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莫迪與畢加索
擴展閱讀
南華資產控股的股票行情 2025-07-19 03:26:30
工銀創新動力基金凈值 2025-07-19 01:54:42

莫迪與畢加索

發布時間: 2022-02-03 12:28:02

① 畢加索在臨死前有沒有說著莫迪里阿尼的名字

這個倒不知道
可是
莫迪里阿尼
不是覺得
畢加索
每天臟兮兮的像工人一樣
不太喜歡他的么?
他們倆關系應該不是很好吧……
那畢加索如果臨死前叫他名字
是把他當競爭對手還是什麼的?
不好意思
我也不清楚
也想知道答案。

② 電影莫迪與畢加索結尾曲

原曲是普契尼的獨幕歌劇《強尼·史基基》中一首詠嘆調《我親愛的爸爸》,旋律極為優美,深情而動人。

③ 與畢加索同期的畫家有哪些

畢加索是1881年10月25日出生,逝世於1973年4月8日。在那個年代的著名畫家有馬蒂斯,萊熱,杜尚等。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作品如下:

④ 電影《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開頭珍說的那段話

「你了解愛情嗎?真正的愛情。你有沒有試過為了愛而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我有。」這是電影《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中的第一句台詞,也是最後一段。
《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是一部描述義大利天才畫家阿美迪奧·莫迪利亞尼的傳記電影。莫迪利亞尼36歲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也彌漫著哀傷和悲劇色彩。他是個猶太人,有著猶太人特有的敏感。驚人的藝術天賦既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狂放不羈,同時,也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他比與他同時代的畢加索晚3年出生,倆人在繪畫這條道路上既是好友也是勁敵。然而,身為當時「巴黎畫派」代表性人物的莫迪,在畫界卻沒有畢加索那麼如魚得水。由於他孤傲狂放的性格,他的畫作在當時的巴黎遠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他窮困潦倒,卻嗜酒如命。他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燈,又象波希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
1917年,莫迪利亞尼邂逅了當時正在巴黎學習繪畫、比自己小14歲的珍妮·艾布特尼,溫柔漂亮的19歲姑娘立即吸引了他,這是他一生中直到最後才獲得的真正愛情。他對她說:「有機會,我要畫出你的眼睛。」他認為,必須徹底地了解一個人的靈魂,才能畫出一個人的眼睛。1920年2月24日晚,莫迪利亞尼因遭人襲擊引發肺結核去世。第二天早晨,已有9個月身孕面色蒼白身體纖弱的珍妮,帶著凄惻的微笑,像天使墜落凡塵一樣往窗外倒去,跳樓殉情而死。他們以及未出世的孩子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後人在他們的墓碑上鐫刻著:阿美迪奧·莫迪利亞尼——不走運的畫家,在榮耀即將降臨之際被死神招去。珍妮·艾布特尼——忠貞不渝的妻子,為伴侶獻出了生命。
影片中,最讓人迷醉的是莫迪與珍妮在La Vie En Rose 背景音樂的伴奏下,在午夜的街燈下起舞時的場景,他們的愛情在那一刻迸射出了最絢爛的火花。

⑤ 求電影《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下載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5OTA3ODA=.html
電影

⑥ 電影《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那裡可以看

V6

⑦ 莫迪里阿尼和畢加索誰的畫比較出名

他們兩個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繪畫成就,在專業人士看來差不多的。
但是畢加索的緋聞逸事很多,加上他共產黨員的身份,在社會宣傳方面就比較多,大眾也更多的聽聞到他。

⑧ 關於畢加索的傳記電影 有誰知道嗎 謝了*^_^*

鏈接:

提取碼: 2nt8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用無厘頭喜劇的風格演繹了畢加索的故事。1881年,巴勃羅·路易斯·畢加索(G staEkman飾)生於西班牙馬拉加,他的父親何塞(HansAlfredson飾)熱愛繪畫,並早早發現了畢加索身上的美術才華。於是年輕的畢加索被送到馬德里學習,他優異的畫作令父親興奮過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復生的喜劇。1899年,畢加索赴巴黎求學,陷入了長期拮據的生活,直到何塞來到巴黎,施計將立體派作品賣給美國名作家斯坦恩,畢加索以此為契機,進入了當時法國文藝界的視野,他參觀了盧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園,與街頭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國的古根海姆夫人長期騷擾,連串光陸怪離的經歷後,畢加索捲入了納粹對歐洲的侵略,戰爭令他對於人生和藝術產生了新的體會……

⑨ 與畢加索同時期的畫家莫蒂...叫莫蒂什麼,後面三個子,求解

莫蒂里安尼》?

⑩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介紹

莫迪里阿尼生於義大利南方,1902年十八歲的莫迪格利阿尼入世界著名學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受同齡學藝青年的感染,他開始吸毒,開始嘗試波西米亞式的放盪生活。1906年,莫迪格利阿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響,他們是蒙巴納斯的鄰居和朋友。後來,因為喜歡印象派、後印象派、勞特雷克和畢加索,他轉入繪畫。由於酗酒和吸毒,加上賣不出畫,莫迪格利阿尼生活無著,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而且,他那過份不羈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歡,他的朋友們便湊錢送他回義大利。1912年,他回到義大利的故鄉,重拾雕塑,卻不得鄉民喜愛,他忿而將作品拋入當地運河,發誓再不搞雕塑,並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後,莫迪格利阿尼名聲大噪,人們便下河打撈這些雕塑,卻一無所獲。也許,這是他的家鄉人為了吸引遊客而編造的淘金故事。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對兩個女人用情最多,一是來自南非的英國女詩人碧萃絲·海絲汀絲(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學畫時的法國同學楊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絲聰明而有主見,給了不會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幫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認為她太過智慧,而碧萃絲卻認為他不爭氣,恨鐵不成鋼,二人最後吵架分手。1917年,楊妮進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為她畫的肖像,成為他最受稱道的作品。楊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歲,雖然二人之間沒有碧萃絲那種精神交流,但楊妮對他十分崇拜,他們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諧。1920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畫剛有了市場,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不料卻因健康惡化、舊病復發而死,時年三十六歲。畫家去逝的當天,即將第二次臨產的楊妮痛不欲生,跳樓殉情。
莫迪格利阿尼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西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正是這些矛盾,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