熹辨陸學顯然更是異代同調。羅澤南《讀孟子札記》多次徵引《孟子集注》、《孟子或問》,對朱熹的議論頗為欣賞,以為可以「補孟子言外之意」。《小學韻語》是以朱熹《小學》為原本「撮其大要」輯成,「復取古人註疏附於其下」。《西銘講義》「附於朱子《解義》之後」,與《西銘解義》皆「用伊川分立而推理一之旨」。可以說,正是在吸收朱熹思想的基礎上,羅澤南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對於理氣、心性、知行等理學基本概念,羅澤南都作了詳盡的闡述。在理氣論上,羅澤南主要繼承了朱熹的理先氣後說。與朱熹稍有不同的是,他突出了氣在宇宙生成、萬物發展上的作用。此外,羅澤南還繼承了程朱的「理一分殊」思想,並強調對事物特殊性的研究。
在心性論上,羅澤南持「心統性情」的觀點,認為心為賅括性、情的總體,性、情都只是這一總體的不同方面。為了強調每個人具備成聖成賢的可能性,他對朱熹的氣質之性的定義稍稍作了修正,把氣質之性理解為氣的性能,認為氣質之性是能夠改變的。在知行論上,羅澤南則全面繼承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行觀。 在理氣關系問題上,羅澤南雖然主要繼承了程朱關於理氣的說法,以「理」為「氣」本,認為「理也者,所以宰夫氣者也」,但同時又借鑒吸收了張載、王夫之等人的氣本論思想,突出了氣在宇宙生成、萬物發展上的作用。羅澤南認為:「物之得陽者親上,物之得陰者親下。飛也,動也,陽也;潛也,植也,陰也。……凡物之生死伏見鳴已,皆二氣之消長也,是孰非陰陽之所充周者哉」。把天下萬物的形成說成是陰陽二氣交感的產物,萬物的不同性質也取決於陰陽二氣的消長。理只有通過氣,綱維天地的作用才能顯示出來。很明顯,氣的作用被抬高了。
在理學系統中,「理」是一種超自然的、主宰一切的絕對觀念,具有永恆靜止的屬性,「氣」則有形有體,變化無窮,富有生氣。對於「氣」的強調,使羅澤南的思想帶有強烈的辯證精神,多少隱含著對古代樸素唯物論思想的認同。他之所以能夠用變易的觀點看待歷史和現實,肯定變革的合理性,認為「大經大法萬世所不能外,而其制度文為則必隨時而損益」,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不過,在羅澤南的理氣說中,氣並沒有被抬高到與理同等的地位。他只是在朱熹理氣說的基礎上,稍稍揉進了張載的一些觀點。因此,從根本上說,羅澤南的哲學還是屬於理本體論哲學。
在人的理氣同異問題上,羅澤南持理同氣異的觀點,認為每個人所稟受的理是相同的,氣是不同的,「故人之稟之者,其氣質亦不相侔矣」。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對朱熹氣質之性的定義作了修正。在朱熹的哲學中,人稟受的天地之理被稱作天命之性,氣質之性指具體的現實的人性,即天命之性受到氣質熏染形成的人性。而在羅澤南的哲學中,定義則有所不同。他認為:「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命之性者,維皇降衷,厥有恆性,全體渾然,初無偏倚,此溯原於太極者也。氣質之性者,天以此理賦之人,必隨是氣以與之。」
在這里,天命之性指人稟受的天地之理,此無疑義,關鍵是究竟什麼是氣質之性。總的看來,羅澤南傾向於把氣質之性理解為氣的性能,如剛柔急緩之類。他說:「氣有互陰互陽之不同,故質有或昏或明之各異。得木之性居多者,清則仁慈,濁則柔靡。得火之性居多者,清則高明,濁則暴烈。推之於金,於水,於土亦然。此稟受乎陰陽者也。這里的「質」指由陰陽五行之氣積聚而成的一定形質,「氣質」指形氣及其構成的一定體質。這句話的意思是氣質之性由氣質決定,所反映出來的主要是氣的作用。
羅澤南之所以對氣質之性作出與朱熹不同的定義,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朱熹雖將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規定為兩層而不是兩個人性,但仍是從理氣兩方面來解釋人性,所以從本質上看仍然是二元論的思想,而羅澤南如此定義雖有性二元論之嫌,但與他的理氣論是統一的,他所說的「理與氣原不相離,故性有氣稟之性、義理之性,命有氣數之命、義理之命」,顯得比朱熹的說法更加圓融。而且,將氣質之性僅僅理解為氣之性能,在理學發展史上也是有根據的。張載的氣質之性就是指氣的攻取之性,二程的氣質之性也是指氣的性。
其次,理學主張把理與氣對人的作用都講到,但是在二者之間也有一個平衡的問題。有的理學家比較重視理對人的作用,強調每個人都具備成聖成賢的可能性,有的理學家比較重視氣對人的作用,強調成聖成賢的困難性。羅澤南顯然屬於前者,因此不把氣質之性定義為現實的人性,這樣才可以說「氣質之性,君子終不為所囿」。
羅澤南認為,氣質之性不僅應當改變,而且能夠改變。他認為人們彼此之間,稟受的氣或相對而清,或相對而濁,這些差別的存在雖然造成了個體之間的道德與智慧的先天差異,但是由於稟受的理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道德修養改變不好的氣質,使天地之性得以恢復。「盡性則人事皆天,好學則氣質無權」,羅澤南的教育思想正是以此為根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他關於氣質之性的議論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錢穆提出的「羅山論學最有貢獻者,當推其闡申氣質之性」的說法,不為無見。
總的說來,羅澤南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既全面系統,又深入淺出,同時又有一定的創新,這對於守成多於開新的晚清理學尤為難能可貴。因此說羅澤南是晚清理學的重鎮,他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有效地推動了理學在晚清的復興,絕不為過。 羅澤南除了系統闡發了理學的基本思想,還發展了理學中本來就具有但卻一直被忽視的「外王之學」,深挖理學的經世潛能,處則聚徒講學,出則投身軍旅,率領生徒抗拒太平天國革命,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研究羅澤南的理學思想不能不講他在經世致用方面的主張。
程朱理學在產生之初,雖已釀空疏之弊,但是並不明顯。無論是二程,還是朱熹,對現實政治都是異常關心的。不過,他們用力的重心已轉移到對宇宙本體的思考和個人修養的完善上來。到了理學末流,則完全拋棄了儒家的經世傳統,也為程朱理學帶來了「空疏無用」的惡評。因此,程朱理學要想復興,就必須以實濟虛,改正空疏之弊。清初程朱理學的復興,便是循著這一路徑進行的。對於處於封建社會與清王朝雙重危機下的晚清程朱理學來說,改正空疏之弊就更屬當務之急。
羅澤南清醒地認識到程朱理學的不足之處,也敏銳地覺察到當時學界從「純學術」走向「經世致用」的學術轉向,因此在強調以「義理」修身養性的同時,積極講求經世之學,「凡天文、輿地、律歷、兵法,及鹽、河、漕諸務,無不探其原委」,主動用經世之學來充實程朱理學,從而在堅持理學的價值理性的同時,又開掘出其隱而未彰的工具理性。
③ 湖南師范大學乒乓球老師 周嘉民是什麼學歷宋慧明是什麼學歷、職稱 長沙學院 乒乓球老師 周華英 澤南
我就是師大的 周嘉民,女,1955年8月出生,籍貫湖南,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湖南省乒乓球協會副秘書長。1976年8月畢業於湖南師大體育系,一直從事乒乓球課程的教學與訓練工作,擔任體育游戲課程的教學。曾獲校級1990-1992學年度教學優秀獎。多次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乒乓球啟蒙階段的訓練宜從正手位開始》《談體育游戲的創編和運用》、《乒乓球比賽各階段運動員的心理活動及對策》等多篇論文,參加《體育高考指南》、《體育專業考試手冊》、《體育競賽裁判學》等著作中乒乓球章節的編寫。
1988年獲乒乓球國家級裁判員證書,1994年獲國際乒聯頒發的國際級裁判員證書。曾多次擔任乒乓球國際比賽的臨場裁判員;全國比賽的副總裁判長;全省比賽的總裁判長等競賽工作。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學與訓練。
④ 一度在三河慘敗的湘軍,真的沒有被元氣大傷嗎
1858年5月,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攻破九江,屠殺17000餘人,守將林啟榮被開膛破肚。奪取九江,清朝授予李續賓浙江布政使,加巡撫銜。9月,李續賓從湖北殺入安徽,連克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兵鋒直抵廬州南面三河鎮,與陳玉成主力軍團進行決戰。結果大夥都知道,湘軍6000精兵陣亡,李續賓也命喪沙場,這在湘軍看來就是三河慘敗。
咸豐依靠“江南大營”,想把“收復金陵”之功勞讓給他們。但是,八旗、綠營表現太差,若“炮灰”湘軍被消滅干凈,誰來抵抗太平軍呢?大清王朝滅亡乃遲早之事。基於此,胡林翼、曾國藩“誇大”損失,讓清朝著急,迫使朝廷同意發放糧餉,乃至擴軍,讓湘軍得以崛起。
事實證明,三河慘敗後,湘軍不但連續獲勝,且軍隊數量也不斷擴充,其中曾國藩嫡系曾國荃“吉字營”最明顯。1856年,曾國藩組建“吉字營”,幾乎沒啥名氣。但是,李續賓三河敗亡後,曾國荃“吉字營”就成了絕對主力,連老資格的鮑超、多隆阿、李續宜等都給他打下手。
1860年,曾國荃圍攻安慶,充當主力;多隆阿專門打援軍,與最精銳的陳玉成軍團連續交戰,雖說守住了防線,但損失慘重。安慶陷落後,首功是曾國荃,多隆阿不服,後不再配合行動。
⑤ 誰能介紹一下曾國藩
曾 國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岳 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 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 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 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 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 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 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 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 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 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 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制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⑥ 章澤楠名字的測分,和命運
章澤楠
得分為 96分
滿分為100分,60分及格。
三才配置:【水木土】
吉凶分析:【吉】
命格簡批:【得長輩的提拔,順利成功發展,基礎運猶如立磐石之上,境遇極其安泰,得長壽幸福。】
得上級提拔獲得成功和發展,基礎穩固,心身健全,繁榮昌隆,幸福長壽。(吉)
1、總論:有成功發展之配置,經過一番辛勤努力,不斷地充實自己,做事都有計劃,可以積極向外發展,必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得到成功發展
2、性格:為人仁慈,喜歡幫助他人,有進取心,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辛勤奮發,但處事較主觀固執,容易陷入一意孤行,這一點應改進。
3、意志:意志不夠堅定,容易被甜言美語所惑,耐性不佳,做事容易沖動,常為小事而動怒。
4、事業:事業運良好,大多辛勤奮斗,腳踏實地而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名利可得。
5、家庭:家庭、夫妻尚稱和睦,子女亦都乖巧孝順。
6、婚姻:男娶賢淑持家之妻,婚後欣欣向榮;女嫁溫厚才幹之夫,婚後家庭圓滿。
7、子女:子女聰明有責任感,長大後在社會上能成功發展,共同創造家業。
8、社交:社交能力及外緣皆如意,可在社會上一展抱負,擔任主管或自己當老闆,可受到支持與愛護。
9、精神:外表樂觀,內心多操勞,但精神尚稱安穩,天運五行屬木時,一生快樂無憂。
10、財運:奮斗有成,財源逐漸而來,後運財運甚豐。
11、健康:身心健康,有胃腸方面之毛病。
12、老運:晚景安泰無憂,安祥吉慶之運,家境繁榮。
對基礎運的影響:
安穩,不易變動,立如堅石,身體健康。(吉)
對成功運的影響:
如同久旱逢甘露,成長發展無障礙,進步向上。(吉)
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貴人相助,人緣頗佳;愛好社交,受人尊重;好財利,勤儉持家;仁慈可喜,善於社交。(吉)
對性格的影響:
性情多好靜,富於理智。溫厚中帶有華麗氣質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面看來似非大活動家,其內部蘊含著相當實力,必取得相當的成功。其人生雖屬漸進型,但終能為人首領。還可獲得家庭的幸福
好名字,非常高的分數。祝生活愉快,事業有成,謝謝採納
⑦ 清朝時期和曾國藩一起創立了湘軍,被稱為第一儒將的是誰
在清朝時期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湘軍則正式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很多人知道湘軍的創辦者是曾國藩,但是湘軍的創建離不開羅澤南和江忠源,可以說沒有羅澤南和江忠源,曾國藩創建湘軍不會那麼的順利,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人物就是協助曾國藩編練湘軍的羅澤南,羅澤南是個理學大家,湘軍之中李續賓、李續宜、曾國荃、王鑫等驍勇善戰的猛將都是羅澤南的弟子。
隨著太平軍多次在湖北戰勝清軍,於是曾國藩讓羅澤南轉戰江西,羅澤南先後攻克弋陽、烏石山和義寧等地,後來在羅澤南的建議之下,曾國藩上奏朝廷讓羅澤南去攻打湖北的太平軍,來此來緩解武昌,就這樣羅澤南踏上了湖北的征途,在征戰湖北時羅澤南先後攻克其要地,又大勝石達開的太平軍其戰功赫赫,之後的羅澤南又多次大勝太平軍,絕對稱得上湘軍第一儒將的稱號。
⑧ 石達開怎麼打敗曾國藩的
石達開運用避實擊虛的戰略,及深得民心的政策,使得太平軍戰勝曾國藩。
他先讓秦日綱、韋俊、陳玉成等人做出反攻湖北的姿態,將湘軍陸軍主力牽制了半個月,爭取到了召集各地潰散部隊、重新整編和加固九江、湖口防線的時間,然後讓秦韋陳部退入安徽進行休整(因為這支部隊實在太疲勞了),同時監視湖北境內的敵人,避免清軍迂迴偷襲。另外石達開還提前在安徽模仿湘軍的船制研造戰船,訓練水師,又劫得了一批清軍新造戰船,重建之前幾乎已經全軍覆沒的水營,加強了水上作戰的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湘軍出省作戰,本來希望在糧餉方面得到江西的接濟,但石達開派出船隻攔截內河,切斷了湘軍與贛北的聯系,斷了江西的餉源,這就是湘軍在糧餉方面捉襟見肘,擔心長期作戰糧餉接濟不上。另一方面太平軍據壘堅守,消磨湘軍的銳氣,又給湘軍造成了怯懦、畏戰的假象,讓湘軍日益驕躁,兵力也越來越分散,加上秦日綱、韋俊、陳玉成的部隊在石達開和曾國藩主力殺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正在一旁以逸待勞,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由疲勞之師變成了生力軍,曾國藩卻早早就把全部兵力投入了主戰場,一旦他和石達開在正面戰場拼到兩敗俱傷,秦韋陳的部隊殺一記回馬槍,湘軍很難抵擋。石達開還採取了其他一些措施,迫使湘軍追求速戰速決,最後才會水師才會被肢解。
至於1855年底到1856年初石達開在江西差點把曾國藩逼得走投無路,當時那支太平軍中老部隊只有1萬多人,石達開本來想先解武昌之圍再解九江圍,但他看到湘軍大舉反攻,曾國藩在南昌的大本營兵力空穴,於是決定分一部份兵力繼續支援武昌,自己率軍1萬精銳轉攻江西,一來可以逼武昌、九江的湘軍回救主帥,達到圍魏救趙,二來可以趁機在江西攻城略地,擴大版圖,甚至可能置曾國藩於死地。由於石達開在江西深得民心,不但得到普通民眾的愛戴,而且贏得了江西知識分子的普遍推崇,甚至一些清朝的舉人都自願加入太平軍,四個月內太平軍擴充到十萬餘人,相反湘軍主力大部分正在攻打武昌、九江、江西境內的精銳只有周鳳山一支,人數不多,又很不得民心,江西士紳鄒樹榮作《紀平江勇事》記載湘軍在向江西的所作所為,「伐樹拆屋摧民牆,婦女逃竄毀容妝,。。。相近數里各村莊,用器食物皆奪攘,關門閉戶天昏黃,或有畸寒小地方,深夜公然上婦床。。。搶奪民財持刀槍,稈堆竹木皆精光。車牽鋤耙亦喪亡,或作爨村炊黃梁,或索贖值充私贓。。。茶酒肉飯任取嘗,不敢索值采篋囊。」 ,而同一時期,他寫太平軍的詩歌卻說,「聞到匪首有翼王,仁慈義勇頭發長,所到之處迎壺漿,耕市不驚民如常」……因此,當時左宗棠說「江西事恐不可為,以民心全變,大勢己去也」,曾國藩自己也說江西人「遂靡然以為天覆地坼,不復作反正之想,不待其迫脅以從,而甘心蓄發助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