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袁行霈的個人成就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主編之一,中華書局,1963年)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以及元代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另有台灣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1996年增訂本;另有台灣版、日譯本、韓文譯本,分別在台灣、日本、韓國出版)
《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另有台灣版)
《中國文學概論》(香港三聯出版社,1988年;另有內地版、台灣版)
《中國詩學通論》(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陶淵明集·附和陶詩六種》(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學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唐詩風神及其袁行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二、文章
家(《山東文學》1958年01期)
也談山水詩的產生問題(《文學評論》1961年04期)
評介《陶淵明詩文匯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1年06期)
崇高的人格偉大的詩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年03期)
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02期)
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論意境(《文學評論》1980年04期)
論屈原的人格美(《學術月刊》1981年02期)
論李杜詩歌的風格與意象(《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04期)
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閱讀古典詩詞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北京電大學刊語文版》1984年第6期)
陶謝詩歌藝術的比較(《九江師專學報》1985年Z1期)
以賦為詞——試論清真詞的藝術特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5期)
溫詞藝術研究——兼論溫韋詞風之差異(《學術月刊》1986年02期)
詞風的轉變與蘇詞的風格(《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03期)
探索中國詩歌藝術的奧秘(《讀書》1987年06期)
李白的宇宙境界(《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1989年)
陶淵明謝靈運與慧遠(《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1期)
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閑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開放的國學與開放的《國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百年徘徊──初唐詩歌的創作趨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陶淵明享年考辨(《文學遺產》1996年01期)
古典詩詞與情趣的陶冶(《中國大學教學》1996年02期)
評中島敏夫整理本《唐詩類苑》及其研究(袁行霈、佐竹保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03期)
陶詩主題的創新(《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1期)
關於文學史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新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高校理論戰線》1998年12期)
守正出新及其袁行霈——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編寫與教學(《中國大學教學》1999年06期)
陶詩析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學術風氣與學者風范(《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5月22日)
中國傳統的文學崇高觀與新世紀的文學理念(《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01期)
逝川之嘆——古代哲人和詩人對時間的思考(《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李白《古風》(其一)再探討(《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系為歸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唐詩風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李林甫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遺產》2004年05期)
讀張風《淵明嗅菊圖》(《榮寶齋》2004年06期)
文化的饋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唐玄宗與盛唐詩壇——以其崇尚道家與道教為中心(丁放、袁行霈,《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讀陳洪綬《博古葉子》陶淵明像(《榮寶齋》2005年02期)
袁行霈把一生獻給文博事業———紀念朱家蟳先生(《人民政協報》2006年3月16日)
古代繪畫中的陶淵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文學、文化、文明:橫通與縱通——袁行霈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06年12期)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楊氏兄妹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評論》2007年03期)
姚崇、宋璟與盛唐詩壇(丁放、袁行霈,《文學遺產》2007年03期)
國學究竟有什麼用?(《人民日報》2007年6月20日)
『貳』 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的電子書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的電子書網路網盤
鏈接:
《中國文學史》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袁行霈主編,分為四卷。
『叄』 求中國文學作品選注電子版袁行霈的
初試:《中國文學史》游國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袁世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孔范今,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中國當代文學史》王慶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藝學新論》狄其聰等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文學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語言學概論》葛本儀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語言學綱要》葉蜚生、徐通鏘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復試:《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郭紹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肆』 游國恩的中國文學史和袁行霈的有何區別主要不同在哪裡
袁行霈編的《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收錄的是從先秦到清末的文學演變歷程,為了區別同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朱棟霖編),這兩套書的封面顏色都是一樣的(粗心的人會拿錯書。。。。)大部分學生稱袁行霈那本叫「中國古代文學「。
游版優點是重點突出代表六十年代的水平。但意識形態性太強,政治,階級觀點直露如宮體詩。不過對後世版本影響巨大。袁本是這個時代的集大成之作。縱觀全國,皆以之為重。但是書成眾手,參差不齊。條目眾多,難以把握。浙大的做法肯定也是考慮到以上問題。建議你認真攻讀一本,另一本以為參照,不可偏廢。
『伍』 袁行霈與金庸是親戚嗎
金庸的讀博情結 查良鏞的博士畢業證書照片 導師是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文/魏英傑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發帖稱,「給博士生蓋章,蓋到了金庸老先生的畢業證書!」,並曬出查良鏞的博士畢業證書。這則傳聞很快獲得媒體證實,原來金庸從2009年秋季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文系教授袁行霈。金庸先生85歲讀博士,今年畢業已屆89歲,不知是否當今最高齡的博士畢業生?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由讓人敬佩。但許多人還記得,再早幾年,金庸以81歲高齡遠赴英倫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10年獲得真金白銀的學位證書。這么說來,除擁有國內外數所大學榮譽博士頭銜,金庸終於通過正規求學渠道獲得了雙博士學位。金庸先生著作等身,名滿天下,照理說用不著去追求這些勞什子學位證書。就是為了研究學問,也未必一定要正兒八經地通過正規學習渠道。何況,除了在劍橋大學讀碩士呆了兩年,他在劍橋、北大讀博,都沒有在學校里做研究,而無論是劍橋還是北大,讀博本來必須到學校上課。在這方面,兩所大學都對金庸破了例。當年劍橋為金庸頒發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是由劍橋聖約翰院長和論文導師親赴香港為其主持頒授儀式。這對劍橋大學來講,更是破天荒的事情。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到好奇:金庸先生讀博士,真的只是為了研究學問?或者說,除了研究學問,他是否還有別的念頭?我想是有的,甚至可以說他骨子裡有著濃厚的博士情結。金庸先生立志讀博,除了搞研究,恐怕與兩件事情對他的刺激有關。一是早年他因戰亂未能完成大學學業。金庸的中學時代是在戰火中度過,以至於他幾次轉學後不得不提前高中畢業。畢業後他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結果因事被勒令退學。抗戰勝利後,他欲求學長沙國立湖南大學,又因手續問題被拒。也因如此,數十年後當金庸向劍橋提出攻讀博士申請,校方要求呈交大學畢業證書,他只好呈交了一大批榮譽博士、榮譽教授證書。(這又是一處破格之舉)另一件事,就是當年他到浙大擔任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結果鬧得不歡而散。向浙大辭去職務之際,金庸曾向外界表露本身招收的幾個博士生「不夠好」,而他的博士生則發表聲明質疑他的教育方式。此外,他的教學方式和學術水平遭到該校相關專業部分教授的批評,包含其博士生導師資格評定,也存在程序爭議。金庸遭到學術共同體的抗拒,或與其學術水平有關,但也可能是「出身不正」所致。無論如何,此事必然對他產生極大刺激。他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來(劍橋)讀書不求學位,只求學問。在浙江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有人說我學問不好,不夠做院長。別人指責,我不能反駁,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本身的學問。」學問固然重要,學位對金庸來講恐怕也是志在必得。當年他向劍橋校方提出研究方向,說了一個關於匈奴西遷的論文選題,教授委員會中有專家說了一通匈牙利語,他聽不懂,人家就告訴他如果研究這個問題最好去匈牙利學三年語言。然後,他提出研究大理的問題,座中一位教授又講了一通古怪的話,他也聽不懂,人家告訴他這是藏文,「大理跟西藏的關系是很深的」,因此這個選題也沒通過。後來金庸的碩士論文是研究玄武門之變(《初唐皇位繼承製度》),這才順利通過。如果僅是為求學問,大概不必受這「洋罪」吧?學位之於金庸先生,或者正如古時的科舉制度,非進士出身的總要被人看低一等。舉個實例清代大臣左宗棠,一輩子以此為憾,乃至於因此影響性格與行事。廢除科舉後,這種重視學歷出身的氛圍,自然而然轉移到從西方引進的學位制度。胡適先生當年一回國就以博士自稱,結果遭人質疑,這也一直成為他的心病。為此,他在離開母校十年後,還特意補辦手續,拿到博士證書。而他在一生中拿了數十個個榮譽博士學位,未嘗不是出於一種「補償心理」。長久浸淫於傳統文化之中的金庸先生,一定要遠赴英倫、求學北大,拿到正式的博士頭銜,也就不難理解了。只是,剛看到金庸先生獲得北大博士學位的消息時,腦海里不禁浮現出范進中舉的形象。來源青年導網)
『陸』 袁行霈主編的中華文明史這本書怎麼樣
《中華文明史》(1-4卷)是一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著作。《中華文明史》(1-4卷)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理論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創新與突破,尤致力於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考古學、語言學、宗教學、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但不是各專門史的簡單拼合。本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做出了總體性的描述,並著重描述了那些對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文明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揭示了文明的發展規律。
《中華文明史》(1-4卷)認為人類既是文明的創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體現者。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文明可以分解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對應著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社會組織方式,以及人類的心靈世界。文明的進步有時是這三方面同時推進,有時是某一方面或兩方面領先,而其他方面相對滯後。《中華文明史》(1-4卷)以人和人的創造為中心,以物質、政治、精神文明為三根支柱,系統描述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特別注意用濃墨重彩描繪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亮點,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
《中華文明史》(1-4卷)的作者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認真鑽研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對歷史事實做出准確的描述、考證與概括,概括就體現為理論。在文字表達上,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
《中華文明史》(1-4卷)體現了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學術視野。考察中華文明史,不脫離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寫出中華文明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其他各種文明的吸收和借鑒。與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華文明史》(1-4卷)探討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種種原因,分析了中華文明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本書打破了簡單地按朝代更迭進行分期的做法,著眼於文明本身的發展過程及其呈現的階段性,分為四期:
從遠古至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第一期。本書提出「先夏」的概念,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夏代的存在,將夏商周三代稱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三代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本書詳細地論述了三代的標志性成果,對輝煌的青銅文化、鐵器冶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鐵器的應用、都邑與商業的興起與發展、漢字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學術、文學藝術等等,都結合文獻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闡述。
秦漢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二期。本書著重論述了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廢除和郡縣制的建立;文字的統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對經學的興起、史學的興盛、造紙術的發明、西域的開通、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都有翔實的闡述。對南北朝時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也有深入的說明。玄學的興起,文學的自覺,藝術更加精緻,這些也成為這個時期的亮點。
隋唐至明中葉是第三期。本書著重闡述國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意義,強調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高峰。唐詩的輝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體水平和時代精神。中下層庶族地主階級的興起,以及科舉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後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繁榮,為中華文明帶來新的氣息。禪宗的興盛為本土思想和異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範例。宋代是這一時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官制度的完善,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過了唐代。宋代興起的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宋代的文學藝術特別是宋詞的高度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宋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居於當時世界領先的地位。印刷術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對邊疆的開發與建設有顯著貢獻。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沖擊,但雜劇和南戲,白話小說和書畫,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發展相對緩慢,但白話長篇小說成績突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壯舉,比哥倫布的著名遠洋航行時間更早。
明代中葉至清末是中華文明史的第四期,本書強調明中葉的劃時代意義,世俗化、商業化、個性化成為一時之風氣,與此相應的是王學左派興起,張揚個性,肯定人慾,向理學禁慾主義發起沖擊,為思想解放開辟了一條道路,整個社會呈現出個性解放的氣息。同時,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中國經濟整體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國達到了在原有體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極致,「康乾盛世」延續了一百多年,經濟總量居於當時世界的首位,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學術文化呈現集大成的態勢。但正是這個時期,歐洲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工業革命帶動西方經濟全面迅速發展,政治和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卻安於現狀,閉關自守,官僚腐敗無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就明顯地落後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個階段的主要景觀:一方面是中國有識之士向西方尋求富國強兵之路,救亡圖存和求新變於異邦成為社會的主調;另一方面,國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傳統文明固有的缺陷,對傳統的反思與批判成為強烈的時代呼聲。辛亥革命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中華文明也開始了新的征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劫難而綿延不斷。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華文明及其發展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學界日益密切的關注。《中華文明史》(1-4卷)力求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啟發讀者思考未來文明的發展方向。本書強調: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發展的趨勢可以概括為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打開大門,是在保持自己民族傳統的同時,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帶著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歷史任務。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華文明史的研究尤其顯得重要。本書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同時歡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更加廣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積極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其次,中華文明應當更主動地走向世界,要積極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弘揚中華文明的和諧理念,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第三,要堅持文明的多元與自主,建立符合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文明生態。
北京大學從1999年開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發揮人文學科的綜合優勢,從文、史、哲、考古四大專業方向中遴選了36位專家學者,經過近7年的潛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終於完成這部系統闡述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學術著作。在7年的時間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召開了60多次大大小小的研討會(編寫了近30期工作簡報),從全書的總體方案、編寫要點、編寫體例、章節安排到內容提綱、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一一進行研討和修改。每次討論會都是一個多學科交融互補的學術平台,與會者各抒己見、相互辯難、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在組織隊伍時也非常重視人性化管理,尊重調動每一位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既尊重學者的學術個性,又尊重主編的修改權。大家由衷地表示:「參加《中華文明史》的編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經歷和難得的學習機會,如同系統地學習了一個文明史專業,受益匪淺」。
『柒』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版本的,第三版和第二版有什麼差別嗎
1、第三版比第二版多了些內容,比如盛唐詩人加入了張九齡。
2、有些提法也改變了,比如鮑照詩風,第二版小標題概括為「險俗」,第三版改成了「俊逸」。
3、《中國文學史》這本書由袁行霈主編,全本分為四卷。本書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作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註,以介紹各家之說,各卷之後附有研修書目,為讀者提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
(7)袁行霈擴展閱讀:
1、袁行霈,字春澍,江蘇武進(今常州市武進區)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1936年4月18日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市武進區)。著名古典文學專家。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主任。
2、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顧問組顧問、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2018年4月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捌』 袁行霈的介紹
袁行霈,字春澍,江蘇武進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學部主任、國學研究院院長。1936年4月18日生於濟南,原籍江蘇武進。著名古典文學專家。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主任1,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顧問組顧問、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玖』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即《中國文學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資源:
中文名稱:中國文學史
別名:第一部全彩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資料/圖書雜志
版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isbn: 722106542X
頁數: 382
裝幀: BBC書籍
出版年: 2004-6-1
發行時間:2004年
【作 者】董乃斌 / 錢理群 主編 / 劉揚忠 等
【叢編項】人文系列 插圖珍藏本
【裝幀項】23cm,382頁
【出版項】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號】9787221065421 ,722106542X
【主題詞】文學史-中國
【其 它】91M 高清晰 無缺頁 詳細書簽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一片盛開異卉奇葩的藝術苑圊,一座語言文字砌成的美麗宮殿,搏動著一個偉大民族豐富而深邃的靈魂,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雲在其中舒捲;中國文學,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對人類精神寶庫永久的貢獻。《彩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一部從上古敘述到20世紀末的文學通史,1995年7月由祥雲(美國)出版公司出版繁體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國和平出版社與祥雲(美國)公司共同推出簡體字本。因為該書文字精簡、編排新穎、圖片豐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頗得讀者青睞。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原名謝婉瑩,生於福州。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家聯合會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讀者》、文集《歸來以後》、《晚晴集》、《九旬文選》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於上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著有《李商陷傳》、《李商陷的心靈世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流金歲月》等學術著作。
錢理群,浙江杭洲人,生於193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心靈的探求》、《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物」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等。
【該書目錄】
第1篇 文學的誕生
一抹原始的風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話
幻想加工過的世界
神話與傳說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頭
奇妙的漢字
從結繩記事到圖畫記事
漢字與中國文學的特徵
凝固在金石上的歷史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社會風情的生動畫卷
有韻的歷史
光輝的起點
屈原和楚辭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纏綿凄艷的祭神之歌
「屈平詞賦懸日月」
秦漢散文
萬世文章的楷模
司馬遷和《史記》
漢代辭賦
漢賦的演變趨勢
漢大賦的審美特點
第2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上)
漢代詩壇
樂府民歌
文人五言詩
建安詩歌
建安風骨
曹氏三傑
正始和太康文學
憂憤成哀歌
彩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
田園詩的開創者——陶淵明
南北朝樂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輕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詩歌
山水知已
「五丁鑿山」之作
永明體
「中間小謝又清發」
「頗學陰何苦用心」
思鄉淚國之作
第3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下)
初唐詩壇
齊梁遺風
才高命蹇的四傑
律詩的完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
盛唐——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
崛起的詩群
蒼涼悲壯的征戍者之歌
詩、畫與禪的融會
盛唐詩人之冠——李白
詩聖杜甫
別開生面的中唐詩壇
大歷詩人
新樂府詩人
古文家及其詩
險怪與苦吟
最後的燦爛——晚唐詩
風流倜儻話小杜
聲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張
唐詩的終結
第4篇 唐宋小說——敘述藝術的勃興
小說前史
「小說」的出現
六朝小說
早期唐傳奇
中唐傳奇
黃梁夢
女性的身影
俠膽的贊歌
歷史小說
小說的結集
唐代的俗文學
宋代的小說
新編志怪與筆記
宋人傳奇
話本小說
第5篇 詩歌變體——詞曲的時代
詞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詞
新興的音樂文學
敦煌曲子詞
《花間集》
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詞壇
花間、南唐作風的蔓延
慢詞的興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蘇軾
淺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詞
北宋詩文
宋初詩風與西昆體
詩文革新運動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宋朝南渡後文學的突變
亘古男兒一放翁
詞壇飛將辛棄疾
白石詞與夢窗詞
田園詩、誠齋體和宋末愛國詩
詩歌批評的傑作《滄浪詩話》
金源文宗元好問
散曲
詞體的蛻變與散曲的興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後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戲劇文學——表演與敘事抒情的整合
漫長而遲緩的流程
從原始歌舞到唐代參軍戲
瓦舍勾欄中的宋雜劇
金院本和宋金諸宮調
早期的南戲
元雜劇概觀(一)
戲劇黃金時代的到來
元雜劇的內容和體制
「雜劇班頭」關漢卿
優美的愛情劇《西廂記》
群星爭輝的元代前期雜劇
元雜劇概觀(二)
元雜劇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後期雜劇名家
南戲在元代的流行和發展
元代南戲的藝術發展
「荊、劉、拜、殺」四大傳奇
「南曲之宗」《琵琶記》
明代戲劇
雜劇創作的延續
嘉靖時期的三部重要傳奇
明傳奇的射鵰手湯顯祖
晚明傳奇創作的繁榮
清代戲劇
《長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戲
第7篇 明清小說與其他
明代長篇小說
明代城市對經濟與小說熱
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施耐庵和《水滸傳》
吳承恩和《西遊記》
暴露墮落世網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說
承襲唐宋傳奇的「三燈」
擬話本的風行
馮夢龍的「三言」
凌濛初的「二拍」
陸人龍的《型世言》
明代詩歌
明代散文
清代小說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曹雪芹與《紅樓夢》
清詩
清詞
清文
呼喚新時代
第8篇 新世紀的文學
文學的轉型
歷史孕育著變革
晚清文學改良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派與《學衡》派的論急
人的發現
文學新形式的產生
文學語言的變革
魯迅
建立規范
京派與海派
大「海」里的弄潮兒
「都市風景線」
「藝術的北京」和它的創造者
「最後一個浪漫派」
中國的現代派詩人
現代劇場藝術的成熟
戰爭年代
戰爭與流亡
地之子
「家」和「財主底兒女們」
生命的沉思
一個蒼涼的手勢
戰爭廢墟上的「哈姆雷特」
知識者的轉化
歌頌與放逐
「別了,司徒雷登」
「計劃化」軌道
放聲歌唱
革命英雄傳奇
文學的受難者
台灣鄉土文學與現代派文學
通俗小說的歷史發展
十年浩劫
文學的歸來
八面來風
新詩潮的崛起
尋找文學的根
話劇的藝術實驗
先鋒小說的興起
後新詩潮詩人
『拾』 袁行霈的人物評價
馬嘶先生說:「袁行霈沒有年輕人通常具有的心猿意馬、輕佻浮躁、好高騖遠那等凌厲之氣,也從無生活懶散、讀書不求甚解的郎當作風。袁行霈從不張揚誇耀、顯示自己的長處,也從不幹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之事。袁行霈於朴實無華的為人處世之中,時時洋溢著一股蓬勃向上、昂奮進取的朝氣,表現出一個有志有為青年的高潔品質。」
學生說:「在我們的眼裡,先生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他不會讓你感到局促和緊張。他認為兩個人之間——哪怕是晚輩和長輩,也應該平等地對話。從來都是那樣心平氣和,那樣波瀾不驚。在先生面前你會以為這種氣象的背後一定有曲折離奇的故事。」
最好認的代表
袁行霈代表做事一向低調,不喜歡「出頭露面」,婉拒了幾乎所有記者的采訪要求,但在本次兩會上,年已71歲的袁行霈代表依然十分惹人注目。「袁教授最好認了,滿頭銀發,這里只有袁行霈一人如此儀表。」其實,袁行霈代表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袁行霈的身份:國學大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在袁行霈看來,作為一個學者,應該遠離媒體,充分利用時間,扎扎實實地做學問。
國學不是要不要的問題
袁行霈代表一向認為,國學不能救中國,也不能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然而,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中國的國情,國情既包括中國的現狀,也包括中國的歷史,以及中國的學術和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入研究國學是很有必要的。「不管願不願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之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行為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而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袁行霈代表說。所以,對國學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認真面對、認真研究,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應當抱著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國學。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