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解縉是哪裡人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善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2. 明代的解縉和謝縉是不是兩個人
首先,你把字寫錯了,都叫謝縉。一個是畫畫的吳門畫派,生於江蘇吳縣。另一個是翰林大學士,編永樂大典的,生於江西吉水縣。
3. 為什麼明朝皇帝朱棣非要殺解縉
朱棣殺1解縉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涉足於太子的問題,這是人君大忌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 。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准。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正統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死後,朱高煦謀反被誅滅;安南屢次謀反,明朝設置郡縣不久最終也被迫撤銷,這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發生。
4. 大明奇才解縉是怎麼死的
被灌醉後拉到雪地活活凍死的。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指揮紀綱向明成祖上報錦衣衛監獄在押的囚籍,明成祖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一聽馬上明白成祖的意思,當晚就准備好酒好菜,將解縉灌醉,然後把他拖到積雪中埋起來里活活凍死。第二天向明成祖匯報,說解縉昨夜突發疾病而死。明成祖就下令抄沒解縉財產,將他的家人流放到遼東。
拓展資料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5. 明朝時期的解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解縉(1369-1415),明朝內閣首輔、著名學者。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大明第一才子、對聯大師、《永樂大典》總纂修。他才思敏捷,十九歲中進士,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後因上「萬言書」批評朝政,被罷官八年之久。
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不久,又被排擠出朝。永樂五年(1407年)二月解縉貶廣西,降為布政使司參議,在廣西逗留約兩年。解縉之所以被貶廣西,有這樣的說法;明成祖有三個兒子,都是皇後所生,但立誰為太子,一直定不下來。次子高煦,為人專橫,因打仗有功,暗中運動爭立為太子。成祖寵愛高煦,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成祖默然不語。解縉又加一句「好聖孫!"成祖若有所悟。原來皇長子高熾之子深得成祖喜愛。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張虎彪圖,命廷臣應製作詩。解縉見圖,立即寫了一首呈上。詩寫道:「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成祖見詩,知解縉借端諷諫,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張立皇長子高熾為太子,此事終於定了下來。太子雖立,仍不為成祖所喜。解縉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不好。」成祖不悅,認為他是有意離間,加以高煦挑撥,成祖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
解縉(xiè jìn ),與楊慎、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樂五年二月任內閣首輔(1402 解縉彩圖
年-1407年)。永樂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謁見太子。事被高煦發覺,說他私覲東宮,必有隱謀。明成祖非常生氣,將他逮捕下獄。他在獄中被關了五年,一次錦衣衛上報囚犯名冊,成祖見了解縉的名字,問道:「解縉還在嗎?」稍露憐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縉,於是買通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後拖到積雪中活活凍死。時為永樂十三年冬(1415年),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6. 朱棣很看重謝縉,稱他為曠世奇才,那麼,為何能眼睜睜看著他慘死獄中呢
解縉這個人一共輔佐過三位帝王,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在洪武21年中的進士,而因為他文采很不錯,所以他所寫文章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曾對他說:「我和你名義上是君臣,但實際上關系就像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解縉這個人雖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卻低的嚇人,朱元璋對他說了這句話以後經常沒事就跑去給朱元璋獻計獻策,而且自視甚高,動不動就參別人一本,弄得滿朝文武皆對其感到憤恨,直到最後惹怒了朱元璋,將其貶回了家並令其再讀十年書。
所以說解縉死主要還是怪他自己情商太低了。
7. 明代才子解縉是怎麼死的
明代才子解縉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解縉的死,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講壇》節目中只是簡單地說:「學士解縉被關在監獄里頭致死。」在《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里,毛先生說得詳細一些:「至於解縉,有一天他被士卒灌醉,然後扔在雪地里,結果一代才子被活活凍死了。」(188頁)可惜,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明史·解縉傳》載: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明成祖)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揣摩上意、灌醉解縉並將其害死的人叫紀綱,他的官職是「錦衣衛帥」。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設置的護衛皇宮、掌管皇帝出入儀仗並兼治刑獄的機構。「錦衣衛帥」即「錦衣衛指揮使」,是主管錦衣衛的頭頭,官列正三品。這個人物能夠將登記囚犯的簿籍直接呈送給皇帝御覽,顯然並非普通人,毛先生卻把他說成是個「士卒」。此外,解縉既不是「被關在監獄里頭致死」,也不是被「扔在雪地里」活活凍死,而是被埋在雪中立即喪命的。這雖然只是個別情節上的出入,但考慮到解縉不是個「無名之輩」,他的死既然史有明文,還是說准確點好。
8. 明朝的解縉是什麼人,他的生平是怎樣的
解縉 解縉(xie jin)(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
9. 明朝的內閣首輔解縉,為什麼會被活活凍死
解縉的死,究其原因是解縉對自己的“定位”不恰當所造成的,解縉適合當一名學者、作家、教師,而不是大臣。
當然了,這是客觀原因。主觀上,朱高煦和朱棣這對父子顯然沒朱元璋的度量和眼光。一個小人心機,一個小肚雞腸,解縉並無越界,更無違法,懲戒警告可以,下獄致死,實在太過了。
10. 明朝的解縉是什麼人,他的生平是怎樣的
解縉 解縉(xie jin)(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於褪概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屬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涌數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為庶吉士,讀中秘書。明成祖時,入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後又兼右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初入仕時,甚受朱元璋寵愛,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對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日上萬言書,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焚經咒,絕鬼巫,裁冗員,節流開源,以蘇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當擇賢者,授職當最德才;應改革時弊,鼓勵農耕,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捶楚不加於屬官。奏疏呈上,太祖連連稱贊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 [編輯本段]解縉生平故事 解縉這個人從小就是神童,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在明史上是個集詩文和書法大成之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放羊瞻,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狂草名一時,然縱盪無法。 但凡這類年幼就名噪全國的人,骨子裡的才氣放逸,桀驁不遜,是後天名就者無法接近和比肩的。但有一點不好,這樣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場就很凄慘。雖然他主持撰修《永樂大典》名流千古,但最終還是被錦衣衛活埋雪中而死,年僅四十七歲。 別看只有四十七歲,解縉卻歷經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朱元璋的時候,因才氣過人被重用,後來因抗旨敢言被收拾罷官,朱允炆的時候從新啟用。到了朱棣的時候更慘,就因為進京奏事的時候,皇上不在家而見了太子,自以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回去了,好傢伙,一個「無人臣禮」之罪,就被下旨入獄,酷刑伺候,然後雪中活埋。 胳膊擰不過大腿兒,這是真理,但這個「小胳膊」非要和「大腿」較量,那就是他的不識時務。得罪了誰別得罪小人,小人之人只認自己,不認道理,而解縉的嘲弄又是毫不留情的詩文伺候,當時的權臣對他既恨又怕,所以,陷害而死不足為奇----得罪人的買賣,花了身家性命的血本賠了給人家。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個對子說給哪個文人,哪個文人都不願意聽。人家怎麼也是文人,有沒有真才實學,關你何事?你是才子又能怎麼樣哪?給你來點兒干凈的埋法----雪埋行不?讓你看別人都黑,看不見自己黑,好好讓你干凈干凈! 曾經一個當時的權臣本來依仗自己的權勢,想給你個小解縉一個教訓:「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這「小胳膊」一點兒也沒給人家個面子,上去就來:「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別人是看了「老畜生」的笑話了,「老畜生」卻要恨你一輩子,不陷害你陷害誰?你的對句高妙,那就來個高妙的辦法要你的命,還是雪埋! 要說解縉不懂溫柔也不是實事求是,他的對子:「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諧音、立意、意境完美無暇,但可是你這種溫柔怎麼就不能對那些世俗小人溫柔溫柔哪?對著那些花花草草溫柔有誰回報你嗎?死到臨頭,讓你吝嗇對世俗小人的溫柔,給你找個沒花沒草的季節,冬天咋樣?還就是雪埋! 文人、權勢和世俗,口誅筆伐的可畏,冤枉死你個大才子,後人記住了《永樂大典》,後人記住了你解縉的豐功偉績,後人也面對你的才氣逼人暗自悲嘆,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