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康熙遺詔到底要傳位給誰
按現在留存的清宮檔案,康熙傳位肯定是傳給雍親王胤禛。野史里的隆科多將康熙遺詔里的「傳位十四」改成「傳位於四」,在清朝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清代旨意都是滿漢蒙三種文字一起寫,光改漢字卻沒法改滿文和蒙文,所以野史是不可信的。
『貳』 一個歷史問題,當年康熙傳位的遺詔中真正寫的是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為什麼
第一種,修改遺詔說。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說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里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贊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6�0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
第二種,參湯弒父說。有一種說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後四皇子胤禛進參湯一碗,康熙服用後,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並不愛食人參,他曾說過,人參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並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葯。康熙在奏摺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康熙不喜人參對於暗中關注著父皇的雍正來說. 不可能不知,俗話說,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參湯弒父之說也無法立足。
第三種,年羹堯遺子說。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說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後人主觀臆斷。
二, 對雍正正常繼位的推理
首先,人們懷疑雍正主要是因為他繼位後對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堯的做法。他登基後,其餘六個兄弟或被軟禁,或被迫害,特別是十四皇子,從新疆前線趕回北京後,雍正直接將其囚於景陵。但這些從維護皇權角度看完全講的通,如果不除異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對於年羹堯,《清史稿》記載:「羹堯才氣凌厲,恃上眷遇,師出屢有功,驕傲……入覲,令總督李維鈞、巡撫范時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於廣寧門外,年(羹堯)策馬過,毫不動容;王公有下馬問候者,年頷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無人臣禮。」《清代軼聞》作者說「年挾擁戴功,驕益盛」。且年羹堯扼守巴陝重地,實力逐步擴大,而雍正這個人本來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養虎為患呢?而要解釋殺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認,兄弟七人有過皇位之爭,而且,在爭斗中有過陰謀,且隆科多是每個陰謀的參與者,特別他親自負責了對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繼位後,遠不如預想那樣,朝中許多反對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於是,雍正便殺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爭議。
其次,現存的康熙傳位遺詔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其中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恐怕是雍正正當繼承大統最有力的證據;但有人懷疑其為雍正偽造,但是有一點,雍正在繼位五年後曾經說,康熙駕崩前曾將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詔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兩位皇子逝世外,其餘尚在人間。如果雍正是將一個極其容易被拆穿的謊言公布天下,那麼造成的動亂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當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後,還可以立足嗎?況且,其餘皇子雖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會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這樣博弈,那麼他是去拿一堆黃金去賭一堆垃圾。
再次,弘歷天資聰穎,膽色過人,自少年起,就跟隨在康熙左右,由康熙親自教導,深受康熙喜愛,成為密立的儲君。於是,出於讓弘歷順理成章繼承皇位的原因,讓已上年紀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應當。但是,這也只能是佐證,不可能有任何事實依據。
經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各種版本的傳說已經不攻自破,且雍正謀權篡位說證據匱乏,而其順理成章繼位的說法,史實記載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釋的通,故我認為雍正正常繼位,傳說只是後人的臆斷或者當時人的栽贓。
『叄』 康熙傳位詔書原文
實際沒有標點應是: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並且是豎寫.
『肆』 康熙傳位於四阿哥的遺詔上寫了一些什麼啊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范,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
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里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說「雍正進參湯下毒」,由於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經多次說過,人參對於南方人比較好,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腳,也不會公然用進參湯這一招。
此外,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詔書偷改」,同樣不合歷史事實。皇帝在世時不宣布誰是繼承人,只是把所選繼承人的秘密諭旨寫進詔書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到皇帝死後才當眾宣布,這種做法叫秘密立儲。這種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至於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確的說過,事實上他比年羹堯還大呢。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
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通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
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保存的這份遺詔中,關於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並一直囚禁了十幾年。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西藏,立了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繪有允禵進入西藏的畫,來紀念這件事。
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西藏,進軍西藏。為什麼他那麼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准噶爾,如果他把准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朱諭、硃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硃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硃批奏摺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
關於年齡問題,他們認為也有疑問,在競爭皇位的皇子們當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齡上處於劣勢。
根據《庭訓格言》中的記載,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後的談話中表示,在他看來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經年過四十,快要進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選一位在他看來年齡已經過大的皇子來接班。
至於因為康熙非常喜歡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歷,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給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砝碼,是比較牽強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實上根據滿文檔案等材料的記載看康熙帝對皇孫們都是非常喜愛的,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更加喜愛,這些皇孫中有不少人從小被康熙帝帶在身邊,得到康熙帝的言傳身教。
根據以上種種懷疑,這部分學者還進一步推論: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裡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學界,關於雍正是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他認為康熙本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重要標志。
『伍』 康熙的傳位詔書如何寫的
作為清代的遺詔來說,肯定是滿漢合璧的,這是祖宗的規矩(而且遺詔上除了皇子的排序之外還會有他的名字)。雍正把十四篡改成四那是小說戲文里杜撰的,不可信。是皇四子、皇十四子這么寫的,所以十改成於是不可能的,改了漢文還得改滿文呢。。。。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至今為止,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康熙根本沒有留下真正實打實的遺詔(別跟我說展出的那一版),雍正不是篡改而是臆造了遺詔。
雍正臆造旨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康熙屬意於他,但沒來得及下詔,為了讓自己的登基更加合法,所以就假造了這么個詔書;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康熙根本不打算讓他繼位,所以他偽造了聖旨。
不管是哪一種吧,總之由於康熙沒有留下白紙黑字的詔書,所以他究竟希望哪個兒子繼位終究只能是個謎,雍正即便是臆造了聖旨也算不得完全的得位不正。
『陸』 康熙皇帝的真正遺詔是什麼
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里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范,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
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柒』 康熙遺詔,到底是「傳位十四子」,還是「傳位於四子」
如果就康熙遺詔來說,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於四子這種說法是不可能存在的,理由有三。
第一,當時並不使用簡體字,而是使用繁體字,於的繁體字是於,這個沒辦法由十加一筆。
第二,十四子與四子都會加個皇字,也就是皇十四子,皇四子,傳位皇十四子,加一筆,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這個也顯然不可能。
第四,雍正新政著有成效,前承康熙,後啟乾隆,才有康乾盛世,說明雍正確實有能力,也可以看出康熙的眼光。
隆科多在雍正繼位上面,出力甚大,這個也可以說是隆科多保雍正正常順利繼位,不能硬理解成篡位。
而雍正生母德妃的反應,只能說明的是德妃希望是十四子繼位,也不能說明什麼,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完成是另外一回事。
『捌』 如今康熙傳位詔書出現,歷史上他究竟傳位給了哪位皇子
康熙傳位給了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遺詔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中,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於台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康熙皇帝逝世後,遺詔頒布天下,告示全國。
(8)康熙傳位遺詔擴展閱讀
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因為傳位詔書中的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但海峽兩岸的康熙遺詔的滿文部分的繼位人部分缺失。可是,十改於只是小說里的說法,真正讓史學家懷疑雍正繼位過程的,是其他歷史記載。
參考資料:網路-康熙遺詔
『玖』 康熙的遺詔到底傳位給誰
肯定是皇四子胤禛。
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後。康熙親征葛爾丹時,胤禛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20歲,被封為貝勒,31歲,晉雍親王。康熙駕崩,胤禛即位,為雍正帝。
關於民間雍正可能篡改遺詔的可能並不現實,解釋如下:
第一,清朝對皇子的稱呼,一般不會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這些稱呼之前冠於「皇」字,稱他們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這一習慣,遺詔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那麼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於」、「於」二字是不通用的,傳位給誰,應該用「於」字,用「於」字也是說不通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從當時文書制度來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書,特別是清代前期的文書,都是滿、漢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遺詔,不用滿文,只用漢文書寫是不可能的。而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寫成的遺詔,漢文可以篡改,那麼滿文是不容易改的。所以說第二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現存的《康熙皇帝遺詔》是惟一的物證。
希望能夠幫到您!
『拾』 康熙傳位給誰 康熙遺詔揭露傳位之謎
康熙之後繼位的是雍正胤縝。多年來人們一直對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爭論不休,尤其是野史尤甚。說雍正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而登上帝位雲雲。但其實滿清的聖旨詔書都是滿文漢文各寫一遍的,就算漢字的十可以改成於,但是滿文這兩個字就差太多了,根本改不了。眾說紛紜的說法,其實和漢人當時被滿人奪了政權心中的不滿,明朝遺老遺老對滿清統治者的抵毀有一定的關系。野史的記載更是沒有史料根據,多為當時一些文人道聽途說的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