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師之惰
擴展閱讀
咖啡因的提取 2025-08-08 03:03:14
股票跌停價哪裡看 2025-08-08 03:01:13

師之惰

發布時間: 2022-02-18 15:43:35

㈠ 師之惰的惰是什麼意思

懶惰。整句話的意思對學子的教育不嚴格,是老師的懶惰。

㈡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意思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軼事典故

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

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㈢ 「教不嚴,師之惰」是什麼意思

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㈣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譯文】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㈤ 養不教,必之過,教不產,師之惰是什麼意思

【原文】: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㈥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此句是出自《三字經》,【作者】: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後遷居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㈦ 三字經的師之惰下一句

師之惰下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一、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釋義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二、師之惰所在選句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三、選句釋義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四、作者

宋代王應麟

(7)師之惰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二、三字經內容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㈧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出處:《三字經》

《三字經》部分精選:

《三字經》

【作者】王應麟【朝代】宋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翻譯: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8)師之惰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㈨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怎麼解釋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出自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

(9)師之惰擴展閱讀

《三字經》賞析: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

《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