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有哪些花鳥奇石市場啊
武漢中華奇石館
2005-6-5 作者:報刊文摘 來源:武漢花卉網
武漢盆景奇石根雕藝術館自1988年建成並對外開放以來,在市建委的領導和支持下,逐步發展,並達到一定規模。我館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盆景、奇石、根雕專業性展館,在歷屆全國性大型展覽中,榮獲許多榮譽,並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下設有辦公室、奇石館和盆景園。在編職工12人,流動崗位職工2人。
一、奇石館地處漢陽翠微路歸元寺旁,佔地面積6700㎡,建築面積2500㎡。是目前國內藏石品種最豐富,設置完善,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大型園林式藏石館。屋內有觀賞石、鍾乳石、礦物晶體等八個展廳,展區面積1800㎡,展品3000餘方,數百個品種。室外盆景展區面積2000㎡,有「高山流水」大型山水組景,「楚天一絕」「姑蘇楓火」等大型自然景點九個,盆景60餘件。
武漢中華奇石館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賞石展覽活動,如:一至五屆中國賞石展覽暨國際賞石展覽、柳州國際奇石節、亞太地區盆景雅石展、香港國藝博覽會,均取得優異成績(附後),尤以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中國賞石展暨國際賞石展最為突出。作為國際展覽的第二展區,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及國外賞石專家數千人,高度評價了我館,他們一致認為不論是從規模上、品種上,還是作品檔次、展示效果、風格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許多城市建委領導來館參觀,如上海、杭州等地方領導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以遊客至上,將展覽主題切入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以礦物晶體和化石為媒介,向各國遊客展示了東方奇石文化的魅力。
二、盆景園位於墨水湖畔,與武漢市動物園毗鄰,佔地26畝,建築面積3500㎡,是以盆景、根雕展覽為主的一個古典園林。 展示盆景作品1200餘件,已建成大型景點有:特大樹石組合盆景斷崖千層總是春、石林竹海、卧雲橫空、東岳松翠、靈屏神韻、崇山峻嶺都竟秀、巨龍戲珠等。室內展區湖光樓面積3500㎡,五個大型展廳,展示根雕作品200餘件,是武漢市民賞玩盆景、觀光休閑的一個高雅文化場所。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的造景標准,進行盆景園的景點製作。
盆景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湖北盆景資源豐富,合理利用資源,發展湖北武漢盆景文化事業是我們宗旨。園內以湖北特有的對節白臘、榆、文母、三角楓等為素材,以湖北楚文化「飛揚的動勢、活潑的節奏、自然的神韻、寫意的效果」為造型風格,其動勢盆景在全國盆景界已頗具影響。其造型動勢飛揚,節奏分明,立意新穎,雖由人作完若天成。令人心曠神怡。每年接待遊客十餘萬人次。並受到盆景界專家及廣大遊客的好評。
盆景園積極參加國內外盆景交流展覽活動,如: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全國二至五屆盆景評比展覽,全國花卉園林博覽會,省市盆景評比展覽,取得了優異成績,確立了盆景園在全省盆景界的龍頭地位。
武漢盆景奇石根雕藝術館是在市建委領導下建設和發展起來的。不僅是湖北省旅遊定點單位,還是武漢市盆景奇石研究交流中心,以弘揚中華盆景奇石文化為宗旨。近些年來,我館把爭創市級文明單位乃至省級文明單位,作為館內的重要工作,積極推動藝術館精神文明建設,2002年我館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作為對外服務的窗口單位,積極配合武漢市山水園林城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實現創全省一流的盆景園,創全國一流的奇石館這一發展目標,在建委的領導和支持,在全體職工的勤奮努力,開拓創新下,更好完成今後的工作任務。
漢陽翠微路61號
郵編:430050
值班電話:84843750
漢口:武勝路花鳥市場,在泰合廣場對面;武漢港花鳥市場,在江漢路江邊出口處,對面的江邊;
武昌:中北路花鳥市場,在中北路,東湖路段;卓刀泉花鳥市場,在華師東門對面;元寶山花市,在武漢理工大學南門處!
這只是我知道的,還有很多很多.
Ⅱ 東方賞石藝術研究院怎麼樣
東方賞石藝術研究院是2017-12-15在海南省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海南省東方市八所鎮永安西路北一巷103號。
東方賞石藝術研究院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69007MA5T2LP42X,企業法人錢波,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東方賞石藝術研究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東方賞石藝術研究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中華九龍璧」名稱認定的依據和意義
川水歌
龍壽桃(收藏:楊光品)
其次,三疊紀海相沉積地層在華南地區的廣泛分布為該地區九龍璧的可能性蘊藏提供了前景。九龍璧屬沉積變質岩,沉積於距今約2億4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晚期至三疊紀早期(印支地殼運動時期),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後的中、晚侏羅世(燕山運動時期)——而我國華南地區具有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廣布的二疊—三疊紀海相連續地層。當然,九龍璧是在二次熱力變壓作用下熱液變質,形成了現今的低綠片岩、亞綠片岩、低角閃岩、角岩等,形成條件十分復雜。有的地質學家認為華南地區的三疊紀海相沉積岩並未發生變質,幾十年前幾位地質教授、學者和方家也著文認為只有華安縣才產出九龍璧,而後經眾多石友多方考察才證實漳平市亦為主產區之一,再後來發現漳州市的南靖、長泰,龍岩的長汀、連城、上杭,三明的永安等縣市也都有產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實踐的檢驗,或許能在華南相關區域有新的發現。
筆者與福建漳平的陳江華、湖南郴州的史景凌等石友通過實地考察和初步檢測,發現廣東鹵鹽、江西大余、湖南郴州等地都有產出與九龍璧造型、色彩、紋理和畫面極其相近的岩石,經摩氏硬度測試法測試,硬度也大體介於6到7.5度之間(期待有關權威部門的進一步考察鑒定)。
綜上所述,九龍璧冠以「中華九龍璧」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於糾正有失客觀科學的紛亂命名現狀。倘能在其他省份確定亦有產區,則可參照中國觀賞石協會《關於觀賞石石種的命名原則》中「沿襲歷史、命名在先、約定俗成和產出的地域名稱+石種」的原則,在「中華九龍璧」之後附加產地省份,如「中華九龍璧(福建)」、「中華九龍璧(江西)」等,對於系統、科學地規范各類石種,構建中國觀賞石(奇石)品牌戰略,弘揚中華賞石文化,必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參考及援引的主要文獻
《說文解字》
《天工開物》
《礦業工業要求參考手冊》
《中國玉文化》
吳淦國,張達,陳柏林,吳建設:2000年,《中國東南大陸中生代構造域的轉換及其與成礦的關系》,地球科學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04期
毛建仁,許乃政,胡青,李寄嵎,謝芳貴:2004年,《閩西南地區中生代花崗閃長質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演化》,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01期
吳淦國,張達,彭潤民,吳建設,高天鈞,陳柏林,汪群峰,狄永軍,張祥信:2004年,《東南沿海成礦帶礦床形成的時間演化規律研究》,地學前緣,01期
王彬,舒良樹,楊振宇:2006年,《贛閩粵地區早中侏羅世構造地層研究》,地層學雜志,01期
王果勝,馬文璞,朱衛平:2007年,《閩西南下三疊統溪口組硅質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意義》,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4卷,第05期
許漢奎:《不凡的九龍璧》
陳臻鄭金川:《淺論九龍璧之系統賞石觀》
何崗:《漳州九龍璧觀賞石成因及鑒賞》
陳進昌:《古往今來九龍璧》
陳少華:《華夏奇石九龍璧》
黃如飛,綠茵:2004年5月,《九龍璧:努力走近文物》,福建日報《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
Ⅳ 太湖石名石是什麼
宋徽宗趙佶在京城建造艮岳(又稱萬壽山,在今河南開封城內東北隅;宋徽宗政和年間在汴京東北隅堆土為山,廣集天下奇花異石、珍禽怪獸、佳果文竹於此處)時,令下面的官吏收集各種太湖石上貢,運太湖石時,曾以十隻船組成一「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花石綱」。
除了故宮等地的皇家花園中布置有太湖石外,比較著名的太湖石還有孔洞纏連、剔透俏斂的「冠雲峰」、「玉玲瓏」和「瑞雲峰」。它們都是當年花石綱的遺物,史稱「艮岳遺石」,與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縐雲峰」(圖2.10)並稱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說法認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獨「瑞雲峰」不在其中)。
蘇州有兩塊名為「瑞雲峰」的太湖石,其一現位於留園內「冠雲峰」東側,高3.8米,寬約1.8米,厚約0.9米,底座高0.7米,總高4.5米,淺灰色,數百竅穴玲瓏嵌空,兩個由水浪拍打形成的大洞孔好似隨風而舞的美女的寬袍翠袖,是盛康得園後重取他石命名的;另一塊則是聲名赫赫的原位於徐時泰東園中,現矗立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內的「瑞雲峰」,相傳是北宋朱勔在蘇州采辦的「花石綱」遺石。當年他為運送四丈高的稱為「大謝姑」的太湖石不惜打造大船,但行至常州到鎮江這一段淺水河渠時,舟行艱難,朱勔於是獻圖給宋徽宗,皇帝看後賜名「神運昭功敷慶萬年之峰」,簡稱「神運峰」。原與巨峰「大謝姑」相對而立的小峰稱為「小謝姑」,至朱勔事敗時尚未運走,被棄置河濱,其上仍留有「臣朱勔進」四字。明代為董姓所得,董嫁女時將其作嫁妝贈給蘇州富紳徐時泰,徐時泰將石置於東園(留園前身),相傳此峰屢現瑞光,故更名為「瑞雲峰」。徐崧在《題瑞雲峰》一詩中曰:「一片玲瓏石,神功詎琢成。瑞分芝草秀,奇合夏雲生。未肯隨朱勔,還應傍同卿。至今荒隴上,劍水氣英英。」多年後的留園景色變遷,但「瑞雲峰」依然風采如舊,難怪明末遺臣姜埰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秋日游徐氏東園》詩中贊道:「徐氏園林在,招尋獨倚筇。三吳金谷地,萬古瑞雲峰。宿莽依寒雁,重潭伏蟄龍。西園花更好,香帔起南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高宗南巡,織造太監為取悅皇帝,便將此峰輾轉遷至織造署西行宮的西花園——乾隆南巡行宮內的水池中供置(今蘇州市第十中學內)。
此外,蘇州獅子林有著名的「湖石峰」,南京瞻園有「仙人峰」,嘉定匯龍潭公園有「翥雲峰」,常熟市人民公園有「沁雪石」。它們表面如水浪相疊,又似雪壓瓊枝,既有自然美,又有雕塑美的形態,令人贊嘆!
Ⅳ 西方賞石文化(Western Culture of Ornamental Stone)是指
西方賞石的誕生距今只有200年時間,是工業時代發展至鼎盛時期的產物,是基於礦物學、岩石學和古生物學等科學理論而產生的,從一開始便以科學理論作指導,倡導者也是以從事自然科學的工作者和博物館為主,所以是一種理性化的收藏活動,更注重觀賞石本身的科學內涵,強調美感與科學的統一,注重觀賞石形成機理的探究,重視其學術科研價值,以科學眼光及思維評價其觀賞性與藝術品位,這與東方賞石強調的藝術化欣賞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賞石並無深厚的文化積淀,類似東方賞石的那種富於含蓄、想像的題名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它容易普及並建立通行評鑒標準的原因所在。
歐洲奇石協會主席威利?本茲多年前就對中國進行過多次訪問。他認為東方人把自己視作自然的一部分,而西方人則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操縱者。如宋代石癲米芾,對待石頭如同對待親兄弟一樣(圖1.44),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對西方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
西方人對事物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多地關注其本質,如成分、結構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而對於象形、會意等的觀察與理解自然不如東方人般耐人尋味。
20世紀80年代末歐美各國紛紛成立了賞石組織,1992年盧森堡還成立了歐洲賞石聯合會(ESA)。但總體來說,賞石不像盆景那樣在歐洲得以迅速推廣,當地的賞石交易主要依附於盆景市場,賞石者與賞玩礦物晶體的人互不相干。歐美一些國家將中國傳統供石稱為文人石(Scholars'Rocks),同時許多國家仍對觀賞石沿用日本「水石」之稱(Suiseki)。賞石之風能得以在一些歐美國家傳播,部分得益於21世紀初人們從日本的盆栽水石(圖1.45)中發現的賞石意趣。
Ⅵ 仲宮石的特點
太湖石
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太湖石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建園、造景、綠化、美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採用太湖石來立景、疊山,或點綴在亭、台、樓、閣、廳堂廊榭、曲徑小橋、奇花異木間,都能自然融合,相映成趣,為園林增添風姿異彩。所以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宮苑和園林中。一般體形高大秀美之石峰宜豎立在軒堂之前或置放在高大奇卉異木之下觀賞。中小類石塊,可供疊堆假山,駁砌水池、湖岸、假山蹬道,或散點在園路和小橋旁、樹林或花叢中。造型優美、剔透靈巧,可獨立觀賞的中、小型太湖石宜配以架座作為供石,布置於廳堂之中、幾案之上。
(一)產地:
太湖石原產於江蘇省宜興的禹期山、黿山、蘇州洞庭西山等處,太湖石因產於太湖地區而得名。現今在太湖西山石東村金澤山尚能找到原生態的太湖石。
據宋代杜綰撰寫的《雲林石譜》雲:「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太湖石產洞庭水中。」太湖石最早產在江蘇省與浙江省之間的太湖地區,尤以太湖洞庭西山的黿山、龍洞山和石公山為上乘,所以名為「太湖石」,簡稱「湖石」。
現今經科學論證,凡具有岩溶地貌的地區。如安徽、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山東、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也都產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把主要成分為石灰岩,並經風化水蝕而可供觀賞的此類石種,統稱為「太湖石」。
據明代計成《園冶》中載:「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鮮矣。」可知長期在太湖洞庭山采鑿,所剩湖石已不多了。在《揚州畫舫錄》中雲:「若郡城所來太湖石多取之鎮江、竹林寺、蓮花洞、龍噴水諸地所產,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島嶼石骨。」可見後來堆山疊石,駁砌湖岸等所需的大量太湖石都是近地取石,這些太湖石也就是「旱湖石」。
現南京所用湖石,許多來自南京近郊龍潭、青龍山、湯山、六合、鎮江地區的句容、安徽巢湖等地。
(二)成因:
太湖石是四五億年前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經過千百年的浪激波滌和水沖、日曬、雨淋後,沿著石灰岩的節理經溶蝕、風化等作用,逐漸擴大相鄰的溝壑而形成的。太湖石為碳酸鹽岩,石質成分主要是石灰岩、白雲質灰岩、大理岩、大理石化白雲岩等.石性堅實光潤。
沉積岩是地球最上部的成層岩石。是由於暴露在地表的各種岩石,處在風化條件下,受到太陽光的暴曬、風雨的侵襲、水和生物的作用、受到種種地質作用的影響崩裂分解,有的變成碎塊和鬆散砂粒,有的改變了化學成分,有的溶解在水中,這些被破壞以後的物質,於原地或由流水等把它們搬運到適宜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式沉積下來,再經過固結成岩等作用,便形成了沉積岩。沉積岩中屬於化學及生物化學岩類的有石灰岩、白雲岩等。
構成地殼的各種岩石,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化學成分及一定的物理性質。
在山坡或山頂上的碳酸鹽岩石受日曬、雨淋,產生各種裂隙。風化作用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具弱酸性。一般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作用形成的有機酸以及由一些礦物形成的無機酸。共同作用於酸溶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等,起腐蝕性的化學作用,裂隙被溶蝕成穿透的石縫或串珠狀的孔洞。由於組成岩石的礦物組分的不均性,以及溶劑量的不同,溶蝕速度也不等,造成溶蝕的差異性。這些孔洞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具有透、瘦、漏、皺特點的太湖石。
(三)特徵:
太湖石是中國「四大名石」之一,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太湖石以造型取勝,最能體現觀賞石的「瘦、皺、漏、透」的奇美特色。其形態千姿百態、曲折圓潤、千孔百竅、剔透玲瓏、宛轉險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紋理縱橫,籠絡起皺,有的凹凸褶皺。如自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砼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者。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愷、若欽雲嘆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嵐撲黛,藹藹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狀不可。」這是白居易對太湖石千姿百態的自然美作的細致生動的描繪,飽含著詩情畫意,為我們欣賞太湖石提供了難得的範例。
據太湖石志(宋 范成大)記載: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嚙而為嵌空。浸濯而為光瑩。或縝潤如珪瓚。廉劌如劍戟。矗如峰巒。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獸。如禽鳥。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歲久波濤沖激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
透、漏、皺、瘦,清奇古怪是我國造園家疊石造景時選石的要求。所謂透者,即此通於彼,彼通於此,玲瓏多孔,外形輪廓跌宕多姿。漏者,則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竅竅相通,有路可循。皺者,指石體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變,富有節律感。瘦者,則是指石體挺拔俊秀,壁立當空,弧峙無倚,瘦中窩秀。這些特徵、通過石體本身豐富的點(石孔)、線(皺線、輪廓線)、面(塊面)的有機結合的凹與凸、透與實、皺與平、高與低、曲與直、粗與細、巧與拙、澀與暢、繁與簡等等的強烈對比,形成了一個極富變化又有著統一與和諧的獨特之美的形式,給人以特有的審美享受。
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猶如一尊尊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眾人猜測紛紜,浮想聯翩,給人以景外之景,聯想無窮的藝術享受。如蘇州的瑞雲、岫雲、冠雲三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都是因得雲之神韻,而稱之天下奇石。
太湖石的透、漏、皺、瘦,清奇古怪,表現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險、秀、闊、雄、峻等諸多美的特徵,達到江河湖海、群山萬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構成峭壁危峰、澗谷幽遂的意境。正如清代陳維城著《玉玲瓏石歌》中雲:
一霎神遊造化外,
猶疑坐我縹緲峰。
耳邊滾滾太湖水,
洪濤激石相撞春。
(四)太湖石的品評標准:
太湖石屬形象石類,它的品評標準是:
l.自然形態美好、奇特,能表現自然界的山水、人物、動物、物體等的形象和神態,是大自然景觀的濃縮。
2.石質硬度較高者為上品。
3。岩石的肌面。因成岩礦物的變質作用或物理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具有差異性,凡多皺、多孔洞,顯得古雅者為上品。
4.石之上下、左右、前後,比例適當。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穩,有適當的厚度者為上品。
5.凡作為景石或供石獨立觀賞的應加以配座,以提高石品的藝術品味和檔次。賞石小品可使用木質博古架組景,要注意每件賞石的擺放位置和陳列之藝術效果。
(五)採集裝運:
太湖石的採集是非常艱辛的,尤其是在湖水中鑿取。據宋代杜綰《雲林石譜》中雲:「采人攜錘鏨人深水中。頗艱辛。度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設木架。絞而出之」。
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運中。為了確保湖石的完整無損,創造了以麻筋雜泥堵洞的方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應用。據《癸辛雜識》中雲:「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運必有損折之虞,近聞汴京父老雲:其法乃先以膠泥實填眾竅,其外復以麻筋汁泥固濟之,令圓滑,日曬極堅實,始用大木為車,致於舟中,直俟抿京,然後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則省人力而無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聞也。」
古時,江南一般搬運太湖石則先開挖河溝,待入冬後,河水結冰,將置放太湖石的舟在河床的冰上滑行。
而今,科學發達,大型太湖石的運輸則可利用滑輪、吊車、吊裝在輪船、汽車上運輸。裝運時,不僅要注意人生安全。同時在裝車時,石下面、石之間要填上稻草、蒲包等物,以免振動時摩擦、碰撞而損壞石體。
(六)太湖石的類型:
太湖石按產地、分布、石色、規格、應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類:
1.按分布在長江南或北,分為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2.按是否產於水中或陸地,分為水石和旱石;
3.按石之色彩,分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紅太湖石、黃太湖石等;
4.按規格尺寸及應用,可分為園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5.按觀賞性質,分為孤賞石、組景石。
(七)太湖石的石種介紹:
1.太湖石:蘇州現存古典園林的湖石假山主要採用此石。其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種,石堅而脆,敲之有聲。其質紋理縱橫,脈路起隱,於石面遍多坳坎,經水沖擊形成縫、穴、洞,有的窩洞相套,玲瓏剔透。石以高大為貴,適宜布置於廳堂前,置之奇松卉下,羅列園林廣榭中,為疊石掇山的首選之材。為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已禁止在太湖西山開采原生態石,因此,用「挖到盡頭身無價」來比喻正宗太湖石資源的價值非常確切。真正原產地出水的太湖石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是彌足珍貴。蘇州歷史名園中現存的太湖石將成為歷史文化遺產永久留存。
2.巢湖石:是指產於安徽省巢湖周邊地區的各類碳酸鹽岩,也稱「類太湖石」。
巢湖石孕生於揚子准地台下揚子塌陷帶西北緣,緊鄰郯廬斷裂帶東側。形成巢湖石的原岩為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地層的碳酸鹽岩,其中以二疊紀棲霞組灰岩最為重要。它們在漫長的地質變遷過程中,經過風化、淋溶、剝蝕、溶蝕、搬運等作用,將原岩雕琢成外觀奇巧、狀物肖形的天然藝術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
(工)含有豐富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為該石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絕妙的風韻。因孕育巢湖石的「母岩」,當時的形成環境為溫暖潔凈的淺海.適宜各類珊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繁衍,後來其遺體被埋藏在地層里,就形成了現在的化石。
(2)其石之孔洞圓潤,孔洞之多、孔徑之圓、孔壁之光,堪稱「類太湖石」之冠。
(3)石內常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其數量多,分布廣。該「筋」的形成歸功於印支和燕山運動,使本區地層長生褶皺、斷裂,並派生出多組不同方向的裂痕,成為水溶液的通道,次生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形成了這些紋理縱橫、籠絡隱起的奇筋異脈。
(4)體形大小懸殊。既有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其原因也與產地的地質條件有關。
(5)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質或泥鈣質成分的瘤」,產生渾朴的美感,這種「石瘤」主要存在於三疊系南湖組瘤狀灰岩形成的石上,呈現出「丑」之美學效應。
巢湖石形質兼優,它曾以「無為軍石」之名人載杜氏石譜,當年米芾跪拜過的「石兄」、「石丈」,就是巢湖石。《宋史.米芾傳》有載: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為石兄」。當年米芾稱兄的石頭迄今仍倖存於縣圖書館的庭院內。
另外,民間傳說趙佶建艮岳。因石之需求量過大,產於太湖周邊地區的太湖石不足,官員就私下采運一部分巢湖石去頂替。據《雲林石譜》載:「無為軍石產土中,連絡而生,擇奇巧者斬取之,易於洗滌,不著泥漬,石色稍黑而潤,大者高數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勢,扣之有聲。」
在北宋時期,巢湖石就被運往揚州築山,揚州、南京等古城中不少疊山佳作,是用的巢湖石。改革開放後,巢湖市在銀屏鎮建立了奇石市場,而且有不少出口到德國、荷蘭、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地,有的單塊石價已高達數萬元以上。
巢湖所產石與太湖石的形、色、紋基本相同,其可與太湖石媲美,是當前江南地區疊山最為理想的石種。
3.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對江南太湖石而言。江北有許多地方石的形和質似太湖石,產地繁雜,地域遼闊,安徽、蘇北、河南、河北、湖北、山東、遼寧等地皆有所產。
濟南市仲宮即產此石,藏量豐富。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山東省臨朐縣境內北太湖石分布也較廣泛。以五井鎮蓮花山出土者為最佳。臨朐太湖石因地殼發生變動而半暴露於陸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頭上浮有窩牛及海藻類化石,極其珍貴。臨朐太湖石色澤灰白、豐潤光潔、質堅而脆、叩之有聲、形狀各異。其孤賞獨景石凝重挺拔中不失俊秀,玲瓏之間又氣勢不凡,體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費縣太湖石以縣城北部分布最廣,數量很多,目前已形成規模很大的奇石市場。此地皆為沉積岩,由於地下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潛流存在,這些潛流長年累月不斷對石灰岩層沖擊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機酸、無機酸的酸蝕作用,岩體被切割成塊,岩塊由大變小,表面由銳變鈍,其薄弱環節則被溶穿形成洞穴彈窩。此地所產的北太湖石,現今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經切割打磨還製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價格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南京玄武湖公園環洲芳橋端也豎立了三塊從費縣購置的北太湖石,景名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塊石頭形如「辟邪」,高達8.6米,重達40餘噸。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最大的一塊園景石。
4。紅色及黃色太湖石
紅色及黃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區及鎮江句容一帶。產在碳酸鹽岩破碎帶中或與侵入岩體接觸帶附近。含有較多的三氧化二鐵及多種成分的膠結物膠結了碳酸鹽岩的角礫。當這些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千奇百怪的紅色太湖石。所以紅色太湖石僅出現在靠近有侵入岩體的斷裂破碎帶中,數量稀少。造型美的紅色太湖石是觀賞石中的佳品。
黃色太湖石也是觀賞石中的珍品,產於碳酸鹽岩與侵入岩體接觸帶或附近的空洞中。原來的碳酸鹽岩破碎後形成角礫,被含有微量三氧化鐵的混合物所膠結。當這些被膠結的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洞和空穴,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黃色太湖石。
(八)賞石文化史
自秦漢以來,隨著經濟的日趨繁榮,造園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從皇家到官吏競相造園,在園中堆山疊石,再現大自然的景觀。人們在園中可觀賞、可游樂、可居住,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國園林始於先秦,秦漢以皇家園林發達著稱,而私家園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逐漸形成和發展。在庭園中羅列山巒、峰石,挖掘池沼,開創了以山水為主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形式。人們還熱情地謳歌自然山水,形成了許多優美的詩和畫。山石成為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賞石藝術也受文學、繪畫和園林藝術的影響,以追求詩情畫意和自然純真取勝。
早在中國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盆景。山東青州雲門山發掘的一座北齊武平四年(573年)的畫像石刻墓.則揭開了賞石文化鑒賞的新篇章。中國的盆景早在北齊時代已經形成,並且已作為禮品走出國門,進入了歐洲。它雄辯地證明,盆景藝術起源於中國,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中國賞石文化是東方賞石文化的淵源,對世界賞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賞石重立意、富情感、出神人化,追求景物之物、象外之意、不盡之情。
早在隋唐時期,涌現出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詩人、文學家和賞石者。眾多的文人雅士參與了賞石活動,他們爭相覓石、品石、藏石,並重金購石,收藏奇石已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皇帝亦將奇石列入貢品,唐代閻立本《職貢圖》中描繪了以山石作為貢品進貢的畫面,畫面上一人手托淺盆,盆內矗有玲瓏剔透的山石。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772-846年),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在造園和賞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寫出了許多歌頌山石、盆景、園林的詩篇。他在《太湖石》詩中詠道:「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他生動地描繪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狀特徵,將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縮影,視為華山的兒孫,既寓意深遠,又形象生動。
白居易愛石,更愛太湖石,並寫成了《太湖石記》,這是中國賞石文化中第一部山石的專著,詳細論述了太湖石的產地、觀賞特點、欣賞價值和分類標准,在賞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為了便於欣賞、收藏和交換,他將太湖石分為若干品級:「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這種分級的方法,開中國賞石分級品賞之先河。這部著作是對賞石文化理論和實踐應用的高度概括。標志著中國的賞石文化已進入了昌盛時期。
文中還記述了其好友丞相牛僧儒(779-847年)因嗜石而覓奇聘怪,不僅收藏的太湖石多不勝數,而且這些山石具有「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爾見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牛僧儒以賞石為樂,「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達到「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因此白居易稱贊牛僧儒可算是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宋徽宗趙佶是一位愛石成癖的帝王,在皇城的東北隅修建皇家園林壽山艮岳時,由於他特別喜愛太湖石,特命朱劻父子,密取浙中珍異以進貢。朱劻以蘇州為基地,四處索求奇花異石,對那些嵌在陡壁懸崖之上,尤其對長在水中的太湖石,都要用盡心機、千方百計地去取得。並把江南一帶民間的山石奇珍,網羅殆盡。甚至侵奪糧綱船隻,不惜工本精心搬運。日夜不絕地將花石運往汴京城。宋徽宗還給石加以「侯」、「神運」等稱號。這些運奇石的船,曾以十船組成一「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花石綱」,即當時對運送觀賞石船隊的稱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掀起的第一個採石、玩石的高潮。
壽山艮岳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為材料,歷經6年之久,堆疊起來的假山,又名為「萬壽山」。這座貌似崇山峻嶺的假山,疊堆得蒼勁、嵯峨、壯觀、驚險,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性質的園林作品。該假山仿造自然景觀,以土為主,以石為輔,首先以土堆築主體,主峰高達90步,成為制高點,上建介亭,主要運用太湖石進行堆疊,並巧妙地利用山石疊成瀑布。
宋代是盛行特置山石的時期,宋徽宗選擇千姿百態的怪石作為置石,在西宮門、華陽門的御道兩側辟為太湖石的特置區,布列著上百塊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峰石,成為人工石林。左右大石皆林立,以「神運」、「昭功」、「敷文」、「萬壽」而名之。宋徽宗為石題名十分注重內涵,突出詩情畫意。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宮苑內廣泛應用。《宅京記》記述大內仁智殿的庭園中列兩巨石,「高三丈,廣半之」,東邊賜名「昭慶神運萬歲峰」,西為「獨秀太平岩」。皆由徽宗御書並刻石填金。而較大峰石特別奇秀者,不但封侯,還賜金帶,各圖為譜,廣為傳播。在皇帝的帶動下,私家文人園林如雨後春筍,相繼建成。
宋代賞石文化得到了極大發展.不僅奇石的搜集活動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賞石文化日趨成熟,還相繼出現了一批賞石、評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專著。
米芾,字元章(1051-11 07年),著名書法家,也是著名的賞石收藏家和評論家。他受命任無為軍太守,赴任後見院中有一太湖石狀奇醜,以為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正冠下拜,曰:「吾欲見石二十年矣」。後人將其官服拜石之事傳為美談,被人稱為石癲。他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最早提出相石標准,並以「瘦、漏、透、皺」四要素作為鑒評太湖石的標准,還撰寫了專著《圓石譜》。
宋紹興癸丑年(1133年),杜綰的《雲林石譜》問世。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浙江山陰人,該書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石之精髓。
Ⅶ 東西方賞石文化的交融點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楊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規格】盆長150cm
【作者】符燦章
東西方賞石文化由於雙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有著許多差異之處。但是,東西方賞石文化也有許多相同之處,而且相同點在不斷擴大,差異點在不斷縮小。東西方賞石文化在沖撞中得到交融,在發展中得到交融。不斷擴大東西方賞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是雙方賞石文化交融的切入點。
從東西方賞石文化的異同中看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有很多差異之處,例如東方賞石以岩石為主,注重主觀體驗、形象思維,講求詩情畫意;而西方賞石以礦物晶體及古生物化石為主,強調遠觀陳列。
東方賞石文化誕生於中國魏晉,成熟於唐宋,並影響到東南亞等國;它是一種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動,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賞石神秘化;它是一種個性化、個體化的審美體驗。
西方賞石文化誕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時間,基於工業革命時誕生的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學等科學理論而產生的,所以一開始就有科學理論作指導,更注重賞石本身的科學內涵,強調美感與科學的統一,容易普及並建立通行的鑒評標准。
東西方賞石文化從本質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欣賞的對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關注的是天然性和獨特性,強調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許拼湊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賞石則以礦物晶體、化石為主。中國至少從宋代起,礦物晶體中的瑪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為特定的賞石對象,一直延續至今。歷史發展到了今天歐美國家也開始對東方賞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出現了許多賞石組織和愛好者;而東方賞石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賞石者對礦物晶體和化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說明東西方賞石相互具有滲透性與親和力。
東方賞石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是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與西方社會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是相通的。上述這些相同之處,也是東西方賞石文化相融之基礎。
東西方賞石文化在沖撞中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異,必然帶來相互的沖撞。西方人雖然接受了中國的庭園藝術,但從來沒有接受過中國的供石藝術。直到20世紀60年代,繼承了中國傳統供石的日本賞石家,有獨創性地發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藝術,並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推廣,為東西方賞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貢獻。
中國的賞石文化在沖擊中繼承傳統賞石文化的精華和吸收日本、韓國及歐美的賞石理念,最終才形成自己系統的理論體系,並與西方賞石文化互相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在發展中交融
中國的賞石文化要發揚光大,不但要古為今用,而且還要洋為中用,東西方賞石文化必須在發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國紐約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中國賞石為主題的展覽並發表了相關論文,這代表了早期西方學界從文化內涵方面對中國賞石所做的研究。在過去的20餘年裡,伴隨收藏、展覽和出版,以美國學界為主的對中國賞石所進行的文化、歷史、斷代、分類、欣賞、功能、地質諸方面的研究,將有關賞石的認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相比之下我們在賞石理論研究方面尚不夠深入。
自唐宋以來,涌現了不少關於賞石方面的書評論著,但是流傳下來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首屆觀賞石觀摩研討會」,是觀賞石理論研究的新紀元,會上共收到學術論文70餘篇。這些論文雖有一定的廣度,但其深度尚不夠。近年來對觀賞石鑒評標準的研究,為推動觀賞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開拓發展觀賞石品種,能有效促進東西方賞石文化的交融。隨著愛石、覓石、玩石、藏石者不斷增加、發展,越來越多的賞石新品種不斷涌現。如今,東方賞石已不再局限於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謂東方國家喜歡造型石、紋理石,西方國家推崇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的傳統觀念,開始趨於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趨勢。
發展與創建國際性的賞石組織、舉辦國際賞石博覽會,對我國觀賞石資源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促進東西方賞石文化在發展中交融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中國的賞石文化要得以發展與創新,必須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觀賞石觀摩研討會圖片提供/藺紅嬰
Ⅷ 求《中國石》(作者 吳恭讓) 原文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卧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卧波」。
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引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里刻著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攔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攔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贊的。它地處入都要道,而且建築優美,「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盧溝橋在我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也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國軍隊在此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開抗日戰爭的序幕。
為什麼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製作石料的工藝極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於八百年前,有的石樑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有優良傳統,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築用的各種石料,便於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兩千年來,我國修建了無數的石拱橋。解放後,全國大規模興建起各種形式的公路橋和鐵路橋。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橋。1961年,雲南省建成可一座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名叫「長虹大橋」,石拱長達112.5米。在傳統的石拱橋的基礎上,我們還造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其中「雙曲拱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新創造,是世界上所僅有的。近幾年來,全國早了總長二十餘萬米的這種拱橋,其中最大的一孔,長達150米。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Ⅸ 賞石文化的東西方賞石文化的差異
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