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葛稚川移居圖的簡介
此圖山巒起伏,層岩疊嶂,無論山石、樹木、人物,王叔明皆畫的一絲不苟,或可謂王叔明細筆山水,與王氏常用的「解索」、「牛毛」皴法有異。圖中右上角有王蒙篆書題「葛稚川移居圖」,行書款「予昔年與日章畫此圖,已數年矣。今重觀之,始題其上,王叔明識」。圖正中上方鈐「怡親王寶」大印,蠻橫無理,有煞風景。
② 葛稚川移居圖的介紹
《葛稚川移居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平生傑構,紙本設色立軸,縱139.5厘米、橫58厘米,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葛稚川移居圖》描寫晉人葛洪移居羅浮山的情景。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咸和初為散騎常侍。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句漏令。過廣州時,剌史鄧岳挽留,不聽。乃止於羅浮山煉丹,丹成屍解。
③ 我國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葛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是怎樣的場景
元王蒙畫的《葛稚川移居圖》,描繪葛洪攜全家行進在羅浮山中,葛洪牽鹿手執羽扇,妻子乘牛抱一子,另二子隨後,男僕牽牛,葛前面有擔書家僕坐在山腳下休息。畫取全景式構圖,山勢雄偉,層巒疊嶂,雜木豐茂,小橋流水,異常幽靜。
④ 在雍正皇帝的兄弟中有那個喜歡繪畫,怎麼稱呼
摘要 親,您好。是允祥,怡親王。 《葛稚川移居圖》這幅畫它曾經的主人就是雍正最在乎的那個人,也就是畫中上方留印的「怡親王」,這個怡親王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三爺」允祥,雍正皇帝的弟弟。允祥非常喜歡藝術,懂書畫有收藏。這幅《葛稚川移居圖》就是雍正賞賜給他的。
⑤ 葛稚川移居圖的作者
王蒙 (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傳世的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⑥ 元王蒙畫的《葛稚川移居圖》描繪了怎樣的故事場景
羅浮山在廣東增城,由羅山和浮山二山合體,是道家修仙、煉丹的好去處。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溪,上有神禽、玉樹、朱草。山皆平敞極目。這里展示的是元王蒙畫的《葛稚川移居圖》,描繪葛洪攜全家行進在羅浮山中,葛洪牽鹿手執羽扇,妻子乘牛抱一子,另二子隨後,男僕牽牛,葛前面有擔書家僕坐在山腳下休息。畫取全景式構圖,山勢雄偉,層巒疊嶂,雜木豐茂,小橋流水,異常幽靜。宋樓鑰曾有詩雲:
莫言傢具少於車,
葯裹衣囊自有餘。
老婦親攜三稚子,
仙翁獨玩一篇書。
牛羊相與趨新築,
雞犬無因戀故廬。
到處山頭有丹井,
不知如此幾遷居。
⑦ 《葛稚川移居圖》講的是什麼故事葛稚川為什麼要移居。
葛稚川就是葛洪,或者叫抱朴子。《葛稚川移居圖》是常見的道教畫題。描繪東晉道士葛洪晚年攜妻子鮑姑和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成仙的故事。畫的就是葛洪攜家帶口移居羅浮山的史實。騎馬的葛洪,騎牛抱著三個孩子的是其夫人針灸好手鮑姑,三個家佣分別挑著行李、牽著狗、提著鳥籠。與諾貝爾獎有關的 亮點在壯漢挑夫,前後竹筐邊上掛著很多葫蘆,那一定是各種丹葯;還有器具,分格的托盤,大概是用來盛放各種不同的原葯材的吧。這幅作品2011年拍出4.025億的天價,藏家匿名。匠郢藝術網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作品
⑧ 葛稚川移居圖的相關
葛稚川,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時人,著有《抱朴子》、 《神仙傳》等書傳世。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卷取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干精勾細描,樹形復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不同於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山石用小筆細寫,並用墨、青、赭等色反復渲染,墨彩相彰,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諸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託了葛稚川的形象。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反映了當時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⑨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軸的主要內容
元代道教盛行,表現道教題材的繪畫作品為數眾多,此圖描繪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攜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畫面以山水為主體,重山復嶺,丹柯碧樹,飛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畫構圖繁復,但層次井然,飛瀑、山徑引導觀者的視線層層深入,使畫面氣脈貫通,雖滿而不迫塞。圖中山石純用水墨,皴擦點染兼參,干濕濃淡互用,勾畫縝密,而樹木、人物、屋宇則施以赭石、藤黃、花青,設色沉穩渾厚,極富古雅的韻致。整個畫面謹嚴、深秀,創造出一幅理想的隱居環境。王蒙與葛洪雖然年代相隔久遠且身份迥異,但在許多方面卻有著相同之處:二人皆出自名門,都欲入世作官,卻均遭世棄,最終都選擇了避世隱居。此圖是反映王蒙避世隱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⑩ 王蒙 稚川移居圖 上面的字
樂遠。
題詩為二絕:
不慕乘肥與榮□,不僮行李只瀟然。移家更近羅浮住,牛背清風萬古傳。老□痴僮百指余,□前光抱二明珠。鴛聯穩坐牛身上,琴劍隨行意自娛。
款署「蒙城樂遠題」。款下無樂遠鈐印,僅有項元汴藏印「平生真賞」。樂遠名里已不可考,極憾也。
陶復初
題詩:擔囊挈累欲何求?還恐丹砂負白頭。石室金堂應可住,底須辛苦向羅浮。天台陶復初。
鈐印:介軒主人。
又題詩起首有項元汴「寄傲」印。 倪瓚。
題詩:仙翁乘犢曉登途,後是嬌妻前老奴。湛湛露華沾□□,□□□□照明蘆。□□隱約龍□□,紫□□□□□驅。今日□圖空想像,落□□鳥滿□壺。倪瓚。
題詩剝落甚多,下亦無倪氏印。詩下有項元汴三印:墨林主人、虛然齋、項子京家珍藏。詩及印皆多所剝落。 錢岳。
題詩:稚川行素□,句漏問丹砂。彘犬知人意,□□看處家。山中牛背穩,海上鶴程賒。火候先天葯,春風古縣花。學仙蘄壽考,投老托荒遐。撫事今何在?披圖重欲嗟。錢岳。
鈐印:金蓋山人。下有項元汴印「墨林秘玩」。 陳則。
題詩:挈累離羈歸去兮,犁牛穩跨壽眉齊。陶鎔鉛汞猶餘事,利物濟人心弗迷。陳則。
鈐印:陳則之印。題詩首有項元汴「墨林□□」印,後字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