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椽大筆的拼音
如椽大筆[rú chuán dà bǐ]
釋義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出處
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❷ 如椽大筆的讀音
如椽大筆 [rú chuán dà bǐ]
[釋義]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出處] 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❸ 如椽大筆的詳細釋義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後遂以「如椽大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❹ 大筆如椽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原意指所用的筆有椽子那麼巨大。比喻筆力雄健或大手筆之作。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珣傳》。
東晉時,20歲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異的孫子,他很有才華。有一次,官員們在一起開會議事,桓溫想試一下他的才學,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發言稿,但王珣發覺後並不慌張,仍舊侃侃而談,講出自己的觀點,令在場的人驚佩不已。從此,恆溫更加重視王珣。
有一天夜裡,王珣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人給他一支大筆,粗大得像架在屋樑上的椽子(大筆如椽)。王珣被夢驚醒了,馬上告訴家裡人說:「一定又有用得上我這支大手筆的時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寫訃告、哀策、謚議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擔了起來。王珣把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評。
❺ 大筆如椽的椽的讀音
大筆如椽[dà
bǐ
rú
chuán]
[解釋]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自]《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❻ 如椽巨筆的意思
「如椽巨筆」指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筆,用來稱頌別人的文章或寫作才能。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出自唐代房玄齡《晉書·王珣傳》。
原文:
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譯文:
晉朝武帝時,有個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麼粗。醒後,很覺驚異。他對人說:「從這件事看來,我一定要成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負責起草,文采很好。
(6)如椽大筆擴展閱讀
《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晉書》同其他各史相比,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作者的眾多。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這在歷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有這樣一支作者隊伍,是《晉書》之所以能夠超過以往各家晉史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特點是體例的創新。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載記是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創造。
《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於表現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深遠的意義。
第三個特點是補舊史之不足。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
第四個特點是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❼ 求「如椽筆」的解釋
基本解釋
典出《晉書·王珣傳》:「
珣
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
珣
所草。」後遂以「如椽筆」比喻筆力雄健。猶言大手筆。
宋
楊萬里
《送羅永年歸永豐》詩:「所喜如椽筆,能揮卻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貞順
《上俞將軍》詩:「欲為將軍紀戰績,天家自有如椽筆。」
陳毅
《題<長征會師圖>》詩:「感謝母子如椽筆,寫來懸掛人民之心間。」參見「
大手筆
」。
❽ 如椽大筆的運用示例
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宋 楊萬里 《送羅永年歸永豐》詩:「所喜如椽筆,能揮卻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貞順 《上俞將軍》詩:「欲為將軍紀戰績,天家自有如椽筆。」
陳毅 《題》詩:「感謝母子如椽筆,寫來懸掛人民之心間。」
《陳書·徐陵傳》:「 世祖、高宗 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迦陵配》:「﹝李太守﹞閑步殿上,觀西天像,突見墨荷,驚為 八大 再來人,問誰之大手筆。」
他揮著如椽大筆,投身喚醒民眾、解放民眾,爭取科學、民主、獨立的革命大潮中;他畢其一生,不斷對專制社會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禮教的黑暗進行毫不妥協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