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擴展閱讀
股票直掛2單有人買嗎 2025-07-25 11:12:16
97xx00 2025-07-25 10:59:37
股票行情中的真諦 2025-07-25 10:50:58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發布時間: 2022-02-06 13:42:56

❶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於什麼時候正式啟動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斗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❷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未來任務概況

【2020年前後】
建立自己的空間站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實驗室,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的能力。
黃春平稱,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我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
【2030年前】
實現載人登月計劃
「2030年以前,中國一定能實現載人登月的夢想。」黃春平激動地表示。他還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顧問組已經制定了登月計劃的具體方案與實施時間,但現在不便向外界透露。
據悉,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已進入到「嫦娥工程」二期階段,在此之後,中國2017年還將啟動「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後,中國將進入載人登月階段,那時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就會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成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登陸月球。活動完成後,宇航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
天宮一號
神舟七號任務完成後,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重點突破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為建立空間實驗室做准備。而「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用它來完成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中國將於2010到2011年底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重八噸,類似一個小型空間實驗站;發射「天宮一號」後兩年內,中國將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這基本上要在兩年之內完成,因為「天宮一號」壽命只有兩年。神舟十號飛船完成交會對接以後,2020年就要建設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為此,我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同時,我國還將在天津新建總裝場。

❸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花費多少

看看這個吧!
http://news.yninfo.com/guonei/qita/2005/9/1127178431_15/

❹ 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是哪三步每一艘神州飛船又是第幾步請說的詳細一點兒!!

你好!

921工程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神五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步已經完成,目前還處於第二步走的關鍵階段。2015年左右會進入到第三步走階段,2020年完成三步走的全部計劃。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神舟一號:樣品

神一是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在酒泉發射升空。在沒有得到實際驗證前,中國航天人給這艘自己建造的飛船定位為「樣品」。不過,神舟一號成功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考核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測控通信、著陸回收等地面設施在內的整個系統工作的協調性,也宣告了中國載人航天時代的到來。

神舟二號:成型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我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酒泉成功發射。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除了沒有載人,神舟二號的結構、技術性能和要求,都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它也被中國航天人稱之為「正樣」。神舟二號還承擔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諸多實驗任務。

神舟三號:「載人」

「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發射升空,這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神舟三號搭載的人不是真人,而是可以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心律、血壓、耗氧以及產生熱量等多種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的形體假人。在火箭發射和飛船入軌後,模擬人傳輸回來的各項指標,為將來航天員進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數據。

神舟四號:低溫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在零下29攝氏度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四號飛船發射升空。神舟四號經受住低溫的考驗,並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神舟四號飛船的系統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已經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並成功解決了在前三次發射中發現的有毒氣體超標、太空輻射等問題。

神舟五號:圓夢

2003年10月16日7時左右,當楊利偉從神舟五號返回艙探出頭來,微笑著向人群揮手致意時,寒風凜冽的內蒙古草原,一下子沸騰起來。這一刻,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於圓滿實現,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俄)、美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神舟六號:筋斗

2005年10月12日9時在酒泉發射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那一次,航天員費俊龍在太空中用大概3分鍾,連翻了4個筋斗;以神舟六號每秒7.8公里的速度,費俊龍的一個筋斗「翻」了大約351公里。

神舟七號:出艙

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發射升空。發射升空43個小時後,航天員翟志剛開始了中國人第一次艙外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持續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天吻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發射升空。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神舟九號:人控對接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發射的神舟九號飛船,載著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再訪天宮一號,並與之實現了人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人已具備了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隨著完整掌握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技術,中國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其肩負的任務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2013年6月11日17時37分59秒升空,載著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三位航天員再次造訪天宮 。神舟十號在太空飛行15天,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實驗艙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科學實驗,並首次太空授課等天地互動項目。神十於2013年6月26日08時07分返回。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回答如滿意,請點擊 選為滿意答案 謝謝支持!

❺ 簡述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工程由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和空間實驗室八大系統組成。其中,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為主負責研製,運載火箭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研製;空間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為主負責研製;航天員、發射場、測控通信及著陸場系統由相關研究單位負責研製建設;測控通信設備主要由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有關廠所負責研製。

❻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的「三步走」是哪三步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收官之戰。目前我國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准備。

(6)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擴展閱讀

未來任務概況:

2020年前後:建立自己的空間站。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實驗室,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的能力。黃春平稱,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我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

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計劃。

「2030年以前,中國一定能實現載人登月的夢想。」黃春平激動地表示。他還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顧問組已經制定了登月計劃的具體方案與實施時間,但現在不便向外界透露。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登陸月球。活動完成後,宇航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❼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於( )正式啟動。初期目標是將航天員送入太空,遠期則包括建立永久空間站以及月球探索。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

❽ 中國這幾年有哪些航天計劃

中新社北京二十六日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辦公室主任周曉飛二十六日在此間舉行的國際空間法研討會上做題為《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與展望》的發言,他在談及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下一步設想時透露,中國將研製發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空間實驗室。

周曉飛稱,中國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後,還將實施下一步的載人航天計劃,包括建立長期運行的空間站,與之配套的空間運輸飛船、貨運飛船等適度規模的、完備的空間運行體系。

他說,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下一步載人航天計劃將完成以下三方面任務:

一是突破飛船在軌交會對接技術、航天員太空行走技術和貨運飛船技術,從而完全掌握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

二是通過研製發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空間實驗室,擴充現有的工程大系統,了解和掌握航天員在空間長期居住、研究、試驗等相關技術,擴大空間應用規模,同時探索和研究天基服務新途徑;

三是研製更經濟可靠的運輸工具,研製和發射空間站,建立中國的近地軌道天基服務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站效益,為向月球和深空探測奠定技術基礎並提供運行平台

❾ 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歷史

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歷史如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以來,我國神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相繼發射成功,通過實驗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後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乘載一名航天員成功發射,環繞地球飛行14圈後安全返回地面,我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上天,在軌完成了多項操作,首次實現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圓滿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搭乘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剛從軌道艙進入太空,邁出了中國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實施了首次無人交會對接,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勝利。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對接,先後通過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兩次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中國首飛女航天員劉洋入駐天宮一號,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了第二次載人交會對接飛行,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在成功完成交會對接後進入了天宮一號。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景海鵬和陳冬執行了我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30天組合體駐留任務,考核了中期駐留支持能力,開展了一系列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

2021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於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按任務實施計劃,3名航天員隨後將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首都網(千龍網)-神舟十二號將實現5個首次 回顧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

❿ 中國載人航天是幾幾年開始實施的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發現中國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1、發展戰略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收官之戰。

2010年9月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啟動研製建設工作,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以空間實驗室為起步和銜接,按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2016年前,研製並發射兩個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60噸級的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2、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七次飛行任務,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准備。

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目標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和服務技術;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開展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空間科學應用;為開展載人登月等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等。


3、研究歷史


載人航天是指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從事各種探測、試驗、研究、軍事和生產的往返飛行活動。載人航天的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深入地認識地球及其周圍的環境,更好地認知整個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從事各種試驗和研究活動,開發太空及其豐富的資源。載人航天器由載人航天系統實施,載人航天系統由載人航天器、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設施、航天測控網等組成,有時還包括其它地面保障系統,如地面模擬設備和航天員訓練設施。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太空船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員多少,又可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可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太空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

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斗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出艙活動兩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我國第四艘載人飛船於18點37分24秒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展開對接天宮一號的工作。

2013年6月11日,我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飛船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


4、大事記


折疊綜述

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將發射升空。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折疊神舟一號

實現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折疊神舟二號

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中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中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神舟二號"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

折疊神舟三號

載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等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與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相比,"神舟三號"飛船的發射,在運載火箭、飛船和發射測控系統上,採用了許多新的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折疊神舟四號

突破中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中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行中,飛船相繼完成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任務。

折疊神舟五號

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折疊神舟六號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折疊神舟七號

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

折疊神舟八號

將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

隨著"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對外宣布,2011年下半年將發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中國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神舟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頤黎透露,"神舟八號"是不載人的,並有很重大的改進,但尚未對外公布。

按照工程交會對接階段的任務規劃,"神舟九號"是否載人,要等到"神舟八號"後對任務全面評估才能決定。"神舟十號"計劃是載人飛行。另據透露,"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的對接中,有望出現女宇航員的身影。兩名中國女航天員已經在進行相關訓練。

折疊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

托舉神九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

折疊神舟十號

北京時間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許,中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征太空。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後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並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


5、重大意義


  1. 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 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民眾的翟志剛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 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說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4.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景海鵬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