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黃埔五虎
擴展閱讀
下載看股票 2025-07-12 13:56:41
買入股票填的價格 2025-07-12 13:12:32
於崢嶸 2025-07-12 13:05:04

黃埔五虎

發布時間: 2022-01-29 14:24:51

1. 國民黨五虎上將都是怎麼死的

國民黨五虎上將是:杜聿明,孫立人,衛立煌,張靈甫,薛岳

1,杜聿明

1981年5月7日,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在遺囑中,杜仍不忘統一大業,囑其妻率其子女為祖國現代化繼續作出貢獻,「盼在台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

2,孫立人

孫立人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台中寓所,享壽89歲。時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故蔣中正遺孀宋美齡致送花圈,「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給予褒揚。

3,衛立煌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

4,張靈甫

1947年5月16日於孟良崮戰役中戰死,時年44歲。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靈,字靈甫,又字鍾麟,漢族,陝西省長安縣人(現西安市長安區)。生於長安縣東大鄉東大村。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

5,薛岳

薛岳是1949年離開大陸的,在台灣待了近半個世紀,直至1998年病逝。

薛岳,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

薛岳綽號「老虎崽」,原名薛仰岳(因其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其父以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而起名「仰岳」)抗日戰爭中,薛仰岳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在國民黨將軍中,薛岳素以能戰、苦戰、善戰著稱。抗戰期間,更以四次指揮長沙會戰飲譽中外,被日軍稱為「中國戰神」、「長沙之虎」。

他更是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立下輝煌功績,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自由勛章」的極少數中國人之一。

2. 黃埔各期中都有哪些國共兩黨的名將

黃埔各期中的名將:

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

聶榮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央軍委副主席。

陳毅,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中央軍委副主席。

徐向前,黃埔第1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林彪,黃埔第4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大將(3人)

陳賡,黃埔第1期,國防部副部長。

羅瑞卿,武漢分校,中央軍委秘書長。

許光達,黃埔第5期,國防部副部長。

上將(8人)

陳奇涵,黃埔政治大隊長,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陳明仁,黃埔第1期,四野第21兵團司令員。

周士第,黃埔第1期,防空軍司令員。

宋時輪,黃埔第5期,軍事科學院院長。

楊至成,黃埔第5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張宗遜,黃埔第5期,總參軍訓部長,總後勤部部長。

郭天民,黃埔第6期,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陳伯鈞,武漢分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

中將(9人)

閻揆要,黃埔第1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常乾坤,黃埔第3期,空軍副司令員。

倪志亮,黃埔第4期,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唐天際,黃埔第4期,總後勤部副部長。

郭化若,黃埔第4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王諍,黃埔第6期,副總參謀長。

譚希林,黃埔第6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曾澤生,黃埔軍校高級班,第50軍軍長。

彭明治,黃埔軍士教導隊,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少將(11人)

袁也烈,黃埔軍校政治部幹事,海軍副參謀長。

徐介藩,黃埔第3期,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方之中,黃埔第4期,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洪水,黃埔第4期,訓練總監部條令局副局長。

李逸民,黃埔第4期,總政治部文化部長。

曹廣化,黃埔第4期,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白天(魏巍),黃埔第4期,炮兵技術學校校長。

廖運周,黃埔第5期,高級炮兵學校校長。

周文在,黃埔第5期,福州軍區副政委。

張開荊,黃埔第5期,沈陽軍區副參謀長。

朱家璧,黃埔軍校第8期,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3. 國民黨五虎將

國民黨軍五虎上將以作戰勇猛,能打勝仗著稱。他們分別是:第一猛將薛岳;第二猛將——胡璉;第三猛將——陳明仁;第四猛將——孫立人;第五猛將——王耀武。
國民黨軍第一猛將——薛岳:
縱觀國軍戰史,國民黨軍的第一大戰將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飛,取名薛岳,年輕時曾和葉挺分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護衛營長;紅軍長征時期,薛岳指揮湘江戰役,至使共軍從8萬人減少到3萬人,後任追擊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薛岳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萬家嶺戰役,消滅一萬多名日軍,幾乎全殲日軍一個整師團;後指揮四次長沙會戰,消滅日軍20多萬人,取得抗日戰爭期間消滅日軍的最大戰果,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表彰。
國民黨軍第二猛將——胡璉:
胡璉諧稱「狐狸」,是蔣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軍的骨幹: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作風潑辣,性格驕悍,毛澤東評價胡璉「狡如狐,猛如虎」。抗日戰爭初期淞滬會戰中,整編第十一師在羅店與日軍展開拉鋸戰,戰死幾千日軍,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 一九四三年,整編第十一師鎮守鄂西石牌,成為了決定中國命運的要塞,石牌保衛戰日軍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傷亡之後撤退,保住當時國民黨陪都重慶。
1944年,作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後的湘西雪峰山會戰中,和74軍聯手作戰,整個戰役歷時55天,擊斃日軍12400多人,擊傷23300人。 鑒於整11師(18軍)胡璉在46年後國軍戡亂戰爭開始後中原戰場(近百戰斗,戰果自明),引起了我軍極大重視,毛澤東特發通告給華野,中野。中野不但對整編十一師高度警惕,幾乎是輕易不與之交戰。能避則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對金門發起進攻。苦戰三天後,共軍被全數剿滅。重建的敵18軍隨胡璉12兵團參加了金門之戰。金門戰役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國民黨第三猛將——陳明仁:
陳明仁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作風勇猛,性格倔強。黃埔學生軍血戰惠州,他第一個奮勇登城。戰後,蔣中正親令陳明仁立於城牆之上,接受全軍的敬禮。
後陳明仁在軍閥混戰中屢立戰功,1930年27歲任二十八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時期,陳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會戰中,參戰的其它八個師均潰不成軍,獨陳部預二師完成了預定任務。次年春,開赴廣西參加桂南會戰,與日軍奮戰七天七夜,殲敵2000餘,完成任務,1944年,陳明仁率七十一軍進入滇西,滕沖一仗,殲敵4000餘人,隨後,他又指揮了圍攻松山,出擊龍陵,攻克回龍山等戰役,每戰皆捷,最後攻克日軍的重要據點遮放,協助友軍攻克了中緬邊界重鎮畹町。完成中印兩軍勝利會師任務。由此,陳明仁被譽為「能戰之將」。」
國軍戡亂戰爭期間在東北樞紐四平,陳明仁大戰林彪。他以2萬守軍對抗第四野戰軍10餘萬人圍攻,孤軍堅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戰十九個晝夜,後林彪放棄進攻,陳被蔣介石擢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
淮海戰役前夕,劉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陳明仁到徐州擔任兵團司令,胡宗南電請蔣介石派陳明仁去西北任職,白崇禧亦推薦陳明仁擔任武漢警備司令。但是陳性格執拗,所以在國民黨軍界屢受排擠,和上司妒嫉。後陳明仁後在背叛黨國,湖南起義,55年獲解放軍上將軍銜。
國民黨軍第四猛將——孫立人:
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赴美留學於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軍校,畢業,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後回國,任職於稅警總團。 1937年,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斗,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
1941年底,蔣中正將稅警總團改編為新三十八師,由孫立人為首任師長,立即奉派趕抵緬甸八莫,解救被日軍包圍的英軍,經過苦戰,孫部以不滿1000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已的敵軍,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曾轟動全球,使孫立人舉世聞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國英雄勛章,美國政府也為他頒授了豐功勛章。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向緬北大舉反攻,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攻勢厲。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餘人,傷日軍7萬5千餘人,因迭克強敵屢建戰功,當時的國際輿論際贊譽孫立人為「東方的隆美爾」。
國民黨軍第五猛將——王耀武:
王耀武,蔣介石王牌部隊第74軍主將。黃埔三期畢業,在第四次「圍剿」戰中率部孤軍死守宜黃24天,受到蔣介石的接見,升任旅長。1934年率部與紅軍北上先遣隊激戰,將其主力擊散,紅19師師長尋淮洲陣亡,紅2師師長胡天陶被俘,後我軍先驅方誌敏被叛徒出賣被捕。

4. 國軍中的五虎上將是哪五位

國名黨五虎上將分別是:薛岳,胡璉,陳明仁,孫立人與王耀武。

5. 中國的五虎上將都有誰

五虎上將的標准: 「五虎上將」的出處,主要發自於蜀漢時劉備所確認的關、張、趙、馬、黃。聯系這一史實,我們可以較為線條化地勾勒出關於五虎上將的有關標准。 首先應該是武功標准。在整個三國,關、張、趙、馬、黃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現代戰場不再講究微觀上的馬步功夫,但仍然通過參與和指揮作戰、打硬仗打惡仗、斬殺名將及名軍、創建名軍等方面來體現其卓越「武功」。 其次應該是戰功標准。經常打敗仗的將軍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將。相對於其他人更多的戰功和戰績應該是躋身五虎上將的重要指標。 再次應該是作用標准。是不是經常受到重用、有沒有獨立擔當一個方面作戰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紛繁復雜的戰場上體現出自己在特定地區的主角地位,這是從作用的角度來品評五虎上將的標准。 第四應該是資歷或履歷標准。資歷和履歷是一種長時間、多階段、不同場景下戰功與戰績的體現。所謂身經百戰、百煉成鋼者,此之謂也。 第五應該是文才武略標准。五虎上將不應該只會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將軍,而應該是能文能武且頗具洞察力熟諳戰爭規律的智者。 從這樣的標准出發,我認為毛澤東屬下的五虎上將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徐向前。 一.彭德懷 v 張飛共同點:1、在歷史上、文學作品裡,兩人都是同一種臉譜的人物。黑臉、耿直、忠誠、粗豪、勇猛善戰。 2、彭是毛澤東井崗山嫡系,張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弟兄。 3、兩人也都是受到領袖所重用的,這個不用多說了。張是蜀軍中地位僅次於關羽的第二號將領,彭也是僅次於朱德的副總司令。 4、張飛和關羽是劉備早期軍隊中兩大骨幹,兩人在作戰中總是互相配合。 彭德懷和林彪的一三軍團也是中央紅軍的兩大支柱,彭總說在中央蘇區打仗時最喜歡跟林彪配合,大概都是一流高手,配合起來行雲流水、心領神會。 5、兩人打仗風格也象,都是勇猛善戰、剛中有細的名將。 彭在陝北獲直羅鎮大捷,阻斷國民黨追兵,結束長征,還照了一張相,照片上的彭大將軍橫刀立馬。就好比張飛在長板橋橫矛立馬一聲大喝,嚇退幾十萬曹軍。可惜張飛沒有照相機,否則也應該在長板橋留影一張。 6、劉備從荊州撤退時關張一個突前開路一個殿後阻擋追兵,開始"長征",大軍帶了許多民眾,扶老攜幼,渡江南進,不斷遭到追擊,慘不忍睹。 中央紅軍離開江西開始長征時也是彭德懷開路、林彪斷後,也帶了許多機關閑雜人員,渡過湘江時隊伍又長又亂,不斷遭到阻擊、同樣慘不忍睹。 7、張飛進入四川直取成都,為蜀漢開辟了四川根據地。彭德懷則擔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成為開辟陝北根據地的開路先鋒。 8、張飛因其粗豪個性得罪部下被殺害。彭德懷也因個性耿直粗豪得罪領袖(其實也得罪了許多部下,如粟裕)而被迫害死。 二.林彪 v 關羽共同點有:1、林是毛澤東井崗山嫡系。毛林彭三人最早在井崗山相聚,創業之初就在一起,好比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2、林彪喜歡做軍事功課,黃埔軍校讀書時就經常晚上不睡覺鑽研教材,當了一方主將後又整天廢寢忘食地對著地圖"打座"。 3、林彪論軍事才能無疑是第一流的。在許多人眼裡,他是中國現代戰爭歷史上第一天才。 大多數三國游戲也把關羽定位為武力最高的第一名將。 4、林彪深受毛澤東信任,視為己出。關羽也深得劉備賞識。兩人都被委以大任。林指揮中共最強大的四野大軍,掌管戰略要地東北。關羽也統帥蜀漢最精銳的部隊坐鎮荊州重地。 5、林彪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為人過於玩弄精巧、聰明過度,機關算盡反害自己身敗名裂,關羽也有一個致命缺陷:狂妄自大、貪慕虛名,結果就敗在這上面,跟關平一起走麥城被斬。雖然兩人弱點不同,但結局差不多。 6、林和關兩人都是極愛面子的人,只能當老大不願當老二。為了方便指揮關羽,諸葛亮曾故意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放跑曹操,讓他內疚,此後就不敢不聽軍師的話了。林彪也一樣,除了當副統帥,從來沒有當過副職

6. 黃埔四傑是誰

黃埔一期四傑:關麟征、桂永清、賀衷寒、胡宗南。
五虎上將:陳設誠、顧祝同、衛立煌、蔣鼎文、劉峙。
八大金剛:何應欽、顧祝同、錢大均、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
十三太保:又稱復興社十三太保,他們是劉健群、賀中寒、酆悌、桂永清、鄧文儀、鄭介民、曾擴清、梁干喬、蕭贊育、藤傑、康澤、戴笠、胡宗南。
東陵大盜:孫殿英
山西王:閻錫山
南天王:陳濟堂
雲南王:龍雲
青海王:馬步芳
西北王:胡宗南
中原王:湯恩伯
小諸葛:白崇禧
智多星:錢大鈞
小委員長:陳誠
憲兵之父:谷正倫
紅頭將軍:揚虎城
不抵抗將軍:張學良
倒戈將軍:石三友
福將:劉峙
望風而逃:李服膺
長腿將軍:劉峙
逃跑將軍:韓復榘
三鼎甲:陳成、胡宗南、戴笠
東方的隆美爾:孫立人
和平將軍:張治中
投誠將軍:鄭洞國

7. 國民黨五虎上將是哪5個

國民黨五虎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

蔣介石麾下還有一個「五虎上將」之說,指北伐和中原大戰中能征善戰、戰功顯赫的五——名嫡系將領: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這五名上將,劉峙赫然居於首位。

(7)黃埔五虎擴展閱讀

蔣介石「五虎上將」之首劉峙:

劉峙是聞名遐邇的「豬」將軍,長期傳為不會打仗,但其實多為誤傳。抗日戰爭以前,他在蔣介石嫡系將領里可謂戰功赫赫,是地位僅次於何應欽的黃埔教官。

劉峙1892 年6 月生於江西吉安,窮苦農家出身,父親早亡,母親幾度改嫁,他少年時代顛沛流離,遍嘗人間疾苦、世態炎涼。

1920年,劉峙擔任援贛軍第四軍四支隊一名營長,與廣西軍閥陸榮廷部隊作戰時,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軍前敵總指揮蔣介石的賞識。

淡水戰役中,當教導二團團長王柏齡臨陣脫逃,戰線岌岌可危之際,劉峙奉何應欽之命連夜率領二營官兵趕來增援,毅然下令全營上刺刀,進行猛烈反沖鋒,將正為勝利欣喜的敵軍殺得狼狽逃竄,一舉扭轉危局。

1930年3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的中原大戰爆發後,劉峙擔任第二軍團總指揮,率部轉戰東西,斬關奪隘,屢敗對手。後來還打敗了閻錫山麾下有名將之稱的傅作義,重占濟南,再次扭轉了戰局。

1932年6月,劉峙擔任中路軍副司令官(司令官為蔣介石),「圍剿」中共的鄂豫皖根據地,與他的黃埔一期學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對敵。他指揮所部步步為營,最終拿下了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新集和金家寨,迫使徐向前與張國燾匆匆千里長征。

8.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幾位

關於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一隻有多種說法,我還是取這五位,「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
一虎劉峙,字經扶,想看到此虎的字,我就想起經不起的扶的劉阿斗,巧了,他倆一 個姓,很可能也是劉漢皇室的後裔。劉經扶上過蔣委員長的母校保定軍校,進入黃埔充當戰 術教官,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說來也怪,天佑吉人吧,劉峙從北伐到中原混戰一直順利, 有「福將」和「常勝將軍」的美稱。當然劉峙的官職、軍階一直領跑著其他四虎,確實在蔣 先生面前大紅大紫,一直圧著下面的顧祝同。西安事變暴發,劉經扶受不懷好意的何應欽指揮,積極准備炮轟西安,但結局是蔣介石活著回來,劉經扶大呼受騙上當。一直以忠孝自居的蔣先生豈容得你犯此錯誤,從此劉峙在蔣面前人氣大落。抗戰中,劉峙因慣於逃跑,博得了「長腿將軍」的雅號。然劉將軍一生的光芒毀在了與共軍交戰的徐州戰場,戰敗後曾流落到東南亞做小學的中文教授來混飯吃,後來去了台灣,蔣介石封了個養老頭銜「總統府戰略顧問」。縱觀此虎,虎頭蛇尾。
二虎顧祝同,字墨三。此虎小劉峙一歲,升遷與一虎哥大致相同。關於顧墨三,有一事傳 聞,說其任黃埔教官時,因衣衫不整出早操被蔣校長罰跪,粗心的蔣校長竟忘記了叫他起來了, 結果顧墨三下直跪到第二天的早操,蔣校長知道了很是感動,覺得此人忠誠可用,於是顧祝同成了蔣的心腹。真正讓蔣校長刮眼相看的還是西安事變,同樣被何應欽委任討張楊司令的顧祝同,聽信了宋家兄妹的話,沒有向一虎哥劉峙學習,結果蔣從此更加重用顧祝同了,被委任為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去台後又進銜一級上將,這是去台後不多見的。顧祝同鐵桿反共,皖南事變的主要操作者就是他,平日和保定同學葉挺稱兄道弟,背後卻下黑手,這一點尤似其主蔣委員長,是新四軍將士的死敵;顧祝同重用鄉黨,韓德勤、王敬久、顧希平,均在其手下升遷,連上海灘蘇北大亨顧竹軒也和他拉上關系,甚至與黃金榮、杜月笙叫板,在這方面顧祝同也學 習了蔣校長的風范;顧祝同私生活更是不檢,身邊女人也換了不少,但在台灣晚年到讀起孔孟的聖賢書來了,為很多人嘲笑,這與蔣介石晚年裝作慈祥老者如出一撤。顧祝同活了94歲升天,也 應了中國老百姓的俗語,「好人不長壽」。此虎一生,頑固一生,反共到底。

三虎蔣鼎文,字銘三,此虎小墨三三歲。與上面兩虎相比,蔣銘三雖不是保定出生,但有著
浙江身份的優勢,入黃埔做教官。中原混戰時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人稱「飛將軍」。西安事

變陪蔣共患了一次難,按理說蔣銘三有著更美好的前途,但此虎不爭氣,私生活與顧二哥比起有

過之無不及,狂賭濫嫖,曾染性病,他手下有一專門醫生為他治病,可能是日夜揮霍的原因,力

不從心,與日本人交起手來一潰千里,成了真正的飛將軍了。在全國人民的叫罵聲中,蔣鼎文辭職

脫離軍界,改為經商,也紅紅火火,真是人才。曾辦醫院、學校等公益事業,看起來蔣鼎文要走向

名主了,但最終還是去了台灣,與劉峙一樣

四虎陳誠,字辭修,是五虎中年、齡最小的,1898年生,與我中共元帥彭德懷同齡。陳辭修沾

了保定軍校和浙江身份的兩塊牌子,是五虎中與蔣介石最親的,離最高權力最接近的一虎。陳辭修

也從黃埔教官開始了軍事生涯。相比其他四虎,陳誠的升遷一直是慢一個節拍,不過,陳誠的老婆

可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凱的女兒、宋美齡的乾妹妹,陳矮子(身高160CM)最終取代何應欽成

為國民政府黨政軍的二把手。說實在的,陳誠在軍事水平確實不怎麼樣,尤其是與共軍的交手一直

比較失敗,最後倒在與林彪較量的東北戰場上,後被蔣介石派去經營台灣根據地,做得較出色。到

台灣後的陳誠一直做到了行政院長、副總統的職務,不過到此為止,蔣介石真正想培養的人還是太

子蔣經國。陳辭修可謂英年早逝,67歲就走了,這也為蔣經國的橫空出世減少了一隻攔路虎。

五虎衛立煌,因衛不是蔣的所謂的嫡系,我只好讓他屈居第五了。衛立煌非保定軍校、非浙江、

非黃埔教官,是標準的行伍出生,早年投奔粵軍,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22歲做了營長,因

太年輕,蓄了小鬍子以示老成。在北伐中屢建戰功,但怎耐蔣委員長欺他外人,得勝仗往往不得志。

衛立煌與陳誠老弟算是有緣,兩次接替陳誠的職務,不過最終在東北還是替蔣介石背了一回失敗的

罪,加上他在抗戰時曾與八路軍司令朱德眉來眼去,新愁舊恨,老蔣將他撤職查辦。最後在李宗仁

的幫助下,逃到了香港。建國後幾經斬轉,回到了大陸,算是與上面四虎不一樣的結局吧!

9. 黃埔軍校出過多少位將軍分別是什麼名字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是解放前犧牲的還是未犧牲的。所以我只有簡單的列舉一下共產黨方面的黃埔軍校學員名單。教官: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 張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來:政治部主任(3)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後) 聶榮臻、魯易:政治部秘書 惲代英:本部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陳毅、熊雄、張秋人、肖楚女、包惠僧、毛澤覃、於樹德、胡公冕、韓麟符、安體誠、高語罕:政治教官 蘇聯方面 瓦西里·布留赫爾(加倫將軍):顧問團團長 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 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 嘉列里:炮兵顧問 互林:工兵顧問 喀扶覺夫:政治顧問學 員:一期:蔣先雲(黃埔三傑之一)、茅延楨(學員2隊隊長)、金佛庄(學員3隊隊長)、王逸常(政治部見習幹事)、楊其綱(政治部見習幹事)、洪劍雄(政治部見習幹事)、李之龍、王一飛(青年軍人聯合會領導)、左權、徐向前、陳庚(黃埔三傑之一)、周士弟、王爾涿、劉疇西、彭干臣、許繼慎、曾中生、侯鏡如、曹淵、閻揆要、楊博泉、盧德銘、蔡申熙、宣俠父、楊博泉 三期:常乾坤、唐天際、余灑度 四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段德昌、趙尚志、白鑫、李運昌、洪水(越南) 五期:陳奇涵、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陳伯鈞、許光達、趙范生、吳玉瑤 六期:羅瑞卿、郭天民、譚希林、趙一曼、周逸群、方誌敏、劉志丹、伍中豪 另外還有:蕭克、楊至誠、廖運周、張際春、程子華

虎上將 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 十三太保 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劉健群、潘佑強、鄭介民、葛武綮、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杜心如、胡宗南 陳誠\何應欽\衛立煌\顧祝同和劉峙 五虎上將 蔣介石的軍事集團里戰將如雲,內有五人能征善戰,屢被重用,人稱「五虎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五人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高職:劉峙曾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司令;顧祝同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蔣鼎文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陳誠曾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衛立煌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東北「剿總」司令。 八大金剛 在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里,有八位黃埔軍校教官出身的重要將領,深得蔣的信任與重用,號稱「八大金剛」:何應欽、劉峙、顧祝同、張治中、錢大鈞、陳誠、蔣鼎文、陳繼承。此八人均畢業於正規軍事學校:何應欽、錢大鈞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生;蔣鼎文就讀於浙江陸軍講武堂;其餘五人則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高材生。「八大金剛」在黃埔軍校時為蔣介石所倚重,組建國民革命軍後成為蔣介石軍事班底的核心,是中央軍中最早的一批軍、師長。 十三太保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黃埔畢業生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13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具體哪13人,說法不一,有說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劉健群、潘佑強、鄭介民、葛武綮、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說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護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等13人。黃埔軍校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人才。黃埔軍校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事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將領中,擔任正軍職以上領導職務的黃埔師生就超過了四十人;而建國後擔任中央政府部長、副部長以及地方黨政要職的則達數百人以上。在我國開國將帥中更是有許多黃埔軍校師生的身影,但是我軍究竟有多少開國將帥是出自黃埔軍校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33人:即元帥5人(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大將3人(陳賡、羅瑞卿、許光達),上將8人(周士第、陳明仁、陳奇涵、張宗遜、楊至誠、宋時輪、陳伯鈞、郭天民),中將9人(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倪志亮、郭化若、譚希林、王諍),少將8人(袁也烈、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運周、張開荊、周文在),然而經過最新考證認為應該有53人。

看看是不是你所要的內容...

10. 國民黨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大元帥、十三太保分別指的是誰

2005年9月中旬,台灣前「參謀總長」羅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請,主動放棄「一級上將」職銜,同時辭去陳水扁總統府戰略顧問一職,創下了台灣軍方的先例。羅本立自稱辭職的原因是「從軍60年未返家鄉,希望能返鄉祭祖,完成為人子孫應盡的本分」。

據了解,國軍《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規定,「一級上將」是終身役,除非本人主動提出辭呈同時獲得批准,否則沒有屆齡退伍的問題。羅本立辭官回鄉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關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級上將的職位在國軍中實在是鳳毛麟角,能做到這一位置的多為國軍極為重要的將領。因為這個軍銜在早年就是「元帥」的位子。元帥投奔敵營成和體統?

根據有關數據記載,國民政府以及現在的台灣當局授予部隊的將軍,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國軍的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人,相當於大元帥。授予一級上將始於1935年,早年共9人授銜,其中包括8位陸軍一級上將和一位海軍一級上將,其一級上將在地位上,大致相當於解放軍的元帥。 這些將領都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一定地位的風雲人物,陸軍一級上將有: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陳濟棠,海軍一級上將是陳紹寬。

蔣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後就取得的。中國在北伐統一銓敘後,軍銜就有特級上將,當時蔣介石已經擔任特級上將一職。

據《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記載,民國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蔣中正為特級上將,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上將,陳調元、韓復榘、宋哲元、劉湘、劉峙、徐永昌、於學忠、商震、傅作義、龍雲、何成浚、朱紹良、白崇禧、顧祝同、萬福麟、何鍵、楊虎城、劉鎮華、蔣鼎文、徐源泉為二級上將。

就軍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戰中都屢立戰功,特別是台兒庄戰役的輝煌勝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將,而且在政治上也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領,曾任民國代總統。

何應欽、馮玉祥在軍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擔任東路軍總指揮,於福建鬆口戰役大勝,一直北攻到上海,無往而不利,在抗戰中,何也是我國戰略的重要策劃者。

馮玉祥從北洋軍閥時期就小有名氣,後來在北伐和中原大戰中都表現了軍事才能。

閻錫山、唐生智、陳濟棠都是地方勢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功不可沒。唐在北伐戰爭擔任主攻吳佩孚,湖北諸多戰役如賀勝橋、汀泗橋及武昌攻城戰,表現極為出色,將吳的主力完全殲滅,經此一役,軍閥們才聞風喪膽,一敗塗地。

陳濟棠早年也追隨中山先生革命,兩廣統一也作出貢獻,北伐後在軍事上就沒有什麼出色之處,但在政治上卻都有自己的一套。

張學良出生於舊軍閥系統,但其作為少壯軍人,有愛國熱情,東北易幟歸順中央,避免了東北淪亡於日本,「西安事變」成就了他的愛國心,卻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朱培德作為國民黨滇軍將領,在北伐中也有不錯的表現,而且始終忠於孫中山,但其後很少擔任要職,多任參謀長職務。

陳紹寬早在清朝就在海軍中任職,其資歷足以擔任海軍首腦,但他謙沖為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然民國國窮財弱,海軍長期不受重視,其作為有限。

分析一級與二級上將名單,其中大多曾為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蔣的嫡系僅何應欽一人。黃埔學生一個都沒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陳誠等將領也只是中少將罷了!可見在七十五年前國民政府以元帥的崇高地為酬庸蔣介石等十位將領,主要還是感謝他們統一中國的功勞,政治因素明顯要高過戰場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