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看 80年代 南平的照片,除了用 百度的圖片 搜索,輸入 80年代 南平的照片 外,還有什麼
也可以去當地圖書館找縣志啊,一定有的
Ⅱ 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的在地理圖上位置
經濟特區集中在中國南方,比如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以及海南省。福建廈門市。
經濟特區中,最成功屬於深圳了。
汕頭,潮汕人祖先是歷史上中原河南一帶南遷過去的,包括福建客家人。
Ⅲ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取得很大的發展,吃的很好了,穿的更加時尚,住在了高樓大廈里。
Ⅳ 改革開放三十年濟南的變化 最好有圖片或具體數據
改革開放30年來,濟南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實力顯著增強。GDP由23.6億元發展至2562.8億元,增長了109倍,年均增長14.1%。這是記者今天從市統計局舉行的濟南改革開放30年發展成就統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亮點之一:GDP增長109倍
經濟總量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指標。1978年,濟南生產總值23.6億元,到2007年達到2562.8億元,增長109倍;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527元增加到2007年的39261元,增長74倍。
30年來,我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次產業更趨協調。三次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17.7:56.4:25.9變化為2007年的5.9:45.2:48.9,產業結構格局「二、三、一」類型演變為「三、二、一」類型。
隨著科技投入屢創新高,濟南城市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快速騰飛。截至2007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7家,佔全市的31%;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51.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至35.4%。30年間,濟南所有制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多元經濟主體實現和諧共贏,個體私營經濟迅速興起,外商投資企業遍布城鄉,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經濟活力日益增強。2007年,濟南市非公有制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已達1019.1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9.8%。
亮點之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2.3倍
宏觀效益持續向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2007年,濟南地方財政收入達280.5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46.2倍。
城市越來越「富」,城鄉居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37.8元增加到2007年的18005.1元,增長52.3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0.5元增加到2007年的6300.0元,增長了56.0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3倍。全市居民儲蓄存款總額由1978年的1.5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266.7億元,增長850倍;人均儲蓄存款額由1978年的33.2元增長至2007年的20968元,增長632倍。
隨著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2007年城鄉居民生活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1.5%、37.5%,比1978年分別下降25.6個、32.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較大改善。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1.0平方米,是1978年的5.2倍。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7.3平方米,是1978年的3.9倍。
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2007年,濟南市城鎮居民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916.29元,是1978年的23.8倍。汽車和轎車從無到有,以「撐竿跳」速度激增。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由1978年的1684輛增加到2007年的460721輛,增長了273.59倍;截至2007年末,濟南市私人汽車保有量達到35.9萬輛,其中私人轎車16萬輛。上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市的民用汽車擁有量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長。
亮點之三:經濟外向度升至17.9%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2007年全市實現進出口62.2億美元,是1993年的22.7倍,實際利用外資6.2億美元,是1992年的21倍;經濟外向度由1993年的5.8%上升到2007年的17.9%。截至2007年底,落戶濟南市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6家。
「走出去」戰略取得新成績。1997年以來,全市累計簽訂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項數2586項,新簽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額34.94億美元;完成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21.9億美元;外派勞務4.55萬人。自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新設境外企業232家,完成中方投資總額2.4億美元。
Ⅳ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Ⅵ 改革開放前後變化的對比圖片
Ⅶ 改革開放的資料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教育變革的資料 最好有與廈門教育變革有關的 ?
答:
三十年前,中國大地發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按照各自製定的程序舉辦了七七級高校新生入學考試,即恢復高考制度。回首往事,恢復高考對廈門來說已經成為一件永遠值得紀念的歷史性事件。這一在教育內部看來似乎平常的事情,在當時承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使命,其引發的震動及其對於整個中國社會的影響,當時即顯現出來,日後也得到了全社會少有的最大認同。
恢復高考是「文革」之後中國高等教育、整個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走向新秩序的開始。中國教育、中國社會能夠一路快速發展走到今天,恢復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使經受「文革」重創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統重新啟動,並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教育活動。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了「文革」期間高考制度「斷裂」以及恢復高考過程的人,對高考制度的恢復有說不盡的「感恩情結」。恢復高考的廈門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走向。
對改革開放未來前景展望的資料 ?
答:行業分析
唔同行業各有分析技巧,我地系咪了解每一個行業?
一、製造業嘅利潤系原材料加工資,再加生財機器嘅折舊率;毛利率來自兩者差價(產品售價減原材料及工資)。影響利潤最大系工廠使用率,如60%開工率,工廠肯定蝕本、70%開工率可打和、80%開工率獲利、90%開工率純利急升。
二、零售業嘅利潤主要系入貨價同零售價之差。工資、鋪租系固定成本,即利潤來自產品流轉速度,例如能否大量售出。存貨愈少,利潤愈好。
三、服務業(例如證券行、軟體編寫等)主要由行業盛衰決定。例如港交所(388)去年股價上升一倍,理由系去年證券業興旺,而非港交所職員較2005年勤力咗一倍。
四、Franchising。主要睇企業對品牌嘅質量及服務控制系咪成功。例如麥當勞就系最成功經營嘅franchising公司之一。本港唔
Ⅷ 請問1988-1998年間中國的巨變,最好是圖片(有注釋)
2008年09月08日08:41 來源:《解放日報》
隨著2008年奧運火炬的點燃,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北京,聚焦到了中國。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世界真正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發展成就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關。
改革開放從1978年始,到現在整整30年了。30年,彈指一揮間,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由積弱變成了強大、由貧窮變成了富裕、由落後變成了發展。30年中,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堅定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88%,遠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平均3.3%左右的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至2007年的246619億元;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51304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30年間增長了100多倍,城鄉居民儲蓄增長了700多倍。截至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政治文明、社會穩定和諧、民生顯著改善的30年。這30年裡,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讓人民充分發揮主人翁作用,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我們面對過南方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不期而至的汶川大地震等大災大難,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得到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科技、體育事業快速發展的30年。在教育方面,高考制度剛剛恢復時,全國錄取大學新生僅有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錄取大學新生達到了567萬名,全國受過高等教育人員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成為世界高精尖人才;在科技方面,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再到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這些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體現出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在體育事業方面,從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後,中國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更是將金牌總數猛增到了51枚,取得了驕人成績。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融入世界、影響世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30年。從1978年開始,中國開啟了與世界溝通、交往、合作的大門,我們不斷學習和吸收世界先進的文明成果,也為世界文明不斷作出貢獻;在世界影響中國的同時,中國也在影響世界。至今我國的綜合國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已同我國建交,我國在國際事務和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這充分說明:改革開放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缺點和不足,看到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還要冷靜地思考,下一個30年我們要如何定位、如何發展!
子曰:「三十而立。」中華民族用改革開放30年的征程
Ⅸ 請找出家裡的老照片在與現在的照片對比你能從不同時期的照片中感受到改革開放
照片中,人的穿著打扮和音容笑貌有很大區別,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思想意識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其次,照片的紙張和像素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