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政要資料庫
擴展閱讀
怎麼預買股票 2025-07-10 15:36:25
外貿上市公司股票代碼 2025-07-10 15:35:38

中國政要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1-28 04:18:28

❶ 請問中國目前有沒有7,80年代重要報紙的資料庫

有啊
有 的 圖書館都 有

❷ 什麼是四大國家基礎資料庫

「四大基礎資料庫」在國家電子政務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無論在政務領域,還在企業領域,「四大基礎資料庫」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共享需求,四大基礎資料庫的建設不僅能實現數據的共享,同時在建設的過程本身也推進著各業務流程的整合及優化。

四大基礎庫分別是:人口基礎資料庫、法人資料庫、宏觀經濟資料庫,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資料庫,也有的專家稱「四大基礎資料庫」是國家層面四大主資料庫。

1、人口信息資料庫

人口信息庫的主體包括公民身份號碼、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地等基本信息,還包括各部門業務系統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其他部門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

人口信息資料庫主要來自公安局、人社局、民政局、衛生局、教育局等,另外我市在綜治辦、市民卡中心、便民服務中心也有部分數據。

2、法人單位信息資料庫

法人單位信息資料庫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市場監督局的企業注冊登記庫和組織機構代碼庫,編辦的事業單位注冊登記、民政局的社會團體登記庫、國稅地稅的稅務資料庫,以及統計局的基本單位普查庫等。

3、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

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是以電子地圖為基礎,整合道路、行政區劃、建築、植被、地下管線等基礎數據,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用地、園林綠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專題數據。

4、宏觀經濟基礎信息資料庫

宏觀經濟基礎信息數據包括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地方財政收入、稅收完成情況、金融機構信貸情況、各鎮(區)主要經濟指標等信息,以統計經濟信息為基礎。

(2)中國政要資料庫擴展閱讀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已開始積極建設「四大基礎資料庫」,並在「四大基礎資料庫」基礎上建設「數字城市」,有些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已開始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轉型升級,進入「大數據」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互聯網+」概念,這充分說明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四大基礎資料庫」正是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對電子政務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既能加強政務資源的整合、共享與交換,打破信息孤島,避免重復建設,又能推進政府職能部門業務協同,強化服務意識,通過數據加工和挖掘還能為政府決策提供知識依據和大數據的支持。

❸ 中國知網由哪些資料庫組成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 共 33867156 篇,今日新增 19419 篇

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
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世紀期刊)
1979年至1993年(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 共 5520484 篇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1999年至今, 共 124153 篇,今日新增 9 篇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新版
1999年至今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1999年至今, 共 944840 篇,今日新增 665 篇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新版
1999年至今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2000年至今(部分回溯至1999年會議論文), 共 1286146 篇,今日新增 1433 篇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2000年至今, 共 6975638 篇,今日新增 3610 篇

中國年鑒網路出版總庫
1912, 共 12240798 篇,今日新增 15510 篇

《中國統計年鑒資料庫》(挖掘版)
1912年至今, 共 1054164 篇

中國工具書網路出版總庫
共 7790919 篇

中國大網路全書
以《中國大網路全書》和中國網路術語資料庫為基礎,共收條目約8萬條,圖片5萬余幅

國學寶典資料庫
先秦至晚清,共3904篇歷代典籍文獻

中國引文資料庫
共 9610580 篇,今日新增 3292 篇

中國專利全文資料庫
1985年至今, 共 2685799 篇

國家科技成果資料庫
1978年至今, 共 304352 篇

中國標准資料庫
共 87139 篇

國外標准資料庫
共 166491 篇

中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總庫
1994年至今, 共 2088832 篇,今日新增 941 篇

中國精品科普期刊文獻庫
1994年至今, 共 982851 篇,今日新增 253 篇

中國精品文化期刊文獻庫
1994年至今, 共 1582363 篇,今日新增 589 篇

中國精品文藝作品期刊文獻庫
1994年至今, 共 1154435 篇,今日新增 557 篇

中國黨建期刊文獻總庫
1994年至今, 共 932424 篇,今日新增 230 篇

中國經濟信息期刊文獻總庫
1994年至今, 共 720392 篇,今日新增 267 篇

中國政報公報期刊文獻總庫
1994年至今, 共 242483 篇,今日新增 27 篇

中國圖書全文資料庫
1949年-至今, 共 7692 篇

哈佛商業評論資料庫
2002年至今,共800多篇

外文期刊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
1995年至今,共1300多萬篇

外文會議論文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
1985年至今,共400多萬篇

外文學位論文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
2001年至今,近20萬篇

國家標准全文資料庫

❹ 中國重要金屬礦床資料庫系統

ArcView本身就提供了大量可供數據顯示、查詢、管理和分析的功能,這些功能都可通過ArcView用戶界面上的菜單(Menus)、按鈕(Buttons)和工具(Tools)方便地獲得。但是,為了滿足中國重要金屬礦床資料庫的特殊需要或使用上的方便,我們除保留ArcView原有的絕大部分功能之外,還利用ArcView提供的腳本語言Avenue對其功能作了一些重要的擴展。

1.信息工具

由於中國重要金屬礦床資料庫中的礦床點的描述內容多達70多項,且分成3個數據表,使用ArcView中的「信息工具」完全查看礦床點的信息極不方便,為此把礦床點的描述內容分成「基本信息」、「礦床地質」、「經濟技術條件」、「物理化學條件」、「儲量信息」「富礦信息」和「剖面圖」7個部分,相應開發7個「信息工具」和1個「礦床礦點」工具箱,以對話框的方式顯示各部分的內容。分別見圖12-4,圖12-5,圖12-6,圖12-7,圖12-8,圖12-9。

圖12-4 富礦信息

圖12-5 儲量信息

圖12-6 礦床基本信息

圖12-7 礦床地質特徵

圖12-8 礦床經濟技術條件

圖12-9 礦床物理化學條件

2.礦床名稱查詢

本功能首先顯示用於數據查詢的人機交互界面,該界面列出了當前所選擇的礦種圖層的欄位「礦床名稱」的所有取值,用戶可以選擇礦床名稱,查看指定礦床名稱的礦床的信息(圖12-10)。

3.組合查詢

本功能首先顯示用於數據查詢的人機交互界面,該界面列出了當前所選擇的礦種圖層欄位「礦種」、「礦產組合」、「工業類型」、「礦床類型」、「成礦時代」和「礦床規模」的所有取值,用戶可以根據這六類值的任意組合,查找滿足給定條件的礦床的信息(圖12-11)。

4.儲量綜合統計

在ArcView中提供了統計計算的功能,如計算數據表格中數值型數據域的平均值、標准差、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等,但使用起來比較煩瑣,本功能提供了一種更為簡便的使用方式。根據選定的礦種和分組欄位,實現該礦種的分組累計「基礎儲量」、「保有儲量」和「表外儲量」的計算。如按行政區劃、礦床類型、成礦時代、礦床規模、礦產組合等的儲量統計(圖12-12)。

圖12-10 礦床名稱查詢對話框

圖12-11 組合查詢對話框

圖12-12 儲量綜合統計對話框

5.動態數據交換

在圖表製作上,ArcView所能處理的數據量比較小,而MS Excel是一個功能十分強大的電子表格處理軟體,為了充分利用它的功能以彌補ArcView的不足,我們利用動態數據交換(DDE)技術,實現了將ArcView中的表格數據(全部或選中部分)直接傳送給MS Excel,通過MS Excel來處理大數據量的圖表製作。

6.礦產符號的製作

ArcView為用戶提供了約30多個TureType類型的符號,這些符號可以隨地圖同時放大或縮小,並且ArcView容許將兩個或多個TureType符號組合為一個符號,因此1個符號容許有兩種或多種顏色。我們對TureType符號的製作,尤其是符號的組合進行了探索,利用本功能可以製作一套符合國標的礦產符號。

7.經緯度坐標網繪制

在地圖上繪制經緯網可以為地圖的瀏覽、解釋提供許多方便,本功能提供在地圖窗口內即時生成經緯網點、線或面層的能力(圖12-13)。

圖12-13 經緯度網格生成

❺ 作者資料庫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2]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5]
1948年8月12日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❻ 資料庫。。

岳飛 忠心報國 屈原抱石投河 花木蘭替父從軍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鄧世昌有三兒兩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為信炮台;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台,增建永安、鞏固炮台,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鑄6000斤以上大炮40門,安置各炮台。同時抓緊訓練,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台間增建靖遠炮台,首次安設西洋銅炮,並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並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欽差大臣琦善至廣東,一意主和,懈於防務。1841年1月7日,英方發動虎門之戰,企圖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動艦船10餘艘,攻佔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軍又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橫檔島一線6炮台。關天培於靖遠炮台督軍頑強抵抗,並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其辦理廣東海防的奏摺公牘,輯為《籌海村集》。

雷鋒生前是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班班長、五好戰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他的愛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奮不顧身、艱苦奮斗、助人為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後來加入少先隊。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共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徵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捨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武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徵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後被破例批准入伍。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黃繼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奉命奪取某高地,當連續攻下敵人數處陣地後,被敵人一個集團火力點所困。黃繼光挺身而出,要求擔負爆破任務,勇敢地沖向敵人地堡。當他擲完手雷,打垮幾個火力點後,發現還有一個火力點在頑抗,就忍著重傷巨痛,跌倒了爬起來,毅然直撲上去,以胸膛堵住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射孔,保證部隊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務,全殲敵人兩個營,自己壯烈犧牲。根據黃繼光生前的申請,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❼ CNKI中國知網系列資料庫有哪些

中國知網資料庫就一個,裡麵包含非常多的小資料庫,你打開主頁藍色欄目就可以看到。
「中國知網免費入口登入工具」

❽ 中國政治歷史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二千多年以來,中國的皇帝們越來越把國家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越來越對王公大臣們不放心。下面請看:

秦漢時期

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設「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與皇帝共同管理國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軍隊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員的監督,三公相互監督制約。丞相受皇帝委託管理國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的大事,具體事務丞相可以作主自行處理,不必請求皇帝。丞相對皇帝負責,大權獨攬。比如李斯在秦統一六國後就作過丞相,郡縣制就是李斯的主意。

劉邦建立漢朝後,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國家的軍政機構。漢朝初期,蕭何為丞相,灌嬰為太尉,申屠嘉為御史大夫。但是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寵任外戚,廢除了太尉一職統領軍隊的權力,而以大司馬大將軍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也成了奉命辦事的職務,失去了決策權。這樣,丞相府本來是國家的最高執政機關,這時卻成了虛職,而大將軍以下的非正式官職卻成了實權派。到了東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種三權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這種三公與漢朝初期的三公差別很大)作為聯合執政的首腦,但並不把實權交給他們,而以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樣,「三公」無權了,尚書也並沒有權力。漢朝還有一種臨時的非正式的官職,叫作「郎」,經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後來丞相之職就只是有其名無其實的虛職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亂時期,政權和軍權都在權臣手中。這些權臣在正規的官制之外組織了一套班子,由於是非常時期,軍、民、財不再各成體系,權力都在臨時機構手中。曹丕稱帝,由於他的父親曹操是以丞相之職取代漢朝的,所以,從他以後,就沒有了丞相一職,而以他的幕僚為中書監和中書令。這就是中書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的起源。中書令、中書監與丞相不僅僅是名稱的不同,而且實際權力也大不一樣,中書令監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書長。在漢朝,尚書只是一個臨時官職,到魏晉南北朝,尚書就成了一部之長,由於中書令監並沒有決策權,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權力就大了。由於吏部管人事,吏部尚書就成了朝廷權利顯赫的官職了。魏晉時期的皇帝再把親近的侍從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來,成立門下省,作為皇帝的機要顧問,兼管宮廷事務。這樣,中央就有了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這三個省的長官也就算得上是我們常說的宰相了。所以,自從東漢以後,宰相一職並沒有定員,也沒有定名,也沒有定職。制度上並無此官,但是習慣上又確有此官。為了有一個政務管理中心,就由尚書省為主。

隋唐時期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也設「三公」,但這只是虛職,下面並沒有屬下。實際行政機構是五省:尚書省是政務總匯,下屬六部;門下省管納言,聽取下官和民眾意見的;內史省(也就是中書省)實際上就皇帝的秘書機構;秘書省是管圖書和文獻的;內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監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隻的。還有九個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將作寺、國子寺)

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襲隋制。中書令代中書省,侍中代門下省,尚書令代尚書省。是共同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首腦。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但是,唐朝後來的皇帝也沿魏晉朝的習慣,不把重權交給三省長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員參與其間,慢慢地,這些參與的臨時官員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這時,丞相們的辦公地點還在中書門下。唐朝的丞相與漢朝時期的丞相的區別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體負責,而漢朝丞相是個人負責;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辦理公文的低級職員,沒有僚屬,也沒有獨立的機構,沒有直接指揮的權力。但是,三省的組織仍然是正規的機構。尚書省是行政總匯,由於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是尚書令,所以,尚書令一職就空著,事實上管事的是左、右僕射,這個左、右不是現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這裡面關系相當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卻沒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後)但皇帝如果要左僕射去辦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訴右僕射。目的就是不讓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手中。以後又在三省設左右丞,皇帝經常派左右丞處理重要政務,這樣,左右僕射也就成了一個空職了。唐玄宗後,皇帝又經常委派翰林處理重要政務。翰林學士就由起草文書的官職變成了有權的官職。

宋朝時期

宋朝的最高機構是最混亂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為丞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神宗元豐改制後,雖然名義上恢復了三省長官,但是,都是虛有其名。以尚書省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作為丞相,名義上是三省,實際上是合三為一。徵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時,改門 下侍郎為參知正事;孝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職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有某一個部門的官職,並不一定能管這個部門的事,比如說工部尚書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這個部門的事,必須要有一個職,後來,有職也不一定能管事,因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部門既有下正官,又有職官,又有差官這樣重床架屋的現象。例如包拯的官職是:吏部郎中、龍頭閣大學士、知開封府。吏部尚書是官,龍頭閣大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種榮譽頭銜,職,是正式職務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並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須在後面加上「判本司」的頭銜。到了南宋,又恢復了左右丞相的職務,但是,這個「丞相」與秦漢時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種秘書職務罷了。

明朝時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基本上沿襲元朝的官職,設立中書省左右丞相。但是,由於李善長、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對丞相權力過大不放心,於是,在洪武13年就永遠廢除了丞相一職,當然也拆銷了尚書省的衙門,改由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由於皇帝不能親自處理政務,於是就不得不設立內閣,以大學士擔任顧問兼秘書的職務。時間一長,內閣的權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義上不設丞相,內閣成員大學士仍然是實際上的丞相,而且有些還是權相。不過大學士是由「廷推」產生的,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又有糾劾建言權,能夠制約內閣成員。可是,這樣一來,朝廷又容易產生派系之爭。

由於明朝自從朱棣之後,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經常不上朝,文件由內閣起草,再由太監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禮監太監「紅批」。司禮監的決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內閣只能奉行,最多隻能與太監商量一下,其他官員更不幹涉政務。因為太監有錦衣衛、東場作打手。明穆宗隆慶年間,江陵人張居正任內閣大學士,也對朝政進行了15年賦稅改革,國庫充實了很多,「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1582年,張居正死後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這么一個有作為的內閣大學士,但是貪官卻出了很多,嚴嵩、劉瑾、魏宗賢等等。

清朝時期

清朝早期中央機構是很簡單的:軍事由八旗總管負責;政務由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負責。後來,康熙年間,清朝開始設內三院,這個內三院實際上就是明朝內閣和翰林院的綜合。內閣大學士具有丞相的職務。到了雍正皇帝時,內閣的衙門還存在,但是,權力卻沒有了。因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個軍機處。軍機處,並不只管軍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軍機大臣決定。軍機處的領班有點像丞相,但是那畢竟是臨時機構,領班也可以隨時拆換,而且,皇帝每天都到軍機處聽取匯報,軍機大臣也沒有決定政務的權力。所以,自從明朝朱元璋拆銷丞相一職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丞相一職了。

中國有句俗語:伴君如伴虎,說得對極了。人們總以為,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當官當到丞相一職,人生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你即使當官當到丞相,也不一定有好日子過。因為皇帝對丞相是最不放心的,隨時有撤銷你的可能。原因是,你對皇帝的威脅太大了。

1,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中越來越嚴格,縝密,監察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受皇帝支持
2,監察官員必曾至少擔任兩任知縣。月課,辱台錢,會使官員們會濫用權力,肆意彈劾,不加仔細調查。
3,據材料可知當時,吏治比較嚴苛。比如,元朝,為官不勤勉就要論殺,抄家。清朝,對禮節不周者,就要被彈劾。
4,中國監察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更加清明,統治者更易了解吏治,從而採取措施,採納忠言。但也逐漸形成一種政治勢力,使文官的權力增大,並得到濫用,導致是非難辯。
5,當代我國的監察制度應該更加完善,但要設立正當的監察程序,要嚴但不能苛,但講究證據,不能小題大作,妄論是非。

❾ 中國政權組織結構圖

你看看新華資料庫都知道了。。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04/content_2177717.htm

❿ 中國投資指南的中國投資法律法規資料庫

中國投資法律法規資料庫是《中國投資指南》網站的基礎資料庫之一。全面提供中國吸引外資政策、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基本法律法規、外商投資法律法規和相關部門規章以及與外商投資有關,但不僅僅涉及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等內容。信息內容全面、翔實,用戶可以按政策法規名稱、類別(如稅收、工商、外匯、銀行等)、頒布單位名稱、頒布時間、有效期、關鍵字、全文檢索進行單項及組合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