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的十項巨大成就
1、改革開放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升。
2、改革開放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
3、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4、文學藝術日益繁榮
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帶來了文學藝術創作觀念的可喜變化,創作活躍,成就斐然,在小說、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電影、曲藝、音樂、舞蹈、攝影、美術等領域,都留下了眾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優秀作品。
5、公共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三十年來,從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計劃性的文化產品供應到尊重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自主性和選擇權,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6、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邁上新台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鑒於十年浩劫嚴重破壞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教訓,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工作。以1982年出台並於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為基礎,我國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和工作體系。
7、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喜人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對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三十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建設的經濟政策,使長期困擾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資金短缺的難題得到緩解。
8、對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走出封閉,融入世界。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形成了全方位對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9、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
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從局部到整體,從機制改革到體制創新,經過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到黨的十六大之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逐步實現由行政管理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多種管理手段的轉變。
10、中國的發展為佔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探尋到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道路
中國的發展為與中國有著類似經歷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即為「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1)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擴展閱讀:
張健雄表示,中國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其中的開放,就是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國的開放政策就是打開國門,擴大國際貿易、引進外資,我們的改革是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這個政策為我們融入世界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初期,中國是全球化運動中的一個被動的參與者。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逐漸向主動的參與者轉變,中國的企業也在成長壯大,也開始走出國門。
㈡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徵文)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㈢ 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30年成就與經驗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
1.國際影響力增強。
2.綜合國力排名靠前。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法制意識提高。
㈣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作文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
200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4.66萬億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約佔世界的5.5%,而1978年時中國GDP僅為世界的1.8%,為中國有史以來最低(據著名經濟學家Angus•Madison《中國長期經濟運行》(1998年)一書,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182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32.4%,居世界第一位,1890年降為13.2%,1919年降為9.1%,1952年降為5.2%,1978年降為5.0%,改革開放後1995年上升為11%)。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製造業佔世界製造業的份額不足1%,而今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已經提高到8%以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的製造業大國。
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1989年時也只有55.5億美元。
中國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2月,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突破年產2億噸鋼鐵的生產大國;中國的水泥產量和煤產量世界第一,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中國電視機、電冰箱、DVD、空調、摩托車、手機、鋼琴、化肥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磷國、第一銅消費國、第一機床消費市場、第一傢具出口國、第一電話用戶與互聯網用戶國家、第一鞋類與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國,集裝箱製造業佔世界的70%;中國城市的高樓數量居世界第一;中國糧食、果蔬、肉類、棉花產量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養羊大國。
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最近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讓中國在通向航天強國之路上邁出了大大的一步。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5年41.8%(「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數據,北京晚報2005年09月14日)、2006年的43.9%(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2007年的44.9%(2008年07月21日,13:40:04,中財網),近30年向城市轉移了4至5億人;目前,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000多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2007年又開始實施師范大學生免費教育試點。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
中國醫生數量世界第一;國家規劃免疫預防的疾病由7種擴大到15種,對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患者實施免費救治;國家安排資金改造和新建1.88萬所鄉鎮衛生院、786所縣醫院、285所縣中醫院和534所縣婦幼保健院,為1.17萬個鄉鎮衛生院配置了醫療設備;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和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的國際貧困(赤貧)線標准,1978年,中國貧困人口6.24億,到2003年降至2.2億。另據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中國貧困人口1.35億人,占人口比例10%。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如「四清」運動迫害死亡77560人;「文革」迫害死亡773萬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最高領袖的個人獨裁已經讓位於政治局常委的集體領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
㈤ 關於改革開放三十年歌頌祖國偉大的成就的詩歌。
詩歌的名字是《祖國的十月》
祖國啊!這詩意的名字
彌漫著您的每一個季節
那是羽白色的鴿子 在藍天下
喚醒了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啊!祖國 我愛您愛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國
請賜給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隨你的腳步
讓每個夢境都滴著甜蜜
讓所有的歌喉都沾滿金色的音符
臨摩你的日子——
請為我鋪開滿天的彩霞
我要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恆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 總是如熱淚落花沾滿回聲
共和國的跫音走過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 您不僅僅是一座憩息的綠島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著節拍上升的紅雲
無論山川、維谷、田疇、小徑、蒼海
無數次失敗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飽滿
啊!祖國……
十月的王冠為誰而戴?
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在天安門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韻 和豐收鼓樂的震響
我追憶漢白玉雕上那些歷史的聲音
思緒已變幻
飛舞的雲彩
萬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 已千帆競發
還有我的歌唱 我的祖國
幻化成一群高翔的白鴿
振翮不已
振翮不已……
㈥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麼
一、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中,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也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此體制下,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並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作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集體領導取代了個人專斷;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政協、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社會漸趨穩定和諧。
三、文化體育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亞運會,我國更是以199枚的金牌總數,穩居第一。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38金27銀22銅,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報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㈦ 改革開放三十一年的成就介紹
改革開放31年,中國取得了輝煌成績。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的持續快速發展。30年來,我國GDP約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總量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躍至世界第四。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萬,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根據馬克思原理,改革開放具有歷史必然性
先談談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根源在於生產力的提高,而任何時代的生產力總是和一定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與原有的生產關系發生尖銳的矛盾,這時生產關系就要變革了,生產關系相對於社會上層建築來說又稱為經濟基礎,當經濟基礎需要變更或者已經部分變更時又與原有的上層建築發生矛盾。這就需要對上層建築進行變革。所謂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所謂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這一基本矛盾的理論是解釋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話是解釋一切社會變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學的理論。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來解決。我國原有體制生產力的發展,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舊體制束縛的生產力。所以說,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拿農村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將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發展.
㈧ 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年三十年
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我們的祖國在一步一步走向了富強。
我們的國家在08年將要開奧運會的時候,四川面臨了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災難——5.12大地震。四川7.8級地震驚動了世界,災區人民的命運也牽動著13億中國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由中國地震局12人、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150人和武警總醫院22人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陸續奔赴汶川災區,負責搜索、營救和醫療救護任務。而社會各界人士、中國多家企業公司、中國紅十字會,也在援助四川。 中國在短時間內克服了困難。世界人民對我們刮目相看。
世界首家「知識銀行」誕生在了我國,這有是一個突破。中國是金融危機受影響最小的一個國家。中國從過年才能吃一頓肉,而現在我們每天都吃大魚大肉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我們建起了高架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媽媽對我說,在過去汽車是一個稀罕的物品。誰家有汽車,她和小夥伴就去看,摸一摸就很興奮,爸爸對我說爺爺有輛自行車別的小朋友都很羨慕,他和大爺經常搶著騎,而現在爸爸媽媽說的這些隨處可見,誰家沒個自行車?
汽車也在多數家庭里了。在過去,窮人很多,窮人里大多都是農民,現在在黨的帶領下農民都富有了。真是新農村、新面貌。
中國富裕了,不再是腐敗的社會,受欺負的時候了,中國站起來了!中國在世界的舞台上一展雄姿,讓世界人民看到我們祖國的變化,讓祖國的未來一片光明!
㈨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 作文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近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
祝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
㈩ 改革開放前30年的成就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
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
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
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回眸輝煌的30年,有數不
清的豐功偉績,有數不清的滄海桑田!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
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
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
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
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溫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
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薩馬蘭奇
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
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
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
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
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
入太空的國家。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
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
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3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
會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0年來,上海改革開放力度
不斷加大,成果輝煌,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
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30年來,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
活,分享著改革開放的成果。
中國的改革開放堪稱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實踐。短短30年間,一
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貧弱國家一躍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民眾生存與發展的要求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滿足。中國
改革開放的進程,其實就是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的
進程,此種進程的題中要義,即在於以真正的企業取代行政機構
成為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以真正的企業家取代行政官員成為經
濟發展的選擇主體,這一轉型的進程,推動著資源配置由計劃主
導向市場主導的持續演進。30年來,我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
風,中華大地煥發出了更新更強大的活力,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
黨的領導之下,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並取得了舉世矚目
的成就。30年來,我國經歷了一個偉大的發展進程,國民生產
總值年均增長9.7%以上。進出口貿易總額30年間增長了近100倍
,城鄉居民儲蓄則增長了700多倍,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
1978年1月1日,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有計劃、有步
驟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1980年,中國先後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的廈門
和海南省分別建立了
5個經濟特區;
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
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
14個沿海城市;
1985年,又陸續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
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了
沿海經濟開放帶。
1990年,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
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
1992年,又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
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
3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
知》。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戰略決
策。
2005年,中部崛起在兩會期間被高調提出。同年,浦東獲批首
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則是在加入WTO過渡期即將結束的
背景下,中國為全面開放及深化改革謀劃的下一步。
2007年,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試點改革試驗區獲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