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秦邦禮
擴展閱讀
鼎龍文化 2025-07-25 10:22:49
赫美股票能買嗎 2025-07-25 09:58:11
贛風鋰業股票今天價格 2025-07-25 09:48:55

秦邦禮

發布時間: 2022-02-06 06:01:56

1. 秦邦禮的簡介

1931年秋天,經嚴朴和顧初介紹,秦邦禮(化名楊廉安)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連接上海與中央蘇區的交通,陳雲派楊廉安去汕頭開店。楊廉安在汕頭開辦了「中法葯房「汕頭分房」。這是楊廉安開辦的第6家店鋪。當時從上海到瑞金,途中要經過香港或廣東,然後走汕頭——三河壩——大埔——永定——上杭——汀州沿線,為了安全還要徒步走山路。原來的交通站暴露以後,楊廉安的中法大葯房成為秘密轉移黨員和交換文件的重要地點。

2. 人民的財產企業原型

華潤集團。

華潤集團創立於1931年,雖然在體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不算拔尖,但是華潤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民族振興史,所以華潤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企業長子。

1931年,中央特科負責人在上海交給一個叫秦邦禮的年輕人兩根金條,指示他以此做資本,以開店為掩護,為黨建立秘密交通站,籌集和保護黨的經費,並暗中為我黨提供無線電、葯品等戰略物資。

1938年夏,為了團結香港及海外支持抗戰的民主人士,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資,為抗日革命根據地采購軍需物資,楊廉安(即秦邦禮)在上級的指示下,在香港皇後大道上創辦了「聯和行」。

1948年,聯和行進行了改組、擴大,正式更名為「華潤公司」。

劇情:

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中福公司是新中國第一批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後成長為綜合性的央企集團。在中福公司即將迎來80年華誕的同時,下屬企業京州中福卻陷入巨大困境,中福董事長林滿江派齊本安前往京州幫助企業脫困。

齊本安到任後,發現京州中福的問題既來自於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來自於自身管理問題。一方面他要團結石紅杏、牛俊傑等幹部群眾,化解他們之間原有的矛盾,理順企業內部關系,對公司進行重組。另一方面他也要爭取市委書記的支持,處理好作為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在這一過程中,齊本安初心不改,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最終將京州中福帶出困境,也為國企改革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3. 秦邦憲是誰的後人

秦邦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秦觀的後人。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軍武寧鄉左廂里(今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人。妻子為徐文美。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學者稱為淮海居士。

元豐八年,考中進士,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成為蘇軾的弟子,列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作為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一生仕途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

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著有《淮海集》40卷、《勸善錄》、《逆旅集》等。

(3)秦邦禮擴展閱讀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憲,乳名長林,字則民,江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卓越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宣傳家和社會活動家。領導創辦了《解放日報》。

曾任中共中央總負責、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過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後期翻譯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對全黨普及和提高馬列主義理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飛等乘美國運輸機回延安向中央匯報請示。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機包括葉挺將軍等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

4. 秦邦憲為何死

秦.邦.憲是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的
1946年4月8日,秦.邦.憲、王.若.飛等.中.共.代表,在參加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後,與葉.挺、鄧.發等一起乘飛機返回延安。因氣候惡劣,飛機迷失方向,不幸於下午2時左右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霧撞山,機上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秦.邦.憲遇難時年僅39歲。

5. 秦邦憲的個人資料

秦邦憲 又名博古(1907年-1946年4月8日])。乳名長林,字則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蘇無錫城內中市橋巷人。出身望族。,9歲喪父,19歲赴莫斯科求學,24歲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28歲交出大權,39歲因墜機遇難。與王明、張聞天等人是蘇聯留學期間的同學,與其他同期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31年9月-1935年1月為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屆四中全會當選政治局委員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線影響,負責上海臨時中央的領導。1933年初遷到瑞金,對中央蘇區的影響更大。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因盲目聽從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的指揮,使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博古在遵義會議後雖然失去了最高統帥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紅四方面軍較量的干將,在涉及中央紅軍內部利益時,他站在毛澤東一邊。

博古和周恩來、葉劍英參與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因此,他們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參與國共合作的談判,並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軍組建初期也有功勞。

博古是中共長江局成員,參與領導了武漢會戰期間的抗日宣傳。

博古回到延安後,領導創辦了《解放日報》,這是中央機關報。

1946年4月8日由重慶飛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1907年誕生,擔任過中國共產黨的臨時政治局總負責人,擔任過黨中央的書記(見《遵義會議文獻》,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或總書記(見《中國共產黨組織資料匯編》,1983年紅旗出版社出版),長期在黨中央擔任領導工作。1946年4月8日與王若飛、鄧發、葉挺等十多位同志和先生從重慶乘飛機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機加油時,被國民黨特務在機上放了炸彈,飛行途中又遇雨霧,飛機迷失方向,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被黨中央稱為「四八烈士」,那時博古年僅39歲。
但是,要真實而完整地說清楚博古的歷史,還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對於革命所作的貢獻,書刊與媒體介紹的甚少,如在中央蘇區4次反「圍剿」,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他上前線打仗,又作了這4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這重大的史實在今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博古39歲的輝煌與悲壯》一書中才首次披露。
1941-1946年,博古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社長與中央出版局局長,統領駐扎在延安清涼山的新聞出版大軍時,我在《解放日報》做副刊編輯,直接間接知道些博古的情況,這是很有限的,今後還要再繼續尋找黨的相關檔案;采訪在世的知情人;現在《聯共黨(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已出版12本,在13本以後的文件中就可以看到博古領導中國革命的檔案記載,許多問題可以更清楚了。
1931年,博古24歲時,在上海任共產主義青年團書記。這時黨中央遭到破壞,在上海剩下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不足半數。這時黨中央決定,周恩來赴中央蘇區,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黨中央與共產國際遠東局商量,在上海成立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由博古、張聞天、盧福坦、李竹生、康生、陳雲6人組成,博古、張聞天、盧福坦為常委,博古總負責。1931年10月10日,共產國際批准上述任命。博古擔任這個職務是臨危受命,服從分配,並且合法的。延安整風時,我們副刊部的同志曾向博古請問過這一情況。博古說,他當時曾再三提出他不是中央委員,負責黨中央的工作,不合組織原則。他還提出自己太年輕,不懂軍事,又不熟悉國情,擔此重任不合適。但周恩來他們說,這是工作需要,只要共產國際同意就行。黨的負責人原稱書記,這時為什麼稱「總負責」呢?因為盧福坦曾想當書記,遠東局不同意,而王明呢?想留著這個職務以後他擔任。
「10月21日,中央蘇區中央局致電臨時中央」,「望派一位政治局委員,最好是工人同志來主持中央政府工作」,「10月下旬,中共臨時中央致電蘇區中央局,提出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由毛澤東任主席」。(以上見《毛澤東年譜》)這樣,是博古負總責的臨時中央,將毛澤東安排到政府的最高崗位。
1934年1月,在黨的六屆五中全會上,博古當選中央委員,政治局的博古、周恩來、張聞天與項英4人未經中委選舉,但五中全會政治局常委(有時也稱書記)的名單是經共產國際批准並有所增減的,手續不完備,但合法。
這就是博古負總責的時期,這時期犯過路線錯誤,但這個路線是共產國際的路線。博古在黨的七次代表大會前與大會上大包大攬地檢討說:「我應向黨所負的責任就在於執行了這個路線,而且在執行中把它發揮了,極端化了。」在1935年元月15日至17日召開的著名的遵義會議上,博古作了初步檢討,承認五次反「圍剿」失敗,撤出中央蘇區,不能不開始長征。其間,1933年冬福建省發生了抗日反蔣的事變,博古贊成與福建合作,但因共產國際與黨內多數領導人反對與福建人民政府合作,博古只好放棄個人意見,服從上級與服從多數而錯失良機。
博古負總責時犯過路線錯誤,但在任用幹部上做過好事,在1934年12月以前,中央秘書長是由鄧穎超擔任的,她患肺結核辭職,12月18日後,改由鄧小平接任,鄧小平以此職務參加了遵義會議,1935年夏鄧小平到部隊,中央秘書長的職務改由劉英接任,這是許多相關的人都證實了的。
其實,博古參加四次反「圍剿」已經體會到發動農民進行游擊戰爭的重要。他在總結四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時說:「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中,游擊戰爭的開展,非常不夠,沒有充分組織游擊部隊,有計劃的配合紅軍作戰。」當時我們如果「有一支像從前朱、毛、彭、黃的游擊隊伍,即你們的勝利,一定要比現在大得多。」(見《紅色中華》第99期,1933年8月4日)
遵義會議,作出以下決定:
1.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2.張聞天起草會議決議;
3.常委再進行分工;
4.取消博古、李德與周恩來的軍事領導3人小組,由朱德總司令與周恩來政委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為軍事指揮最後下決心的負責人。
18日,博古召集常委研究分工,確定周恩來指揮軍事,毛澤東為周恩來的助手,張聞天負責宣傳,博古負責組織。作為黨中央的書記博古又讓出許多權力。現在一般書籍上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與軍內的領導地位,是僅指思想上說的,是階段性的說法,沒有組織決定。
遵義會議後,長征隊伍路經打鼓新場時,成立毛澤東、周恩來與王稼祥組成的3人軍事指揮團,這個3人團代替了以前的3人軍事領導小組,毛澤東開始正式成為黨的軍事負責人。
遵義會議後,約半個月,博古在行軍中沉默寡言,減食少睡。《遵義會議文獻》中,「關於洛甫(作者註:即張聞天)代替博古職務」的記載「是1935年2月5日前後」,「行軍到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一帶宿營時」,「常委分工上,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具體地說,這個雞鳴三省的宿營地是雲南省威信縣水田寨花房子村。我怎麼能說出宿營的村名呢,是請教了博古的胞弟秦邦禮的兒子秦福銓的,他是聽父親和潘漢年說的。
此具體情況是2月5日上午,毛澤東與周恩來、張聞天商量,由張聞天代替博古的工作。當天下午,周恩來到博古處,一進門,周恩來就說:「邦憲弟,近來身體怎樣?聽說這些日子你飯量減少,人也瘦了,潤之讓我來看看你有什麼需要。」博古說:「有什麼事,你就直說吧。」周恩來就談了他們想讓洛甫接替博古的事。博古當即坦然地把中央委員會的印章、中央政治局書記處的印章與中央書記的條形章交給周恩來,並說明把文件擔子挑到張聞天處。博古為了革命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讓出領導崗位,可見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盪胸懷。我找不到具體的確切的張聞天代替博古的文件檔案,這情況也是向秦福銓請教得來的。
談話最後周恩來將洛甫起草的,毛澤東、洛甫、周恩來與王稼祥都看過的《遵義會議決議》交給博古。博古說我看完就還給你,你叫潘漢年到我處來一下。
潘漢年精明能幹,記憶力特強,讀物過目不忘,能背誦電報密碼,是王明赴莫斯科以前與博古約定的聯絡員。博古向潘漢年談遵義會議的經過和與周恩來談話的經過。博古又說交權不僅僅是交三顆印章和文件箱,還要向共產國際報告,共產國際不承認,這個權還是交不出去。我們商量好,讓你與陳雲兩個人去莫斯科報告,你倆分開走,不管誰先到,報告以你為主,陳雲補充。2月7日張聞天通知潘漢年與陳雲赴莫斯科,9日陳雲出發,10日潘漢年也走。1935年9月中旬潘漢年與陳雲向王明作了匯報。王明對博古交權表示遺憾,對張聞天上台還能接受。1935年10月20日共產國際批准張聞天為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張聞天上台也符合組織手續。

6. 秦邦禮到底是秦邦憲(博古)的哥哥還是弟弟

華潤創始人秦邦禮(楊琳)是秦邦憲(博古)的弟弟,比他小1歲。

7. 秦邦禮的介紹

秦邦禮(1908-1969),黨內名為楊琳,又名楊廉安,江蘇無錫人,秦邦憲(博古)的胞弟。 1931年由嚴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成立後,在陳雲、嚴朴領導下在上海開過傢具出租店。抗日戰爭勝利後,秦邦禮到香港繼續從事為解放戰爭提供必要物資的工作,在香港、廣州等地組建了華潤公司、華夏航運公司、天隆行等,開辟了從香港到青島、大連和朝鮮清津的海上運輸線。

8. 電視劇《突圍》的故事原型是什麼

電視劇《突圍》的故事原型是華潤宋林案。

《突圍》開篇就講了中福集團的由來,而它的原型華潤集團,創立於1931年,雖然在體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不算拔尖,但是華潤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民族振興史。

華潤最開始叫「聯和行」是陳雲同志一手創辦的,1931年夏天,他給了秦邦禮2根金條,讓他開店掩護交通站,並為我方提供無線電、葯品等資源。秦邦禮是博古的胞弟,這不是影視劇,這就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電視劇用1分鍾的時間來還原了這段初期歷史。

再後來,華潤版圖逐步擴大,零售、房地產、電力、基礎設施一點點跟上,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模樣,直到宋林任董事長期間,情婦的出現導致宋林浮出水面。接著從情婦牽扯出華潤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都是由一個記者曝光的。

電視劇《突圍》劇情

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中福公司是新中國第一批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後成長為綜合性的央企集團。在中福公司即將迎來80年華誕的同時,下屬企業京州中福卻陷入巨大困境,中福董事長林滿江派齊本安前往京州幫助企業脫困。

齊本安到任後,發現京州中福的問題既來自於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來自於自身管理問題。一方面他要團結石紅杏、牛俊傑等幹部群眾,化解他們之間原有的矛盾,理順企業內部關系,對公司進行重組。另一方面他也要爭取市委書記的支持,處理好作為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在這一過程中,齊本安初心不改,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最終將京州中福帶出困境,也為國企改革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9. 華潤集團的創始人秦邦禮為何要二度改名

這說來話就長了,當初中國還沒解放,其實華潤集團就是中國最早的國營企業,當時因為美國扶蔣反共,美國都反共,其它一本主義國家當然也一樣,這樣一來中國共產黨要采購一些國外的物質就很不方便,所以他們就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就是華潤,你說他要用化名這就是當然的了,不然那不是一開始就要穿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