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泰晤士
擴展閱讀
基金為什麼st股票不能買 2025-07-11 01:03:40
自動裝配 2025-07-11 01:01:08

泰晤士

發布時間: 2022-01-10 21:38:46

❶ 泰晤士怎麼讀

Thames[ temz ]

❷ 泰晤士河是哪個國家的

泰晤士河是英國的。

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於世。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河流文化

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雖然不算長,但它流經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精華所在,或許可以反過來說,泰晤士河哺育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

倫敦的主要建築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築,如有象徵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築都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

這些建築雖歷經滄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洗禮,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樣,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使用。

❸ 泰晤士河的英語簡介

泰晤士河的英語簡介:

Thames River,also known as river Thames,is a river in southwest England. It is a famous "mother" river in Britain. It originates from cotswoldhills in southwest England and has a total length of 346 kilometers.

It crosses the British capital London and more than 10 cities along the river. The drainage area covers 130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river surface wide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London to form an estuary with a width of 29 kilometers, Into the North Sea.

泰晤士河,也稱泰姆河,英格蘭西南部河流,為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它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346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在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



泰晤士河的特點:

泰晤士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53立方米,冬季雨後可上升到每秒130立方米。在特大洪水期(如1947年3月),特丁頓攔河壩處的流量高達每秒590立方米。據說,1894年一次暴風雨後的一天,壩上溢流的平均流量高達每秒887立方米。

在洪水期,河水能夠壓住流進來的潮水,將潮水遏制在特丁頓以下很遠的地方,使河水連續好幾天朝海的方向奔流。

❹ 泰晤士河的具體介紹

泰晤士河(英語:River Thames,i/tɛmz/,temz)是位於南英格蘭的一條河流,全長約346公里,流經英格蘭的三個郡,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英國第二長河,次於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在泰晤士流域形成了許多英格蘭城市,除去倫敦之外,還有牛津、雷丁和溫莎等。
泰晤士河在英國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在工業革命之後因為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導致河流污染,因而引發了包括瘟疫、大惡臭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重工業的減少其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而其於英國文化意義也不可忽視。泰晤士河是許多英國水上運動,如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1908年夏季奧運會劃艇賽、1948年夏季奧運會劃艇賽的舉辦地。《柳林風聲》等文學作品也是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風物為背景寫成的。

❺ 泰晤士河和泰晤士報有什麼關系泰晤士是times嗎

沒有關系。《泰晤士報》的中文名稱是根據與「The Times」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而來的誤譯。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泰晤士報」此譯一直沿用至今。 泰晤士河(英語:River Thames,國際音標:/�0�6�0�1v�0�5 temz/),位於英格蘭東南,源自科茨科爾德山(Cotswold Hills),大致向東流,流經倫敦,在諾爾(Nore)注入北海。全長約338公里,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 《泰晤士報》(英語:The Times)是英國的一份於全國發行的綜合型日報,是一張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發揮巨大影響力的報紙。昔譯《太晤士報》。《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視為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針砭時勢讀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後,《泰晤士報》風格漸趨保守。《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為「時報」。

❻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國境內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水路,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河水流向東邊的倫敦,全長338千米,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千米的河口,注入北海。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於世。

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的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❼ 泰晤士是什麼意思

是在英國倫敦里的一條河的名字!泰晤士河

❽ 泰晤士是什麼

關於泰晤士是一條河或一份報紙,我就不多說了。樓上說的都很好了。
關於泰晤士是一家牛排館,我來說下吧。我們南京就有的,據說味道不錯。
泰晤士有可能還是個人名,有可能是很多別的東西……

❾ 泰晤士的英文是什麼

泰晤士報是The Times
www.the-times.co.uk
www.sunday-times.co.uk/

泰晤士河是 The Thames

❿ 泰晤士報的簡介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梅鐸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錯譯保留至今。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名為Times的報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

歷史

《泰晤士報》的版面

《泰晤士報》誕生於1785年,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誕生之初,這張報紙的名稱是《世鑒日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如今的名稱。約翰•沃爾特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的第一位總編。他於1803年辭職,將發行人和總編之職傳給了他的兒子小約翰•沃爾特。約翰•沃爾特曾經因為誹謗罪而入獄16個月。然而正是在約翰•沃爾特職掌時期,《泰晤士報》最先將新聞視角延伸至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這為《泰晤士報》在政界和金融界內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作為一張綜合性日報,《泰晤士報》關注的領域包括政治、科學、文學、藝術等等,並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創立初期,《泰晤士報》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潤空間非常之大,幾乎沒有另外一張報紙能在質量或經濟上與之抗衡。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泰晤士報》的從業人員,包括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的收入要高於供職於其他報紙的新聞從業者。

19世紀早期,《泰晤士報》歷任三位總編輯約翰•斯托達特、托馬斯•巴恩斯和約翰•撒迪厄斯的勵精圖治,其影響力再次得到增強,尤其是在英國政治和倫敦事務領域。

《泰晤士報》是第一張擁有駐外記者的報紙,也是第一張派駐戰地記者的報紙。W•H•羅素曾經被《泰晤士報》派駐到克里米亞戰場,他所撰寫的一系列戰地報道曾經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記者聲名大噪。

在19世紀的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報》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國內戰中,該報就公開反對蓄奴制。《泰晤士報》會依自己的價值取向而公開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卻從不迎合公眾的觀點。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擁有《泰晤士報》那樣強大的力量。」

1847年,約翰•沃爾特第三接任他的父親稱為報紙的發行人。盡管沃爾特家族在政治上越來越保守,《泰晤士報》的言論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然而1850年前後,廉價的「便士報」的迅速崛起對《泰晤士報》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了巨大威脅。主要威脅主要來自兩張成功的廉價報:《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該報的所有權,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從北岩爵士手中收購了《泰晤士報》。30年代是《泰晤士報》發展史上極不光彩的一段時期,因為該報秉承「綏靖政策」,公然縱容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活動。其時,《泰晤士報》的主編喬治•傑弗里•道森和英國首相張伯倫結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將《泰晤士報》出售給來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羅伊•湯姆森。也正是在這一年,《泰晤士報》開始在報紙的第一版刊登新聞報道(在此之前,《泰晤士報》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廣告,對象為英國的富人階級)。這時的《泰晤士報》已經不堪重負。

發生於1979年的一起工業糾紛使得《泰晤士報》停刊將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聞集團的魯珀特•默多克以1200萬英鎊收購了該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同時還擁有英國發行量最大、以第三頁裸女而聞名的通俗報紙《太陽報》。

收購《泰晤士報》後,默多克立即撤換了原來的總編輯威廉•李斯-摩格,並委任哈羅德•埃文斯擔任新總編。埃文斯對《泰晤士報》做了較大規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對新的采訪和傳播技術的採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統。1982年,《泰晤士報》開始採用當時電腦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術。這一舉動導致《泰晤士報》的一次大幅度裁員,其印刷部門的員工總數從375人縮減到186人。然而此時記者們還不能直接通過打字輸入來撰寫稿件。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86年。

2005年,英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泰晤士報》日均發行量為68.8萬份。這一銷量已經是《泰晤士報》近年來最好的發行水平。同屬綜合性品質報紙的《每日電訊報》在銷量上要高於《泰晤士報》,其日均發行量約為92萬份,訂戶總數也超過30萬。

特徵

《泰晤士報》一直秉承「獨立地、客觀地報道事實」、「報道發展中的歷史」的宗旨,但縱觀其200多年的歷史,可見該報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歷史上歷次重大國內及國際事務上支持英國政府的觀點。

《泰晤士報》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國內外新聞、評論、文化藝術、書評,一是商業、金融、體育、廣播電視和娛樂。報道風格十分嚴肅,報道內容也很詳盡。其讀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識界。

默多克收購《泰晤士報》後,曾一再強調自己不會干涉報紙的編輯方針,不降低其歷史積淀的品質和風格,但有指《泰晤士報》仍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編輯風格上,圖片新聞更多,社會新聞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傾向上,出現了親美國政府的趨勢。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