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斯坦布爾之夜
鏈接:
❷ 伊斯坦布爾的介紹資料漢譯英
英漢對照:
伊斯坦布爾 Istanbul
舊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古稱拜占廷(Byzantium)。
土耳其城市和海港。位於黑海口的一個半島上,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地跨亞歐兩洲。公元前8世紀拜占廷被建成一個希臘殖民地。公元前512年移交給波斯帝國,後來又被亞歷山大大帝統治,公元1世紀拜占廷成為羅馬人治下的一個自由城。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定於該城,後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它一直是拜占廷帝國的都城,直到5世紀末羅馬帝國衰落。6~13世紀該城先後被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和俄羅斯人圍攻。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佔領(1203),由拉丁基督教徒統治。該城1261年重歸拜占廷統治。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取名為伊斯坦布爾。1923年土耳其將首都移到安卡拉,君士坦丁堡於1930年正式更名為伊斯坦布爾。該城許多歷史古跡都位於中世紀有圍牆的古城(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的建築珍品包括聖索非亞教堂、蘇萊曼清真寺(1550~1557)和布魯清真寺。其教育機構有伊斯坦布爾大學(1453年成立),為土耳其最古老的大學。
Istanbul
formerly Constantinople ancient Byzantium
Situated on a peninsula at the entrance to the Black Sea, Turkey's largest city li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sporus and thus is located in both Europe and Asia. Byzantium was founded as a Greek colony in the 8th century BC. Passing to the Persian Achaemenian dynasty in 512 BC and then to Alexander the Great, it became a free city under the Romans in the 1st century AD. The emperor Constantine I made the city the seat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in 330, later naming it Constantinople. It remained the capital of the subsequent Byzantine Empire after the fall of Rome in the late 5th century. In the 6th–13th centuries it was frequently besieged by Persians, Arabs, Bulgars, and Russians. It was captured by the Fourth Crusade (1203) and turned over to Latin Christian rule. It was returned to Byzantine rule in 1261. In 1453 it was captured by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ade the Ottoman capital. When the Republic of Turkey was founded in 1923, the capital was moved to Ankara, and Constantinople was officially renamed Istanbul in 1930. Many of the city's historic sites are located in the medieval walled city (Stamboul). Among its architectural treasures are the Hagia Sophia, the Mosque of Süleyman, and the Blue Mosque. Its eca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e the University of Istanbul (founded 1453), Turkey's oldest university.
❸ 伊斯坦布爾的歷史簡介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
伊斯坦布爾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習慣上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遷都安卡拉。
(3)伊斯坦布擴展閱讀:
於伊斯坦布爾現址定居的第一批人相信是紅銅時代的人,定居於伊斯坦布爾安那托利亞方向的土丘,當地發現的器具可追溯至前5500-3500年。
鄰近的卡迪凱爾(或稱卡爾西頓)發現了腓尼基人的港口定居地遺址。早於前667年在墨伽拉國王拜佔率領下他在海峽歐洲方向的拜占庭城地區殖民之前,卡爾西頓的摩達角是希臘人城邦麥格拉在前685年第一個選擇殖民的地點。
拜占庭建城之前是一個古舊的港口城鎮「力高斯」,由色雷斯人部落在前13至11世紀建立,鄰近的是「西美斯策拉」,是老普林尼曾在他歷史著作中記述過的一個城鎮。
伊斯坦布爾現時只有數座屬於力高斯時期的城牆和建築存在,鄰近薩拉基里奧角(土耳其語: Sarayburnu),現時著名的托普卡帕宮位處的地方。在拜占庭城的時代,其衛城正位於現時托普卡帕宮位處的地方。
拜占庭在奈哲爾與塞維魯的戰爭中支持奈哲爾,使拜占庭於196年被羅馬帝國軍圍困,受到極嚴重的破壞。
後來成為皇帝的羅馬皇帝塞維魯重建拜占庭,拜占庭很快重新恢復繁榮,以他兒子的名字一時改稱為 Augusta Antonina 。
君士坦丁大帝324年憑夢中先知的指示讓拜占庭城成為帝國新首都的理想選址。
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9月18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卓里波里斯戰役終於擊敗了剩下與他共治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李錫尼烏斯,結束了四位皇帝爭斗的時代。
終於結束了名存實亡的四帝共治體制,而且當時拜占庭城附近的尼科米底亞(今伊斯坦布爾以東100公里的伊茲密特)亦是較高級的羅馬首府城市。
六年後的330年,拜占庭(當時更名為新羅馬,後來亦稱君士坦丁波利斯,意指君士坦丁的城市)被正式宣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後其兩個兒子瓜分了羅馬帝國,其中君士坦丁堡成為了東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作為王朝的首都,而且位於歐亞兩陸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獨特位置令它成為各國間的商業、文化與外交中心。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發起而奪取耶路撒冷,但十字軍卻轉而攻佔君士坦丁堡,該市被洗劫和褻瀆。該市隨後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十字軍希望以這個國家代替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分裂成為數個國家,當中的尼西亞帝國在米哈伊爾八世率領下於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是希臘文化的傳承,並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很多宏偉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聖索非亞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
東正教的精神領袖,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座現時仍然在伊斯坦布爾法納爾區的聖喬治大教堂內。
在幾個世紀的衰落之後,君士坦丁堡被更多新興而強大的帝國包圍,最明顯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
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53日的圍城之後進入了君士坦丁堡,該市很快就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
拜占庭帝國最後的數十年,君士坦丁堡因與外間隔絕及日益嚴重的經濟破產而衰落,它的人口驟減至三至四萬人,市內大片地區無人居住。
因此蘇丹穆罕默德的首要工作是要復原該市的經濟,建立了大型的有蓋市集和邀請逃難了的東正教居民回城居住。俘虜亦被釋放,在城中定居。
同時,魯米利亞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行政首長被下令要運送四千個家庭入城居住,當中包括穆斯林、基督徒或猶太人,組成了一個獨特的多種族社會。
蘇丹亦與建了很多各方面的建築瑰寶,包括托卡比皇宮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宗教遺址亦賦予地方以興建大型的皇家清真寺,並毗鄰學校、醫院和公眾浴場。
蘇萊曼一世的統治是藝術和建築學的一次大型成就。著名的建築師西蘭設計了很多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和其他大型的建築,同時陶藝與書法藝術亦興旺起來。
該市於1890年代開始現代化,興建了大橋、完善的供水系統、鋪設電燈和引入了有軌電車與電話。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首都由君士坦丁堡遷往安卡拉。在共和國早年,君士坦丁堡被以為會成為共和國新的首都。
土耳其政府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語的習慣,在1930年正式將城市名命為「伊斯坦布爾」。1950年代伊斯坦布爾的建築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全市有很多新的道路和工廠建成。
有時有些歷史建築被拆卸以興建現代寬闊的林蔭大道、大街和公眾廣場。該市一度數目眾多和繁盛的希臘社群,當中剩餘的希臘原居民,在1955年伊斯坦布爾大屠殺後,有很多離開回到了希臘。
1970年年代伊斯坦布爾人口開始急速上升,從安那托利亞來的人都湧入伊斯坦布爾找工作。很多新的工廠在市郊建成。
這一陣子的人口增長導致住宅群的急速增長。很多偏僻的村落被並入城市版圖。
今日,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是現代土耳其的金融、文化和經濟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斯坦布爾
❹ 伊斯坦布爾的人口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增長速度快。1950~2000年間,伊斯坦布爾人口增長了十倍。伊斯坦布爾1945年人口僅107.8萬人,1955年增長到153.3萬人。在20世紀下半葉時期,伊斯坦布爾人口每年以4~5%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1990年,人口迅速增加到730.9萬人。 2000年伊斯坦布爾人口超過1000萬人達到1004萬,2014年一月份人口達到1416萬人。2015年1月人口達到1437萬人,人口占土耳其總人口(7769萬人)的18.5%。
人口密度超過2700人每平方千米,遠超所在國家土耳其101人/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西部的歐洲部分(占總人口65%),而亞洲部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於斯屈達爾。人口大部分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移民,只有28%的人口為本地居民。男女比例均衡,男性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50.21%。
❺ 伊斯坦布爾有哪些區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伊斯坦布爾市
分成三個區:位於歐洲的舊城區和貝伊奧盧商業區,以及位於亞洲的於斯屈達爾區。風光秀麗、古跡繁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使伊斯坦布爾成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歐亞兩大洲共有的一顆明珠。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人口1385萬(1985)。
❻ 伊斯坦布爾在什麼地方
舉世無雙的跨洲名城就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作為亞歐兩洲分界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從該城中間通過,市區沿海峽兩側和馬爾馬拉海濱伸展長達40公里。海峽西岸的歐洲部分被一條伸入內地的狹長海灣(金角灣)分為兩個區,北為貝約盧區,南為舊城區;海峽東岸的亞洲部分稱於斯屈達爾區。全市總面積約220平方公里。
伊斯坦布爾有著悠久的歷史,曾被稱為「千年故都」,原名為拜占庭,始建於公元前658年,即最古老的舊城區。從公元330年起,它是羅馬帝國以及其後的拜占庭帝國的都城,改名君士坦丁堡已長達1000多年,1453年以後,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也長期建都於此,並開始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1923年土耳其成立共和國,才把首都遷到安卡拉。這1千多年的都城歷史,給它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這里到處可見古代的宮殿和城堡,一座座庄嚴肅穆的伊斯蘭清真寺,一派古色古香的風采。如今,千年古城又添新貌。伊斯坦布爾已擁有277萬市區人口,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文化中心和商港。金角灣頭的大工廠,城郊的高速公路,新建的高樓大廈,繁華商業區的店鋪,都說明伊斯坦布爾正在迅速發展之中。
伊斯坦布爾控制著出入黑海的門戶,正處歐亞陸上交通要道,海峽兩岸有鐵路和公路分別通向歐、亞各地。1973年10月,一座橫跨海峽、長1560米的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把貝約盧區和於斯屈達爾區連結起來,使原先依靠輪渡的歐、亞兩洲之間的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