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煤制烯烴
擴展閱讀
豪恩聲學股份有限公司 2025-07-29 11:56:16
明珠7號 2025-07-29 11:54:47

煤制烯烴

發布時間: 2022-02-15 00:57:03

⑴ 什麼是煤制烯烴的用途

煤制烯烴即煤基甲醇制烯烴,是指以煤為原料合成甲醇後再通過甲醇製取乙烯、丙烯等烯烴的技術。其用途就是用來製取乙烯、丙烯等烯烴用於化工及燃料。

⑵ 煤制烯烴項目和PGA的區別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煤制烯烴 煤制烯烴簡單來說可分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這兩個過程。

⑶ 煤制烯烴的過程

通過煤氣化制合成氣,然後將合成氣凈化,接著將凈化合成氣製成甲醇,甲醇轉化制烯烴,烯烴聚合工藝路線生產聚烯烴。簡單來說可分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這兩個過程。而將煤製成凈化合成氣後,除了甲醇還能生產出氫氣、一氧化碳、合成氣、硫磺等產品,而甲醇除了製成烯烴化學品外,還能製成如醇類、醚類、胺類、脂類、有機酸類等化學品。因此大部分煤化工企業都會維持產品的多樣性,比如惠生南京就以煤為原料,採用潔凈煤生產技術,年產一氧化碳30萬噸及甲醇20萬噸,同時還生產氫氣、合成氣、硫磺等清潔能源產品。

⑷ 煤制烯烴的核心技術

煤制烯烴包括煤氣化、合成氣凈化、甲醇合成及甲醇制烯烴四項核心技術。主要分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這兩個過程。而其中煤制甲醇的過程佔了煤氣化、合成氣凈化、甲醇合成這三項核心技術。
煤制烯烴首先要把煤製成甲醇,煤制甲醇技術也就是煤制烯烴技術上的核心。而煤制甲醇的過程主要有4個步驟:首先將煤氣化製成合成氣;接著將合成氣變換;然後將轉換後的合成氣凈化;最後將凈化合成氣製成粗甲醇並精餾,最終產出合格的甲醇。 a)主要問題
就整個煤制烯烴行業自身所面臨的經濟性問題來講主要有:投資大,融資難度大。原材料及能耗大,水耗高。
b)問題核心
煤制甲醇作為媒制烯烴的主要環節以及技術核心,主要面對的也是這2個難題。總結下來就是:1、縮小前期投資規模。2、節能降耗。同時在整個煤制甲醇流程的所有單元中能耗最高的是甲醇精餾單元,甲醇精餾技術的革新對於縮小投資規模、降低全廠能耗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煤制甲醇節能降耗的技術核心。 煤制甲醇工藝成套節能降耗技術

針對縮小前期投資規模及節能降耗的問題,目前國內已有的煤氣化工業示範裝置主要有,惠生-殼牌新型混合氣化爐示範裝置。
裝置採用煤制甲醇工藝成套節能降耗技術,針對目前的甲醇雙效精餾中,常壓塔塔頂甲醇蒸汽需要用大量冷公用工程來冷卻,與此同時必須消耗大量的熱公用工程來加熱高壓塔塔釜液體,造成了冷、熱公用工程的雙重消耗。隨著甲醇裝置規模不斷擴大,即使採用雙效精餾工藝,能耗總量非常巨大的情況。
惠生採用另一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工藝——甲醇熱泵精餾工藝。熱泵精餾工藝不設加壓塔,而是直接壓縮精餾塔(常壓)塔頂精甲醇氣體,提高塔頂精甲醇氣體的壓力和冷凝溫度,作為精餾塔塔釜再沸器或中間再沸器的熱源,從而極大節省了塔釜熱公用工程和塔頂冷公用工程消耗。
採用甲醇熱泵精餾工藝的裝置因為不設加壓塔,直接省去了這部分的投資規模,與廢鍋流程相比投資幅度降低了40-45%。
以年產45萬噸甲醇的煤制甲醇裝置為例,與典型的甲醇雙效精餾、水冷余熱發電工藝相比,採用煤制甲醇工藝成套節能降耗技術:噸甲醇水耗降低30%,每年可以節水167萬噸,運行能耗降低17%。

⑸ 煤制烯烴為什麼能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煤制烯烴為什麼能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5-01-12 09:08:43 科技日報



甲醇制烯烴技術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甲醇、烯烴等名詞真是陌生,但如果說甲醇製成的是烯烴是塑料等生活用品的原料,則大多數人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用長鏡頭聚焦今年的技術發明一等獎,我們會看到這樣一些畫面。

人物:走上主席台領獎的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中民,他代表研究團隊和已經退休的老前輩受此殊榮。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這些科研人員終於將一項實驗室技術變成了工業生產流程;工廠:從甲醇制烯烴技術在內蒙古包頭成功投產以來,已先後在國內建成或開工建設了十幾套大型工業裝置,總共能解決17000人的就業問題;效益:預計將為國家新增產值1200億元,可拉動上下游投資約2500億元;戰略布局:以前我們的烯烴主要從石油中提煉製取,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的劇增,國際形勢的變化都會直接或潛在地對我國石化工業產生影響。而依靠我國相對富有的煤炭資源製取烯烴,將使我國在石化工業發展和能源安全戰略上有一定的保障。

可以說,甲醇制烯烴技術獲取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實至名歸。

技術路線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也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傳統生產技術嚴重地依賴石油資源,而我國石油資源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石油及石化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

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院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3年,我國原油產量2.08億噸,消費量則達到近5億噸,供求矛盾日漸突出,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相關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發展以煤為原料製取石油類產品的煤化工技術,實施石油替代戰略,是關繫到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課題。而煤制烯烴技術就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術途徑和戰略發展方向。

在煤制烯烴的技術鏈條中,只有甲醇→乙烯丙烯在國際上沒有實現工業生產。

今天,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煤制烯烴是我國的戰略發展方向,但是在30多年前,在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不足10美元時,並非所有人都能看清這一方向。大連化物所的甲醇制烯烴研究就是在那種大背景下起步的。

經濟效益

甲醇制烯烴是實現煤制烯烴的核心技術,屬於世界性難題,必須解決與反應原理、催化劑、反應工藝相關的一系列科學和技術難題。

本次技術發明獎的第一獲獎人劉中民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連化物所就圍繞甲醇制烯烴催化劑和工藝技術開展創新研發工作。

在走通實驗室技術的基礎上,2004年,大連化物所、XXNY公司和ZSHLYYX公司合作,進行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成套工業技術開發(工藝名稱:DMTO),建成了世界第一套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裝置,於2006年完成了試驗,裝置規模和技術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年後,DMTO技術又完成了從工業性試驗到工業化的跨越。2010年8月8日,在內蒙古包頭,利用DMTO技術,我國建成了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

DMTO技術為企業帶來的利潤是豐厚的。神華包頭煤制烯烴裝置運行到2014年底,新增利潤43.4億元;NBHY裝置在運行了不到十個月時,全廠凈利潤就達到4.3億元。

2014年,DMTO工業裝置進入開工的高潮期,全年有5套工業裝相繼投產運行,新增烯烴產能280萬噸/年,新增經濟效益超過60億元。已投產的7套DMTO裝置的烯烴總產能已經達到400萬噸烯烴/年,帶動了我國甲醇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形成。

30年堅守

在煤制烯烴技術30多年的研發過程中,石油價格一直牽動著大連化物所研究人員的神經。當油價較低時,煤制烯烴技術研究是否必要的質疑就會產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連化物所在完成「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烯烴工藝」技術年產60噸烯烴的中試試驗後,國際油價出現大幅下跌,每桶最低時不到10美元。劉中民說,那時,我們的技術發展進入了困難期。但是團隊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克服困難,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國際油價開始回升。陝西省計劃建設煤制烯烴項目,並為此成立了XXNY公司。大連化物所結合甲醇制烯烴的技術特點,聯合該公司以及ZSHLYGCYX公司,成立了優勢互補的創新團隊,為最終取得DMTO技術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技術超前的部署,堅持不懈的追求,優勢互補的合作,這是DMTO技術走向成功的緣由。

⑹ 中煤煤制烯烴

西安沒有這個行業,咸陽有2個,一個是星王集團,另一個是神華集團,兩個都是煤制烯烴項目。就工作性質而言,PP和PE平時上班較其餘兩個要輕鬆些!我就是PP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是中煤蒙大的還是榆林的?

⑺ 煤制烯烴的工藝

截止2008年底,煤氣化、合成氣凈化和甲醇合成技術均已實現商業化,有多套大規模裝置在運行,甲醇制烯烴技術已日趨成熟,具備工業化條件。甲醇轉化制烯烴單元除反應段的熱傳遞方向不同之外,其他都與目前煉油過程中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藝過程非常類似,且由於原料是單一組分,更易把握物性,具有操作條件更溫和、產物分布窄等特點,更有利於實現過程化。輕烯烴回收單元與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制烯烴工藝中的裂解氣分離單元基本相同,且產物組成更為簡單,雜質種類和含量更少,更易於實現產品的分離回收。因此在工程實施上都可以借鑒現有的成熟工藝,技術風險處於可控范圍。
在工藝技術路線上,煤制烯烴與煉油行業的催化裂化差不多,中國國內是有把握解決的。煤制烯烴問題不在工藝上,而在催化劑上。目前催化劑的長周期運轉的數據並沒有出來,催化劑的單程轉化率、收率、副產物的組成,催化劑、原材料和公用工程的消耗定額、催化劑衰減的特性曲線、廢催化劑的毒性和處理、催化劑制備的污水組成和數量、整個裝置單程和年連續運行的時間、廢液廢氣的排放等多項重要數據目前沒有公布,因此,大規模工業化可能還要過段時間。

⑻ 煤制烯烴的工藝流程

通過煤氣化制合成氣,然後將合成氣凈化,接著將凈化合成氣製成甲醇,甲醇轉化制烯烴,烯烴聚合工藝路線生產聚烯烴。簡單來說可分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這兩個過程。而將煤製成凈化合成氣後,除了甲醇還能生產出氫氣、一氧化碳、合成氣、硫磺等產品,而甲醇除了製成烯烴化學品外,還能製成如醇類、醚類、胺類、脂類、有機酸類等化學品,因此大部分煤化工企業都會維持產品的多樣性。

⑼ 煤制烯烴的發展戰略

由煤炭信息研究院和奧地利國際咨詢中心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參考情形下,到2015年和2020年,包括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和煤制油在內的我國煤代油產業產品將分別替代3779萬噸和8352萬噸的原油消費,占同期國內石油生產量的15.96%和29.35%。而在低增長情形和高增長情形下,到2020年,我國煤代油產業可以替代4656萬噸和1.3675億噸原油,占同期國內石油產量的18.81%和40.49%。屆時,煤代油產業將對我國石油消費形成有效的替代,發展煤代油產業成為我國必然的戰略選擇。
煤代油是指通過發展清潔煤技術實現對石油的有效替代,煤制甲醇可與汽油按一定比例摻燒,煤制二甲醚可與液化石油氣(LPG)和柴油摻燒,煤制烯烴替代石油裂解製得的低碳烯烴,煤制油則直接生產柴油、汽油、石腦油等油品和石油化工產品。
我國己投入工業化示範的煤制油項目有5個,產能達160萬噸。根據煤制油項目進展情況和幾個煤制油企業規劃,到2015年煤制油產能可達1200萬噸,2020年可達3300萬噸的規模。

⑽ 全國煤制烯烴有哪些項目

採用了具有我國自主 知識產權的 工藝及催化劑,通過煤氣化制合 成氣,合成氣凈化,凈化合成氣 制甲醇,甲醇轉 化制烯烴, 烯 烴聚合工藝路線生產聚烯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