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是怎樣用吹製法製作玻璃的
薩珊玻璃器皿大多造型渾朴,用連續的圓形作為裝飾。薩珊的工匠們,還發明了後世一直都在使用的玻璃製作方法「吹製法」,就是藉助特製工具將玻璃熔液吹成空泡而成型,這樣製作出的玻璃製品,形態更多樣、更精巧。吹製法俗稱「吹大泡」,它需要吹筒、剪刀兩種必備工具。昀早的吹筒是用玻璃製作的。吹製法工藝技巧完全靠口和手,即依靠吹氣量的大小、緩急和吹筒的轉動速度、轉動方式來掌握、控制。
吹大泡就是用吹筒蘸取玻璃熔液,然後由吹筒的另一端的中空部位向熔液吹氣,由於這時剛出來的玻璃熔液呈液體狀態,必須將吹筒不斷地轉動,或將吹筒在空中舞動,以防止玻璃熔液流失,再通過剪刀的引、裁、拗、突、抑等操作,即可完成器物成形。
這種吹製法是在北魏以後才有的,三國、兩晉時期仍然採用傳統的模鑄法。我國早期的吹制玻璃作品,器壁較薄,透明度較好,但玻璃中含有較多的雜質、氣泡,表面比較粗糙,光潔度不好,這些缺點至隋代有所改變。
薩珊玻璃碗發現於寧夏固原縣北周李賢墓,通體呈碧綠色,內含小氣泡,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澤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錯位排列兩周凸起的圓形裝飾,系用燒吹技術製成,再用雕花技術進行整形。
這件玻璃碗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藝,是我國薩珊玻璃的代表,說明當時西方玻璃技術經絲綢之路輸入了我國,如在山西大同也發現有北魏淡綠色薩珊琉璃碗。
⑵ 玻璃在古時候怎樣生產的
早的玻璃是一個旅行家無意中製成的,他在山上燒火做飯,火把石頭中的二氧化硅煉成了玻璃。
還有就是比較權威的了:
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敘述。它是這樣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遂取乾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第二日,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里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這晶瑩剔透的寶貝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們常把玻璃說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玻璃給世人帶來了生活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它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質,藝術家們利用它晶瑩透亮冷峻而堅固同時具有折光反射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使玻璃工藝達到變幻莫測、光怪陸離,令人難以預想的藝術效果。一般認為,第一塊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製造的(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北部),當時的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或模型鑄造。而世界上第一個玻璃工廠則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當時先以陶土做內核,再於內核外澆上熱玻璃溶液而製成容器,這種技術現在稱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曾這樣形容玻璃「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隨著人們對玻璃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紀,玻璃的「充氣法」技術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吹制玻璃藝術。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_奇胡利曾感慨地說:「我曾以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後來我發現,吹入玻璃的空氣,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我常想,究竟是誰會想到將空氣吹入融化的玻璃?這樣的方法如果運用在其他材質上,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藝術家的話不僅是對前人發明的敬佩和感嘆,還有藝術家對玻璃內在東西的思索。玻璃的傳統技術不僅是今天玻璃工業的基礎,同時亦是新玻璃藝術運動的基礎。然而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並非源於製作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玻璃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在的進步。
⑶ 古代是怎麼製造玻璃的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⑷ 古老的燒結工藝,古代是怎麼製造玻璃的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常見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數人認為玻璃和塑料一樣,是現代發明和製造的廉價的普通東西。事實上,在公元前2500年就有了玻璃製品。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最早的古玻璃出現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美索不達米亞。
公元前10世紀以後,古希臘和羅馬也成為玻璃技術的發展中心。後來,玻璃製造技術被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和周邊國家。
那麼,中國古代玻璃製品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如果你想追溯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那確實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
而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見的是一種鑲嵌式的玻璃珠,如1976年在著名的湖北隨州曾侯乙的屬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顆鑲嵌玻璃珠,因在單色玻璃珠上嵌進另外多個不同於母題顏色的玻璃,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個同心圓圖案,乍看類似動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稱為“蜻蜓眼”。這種鑲嵌玻璃珠極為復雜,整個工藝流程全靠手工製作,不僅精緻華美,而且在當時也是很名貴、稀有的物品。
如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覽冥訓》就多次提到“隨侯之珠”,並與和氏璧相提並論:
“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貴,失之者貧”。
及至漢代時,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玻璃製品。如廣州西漢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對牌飾,均是鎏金銅框藍色板塊玻璃,玻璃厚薄一致,色澤晶瑩,透明如鏡,其中包含的氣泡很少。經過科學檢測和分析,這些藍色玻璃就是國產的鉛鋇硅酸鹽玻璃。當然了這還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這種具有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為後世的玻璃製造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可見,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並不是自“張騫通西域”後從國外輸入,而是萌芽於西周時期,並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發展,先民們採用在青銅製作技術和煉丹術中使用的氧化鉛做助熔劑,製造出了獨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鉛鋇硅酸鹽玻璃。
後來還採用了硝石做助熔劑而形成了鉀硅酸鹽玻璃,這兩類玻璃發展到漢代時,製作工藝已經相當高超。並外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和中亞地區。
⑸ 古代玻璃的製作方法
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⑹ 古代怎樣用沙子製作玻璃
製造工藝:
1. 配料:將各種原料一定比例混合均勻,比例多摸索,因為古代對化學物品沒法精確測量。另外,在著色方面,在原料中加入適量的有色物質可能生產有色玻璃。
2. 熔制:將配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一般需要八個小時左右方可熔化形成玻璃液
3. 成形:是將熔制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成形方式古來就有,因為玻璃藝術品製作早就有了!大塊平整玻璃就是把液態玻璃放平整的鋼鐵上,擀餃子皮!鏡面則需要設置個模具,澆築後打磨。
4. 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會降低玻璃製品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在冷卻過程中或以後的存放、運輸和使用過程中自行破裂。保存一定溫度,讓它保溫或緩慢降溫。
現代工藝
材料:沙子、加熱爐、鐵板、火槍、純鹼、石灰石。
沙子做玻璃的方法:
1、首先把准備好的沙子、純鹼、石灰石倒入加熱爐中,把加熱爐的溫度提升到1800℃以上燒至融化;
2、等沙子完全融化後,把加熱爐打開,把融化後的液體倒在鐵板上,等液體稍微固定後,用另外一塊鐵板碾壓一下;
3、壓實之後,用火槍對著固定好的玻璃液體不斷煅燒;
4、燒到一定程度後,然後把它放進冷水中進行降溫,這樣玻璃就製作完成了。
常見的玻璃都是硅酸鹽玻璃,主要是以石英砂、純鹼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勻化後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處理就可以把玻璃製作出來。同時沙子的種類比較多,白色沙子的化學成分是硅,用白色沙子製作出來的玻璃叫做石英玻璃,不僅比較耐熱,而且透明度也是非常高的。並且,沙子中還含有一些雜質,最主要的成分是鐵元素,這使得玻璃會帶有一些青綠色,消除這種顏色的方法也是比較簡單的,在燒制過程中,在融化後的玻璃液體裡面,摻一些二氧化錳,這樣就可以把青綠色消除掉。
⑺ 中國古代能製造玻璃嗎
中國古代能製造玻璃。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7)古代玻璃製作方法擴展閱讀:
玻璃一類的製品在本質上和瓷器的釉是同類的,是某些砂石礦物在高溫燒結後形成的硅酸鹽類材料,此類物質最早可能是在燒制陶器時偶然發現的。迄今最早發現的玻璃器皿大約是在3600年前出現在兩河流域。
中國最早的玻璃大約出現在春秋末年。中國古代玻璃不同於西方玻璃鈉鈣玻璃的品質和體系,化學成分有所不同,當屬於鉛鋇玻璃。
由於玻璃溫潤半透明的材質,與玉器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早期中國玻璃製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製作仿玉的禮器,這種情況在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區尤其常見,可能與當地的玉礦資源不足有關。
在後來的歷史過程中,琉璃製品才逐漸脫離玉,成為一種獨立的工藝品,但更多依賴西方進口。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人們對來自西方的琉璃製品也是相當珍愛的,這一定程度上和佛教有關,因為佛教把琉璃視為七寶之一。
中國古代玻璃的名稱很多,琉璃是其中最常用的,其他名稱還有璆琳、流離、琅軒、葯玉、陸離、瓘玉、料器等等。玻璃這個名稱最早使用在南宋,是稱西方進口的玻璃器。
中國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踐劍」,其劍格兩面其實有鑲嵌著含有較多小氣泡的淺藍色玻璃。只剩下兩塊了。這上面的玻璃塊不含鉛,只算是鉀玻璃。 戰國有名的玻璃器就是蜻蜓眼了,真正意義上的鉛鋇玻璃就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還有玻璃璧,玻璃劍飾,玻璃印章等。這個時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鑲嵌形式作為器物裝飾,獨立器物較少。
⑻ 有誰知道在古代玻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啊
好象是用純沙子和燒鹼混合後煅燒後搞出來的吧,那時候玻璃不透明,有點象琉璃珠,越王勾踐同志的寶劍好象上面就鑲了幾顆玻璃珠,根本不象玻璃呵^^^^^
⑼ 玻璃是怎麼製作的最早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你好! 關於玻璃——這一現代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建築材料的發明過程,有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有一艘腓尼基人的大商船來到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河口,船上裝了許多天然蘇打的晶體。對於這裏海水漲落的規律,船員們並不掌握。當大船走到離河口不遠的一片美麗的沙洲時便擱淺了。 被困在船上的腓尼基人,索性跳下1大船,奔向這片美麗的沙洲,一邊盡情嘻戲,一邊等候漲潮後繼續行船。中午到了,他們決定在沙洲上埋鍋造飯。可是沙洲上到處是軟軟的細沙,竟找不到可以支鍋的石塊。有人突然想起船上裝的天然結晶蘇打,於是大家一起動手,搬來幾十塊壘起鍋灶,然後架起木柴燃了起來。飯很快做好了。當他們吃完飯收拾餐具准備回船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只見鍋下沙子上有種東西晶瑩發光,十分可愛。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以為發現了寶貝,就把他收藏了起來。其實,這是在燒火做飯時,支著鍋的蘇打塊在高溫下和地上的石英砂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玻璃。 聰明的腓尼基人意外地發現這個秘密後,很快就學會了製作方法,他們先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攪拌在一起,然後用特製的爐子把它們熔化,再把玻璃液製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這些好看的珠子很快就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一些有錢人甚至用黃金和珠寶來兌換,腓尼基人由此發了大財。 當然,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可信,已難以考查,但實際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就已開始生產簡單的玻璃製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則是於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現的。從公元前9世紀起,玻璃製造業日漸繁榮。到公元6世紀前,在羅得島和塞普勒斯島上已有玻璃製造廠。而建於公元前332年的亞歷山大城,在當時就是一個生產玻璃的重要城市。 從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一些國家如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和敘利亞,其玻璃製造業也很繁榮。它們當時已能夠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製造清真寺用的燈。 在歐洲,玻璃製造業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大約18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是從威尼斯購買高級玻璃器皿。一個倫敦商人於 1669年 9月 17日寄給威尼斯玻璃製造商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特別需要平的玻璃板,請不要把包好的鏡片玻璃放在裝酒杯的箱子底下運輸!最好用一兩個牢固的箱子仔細包裝……」這種情況隨著18世紀歐洲人雷文斯克羅特發明一種透明性更好的鋁玻璃逐步改變,玻璃生產業由此在歐洲興盛起來!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製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凈的物質,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製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製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製成一個中空的容器,這是後來的發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製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弄平後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這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裡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間有一環形記號的舊式圓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圓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熱時將它弄平而製成的。
⑽ 古代玻璃製作的材料
早期玻璃的原料是沙子/鵝卵石,加草木灰/泡鹼,金屬離子是主要著色劑,銅用的最廣泛,造成藍色/綠色,最普遍的顏色.當然沙子中含一些鐵離子,也會造成淡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