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滅亡後《茶館》常四爺的命運變化
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常四爺,在《茶館》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❷ 讀讀常四爺的台詞,說說常四爺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
小論《茶館》常四爺
回想老舍先生《茶館》中的一幕,常四爺說了句「大清國要完」,就被宋恩子、吳祥子兩個前清的巡捕抓了起來坐了一年多的牢。舊社會,人們沒自由呀,想說點什麼不能說,心裡想什麼都藏著。當時沒報紙、沒電視,所有的宣傳、信息傳遞都是*著人們的互相聊天。茶館就是這么一個場所,前清時期,哪裡來了革命黨,孫中山又在哪裡活動了,老百姓們充當著記者、編輯、演播員的職位。但這些事怎麼能讓老百姓知道呢?知道了,人心就亂了。清不擔心,有巡捕房呢,宋恩子以及他的同事吳祥子常年坐在茶館特定的角落,觀察老百姓的傳媒系統。好的消息,諸如又有革命黨被抓了,平息了哪裡的亂子,老百姓說的越多越好,宋恩子想到的是:咱大清國有能耐呀。但是壞消息一定要封鎖,不能讓這幫平頭老百姓知道,人心會亂,革命黨就更猖狂了。常四爺當了大眾的替死鬼,僅僅是個播音員而已,記者、編導,都在底下坐著呢。孫二爺就是其中一個,宋恩子對孫二爺說了句很經典的對白:「你不說,連你也鎖了走!他說「大清國要完」,就是跟譚嗣同一黨!」結果孫二爺沒辦法,只得跟著一起去了公堂,說了句「實話」。茶館里的人從此不敢說「實話」了,到後來基本上是什麼都不說了,有事就掖著,不如聊點高興事,風花雪月能說的多了。其實常四爺是冤,他哪知道宋、吳哥倆在旁邊聽著呢,要知道他也不說了。茶館就應該是大清國開的,左面牆站滿了宋恩子,右面牆坐滿了吳祥子。常四爺也就想不到大清國完不完,他也說不出什麼要完,他也坐不了一年牢。常四爺是旗人,總把旗人放在嘴邊,但他怎麼就想不到去大清國開的茶館去喝茶呢?
❸ 茶館里常四爺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常四爺: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可是,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我呀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松二爺,我的朋友,餓死啦,連棺材還是我給他化緣化來的!他還有我這么個朋友,給他化了一口四塊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看,(從筐中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
謝謝。
❹ 《茶館》中常四爺是個什麼樣的人
常四爺是一個具有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
❺ 常四爺的性格特點
《茶館》的語言往往能做到「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老舍《對話淺論》)
他們五個人講的話,鮮明地顯示著不同的性格特點:
松二爺軟弱、膽小怕事,害怕惹事;
常四爺耿直、剛強,富於正義感和愛國心;
二德子霸道、逞凶、蠻橫不講理,一副地痞流氓相;
王利發息事寧人,害怕在茶館鬧出點亂子,因此
多說好話多請安;
馬五爺雖然只說了三句話,卻塑造出一個靠洋教而擺威風、傲慢、虛偽的人物形象。
❻ 《茶館》中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這三個人的性格特徵是什麼
1、王利發
王利發,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性格上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2、常四爺
常四爺,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性格上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
3、秦仲義
秦仲義,裕泰茶館的房東。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為很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6)常四爺擴展閱讀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老舍,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❼ 常四爺的人物分析
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清朝時能吃官家錢糧。但他對腐敗的清政府不滿,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說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監獄。出獄後曾參加義和團,後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樂於助人。課文中他對抓過他的特務們不服軟。當王利發正愁要關城門了,還沒買菜時,是他送來了鹹菜和雞,第三幕中他還為松二爺化緣買棺材。但最後自己也窮困潦倒,揀來別人撒剩的紙錢,作為對自己將來的祭奠。他絕望地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
茶館·人物形象
2.王利發
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時,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們在看第二幕中他對巡警的敲詐巧於應付,對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傾聽他的牢騷,盡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時地說些逢迎的話。作為商人,王利發具有膽小怕事和自私的特點。比如課文中他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處境和難民的哀告雖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舊中國的黑暗現實面前,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王利發盡管善於經營、善於改良,也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的卻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的時候,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這句話蘊含了他的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事的小商人,最終也沒有逃脫自己破產的命運,當茶館被人霸佔後,他懸梁自盡。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的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揭露了舊制度的吃人本質,反映了舊時代的不合理。
3.松二爺
他是旗人,膽小而懶散。清朝滅亡前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鳥。民國時期「鐵桿莊稼」的待遇沒有了,但又不願自食其力,仍舊留戀過去的生活,寧願自己挨餓,也要喂鳥。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4.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第一幕中他用十兩銀子買來康順子,又以二百兩銀子賣給太監龐總管。課文中他又同兩位逃兵談生意,還沒談成就被當做逃兵槍斃了。這個人物形象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病態和畸形。
❽ 《茶館》里常四爺的來歷
常四爺是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時節八旗將士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緝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
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