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新加坡模式
擴展閱讀
臨床費 2025-09-12 08:16:01
平板看股票如何 2025-09-12 08:00:57
N地鐵股票行情 2025-09-12 06:17:06

新加坡模式

發布時間: 2021-12-30 17:16:07

『壹』 新加坡模式的簡要介紹

新加坡於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被迫獨立建國,經過短短40年的發展,從貧窮落後發展到和諧繁榮,這一切都與其所走過的發展道路、採用的經濟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關。
2004年,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被推選為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的接班人,出任新一屆政府總理。 作為新加坡歷史上第三任總理,李顯龍上任之初就因其父親的特殊身份而備受關注。盡管是精心挑選的接班人,但在當時就有分析認為,他將繼續低調地延續父輩的政策,而不是激進地改革。 新加坡已經建立一套精英治國機制,擁有一支具有多領域專業技術的行政隊伍,行政決策過程已經有一定的軌道和程序;再加上李顯龍擔任副總理已經14年,是行政決策中心的一員;因此,一般預料李顯龍或許會作出政策調整,但會基本延續現有政策。
據了解,新加坡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占國會議席多數的政黨組成政府。現任總理李顯龍領導下的人民行動黨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以來一直是執政黨,在新加坡的政治生態中穩如泰山。不僅如此,從得票率來看,行動黨一直代表主流民意,與主流媒體也關系融洽,象徵著整個國家權力的核心力量。

『貳』 新加坡模式是何種模式

Technocratic吧。
專家治國。

『叄』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什麼這種住房模式好在哪裡

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全國大概有40%的人還居住在貧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窩棚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向政府購買組屋,再通過賣掉就組屋換新房。

新加坡對居民財產的掌控性強,居民財產是獲得購房資格的重要因素,財產高的家庭不能購買組屋房,嚴格按照限定戶均一套,有房家庭要想組屋,需要賣掉現有房屋,避免有房有錢家庭資產而買安排更多房的情況。這有效控制了新加坡房屋市場,避免了一家幾戶房子的情況

『肆』 新加坡模式的介紹

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建國後幾十年裡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新加坡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故又稱為新加坡經驗。

『伍』 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又稱為新加坡經驗,是指新加坡建國後幾十年裡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是讓新加坡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

新加坡於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被迫獨立建國,經過短短40年的發展,從貧窮落後發展到和諧繁榮,這一切都與其所走過的發展道路、採用的經濟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關。

(5)新加坡模式擴展閱讀:

新加坡模式的好處

1、從純粹經濟方面來看,新加坡的發展依賴的是開放的市場和有力的人力資源戰略,秉承開放的原則建立資本市場的。一方面利用外部資金的流動彌補本國資金的短缺;另一方面其稅收為公共財政提供了稅源,也為製造業建立了融資平台

2、在人力資源方面,新加坡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在國內實行義務教育為主導和職業技術教育為輔助的普通勞動者的培養體制;另一方面大量引進最優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價幫助年輕人進入新加坡接受教育。

3、建立了普惠的社會保障體制,使每一個公民享有盡可能高的社會保障。政治上的專制、家天下的管理模式與開放的經濟環境相結合,加上以儒家文化的價值理念為基礎,以吸引精英治理為手段,也許就構成了新加坡經濟增長之謎的謎底。

『陸』 新加坡模式的模式歷程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總是與政府的影響和介入分不開,這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背景淵源。新加坡獨立時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落後的經濟基礎; 有限的國內市場; 教育不普及; 高失業率; 種族沖突; 無社會和居住保障; 面對外來威脅。
貧窮落後的現實迫使新加坡把吸引外資作為發展經濟的核心策略。吸引富國投資,不僅是出於盡快擺脫生存的危機的考慮,更是出於其自身安全的考慮。如何吸引外資是新加坡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以補貼的方式鼓勵外資落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奏效的。但用於補貼的資金從何處來呢?在這個問題上, 新加坡有其獨到的做出:通過強制推行個人儲蓄中央公積金來解決國家資本的來源和積累問題。中央公積金不僅為吸引外資提供了補貼來源,同時也為興建政府組屋(相當於我國的經濟適用房)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初創的1965~1973年之間,新加坡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以補貼的方式加大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度,重點發展轉口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外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推動了經濟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大力興建政府組屋,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而且有力地拉動了國內消費市場,即使人民安居樂業又有助於國家資本――中央公積金的擴大積累,形成了特有的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隨著形勢的變化,雖然後來政策有所調整,但基本模式並未改變,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逐漸完善。例如,在1974~1985年之間,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並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新加坡在貿易轉口占經濟主導的基礎上,開始發展加工業,出現了國內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來僱傭勞動力。當時的政府一方面通過制定移民法,利用廉價外來勞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提高中央公積金的繳納率,限制本地勞動力成本的增長速度。
1986~1997年,針對房地產投資過熱和勞動力成本增長過快等問題,新加坡大力發展服務性行業,將服務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二引擎,特別是金融和信息資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把新加坡變成地區金融和信息中心,使其具有貿易和金融的吸納和輻射能力。
1998年後,亞洲金融危機使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以及高昂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原有的發展模式遇到了挑戰,其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集中在利用成熟的經濟體制,積極發展知識型經濟產業,鼓勵國民創新創業,政府努力營造良好環境等方面。

『柒』 為什麼新加坡模式被稱為社會主義

新加坡實行的究竟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早期曾堅稱自己是「民主社會主義體制」,李光耀本人參與建設的人民行動黨,早期具有鮮明的左翼政黨特徵。李光耀本人早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也深受社會主義理念影響。一直到1980年代,人民行動黨仍堅稱自己是「有新加坡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丹尼斯·約翰·蓋勒稱之為「市場社會主義」。而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林格則稱之為混合了有選擇的經濟自由、私人財產權加對政治生活的強力控制的「威權資本主義」,他甚至把源出新加坡的亞洲價值觀也視為一種新型的威權主義,一種依賴高壓統治、裙帶資本主義、受過良好訓練的技術官僚的專業化腐敗和「寄生」經濟的社群資本主義。

『捌』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樣的

新加坡住房養老模式多樣第一種,允許符合條件的組屋擁有者出租全部或者部分居室來換取養老收入。第二種,對於一些居住在原來較大面積的已退休夫婦來說,如果子女長大成人並且已經搬到他處居住,老年夫婦可以將現有住房置換成面積較小的住房,以大換小後獲得的凈收入用作老年日常開支,或者投資一些風險小的產品來獲得收益。新加坡允許當事人根據經濟狀況選擇一次性或者分步地完成住房的以大換小。比如,賣掉私人住宅後換取5房式的組屋,然後再換取3房式的組屋,依次類推。 第三種就是平常所說的倒按揭。退休者將自己的住房抵押給金融機構,按月從該金融機構獲得現金收入,退休者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內。當該退休者死亡、出售該住房、搬出或原先商定的貸款期限到期時,抵押變現並結算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