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功拿下蘋果千億訂單,逼得富士康轉戰越南,立訊精密為何這么牛
說起富士康與蘋果公司,那可真是一段利益極端嚴密的關系,二十多年前,富士康開創人郭台銘,在一次晚會上幸運認識了蘋果公司的喬布斯,雙方交流了名片,也正是從此時開端開啟了富士康與蘋果的協作大門,特別是蘋果手機iPhone4在全球范圍內大火之後,銷量急劇上升,但美國外鄉的代工廠無法消費出如此多的訂單,於是蘋果公司就開端找協作的代加工商,郭台銘的富士康進入了候選名單,經過層層挑選 測試,富士康以其優越的條件,勝利拿下了蘋果的消費線,郭台銘接到一個宏大的香餑餑
富士康希望汽車公司可以在MIH平台上,開發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和工具,並停止軟體晉級,簡而言之就是富士康想成為電動汽車的「安卓系統」,這樣就算不造本人的品牌車,那麼他人的車里有富士康的「元素」,那也算是一種佔領市場的方式了,目前富士康還是與不少企業達成了協作,比方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公司、台灣裕隆汽車,富士康將與他們協作開發電動汽車,在手機代工行業「翻車」的富士康,進入汽車行業後,到底會不會成為一切汽車的「爸爸」,還得看將來,就目前來說,富士康企業過度追求利益,疏忽了樹立社會義務感,這與郭台銘有著很大的關系,富士康拚命剝削工人,還「錯誤」選擇了將它丟棄的蘋果當作靠山,有今天的場面也算咎由自取。
⑵ 富士康又要造車了!母公司將與FCA組建合資車企,營收要過千億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廠樓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曾在2014年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富士康正在為特斯拉提供一些零部件。
總的來說,此次合作對於雙方將會是各取所需。
結語:富士康母公司跨界造車能成功嗎?
鴻海最知名的業務就是為蘋果公司組裝手機,此次與FCA合資組建電動汽車生產公司將會擴展這家公司的業務范圍。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市並不明朗,新能源車的銷量已經出現了六連跌,但同時,特斯拉、賓士、寶馬、奧迪、大眾等國外大牌車企也紛紛在中國推出了新能源汽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新能源車市的競爭。
雖然有過零部件生產經驗,但鴻海此前並沒有電動汽車的生產經驗,FCA在電動汽車方面也沒有太多的技術積累,且在中國市場少有建樹,雙方的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能否掀起波瀾還很難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富士康為什麼會進入世界500強
郭台銘,祖籍晉城市澤州縣葛萬村。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台灣首富。2002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郭台銘以23億美元身家排198位。
2002年,郭台銘的鴻海集團營業收入突破3450億元(台幣),高居台灣民營製造業第一,而2001年其登上這一寶座時全年營收為1442.61億元,一年增長業績達七成, 直令世人咋舌。其絕對額過1000億元,這個數字足以躋身台灣資訊電子業前十大的排名,也就是說,鴻海以一年的努力,「長出」了一個台灣排名前十大的資訊電子業者。年獲利成長,全球市場佔有率亦與年營收成長率聯袂猛進,成為台灣上市公司的業績三冠王。與此同時,鴻海成功擠下全球EMS(專業製造服務商)競爭對手,成為全球第五大EMS廠;並且,如果論贏利的話,這個老五其實是老大。
而郭台銘自己,則在台灣《智富月刊》台灣百大富豪榜排名首位,並連續四年蟬聯
「台灣科技首富」;美國《商業周刊》推出的2002午「亞洲之星」,郭台銘在「亞洲最佳創業家代表」中排名首位;2002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郭台銘以23億美元身家排198位。
位於深圳的富士康集團是鴻海在大陸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排外商投資的第六位,同樣名不見經傳。2001年富士康出口額達24億美元,占深圳當年出口總值的6.2%,在「中國出口200強」排名中高居第二,而與他並肩的是東方國際、中國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羅拉(中國)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台銘雖然對自己及鴻海不事張揚,卻總愛張揚「山西」二字,「總裁我是山西人,未來世界是3C(山西的諧音)(3C就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數碼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類似宏論鴻海內外耳熟能詳。郭台銘愛喝酒,或者說愛喝汾酒,自己和集團「喝酒必汾」。在深圳,每進一個酒店都先問有沒有老白汾,一聲沒有扭頭就走。「因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擺上了老白汾。」這成為郭台銘十分開心的一件事。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位縱橫三大洲、麾下五萬兵的IT梟雄,居然對37歲才涉足的家鄉一往情深。捐500萬為桑梓葛萬村修橋,捐200萬設立「愛吾獎學金」,投資500萬美元,設立富晉精密模具公司……
1974年鴻海以30萬台幣、十來個員工草創時,生產的產品是黑白電視機旋鈕,由於旋鈕與他後來生產的連接器一樣,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所以從1977年開始,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台銘,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蓋自己的模具廠。二是買地建廠,不用再租借廠房;三是在原料面臨漲價的情況下,買原料囤積居奇。面對金錢游戲的誘惑,幾經掙扎,郭台銘決定選擇前者。而就在模具廠蓋好半年後,郭台銘原先想購買的那塊土地已漲了3倍,原料也水漲船高。許多同仁不理解:「到外買(模具)反而比較便宜,為什麼還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還可以把模具廠賣掉,回去買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台銘,始終沒有回頭。1980年鴻海模具廠開始出現業績,後來鴻海陸續建立電鍍部門與沖壓廠,迅速拉開與同業的距離。進入80年代,PC工業起飛,黑白電視衰退。擁有模具技術的鴻具駕輕就熟,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從此建立起連接器霸主地位。
鴻海以模具起家,郭台銘總愛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在富士康集團,鴻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FOX-cavity」,饒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夠理解;而其內部代號或簡稱竟是一本正經的「核心」。
一位IT之腕說:「代工是生產別人不能做的產品,而不是生產別人不想做的產品」郭台銘憑借模具為龍頭的技術基礎,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這就是為什麼會在EMS廠中排名第五而贏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鴻海做大的最關鍵一步,是選客戶。郭台銘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來突出鴻海的「一流客戶」。郭台銘在30歲時即發誓只與世界一流大廠做生意,緊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發展。現在IBM、康柏、英特爾、索尼、惠普、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著名的IT業公司均是鴻海的客戶。鴻海早已具備電腦等整機生產能力,但郭台銘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夢」。各大公司不用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鴻海牌」來和自己競爭,更加放心地拓展與鴻海的合作。鴻海沒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有鴻海!換言之,任何一個名牌都可能因失誤而重挫倒下,如果鴻海遭遇類似命運,只能有一個前提,每一個至少大多數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據筆者手裡的資料,鴻海自1988年移師大陸創辦富士康以來的十多年內,年均增長率均超過60%,其它年份也在60%左右,如2001年50%多,2002年70%多。2003年突破3000億台幣大關已經山頭旌旗在望。讓我們聽聽介紹鴻海的電視專題片《超越 》主題歌的開篇吧:
我是山野間悄然生活的地瓜
只因為我長的碩大
人們才如此關注
沒有肥沃的土壤
我把根深入地底
沒有特別的呵護
我喚風雨來作洗禮
沒有足夠的空間
我把藤伸向遠處
……
郭台銘,台灣中國海專畢業。1974年退伍後,成立資本額只有30萬元台幣的鴻海精密企業,以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為主。
1977年掙到第一筆錢時,從日本購買模具設備,建起自己的模具廠。
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其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2002年,鴻海躍居台灣第一大民營製造企業,在《商業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強」中排名第三。
從創立鴻海的第一天起,郭台銘的目標就很明確,即把公司發展成為台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業。目前,他已在《福布斯》雜志上四次蟬聯「台灣科技首富」。
入選理由:
鴻海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代工之王,躍居台灣營收最高的民營公司之位。早在2001年美國《商業周刊》的亞洲之星評選,務實嚴謹的郭台銘就已成為呼聲極高的最佳創業家。
2003年,鴻海在手機代工毛利率急劇下降的情形下逆勢而上,顯露出其強大的野心。將其在PC代工上構造的完整價值鏈移植到手機上,進一步發揮這種結構的潛力,是鴻海顯而易見的目標。作為台灣製造業的後起之秀,業界已經看到,未來的鴻海有望直逼手機代工業的龍頭寶座。
郭台銘早已為鴻海勾勒出這樣的藍圖:紮根中國、全球運籌。堅持在多元化發展方向基礎上著力於一體化建設的鴻海及其領袖郭台銘,有著不容忽視的勃勃野心。
⑷ 富士康營收首降刮出什麼風向
頭戴中國製造業明星光環,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富士康終於沒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等壓力。2017年1月11日,富士康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來年度營收首次下滑。富士康數據顯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為新台幣4.356萬億元(合1363.8億美元),同比下滑2.81%。
不僅營收首次下滑,而且富士康的利潤早已出現下跌徵兆。截至2016年9月30日三季度,富士康凈利潤為新台幣346億元(約合10.9億美元),同比下滑8.7%。
富士康業務蓬勃發展是從大陸「起家」的。1988年,借著兩岸結束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合作的歷史性契機,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深圳創辦了一家名為「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插件廠」,隨後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陸,各地政府招商引資心切,特別是把港澳台上視為「金元寶」,在稅收、土地、融資貸款等方面開出幾乎是擊穿底線的超級優惠條件。坐享優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紅利,富士康承接著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訂單,從筆記本電腦到蘋果手機,從數碼相機到LED照明。富士康被譽為全球第一代工企業。不僅賺到盆滿缽滿,而且風光無限。掌門人郭台銘走到哪裡都是超級貴賓。
雖然這次有分析認為,富士康營收首次下滑原因是蘋果手機銷量下滑與收購夏普關系密切。但從本質上講,這都是表面原因與表面現象。
從去年就傳出代工企業已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本性原因是中國大陸勞動力紅利正在快速消失,代工企業成本大幅度上揚。同時,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人們包括勞動力的內在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職業規劃上,不僅追求物質薪酬待遇,更主要的是追求職業前景、晉升空間以及社會地位等。而代工企業日復一日的重復、機械化勞動,使得勞動者看不到前途與職業前景。在這種情況下,代工企業必將在中國大陸陷入困境。一批外企搬走到東南亞也是這個原因。
未來情況或更不容樂觀。一方面中國勞動力紅利或將徹底消失殆盡,勞動力缺乏或成為常態。另一方面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以美國為中心的治國理念,正在督促海外美國企業回本土。蘋果電子消費品加工雖然沒有明確回美國去,但最終也將會妥協,否則必將遭受迴流美國商品被徵收高額關稅的情況。
曾記得富士康也曾表示考慮到美國設立加工廠。但是,如果從中國大陸勞動力紅利消失的角度分析,可能對富士康制約更大。日前,曹德旺表示,美國藍領工人成本是中國的八倍,而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廠富士康根本無法承受。赴美建廠代加工是一條死路。
從更深遠的角度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快速升級,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新經濟模式已經開始全面顛覆舊有經濟業態。這種顛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已經開始帶來各個方面的全面變革,其中勞動力市場也不例外。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勞動力就業只能到企業等機構里按照8小時工作制就業。時間、空間等是強約束的。但在新經濟模式下,勞動者或開個網店,或建個網站,或開個滴滴、優步網約車,各種靈活的就業機會與方式或慢慢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流。這對類似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帶來的沖擊最大。
怎麼辦?出路在於擁抱互聯網新科技。對於富士康來說,大力快速推進工業機器人以及智能機器人是出路。因為富士康已經有了較厚的原始積累。機器人一次性投入較大,但卻是一勞永逸的。不過對於中小型加工企業轉型難度較大。
從富士康營收首次下滑看,在工業4.0與新經濟撲面而來的當代,所有經濟體都要快速適應,快速轉換觀念與快速轉型。否則,命運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⑸ 富士康 到底是不是世界五百強
富士康是世界500強企業。
2012年7月9日,美國《財富》(Fortune)公布了新一期的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鴻海-富士康繼2011年排行第60位後再躍升17位,以營收額117514.4百萬美元位居榜單第43位,這也創造了集團在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上新的記錄。
其中,中國大陸上榜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2012年中國大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台灣)的上榜公司連續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2家,超越日本的68家,僅次於美國的132家,首度晉身全球第二,創歷史最高紀錄。
台灣地區則有鴻海等6家企業進榜,比去年減少2家,「國泰」人壽與宏碁都跌出榜外。
《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被譽為「終極榜單」,由《財富》每年發布一次。今年本排行榜按照截止日不晚於2012年3月31日的財務年度的營業收入對公司進行排名。
(5)富士康營收猛增擴展閱讀:
富士康集團歷年財富榜排名
2018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4位;
2017年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7位;
2016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5位;
2015年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31位;
2014年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32位;
2013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30位;
2012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43位;
2011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60位;
2010年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112位;
2009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109位;
2008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132位;
2007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154位;
2006年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06位;
2005年首度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居第371位);
參考資料來源:
富士康集團官網-鴻海-富士康躍居《財富》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第43位
富士康集團官網-成長歷程
⑹ 富士康每年賺幾百億,員工工資卻只有四五千,為何漲工資這么難
很多人對富士康的印象就是血汗工廠,基本工資低,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還有各種各樣的加班,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覺,這就是富士康員工的生活。
對於絕大多數的富士康員工來說,很多人一個月左右只能拿到4000塊左右的工資,但是我們也知道富士康依靠前幾年蘋果手機銷量瘋長的訂單也是賺了不少,一年下來也是賺了幾百個億,對於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來說,為何富士康每年的營收在上漲,但是員工的工資卻遲遲漲不上去呢?富士康真的是大家口中所說的血汗工廠,只追求企業經濟效益,壓榨員工嗎?
雖然在富士康工作,想要自己的工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是不可能的,但是富士康相比於其他企業優點就是,富士康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之內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代工廠,手底下擁有幾十萬名的員工,是因為富士康內部有著嚴格和完善的員工薪資考核和獎勵體系。
尤其是對於勞動型密集型的富士康企業來說,這樣的制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能讓員工的勞動和加班得到應有的工資回饋,同時也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於勞動力為主的工作來說,最好的回饋就是自己干多少得多少,這樣心裡也不會失衡,覺得自己的公司虧待了自己錢沒給到位,那麼造成的後果就是員工主動離職。
雖然每年富士康的員工流動數量也比少,但是對於這樣的工作來說,辭職根本不會對自身產生任何的影響,不幹了就是不幹了,可以繼續找另外的,但是對富士康來說可能就影響訂單的交付期,所以有的時候,向富士康這樣的企業有人辭職不幹了也很正常,也不一定全是企業的錯,也有可能是自己吃不了這個苦
⑺ 富士康第一季度營收470億美元,為何能表現的如此強勁
主要是跟現在的富士康訂單有關系,因為現在很多人在搶著買遠程設備,所以富士康的訂單也很多。
富士康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話題,雖然現在沒有多少人願意到富士康工作了,但是富士康依然佔有足夠的市場份額,並且在代加工這一塊處於領先的地位。
富士康的第1季度營收達到了470億美元。
這個數據非常誇張,因為富士康非但沒有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自己的營收還突破了47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4%。究其原因,主要是跟富士康的訂單有關系,因為現在我富士康根本就不缺訂單,包括我們經常提到的5G版的蘋果手機。
⑻ 富士康將與FCA組建合資車企營收要過千億;沃爾沃XC90純電版曝光
1月15日,沃爾沃汽車宣布與中國聯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上海成立5G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究5G-V2X技術在中國市場的推進和落地。據悉,未來沃爾沃亞太研發中心還將推出一整套面向中國未來路況和自動駕駛需求的V2X信息安全生態系統和解決方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⑼ 營收超華為+BAT總和的富士康,為什麼投資賠
富士康也面臨了轉型困境了,需要不斷的投資新項目來找到其他的贏利點
⑽ 請問富士康每年到底能盈利多少
2012年營收是6000多E台幣 摺合人民幣大概為1300億
按富士康利潤3%算 也就是有 39億RMB的純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