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醫律完結txt 小說作者: 吳千語
作品名:醫律 作者:吳千語
簡介:
金子,省廳主檢法醫師,意外穿成胤朝一縣丞家患有孤獨症的女兒,眾人口中剋死生母的不祥人。
且看叱吒法醫界的法醫之花如何逆襲,翻身做主,開班授徒,提高仵作地位,迎來幸福人生!
已上傳附件,滿意的話請及時採納哦~~~
B. 光緒皇帝為支持維新變法頒布的《應召統籌全局折》原文(全)
康有為:請大誓臣工,開 制度新政局折
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
具呈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外釁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時發憤,大誓臣工,開制度新政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呈請代奏事。
竊自馬江敗後,法人據越,職於此時,隱憂時事,妄有條陳,發日本之陰謀,指朝鮮之蓄患,以為若不及時變法,數年之後,不能立國。已而東師大辱,遂有割台補款之事,於是外邦蔑視,海內離心。職憂憤迫切,謬陳大計,請及時變法,圖保疆圉。妄謂及今為之,猶可補牢,如再徘徊遲疑,苟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事機,則外患內訌,旦夕瓦解,後欲悔改,不可收拾,雖有善者,無如之何。危言狂論,冒犯刑誅,荷蒙皇上天地之量,俯采芻蕘,下疆臣施行,以圖卧薪嘗膽之治。職誠感激聖明,續有陳論,格未得達,旋即告歸。
去國二年,側望新政,而泄沓如故,土室撫膺,閉門泣血,頃果有德人據膠之事,邀索條款,和議甫定,而英、俄乘機邀索,應接無暇。山東復有命案,德使翻然,教堂遍地,處處可以開釁。諸國接踵,其何以堪之?職聞膠變從海上來,聞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海內震惶,亂民蠢動,頃元旦日食,天象告變,警戒非常,瓜分豆剖,大露機牙,棟折榱壞,同受傾壓,同敢萬里浮海,再詣闕廷,思竭愚誠,冀裨萬一,蒙大臣延詢以善後變法大計,用敢冒昧陳露,以備皇上采擇焉。
職竊考大地百年來,守舊諸國,削滅殆盡。有亡於一舉之割裂者,各國之於非洲是也;有亡於屢舉之割裂者,俄、德、奧之於波蘭是也;有盡奪其政權、利權,而一旦一亡之者,法之於安南是也;有遍據其海陸形勝,而漸次亡之者,英之於印度是也。此皆泰西取國之勝算,守舊被滅之覆轍,近事彰彰者也。當此主憂臣辱之日,職亦何忍為傷心刺耳之談?然自東師辱後,泰西以野蠻鄙我,以黑奴侮我。故所派公使,皆調從非洲,無一調自歐洲者。按其公法均勢保護諸例,只為文明之國,不為野蠻。十年前吾幸無事者,諸國方分非洲耳。今分地已訖,無地可圖,故聚謀以分中國為事,剖割之圖,傳遍大地,擘畫詳明,絕無隱諱。此尚虛聲,請言實跡:俄、德、法何事而訂密約?英.、日何事而訂深交?土希之役,何以惜兵力不用?戰艦之數,何以競厚兵 而相持?譬猶地雷四伏,葯線交 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膠警乃其借端,德國固其嚆矢耳。
二萬萬華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耽耽,朵頤已久,慢藏海盜,陳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蟻慕膻,聞風並至,失鹿共逐,撫掌歡呼。其始壯夫,動其食指,其後老稚,亦分杯羹,諸國咸來,並思一胬。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東事,割台之後兩載,遂有膠州,中間東三省龍州之鐵路、滇粵之礦、土司野山之邊疆,尚不計矣。自爾之後,赴機愈急,蓄勢益緊,事變之來,日迫一日。浸假如埃及之管其戶部,如土耳其之柄其國政;樞垣總署,彼皆可派其國人;公卿督撫,彼且將制其死命;鞭笞親貴,奴隸重臣;囚奴士夫,蹂踐民庶。又其甚則且如土耳其之幽廢,如高麗之禍及宮闈;又甚則如安南之盡取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虛號;又如波蘭之宰割均分,而舉其國土;馬達加斯加以挑水起釁而國滅;安南以爭道致命而社墟。蟻穴潰堤,釁不在大。職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且夕,而不可得矣。
後此數年,中智以下,逆料可知,必無解免。然其他事職猶可先事言之。若變辱非常,則不惟輟簡而不忍著諸篇,抑且泣血而不能出諸口。處小朝廷而求活,則胡銓羞;待焚京邑而憂惶,則董遇所鄙。此則職中夜屑涕,仰天痛哭,而不能已於言者也。
夫以二萬萬方里之地,四萬萬之民,皇上撫而用之,何求不得,誰為束縛其手足耶?然伏觀皇上憂憤之心,昭於日月,密勿重臣,及六曹九列之賢士大夫,憂國之誠,瘦顏墨色,亦且暴著於人。顧日言自強而弱日甚,日思防亂而亂日深者,何哉?則以國是未定故也。夫國是者,猶操舟之有柁,羅盤之有針,趨向既定,而後駛行求前。其有赴程或遲,不能速登彼岸,則或因風霧見阻,或責舟人惰勤。若針之子午無定,柁之東西遊移,即使舟人加力,風帆大順,而搖搖莫適,悵悵何之,甚且之楚而北行,馬疾而愈遠矣。
夫今日當大地忽通,萬國競長之時,迥非漢、唐、宋、明一統之舊;各國治法,文學技藝,製造財富,武備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獷之風。以地言,則英、俄倍我。以新政言,則自英人倍根變法,至今五百年,政藝日新,而我今始用之,其巧拙與彼有一與五百之比:,以財富言,英人勻算人有二萬七千鎊,而吾民鳩形菜色,不及十金。今鎊價值銀十一員,是英人人有三十萬員,是吾貧富較彼有一與三萬之比;英、美賦稅皆七十萬萬,而吾僅七千萬。以兵言,則泰西強國皆數百萬,鐵艦百數,而吾無一勁兵,無一鐵艦,則不在比數之列。此固中國四千年來之變局,亦祖宗二百年來所未遇也。以吾閉關之俗,忽當競長之時,絺絡宜於夏日,雨雪既至,不能不易重裘;車馬宜於陸行,大河前橫,不能不易舟楫。外之所感既異,內之備御因之。故大《易》貴乎時義,《管子》貴乎觀鄰。水漲堤高,專視比較,若執舊方以醫變症,葯既不對,病必加危。故當今日而思圖存,舍變法外更無他巧,此固萬國謀自強者,所殊途而一轍,亦中外談經濟者,所異口而同詞。臣民想望,有不可不變之心;外國逼迫,有不能不變之勢。然則今日之國是,莫有出於盡革舊習,變法維新者矣
自同治、光緒以來,總署、使館、同文館、招商局、製造局、稅務司、船政廠、電線、鐵路之設,皆採用新政,非祖宗之舊法矣。皇上與諸臣審時度勢,圖謀自強,亦固知法之不能不變矣。徒以根本未變,大制未新,少襲皮毛,未易骨髓。譬猶廈屋朽壞,岌岌將傾,而粉飾補漏,糊裱丹青,思以支拄,狂風暴雨之來,求不覆壓,豈可得哉?故外侮一來,絕無可恃。猥以萬里大國,委命他人,一使狂言,舉國震懾,聽其刲割,此真自古絕無之事。安有撫萬里之大國,而無計若此者乎?然而至於此者,則以國是未決,變法未盡,午針搖盪,操柁游移,加以風霧晦冥,波濤大作,其船雖大,必覆無疑。
夫病症既變,宜用新方;歲步既更,宜革舊歷。《易》貴觀會通以行典禮。《論語》稱:孝無改父道,不過三年,則四年後可改無疑。.且今之制度,並非祖宗之法,皆秦、漢自私之術,元、明展轉之弊耳。豈復有三代道德之美哉?抗言守祖宗之成法者,不過為胥吏之窠臼,奸人之憑借耳,豈有祖宗分毫之意哉?
《大學》稱「日新又新,其命維新」;伊尹稱「用新去陳,病乃不存」。故新則和,舊則乖;新則活,舊則板;新則疏通,舊則阻滯;新則寬大,舊則刻薄。自古開國之法,無不新,故新為生機;亡國之法,無不舊,故舊為死機。更新,則乳虎食牛;守舊,則為叢驅爵。世祖章皇帝之入關,即大變太祖、太宗、八貝勒、八旗之法,以維新垂治矣。近俄與日本、暹羅變政維新,遂以闢地自強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舊不改,遂以削地滅亡矣。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土地,與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為得失?狃中國之體制,而不能保中國之民,與稍變其制,而能保其民,孰為輕重?新舊變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擇焉?
然皇上雖赫然發憤,思變圖存,職竊慮數千年之舊說,易為所牽;數百年之積習,易為所滯。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懼;吐下之方,庸醫畏投。非有雷霆霹靂之氣,不能成造立天地之功;非天下之至強者,不能掃除也。後有猛虎,則懦夫可以跳澗溪;室遭大火,則吝夫不復惜什器。惟知之極明者,行之極勇。然非天下之至明,不能洞見也。伏願皇上召問群臣,審量時勢,反復辨難,決定國是,確知舊習之宜盡棄,補漏之無成功,別立堂基,滌除舊弊。以地方二萬萬方里之大,人民四萬萬之眾,物產二十六萬種之繁,加以先聖義理入人之深,祖宗德澤在人之厚,此地球各國之所無,而諸國之所羨絕者也。以皇上之明,居莫強之勢,若發憤更始,變法一新,孟子謂:王猶反手,雖為政地球何有焉?惟中國為然。今雖稍遲,補牢未晚,雖未遽轉弱而為強,而倉卒可圖存於亡;雖未能因敗以成功,而俄頃可轉亂為治,是在皇上志力之淺深,變法之遲速,以為收效之大小而己。
然徒言變法,條理萬端,隨舉一事,皆關重大,少一不變,連類無功,此當世之士,略能言之。職亦嘗上陳之,惟其推行之本末,先後之次序,章程節目之繁,剛柔寬猛之用,從何下手,乃無疑惑,從何取法,乃無弊端。如作書畫,必當有佳譜仿摹,尤貴見墨跡臨寫,庶不走作,乃易揣摩。職竊為皇上上下古今、縱橫中外思之,堯舜三代之道在愛民,皇上必已熟講之;職願皇上常諷(孟子》而深知其意。勾踐燕昭之行在雪恥,皇上當已習聞之;職願皇上熟誦《國語》、(國策》而誓於心。若至近之墨跡可摹,絕佳之畫譜可臨者,職於地球中新興者得二國焉;曰俄,曰日。職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治譜而已。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學於船匠,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敗,步武泰西,乃至易服改紀,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後底盛強與我異。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職譯纂累年,成《日本變政考》一書,專明日本改政之次第。又有《大彼得變政記》,頃方繕寫,若承垂采,當以進呈。若西人所著之《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於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明。皇上若俯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並進此書,幾余披閱,皇上勞精垂意講之於上,樞譯各大臣各授一冊講之於下,權衡在握,施行自異,起衰振靡,警聵發聾,其舉動非常,更有迥出意計外者,風聲所播,海內懾聳,職可保外人改視易聽,必不敢為無厭之求。蓋遇昧者其膽豪,見明者則氣怯,且慮我地大人眾,一旦自強,則報復更烈,非皇上洞悉敵情,無以折沖樽俎,然非皇上采法俄、日,亦不能為天下雄也。
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 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稱旨則隸入制度局。此誠變法之綱領,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伏願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動修德,除舊布新,擇吉日大誓百司庶僚於太廟,或御乾清門,下詔申警,宣布天下以維新更始,上下一心,盡革舊弊,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俾趨向既定,四海向風,然後用南書房、會典館之例,特置制度局於內廷,妙選天下通才十數人為修撰,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皇上親臨,折衷一是,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當,然後施行。其午門設待詔所,派御史為監收,許天下人上書,皆與傳達,發下制度局議之,以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才;或與召見,稱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參議。其將來經濟特科錄用之才,仿用唐制,開集賢、延英之館以待之,拔其尤者,選入制度局。其他條陳,關涉新政者,皆發制度局議行。蓋六部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議,然舉行新政無例可援,軍機出納喉舌,亦非論道經邦,跪對頃刻,豈能討論?總署困於外交,且多兼差,簿書期會,刻無暇晷。變法事體大,安有無論思專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今有辦事之官,而無議論之宮,譬有手足,而無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不學問思辨,而徒為篤行,夜行無燭,瞎馬臨池,宜其叢脞也。若開局討論,專設一官,然後網路維新,可得精詳。
其新政推行,內外皆立 專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萬國法 律公法,以為交涉平等之計,或酌一新律,施行於通商口岸,以入萬國公法之會。
二、稅計局,掌參用萬 國之稅則,定全地之稅、戶口之籍、關稅之法、米祿之制、統計之法、興業之事、公債之例、訟紙之制。
三、學校局,掌於京師。各直省即書院、佛寺為學堂,分格致、教術、政治、醫律、農礦、製造、掌故、各國語言文字諸科,別以大小,公私並立,師范女學而廣勵之,其有新書、新藝、新器者,獎勸焉。
四、農商局,掌凡種植 之法、土地之宜、墾殖之事、賽珍之會、比較之廠,考土產、計物價、定幣權、立商律、勸商學。
五、工務局,掌凡製造 之廠、機器之業、土木之事。
六、礦政局,掌凡天下 一切礦產,開礦學,定礦則,凡開礦者隸焉。
七、鐵路局,掌天下開 鐵路事。,
八、郵政局,掌修天下 道路及遞信、電報之事。
九、造幣局,掌鑄金、 銀、銅三品,立銀行,造紙幣,時其輕重。
十、游歷局,掌派人游 學外國,一法一藝,宜得其詳,其有願游學者報焉。
十一、社會局,泰西政藝,精新不在於官,而在於會,以官人寡而會人多,官事多而會事暇也。故皆有學校會、農桑會、商學會、防病會、天文會、地輿會、大道會、大工會、醫學會、各國文字會、律法會、剖解會、植物會、動物會、要術會、書畫會、雕刻會、博覽會、親睦會、布施會,宜勸令人民立會講求,將會例、人名報局考察。
十二、武備局,掌編民兵,購鐵艦,講洋操,學駕駛,講海戰。
十二局立,而新制舉。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其直省藩臬道府,皆為冗員,州縣守令,選舉既輕,習氣極壞,僅收稅、斷獄,與民無關,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千里之地,僅督撫一人能達於上,而層級十重隔於下,且督撫官尊,久累資格,故多衰眊,畏聞興作。若督撫非人,下雖有才,無能為治。驟言盡革,其事既難。日本國主之下,小民之上,僅一縣令。雖親王亦充之,故權尊而親民,新政乃達。漢制百郡,以一守領令數十;宋制以京官知州縣,皆可為法。昔曾國藩變兵為勇,以收平賊之效。今莫若變宮為差,直省道員凡六七十,每道設一新政局督辦,照主考學政及洋差體例,不拘官階,隨帶京銜,准其專摺奏事,聽其辟舉參贊隨員,授以權任。凡學校、農工、商業、山林、漁產、道路、巡捕、衛生、濟貧、崇教、正俗之政,皆督焉。每縣設一民政局,由督辦派員會同地方紳士公議新政,以厘金與之,其有道府缺出,皆令管理。三月而責其規模,一年而責其治效,學校幾所、修路幾里、製造幾廠,皆有計表上達制度局、十二局、軍機處,其治效著者,加秩進祿。
凡諸新政人員,就制度局、集賢院、待詔所,及內外所保人才,選授略同南書房差,不拘官級,聽辟幕僚,專在得才,與共新政。內外本末,指臂靈通,血管注於心房,腦筋遍於全體,簡易廣大,相與更新,然後破資格,厚體祿,以用人才;停捐納,省冗員,以清仕路;派親王重臣游歷,以廣學識。尚慮政變之始,需款甚繁,日人以紙幣行之,真銀僅二千萬,而用值二億五萬(千)萬,蓋得管子輕重之法焉。吾若大變法度,上下相親,亦可行之。否則,大借洋款數萬萬,派熟習美國之人,與借商款,酌以鐵路、礦產與之,當可必得,准限三年,各省鐵路皆成,學堂皆立,學會皆開,工有新器,商有新學,地有餘利,民有餘饒,至於十年,治功大著,足以雪仇恥而威四裔不難矣。若惑於庸人之論,不為全局之謀,徘徊遲疑,苟且度日,舊弊未去,變法不全,則責言日聞,幅員日割,手足既縛,腹心亦刲,雖欲偏安,無能為計矣。
時乎時乎,豈容再誤?宗社存亡之機,在於今日;皇上圖存與否,在於此時。職之疏逖,豈敢妄陳大計,變亂典章,誠以上為君國,下為身家,心所謂危,急何能擇,用敢冒越,竭盡其愚,伏惟皇上少採其言,乾健獨斷,發憤維新,或可圖存。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職冒犯聖聽,不勝戰栗屏營之至。伏惟代奏皇上聖鑒。謹呈。
C. 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的主張
主要思想主張:依靠政治改良的方法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
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結合,托古改制。
第六書還具體以日本為例,提出了12條具體建議
《上清帝第六書》
推薦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1898年1月29日)具奏具呈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外畔危迫,分割薦至,急宜及時發憤,大誓臣工,開制度新政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呈請代奏事:竊自馬江敗後,漢人據越,職於此時,隱憂時事,妄有條陳,發日本之陰謀,指朝鮮之蓄患。以為若不及時變法,數年之後,不能立國。已而東師大辱。遂有割台補款之事。於是,外邦蔑視,海內離心。職憂憤迫切,謬陳大計,請及時變法,圖保疆圉。妄謂及今為之,猶可補牢,如再徘徊遲疑,苟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事機,則外患內訌,旦夕瓦解,後欲悔改,不可收拾,雖有善者,無如之何。危言狂論,冒犯刑誅。荷蒙皇上天地之量,俯采芻蕘,下疆臣施行,以圖卧薪嘗膽之治。職誠感激聖明,續有陳論,格未得達,旋即告歸。
去國二年,側望新政,而泄沓如故,土室撫膺,閉門泣血。頃果有德人據膠之事,邀索條款。和議甫定,而英俄乘機邀索,應接無暇,山東復有命案,德使翻然,教堂遍地,處處可以開釁,諸國接踵,其何以堪之。職聞膠變,從海上來,聞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海內震惶,亂民蠢動。頃元旦日食,天象告變,警戒非常,瓜分豆剖,大露機牙,棟折榱壞,同受傾壓。用敢萬里浮海,再詣闕廷,思竭愚誠,冀裨萬一。蒙大臣延詢以善後變法大計,用敢冒昧陳露,以備皇上采擇焉。職竊考大地百年來,守舊諸國,削滅殆盡。有亡於一舉之割裂者,各國之於非洲是也。有亡於屢舉之割裂者,俄德奧之於波蘭是也。有盡奪其政權、利權,而一旦亡之者,法之於安南是也有遍據其海陸形勝,而漸次亡之者,英之於印度是也。此皆泰西取國之勝算,守舊被滅之覆轍,近事彰彰者也。當此主憂臣辱之日,職亦何忍為傷心刺目之談。然自東師辱後,泰西以野蠻鄙我以黑奴侮我,故所派公使,皆調從非洲,無一調自歐洲者。按其公法均勢保護諸例,只為文明之國,不為野蠻。
十年前吾幸無事者,諸國方分非洲耳,今分地已訖,無地可圖,故聚謀以分中國為事。剖割之圖,傳遍大地,擘畫詳明,絕無隱諱。此尚虛聲,請言實跡:俄、德、法何事而訂密約?英、日何事而訂深交?土、希之役,何以惜兵力不用?戰艦之數,何以競厚兵而相持?譬猶地雷四伏,葯線交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膠警乃其借端,德國固其嚆矢耳。
二萬萬華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眈眈,朵頤已久,慢藏誨盜,陳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蟻慕膻,聞風並至,失鹿共逐,撫掌歡呼。其始壯夫,動其食指,其後老稚,亦分杯羹,諸國咸來,並思一臠。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東事,割台之後,兩載遂有膠州,中間東三省,龍州之鐵路,滇粵之礦,土司野山之邊疆,尚不計矣。自爾之後,赴機愈急,蓄勢益緊,事變之來,日迫一日,浸假如埃及之管其戶部,如土耳其之柄其國政。樞垣、總署,彼皆可派其國人,公卿督撫,彼且將制其死命。鞭笞親貴,奴隸重臣,囚奴士夫,蹂踐民庶。又其甚則且如土耳其之幽廢,如高麗之禍及宮闈;又甚則如安南之盡取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虛號;又如波蘭之宰割均分,而舉其國土;馬達加斯加以挑水起釁而國滅,安南以爭道致命而社墟。蟻穴潰堤,釁不在大。
職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後此數年,中智以下,逆料可知,必無解免。然其他事職猶可先事言之。若變辱非常,則不惟輟簡而不忍著諸篇,抑且泣血而不能出諸口。處小朝廷而求活,則胡銼所羞;待焚京邑而憂惶,則董遇所鄙。此則職中夜屑涕,仰天痛哭而不能已於言者也。夫以二萬萬方里之地,四萬萬之民,皇上撫而用之,何求不得,誰為束縛其手足耶?然伏觀皇上,憂憤之心,昭於日月,密勿重臣,及六曹九列之賢士大夫,憂國之誠,癯顏墨色,亦且暴著於人。顧日言自強,而弱日甚,日思防亂,而亂日深者,何哉?則以國是未定故也。夫國是者,猶操舟之有柁,羅盤之有針,趨向即定,而後駛行求前,其有赴程或遲,不能速登彼岸,則或因風霧見阻,或責舟人情勤;若針之子午未定,柁之東西遊移,即使舟人加力,風帆大順,而遙遙莫適,悵悵何之。甚且之楚而北行,馬疾而愈遠矣。
夫今日當大地忽通,萬國競長之時,迥非漢唐宋明一統之舊各國治法、文學、技藝、製造、財富、武備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獷之風。以地言,則英俄倍我;以新政言,則自英人培根變法,至今五百年,政藝日新,而我今始用之,其巧拙與彼有一與五百之比;以財富言,英人勻算,人有二萬七干鎊,而吾民鳩形菜色,不及十金,今鎊價值銀十一圓,是英人人有三十萬元,是吾貧富較彼,有一與三萬之比。英、美賦稅皆七十萬萬,而吾僅七千萬,以兵言,則泰西強國皆數百萬,鐵艦百數,而吾無一勁兵,無一鐵艦,則不在比數之列。此固中國四千年來之變局,亦祖宗二百年來所未遇也。
以吾閉關之俗,忽當競長之時,絺(紗字少改谷)宜於夏日,雨雪既至,不能不易重裘;車馬宜於陸行,大河前橫,不能不易舟楫。外之所感既異,內之備御因之。故大易貴乎時義,管子貴乎觀鄰,水漲堤高,專視比較。若執舊方以醫變症,葯既不對,病必加危。故當今日而思圖存,舍變法外,更無他巧。此固萬國謀自強者,所殊途而一轍;亦中外談經濟者,所異口而同詞,臣民想望,有不可不變之心:外國逼迫,有不能不變之勢。然則今日之國是,莫有出於盡革舊習,變法維新者矣。自同治、光緒以來,總署、使館、同文館、招商局、製造局、稅務司、船政廠、電線、鐵路之設,皆採用新政,非祖宗之舊法矣。皇上與諸臣,審時度勢,圖謀自強,亦固知法之不能不變矣。徒以根本未變,大制未新,少襲皮毛,未易骨髓。譬猶廈屋朽壞,岌岌將傾,而粉飾補漏,糊裱丹青,思以支柱,狂風暴雨之來,求不覆壓,豈可得哉?故外侮一來,絕無可恃。猥以萬里大國,委命他人,一使狂言,舉國震懾,聽其到割,此真自古絕無之事。安有撫萬里之大國,而無計若此者乎T然而至於此者,則以國是未決,變法未盡,午針搖盪,操柁游移。加以風霧晦冥,波濤大作,其船雖大,必覆無疑。夫病症既變,宜用新方;歲步既更,宜革舊歷。易貴觀會通,以行典禮。《論語》稱:孝無改父道,不過三年;則四年後,可改無疑。
且今之制度,並非祖宗之法,皆秦漢自私之術,元明展轉之弊耳,豈復有三代道德之美哉?抗言守祖宗之成法者,不過為胥吏之窠臼、好人之憑借耳,豈有祖宗分毫之意哉?《大學》稱:日新又新,其命維新。伊尹稱:用新去陳,病乃不存。故新則和,舊則乖;新則活,舊則板;新則疏通,舊則阻滯;新則寬大,舊則刻薄。自古開國之法無不新,故新為生機;亡國之法無不舊,故舊為死機。更新則乳虎食牛,守舊則為叢驅爵。世祖章祖皇帝入關,即大變太祖、太宗八貝勒、八旗之法,以維新垂治矣。近俄與日本、暹羅,變政維新,遂以闢地自強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舊不改,遂以削地滅亡矣。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與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為得失?狃中國之體制,而不能保中國之民,與稍變其制,而能保其民,孰為輕重?新舊變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擇焉?然皇上雖赫然發憤,思變圖存,職竊慮數千年之舊說,易為所牽;數百年之積習,易為所滯。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懼;吐下之方,庸醫畏投。非有雷霆霹靂之氣,不能成造立天地之功;非天下之至強者,不能掃除也。後有猛虎,則懦夫可以跳澗溪;室遭大火,則吝夫不復惜什器。惟知之極明者,行之極勇,然非天下之至明,不能洞見也。伏願皇上召問群臣,審量時勢,反復辯難,決定國是,確知舊習之宜盡棄,補漏之無成功,別立堂基,滌除舊弊。以地方二萬萬方里之大,人民四萬萬之眾,物產二十六萬種之繁,加以先聖義理,人人之深,祖宗德澤,在人之厚,此地球各國之所無,而諸國之所羨絕者也。以皇上之明,居莫強之勢,若發憤更始,變法一新。《孟子》謂;王猶反手,雖為政地球何有焉,惟中國為然。今雖稍遲,補牢未晚,雖未遽轉弱而為強,而倉卒可圖存於亡;雖未能因敗以成功,而俄頃可轉亂為治,是在皇上志力之淺深,變法之遲速,以為收效之大小而已。然徒言變法,條理萬端,隨舉類無功,此當世之士,略能言之,職亦嘗上陳之。惟以推行之本末,先後之次序,章程節目之繁,剛柔寬猛之用,從何下手,乃無疑惑,從何取法,乃無弊端。如作書畫,必當有佳譜,仿摹尤貴見墨跡,臨寫庶不走作,乃易揣摩。職竊為皇上上下古今、縱橫中外思之,堯舜三代之道在愛民,皇上必已孰講之。
職願皇上常諷《孟子》,而深知其意。句踐燕昭之行在雪恥,皇上當已習聞之,職願皇上熟誦《國語》、《國策》而誓於心。若至近之墨亦可摹,絕佳之畫譜可臨者,職於地球中新興者得二國焉:曰俄、曰日。職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治譜而已。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學於船匠,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敗,步武泰西,乃至易服改制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後底盛強與我異。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職譯纂累年,成《日本變政考》一書,專明日本改政之次第。又有《彼得變政記》,頃言繕寫,若承垂采,當以進呈。若西人所著之《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於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明,皇上若俯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並進此書,幾余披閱。皇上勞精垂意講之於上,樞譯諸大臣各授一冊,講之於下,權衡在握,施行自異,起衰振靡,警聵發聾,其舉動非常,更有迥出意計外者。風聲所播,海內懾聳,職可保外人改視易聽,必不敢為無厭之求。蓋遇昧者,其膽豪;見明者,則氣怯,且慮我地大人眾,一旦自強,則報復更烈。非皇上洞悉敵情,無以折沖樽俎,然非皇上采法俄、日,亦不能為天下雄也。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三事: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
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
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稱旨則隸入制度局,此誠變法之綱領,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伏願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動修德,除舊布新;擇吉日大誓百司、庶僚於太廟;或御乾清門,下招申警,宣布天下,以維新更始。上下一心,盡革舊弊,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俾趨向既定,四海向風。然後用南書房,會典館之例,特置制度局於內廷,妙選天下通才十數人為修撰,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皇上親臨,折衷一是,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當,然後施行。其午門設待詔所,派御史為監收,許天下人上書,皆為傳達發下制度局議之,以通過天下之情,盡天下之才,或與召見,稱旨者擢用,或攉入制度局參議。其將來經濟特科錄用之才,仿用唐制,開集賢延英之館以待之,拔其尤者,選入制度局,其他條陳關涉新政者,皆發制度局議行。蓋六部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議,然舉行新政,無例可援。軍機出納喉舌,亦非論道經邦,跪對頃刻,豈能討論。總署困於外交,且多兼差,薄書期會,刻無暇晷。變法事體大,安有無論思專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今有辦事之官,而無議論之官,譬有手足,而無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不學問思辨,而徒為篤行。夜行無燭,瞎馬臨池,宜其叢脞也。若開局討論,專設一官,然後網路維新,可得精詳。其新政推行,內外皆立專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萬國法律、公法,以為交涉平等之計;或酌一新律,施行於通商口岸,以入萬國公法之會。
二、稅計局。掌參用萬國之稅則,定全地之稅,戶口之籍,關稅之法,米祿之制,統計之法,興業之事,公債之例,訟紙之制。
三、學校局。掌於京師、各直省即書院、佛寺為學堂,分格致、教術、政治、醫律、農礦、製造、掌故、各國語言文字諸科,別以大小公私,並立師范、女學而廣勵之。其有新書、新藝、新器者,獎勵焉。
四、農商局。掌凡種植之法,土地之宜,懇(墾)殖之事,賽珍之會,比較之廠。考土產、計物價、定幣權、立商律、勸商學。
五、工務局。掌凡製造之廠,機器之業,土木之事。
六、礦政局。掌凡天下一切礦產。開礦學,定礦則。凡開礦者隸焉。
七、鐵路局。掌天下開鐵路事。
八、郵政局。掌修天下道路,及遞信、電報之事。
九、造幣局。掌鑄金銀銅三品,立銀行,造紙幣,時其輕重。
十、游歷局。掌派人游學外國,一法一藝,宜得其詳。其有願游學者報焉。
十一、社會局。泰西政藝精新,不在於官,而在於會,以官人寡而會人多,官事多而會事暇也。故皆有學校會、農桑會、商學會、防病會、天文會、地輿會、大道會、大工會、醫學會、各國文字會、津法會、剖解會、植物會、動物會、要術會、書畫會、雕刻會、博覽會、親睦會、布施會。宜勸令人民立會講求,將會例、人名,報局考察。
十二、武備局。掌編民兵、購鐵艦、講洋操、學駕駛、講海十二局立而新制舉,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其直省藩、臬、道、府,皆為冗員。州縣守令,選舉既輕,習氣極壞,僅收稅、斷獄,與民無關。故上有恩義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千里之地,僅督撫一人能達於上,而層級十重隔於下,且督撫官尊,久累資格,故多衰吒,畏聞興作。若督撫非入,下雖有才,無能為治,驟言盡革,其事既難。
日本國主之下,小民之上,僅一縣令,雖親王亦充之,故權尊而親民親政乃達。漢制:百郡以一守領令數十;宋制;以京官知州縣,皆可為法。昔曾國藩變兵為勇,以收平賊之效。今莫若變官為差,直省道員,凡六七十,每道設一新政局督辦,照主考、學政及洋差體制,不拘官階,隨帶京銜,准其專摺奏事,聽其辟舉參贊隨員,授以權任。凡學校、農工、商業、山林、漁產、道路、巡捕、衛生、濟貧、崇教、正俗之政,皆督焉。每縣設一民政局,由督辦派員,會同地方紳士,公議新政,以厘金與之,其有道府缺出,皆令管理。三月而責其規模,一年而責其治效;學校幾所,修路幾里,製造幾廠,皆有計表上達制度局、十二局、軍機處。其治效著者,加秩進祿。凡諸新政人員,就制度局、集賢院、待詔所,及內外所保人才,選授略同。南書房差不拘官級,聽辟幕僚,專在得才,與共新政。內外本末,指臂靈通,血管注於心房,腦筋遍於全體,簡易廣大,相與更新。然後破資格,厚俸祿,以用人才;停捐納,省冗員,以清士路;振親王、重臣游歷,以廣學識。尚慮改變之始,需款甚繁,日人以紙幣行之。真銀僅二千萬,而用值二億五萬萬,蓋得管子輕重之法焉。吾若大變法度,上下相親,變可行之,否則大借洋款數萬萬,派熟習美國之人,與借商款,酌以鐵路、礦產與之,當可必得。准限三年,各省鐵路皆成,學堂皆立,學會皆開。工有新器,商有新學,地有餘利,民有餘饒,至於十年,治功大著,足以雪仇恥而威四裔不難矣。若惑於席人之論,不為全局之謀,徘徊遲疑,苟且度日,舊弊未去,變法不全,則責言日聞,幅員日割,手足既縛,腹心亦到,雖欲偏安,無能為計矣。時乎,時乎,豈容再誤。宗社存亡之機,在於今日;皇上圖存與否,在於此時。職之疏逖,豈敢妄陳大計,變亂典章,誠以上為君國,下為身家,心所謂危,急何能擇,用敢冒越,竭盡其愚。伏惟皇上少採其言,乾健獨斷,發憤維新,或可圖存,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職冒犯聖聽,不勝戰栗屏營之至。伏惟代奏皇上聖鑒。謹呈。(選自《康有為早期遺稿述評》)
D. 康有為《札記.大同》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進程中還有沒有價值
有價值。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提出了他理想中教育制度的藍圖,在許多地方與上述制度大略相同。又增加了一級,即為3—5歲的幼兒設立育嬰院,以「養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為主要任務,這是清代最早提出的學前教育的主張。康有為希望通過他所設計的四級教育體系,為他的大同社會培育德智體美都具備的新型人才。康有為所擬的教育制度,是中國最早提出的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新教育制度,雖然有許多空想的成份,但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在女子教育方面,康有為主張「男女同權」、「教育平等」,女子應該和男子一樣入小學、中學和大學。他提出:「宜先設女學,章程皆與男子學校同。其女子卒業大學及專門學校者,皆得賜出身榮銜,如中國舉人、進士,外國學士、博士之例」 (《大同書》)。他主張女子學成之後,可以為官、為師,「但問才能,不問男女」。康有為提倡女子教育,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無疑是一種突破。第五,提倡德智體美並重的教育。康有為從光緒十七年 (1891)起在廣州興辦萬木草堂教授弟子,「其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體育亦特重焉」 。在德育方面,康有為規定學生要做到:格物、克己、勵節、慎獨、主靜、養心、變化氣質、檢攝威儀、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廣宣教惠等。在智育方面,規定有義理、考據、經世、文字等四種學科、十七個學門課程,還有游歷、演說、札記等「科外學科」。在體育方面,康有為特別重視兵式體操,這在當時尚屬創舉,開辟了以後「尚武」教育的先河。在美育方面,康有為讓學生進行音樂、舞蹈等訓練。總之,康有為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新型的人才。
主張中西兼學。康有為在教學中,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在他所設置的義理學中,既有中國哲學,又有泰西哲學;在考據學中,既有中國經學、史學,又有萬國史學、地理學、格致學;在經世之學中,既有中國政治沿革得失,又有萬國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原理學、政治應用學、群學;在文字學中,既有中國詞章學,又有外國語言學。此外,對西方自然科學也很重視,「凡天文、地礦、醫律、光重、化電、機器、武備、駕駛」等,皆學之。
E. 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主張的什麼
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發展資本主義並最早提出君主立憲。
F. 第五人格的CP……
很多很多,目前我也說不清,我知道的有幾個說幾個吧,欺詐組(魔術師慈善家)
裘傑或者傑裘(小丑傑克)
傑佣或者佣傑(傑克和傭兵)
空調(空軍和調香師)
傑園(傑克園丁)
宿傘之魂(謝必安和范無咎)
黃祭(黃衣之主和祭祀)
黃知(黃衣之主和先知)
殮攝或者攝殮(入殮師和約瑟夫)
機蛛(機械師和蜘蛛)
蝶傑或者傑蝶(傑克和紅蝶)
廠律(廠長和律師)
黃傑(黃衣之主和傑克)
社園(慈善家和園丁)
園醫(園丁和醫生)
蝶盲(紅蝶和盲女)
軍人組(傭兵和空軍)
勘晰(虐蜥和勘探員)
裘醫(小丑和醫生)
醫律(醫生和律師)
傑幸(傑克和幸運兒)
互嫌組(入殮師和牛仔:這個不是cp,他們是真的嫌棄對方)
坂本龍司&雨宮蓮(P5聯動皮膚cp前鋒和演員
)
還有就是all傑,all佣,all園(就是所有人物哪一個和他們在一起都可以)
啊啊啊啊,太多了,我不行了
G. 病人生病不堪忍受痛苦,極其痛苦.怎樣安樂
安樂死指救治病停止治療或使用葯物讓病痛苦死
安樂死詞源於希臘文意思"幸福"死亡包括兩層含義安樂痛苦死亡;二痛致死術;
我安樂死定義
患治症病垂危狀態由於精神軀體極端痛苦病其親友要求經醫認用道使病痛苦狀態結束命程
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殘疾及處於逆昏迷植物實施使其痛苦受死行狹義專指身患絕症、臨近死亡、處於極度痛苦患者實施促使其迅速痛苦死亡種式稱痛苦死亡般指者各安樂死否合存爭論持肯定態度者認安樂死必須符合列條件:
①現代醫知識技術看病患治症並已臨近死期;
②病極端痛苦堪忍受;
③必須解除病死前痛苦親屬、家、社利益實施;
④必須病神志清醒真誠囑托或同意;
⑤原則必須由醫師執行;
⑥必須採用社倫理規范所承認妥
安樂死問題引起廣泛興趣主要自醫本身科技術進步激化醫倫理基本原則包含固矛盾作醫倫理基礎希波克拉底誓言面要求醫解除病痛苦另面要求延病命前要進食命難維持呼吸、跳停止算死亡;殘疾難終其現體許功能都用工維持;同由於些治療措施進步許治症結局變相拖沓病臨終前痛苦延種痛苦能死亡前解除少疾病終末期病由於能忍受病痛折磨哀求醫結束命要求滿足殺死自由於諳理解剖結束自命往往忍受余痛苦於關安樂死案例討論斷現
安樂死類
般兩類:①積極(主)安樂死指採取促使病死亡措施結束其命病忍受疾病終末期折磨②消極()安樂死即搶救病垂危病給予或撤除治療措施任其死亡
安樂死討論,應區兩種情況:①垂危病安樂死安樂死使死亡間稍稍提前些②非垂危病安樂死若進行安樂死病存相間並且定自覺痛苦質量低社家庭負擔例畸形或發育全嬰幼或患治症尚未處於垂危階段病及植物等論倫理角度看消極安樂死接近自死亡積極安樂死則接近故意殺
[編輯本段]關安樂死爭論
醫律角度安樂死論爭非激烈式披露案例
① 消極安樂死許醫認於受必死疑疾病折磨病要用工延其命佳要能使病死亡前比較舒適安逸行自願安樂死前立字據授權醫按其意願臨終採用工手段延其命種前意願律效力世界各與各區並致美1977死亡權力案要求醫尊重病願望已許州獲立
植物命高技術產物停止給植物命支持措施並意味著殺害性命停止製造工命且種沒意識任擺布命否符合病利益甚至損病尊嚴,值討論問題所認,植物問題屬安樂死屬死亡尊嚴問題由於情醫倫理傳統影響現處理困難
認符合條件撤除命支持措施合理:a.病死亡已迫近且能避免;b.病已失意識且根據現醫知識技術已能恢復;c.病清醒曾表示同意使用醫命支持措施,病已經失意識情況,則由病直系親屬表示同意;d.放棄或停止使用命治療由醫執行些家反種意見認能否恢復意識難預料,醫命支持治療涵義太明確,且直系親屬同意並總符合病清醒解實情願望且種做存著安樂死濫用於殘疾及危險需要指由於命與死間進行抉擇傳統觀念總傾向於憎惡死即使理論沒理由接受安樂死遇具體情況寧案進行具體論證
關於安樂死
友情提醒:想點做啊
否解決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