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FT金融時報《台灣高科技創新為何遙遙領先中國大陸
樓上只說對了一部分 台灣在電子產業科技的確領先大陸 比如我們使用的 電腦 以及 零配件基本都是台灣發明再由大陸代工的 包括 華碩 微星 技嘉 宏碁 之類的 還有台灣的生產的半導體 用於我國的人造衛星上 也是由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生產的 包括大力光給iPhone生產的光學鏡頭
但是其他產業的科技好像就一般了 比如我們的軍事科技台灣一定是無法比擬的 還有我們的醫葯科技台灣應該也是無法比擬的 據我所知台灣很出名的醫院只有兩家 林口長庚和台大醫院 但是大陸的數目絕對不止2
再者 我們大陸的雜交水稻技術 造樓技術 造橋技術 造高速技術 造高鐵技術 造地鐵技術 造大型飛機的技術 人造衛星的技術 火箭的技術 核電站技術 造原子彈氫彈的技術等等等 這些應該都算得上高科技 台灣一概沒有 台灣唯一的兩個核電站好像還是別人幫造的 然後被用愛發電給搞停了
然後我去看了那片文章 文章說得有道理 但是只能說有道理得太片面了 在台灣呆越久才越會感覺到 我國領 導人的聰明才智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我國的繁榮昌盛真的離不開我黨的英明領導 這並不是套話 是我個人的真切體會
文章提到 那些審查是絕對必要的 台灣才2300萬人口 而大陸有十多億的人口 管理好這么大一個國家你以為是輕輕鬆鬆的事嗎 況且台灣就這么點人還管理成這副鳥樣~
文章說到的台灣知識產權的保護 是做的很全面 做得太全面了 太過頭了 等於說是無形之中捆住了人獲取知識的渠道 這樣就造成了 台灣大部分人都好無知好天真 只生活在自己的井底 對世界的了解基本只有日本和美國了
給你們舉個例子: 有一次上課教授講到蔣經國戒嚴時期的例子 然後旁邊台灣同學就問我 : 你們為什麼要戒嚴我們啊? 我當時就想笑他 明明是你們自己戒嚴自己 還我們戒嚴你們 隔著一條海怎麼戒嚴啊 哈哈哈 連教授講得什麼也不知道 自己的歷史都不懂
因為不存在非常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才能接受到四面八方的知識 雖然我不是有意貶低台灣 但事實的確是這樣
B. 張忠謀 當初 怎麼不從美國回大陸
法令規定台積電選擇不出走的原因。黃齊元認為,美國法規繁瑣,企業有很多公開披露要求,台積電雖在美國掛牌,但應有很多信息未披露,一旦赴美設廠,恐導致自己公司IP外流。
張忠謀作出這番評論是對關於英特爾將投入25億美元在中國大陸的港口城市大連建造一個300-mm晶圓廠新聞消息所作出的反應。
他稱,這個要建的工廠將直接地把90納米製程作為量產技術。張忠謀預計,這個要建的工廠在短期不會立即對台積電大陸工廠形成威脅。但他稱,如果台灣政府始終維持對台灣晶元製造商到大陸投資的禁令,他擔心台灣晶元製造商正在大陸運行的工廠從長遠競爭來說將落後於英特爾。
張忠謀也指出,中國大陸的後進者可能還需好幾年的時間才有機會達到台積電的技術門檻,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沒有業者會出售自己所擁有的領先技術。
(2)張忠謀為什麼不回大陸擴展閱讀
張忠謀在56歲那一年創立了台積電公司,他認為晶元生產跟研發一定要分開來做,於是台積電便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晶元代工工廠,世界各大知名企業的晶元都是台積電來代加工。台積電的7納米晶元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另外台積電的5納米和3納米晶元也是佼佼者。不誇張地說如果台積電停工,全球晶元幾乎都要停產,隨之而來會給電子行業帶來很大影響。
實際上,華為的麒麟晶元也是台積電代工的,在如今華為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如果台積電停止跟華為合作,那麼華為將會出現更大的壓力。但是台積電已經明確表示未來還將繼續跟華為合作,更會一直力挺華為,台積電的這種態度也獲得了外界普遍的稱贊。
C. 張忠謀首選投資地點是台灣,那為什麼來大陸
大陸是小投資呀,為了服務大陸的客戶呀,台積電在美國也有投資。但大投資都在台灣,主要是產業鏈的關系。。。運營成本比較低。。。
D. 張忠謀是大陸人,為什麼不幫大陸
他是幫錢做事的
E. 張忠謀的兒子叫什麼名字
也許有人知道張忠謀的兒子叫什麼名字的,也有人不知道張忠謀的兒子叫什麼名字的,也只有張忠謀的親人和朋友圈的人知道他她兒子叫什麼名字的啊。
F. 為什麼張忠謀從美國回了台灣,創立了台積電,而不是大陸
因為張忠謀是被台灣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璇邀請回來當工研院院長,後面台灣政府跟飛利浦合作在台灣蓋晶元廠,才由張忠謀出任台積電董事長,台積電嚴格來說不是張忠謀創立的。
G. 美企將收回1/3的晶元訂單,台積電的危機,張忠謀還能化解嗎
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在與白宮官員會面討論,有關半導體供給鏈的相關問題時提議,美國公司在美國消費的半導體份額,應該要到達三分之一,固然此前不斷有音訊稱美國要將晶元製造收回,但這還是第一次將這個事情提上白宮會議日程,看來美國的這個決策間隔施行不遠了,目前美國外鄉消費的半導體份額約為12%,這個比例將會讓美國晶元處於一個被動狀態,一旦他國的晶元代工廠毀約,那麼美國對晶元的需求將無法得到滿足,因而帕特才會向白宮提議,美國的目的應該是將三分之一的,半導體消費放在美國外鄉停止,這樣才幹在最大水平上保證美國晶元的平安,而這個倡議假如真的被白宮採用,那麼最先遭到沖擊的,就是台積電 三星這樣的晶元代工廠。
反觀同樣是中國企業的比亞迪就一直支持中國,面對晶元窘境,比亞迪開創人王傳福十分悲觀,他以為晶元是人造的 不是神造的,中國有這樣的才能製造出晶元,中國從建國初期開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需求約40年的時間,因而 我們置信中國也會在最短的時間里,造出屬於中國的「中國芯」,近日曾經有媒體音訊稱,天數智芯發布了本人研發的,高性能雲端7nm晶元,面積比其他晶元小巧許多,固然比起台積電的3nm晶元還有些差距,但天數智芯也算是為中國晶元帶來了動力,在晶元製造上有了一個不錯的開端,俗話說 萬事開頭難,置信接下來關於晶元的好音訊,也會接二連三的傳來,我們一同拭目以待。
H. 晶元教父張忠謀為什麼不回到祖國大陸發展
到了大陸就發展不了了。看看大陸各方面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就知道了。
I. 張忠謀為何回台積電
http://news.chinabyte.com/119/8922119.shtml
外一篇:
今周刊(652期):張忠謀撤換蔡力行的四個理由 (2009/6/17)
回鍋內幕
在裁員風波落幕後,台積電宣布,董事長張忠謀將回鍋兼任總執行長,原總執行長蔡力行,則被調往新事業組織,擔任總經理。這項突如其來的人事變動,震驚股東和投資人,雖然處理裁員事件有疏失,但外界都認為蔡力行「罪不至此」。究竟蔡力行被閃電撤換的原因為何?張忠謀內心的想法又是什麼?
/撰文/林宏文、林易萱 /攝影/攝影組
六月十一日,台積電在官方網站上,公布英文聲明,證實過去四年擔任總執行長的蔡力行,將改任台積電新事業組織總經理;而總執行長的位置,則由董事長張忠謀回鍋擔任。
在君悅飯店這一端,張忠謀和蔡力行,一同現身在記者會場,宣布新的人事案。一個小時的記者會,多半是張忠謀發言;蔡力行在一旁靜靜地,表情似乎在沉思,看在許多人眼中,卻有幾分無奈。
「我可以告訴你,這絕對不是降級!」張忠謀對著外國媒體,大力澄清。「台積電發展新事業,需要最優秀的經理人;台積電最優秀的經理人,就是蔡力行。」說這句話時,張忠謀用手指了一下蔡力行,蔡力行露出有點「酸澀」的笑容,但此刻,沒有人知道他心中真正的感覺。
雖然張忠謀很肯定地說蔡力行不是降級,但很明顯地,這也絕不可能是升級。蔡力行從原來指揮二萬二千名大軍、手握一百億美元營收的總執行長,變成只管幾名員工、營業額是零的小部門主管,這樣的安排,很難不讓外界認為,這是一種降級的安排。
外界之所以如此意外,主要還是因為蔡力行在客戶端的風評不錯,認為他容易親近,執行力也相當強;尤其是接班四年,對各項事務都已相當上手,如今無預警地換將,難免引起諸多揣測。不過,從過去張忠謀行事的一些蛛絲馬跡以及最近的裁員風波,或許可以為這次撤換蔡力行決策背後的原因,提供一些解答。
原因一/凡事要求完美
一位離職的台積電前主管說,把蔡力行換下來,懲處似乎太重了,「Rick(編按:蔡力行英文名)犯了一個不至於死的罪。」
觀察過去張忠謀曾經主導撤換的幾位高階經理人,包括早期台積電財務副總曾宗琳,後來擔任台積電總經理的布魯克,以及世界先進董事長簡學仁等三人,都是因為張忠謀認為,他們有些作為觸犯了他的基本原則。這些遭撤換的專業經理人,不見得認同張忠謀的看法,後來布魯克及曾宗琳還先後跳槽到聯電陣營,成為國內科技業最震撼人心的消息。
張忠謀管理強勢而嚴格,從他和蔡力行的互動就可以看出端倪。據指出,張忠謀雖已交棒給蔡力行,但是仍然盯得很緊,常在晚上要求蔡力行到他家裡報告,了解公司營運狀況,即使已過下班時間,照樣進行。
而蔡力行,對張忠謀則是敬畏有加。一次飯局中,蔡力行接到張忠謀電話,從語氣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緊張態度。據在場人士指出,「蔡力行面對董事長的態度,有別於一般CEO,他顯得很緊張!」
其實不只蔡力行如此,有一次一位台積電高層做了一份完整報告給張忠謀,張忠謀聽了之後,批得一文不值,當場讓那位主管相當難堪。若觀察張忠謀的人格特質——要求完美,強勢領導。蔡力行因為「做得不夠好」而被撤換,就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
至於蔡力行,他的誠信與操守沒有問題,也是台積電內最有執行力的人,只是,若觀察蔡接班這四年,雖然業績不錯,也建立了幾項大功勞,但已退居董事長位置的張忠謀,仍覺得不滿意,近一、兩年內,甚至還有幾次跳出來說了重話。
原因二/客戶抱怨,要大家皮綳緊一點
例如在晶圓代工的價格上,過去幾年,經營團隊為了爭取客戶,因此在價格上做了較多的讓步,這也導致近三年台積電毛利率一路下滑,去年第二季,景氣正熱,晶圓代工產能明顯出現短缺,因此經營團隊開始醞釀漲價。
不過,漲價的決定,還是讓很多客戶不滿,而這些不滿的聲音,也同時傳到張忠謀的耳里。一位台積電的美系大客戶表示,當時台積電的決定,客戶很不能接受;於是這名客戶在當時,開始啟動培養第二、第三家晶圓代工供應廠的計畫,以防止未來被單一供應商提高價格的事件再度發生。
此外,過去幾年,只是意思性地在業務大會上露臉的張忠謀,在今年四月的一次業務大會(sales meeting)中,罕見地全程參與,而且「全程盯著罵」,甚至語出「大家皮綳緊一點!這樣下去,台積電會完蛋」,話說得很重。一位與會人員就說,裡面的氣氛,好像又回到以前張忠謀掌兵符的時代,大家都「皮皮銼」。
原因三/市佔下滑,不滿經營團隊
張忠謀還說,要主管好好想一想,當先進的製程投資愈來愈大,但面對的客戶愈來愈少,如何確保台積電的投資能夠獲得回報,繼續保持成長,這是經營團隊無法迴避的責任。這些動作透露出,張忠謀對蔡力行的不滿。
此外,台積電在部分高階製程面臨強烈競爭,也是張忠謀不滿的地方。在金融風暴最烈時,台積電暫緩四○納米製程技術的設備采購,但當訂單突然迴流時,產能設備因應不及,雖然第二季起有明顯的設備采購,但部分訂單已流向聯電、三星等競爭對手,也讓台積電痛失部分高階製程的市佔率。
至於最後導致蔡力行去職的導火線——員工裁員事件,在張忠謀與蔡力行間,可能也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差距。
首先,張忠謀在這次員工裁員事件中,表現出的激烈反應,甚至對員工表達遺憾與痛心,是過去從來沒有的事。
五月二十日,張忠謀特別錄了一段影片,表達公司在裁員事件中做錯了,並宣布要聘回全部被裁掉的員工。在五分鍾的聲明中,張忠謀直接挑明,「績效與管理發展制度」被誤用,才導致今天的結果,也暗示了他對經營階層管理不當的不滿。...(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52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