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意思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意思具體如下:
這兩句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指的是:事非經過不知難指事因經過始知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艱難。看似尋常實際最奇崛,看似好像容易卻飽含艱辛。泛指生活中的事情都是需要努力和付出。
賞析:
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處陸游,原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因經過始知難。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二回:「事因經過始知難。當下無意演說,竟自下台,勉強把名單取出,交給議長,自己垂頭喪氣,踱出院門,乘輿竟去。」沒有韓子奇在家裡當家做主,韓太太才知道了掌管一個大買賣是多麼的不容易。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Ⅱ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意思是什麼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字面意思為: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根難。這句話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且要理論聯系實踐,將想法付諸於行動再能做到事到臨頭不慌不亂。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賞析: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系說得明白。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知」「行」的關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
也有與「船到江心補漏遲」連用的。
(2)事非經過不知難擴展閱讀: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處:
《增廣賢文》之勸學篇
明代-佚名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不患老而無成,只怕幼而不學。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後悔心。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堅持不懈,久煉成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業精於勤。
Ⅲ 「事非經過不知難」的下一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名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涯苦作舟
Ⅳ 事非經過不知難。的前一句是什麼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 陳廷焯 大意:知識需要用到時候才知道自己不足,才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了;事情不是經歷過便不能知曉其中艱辛、其歷程的坎坷!
Ⅳ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是什麼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的正確寫法應該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就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用到我們現在的生活里來就是懵懂無知,什麼都是用到了不會才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讀的書不夠多。
所以我們要時刻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祖先說過的話,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Ⅵ 事非經過不知難
事非經過不知難指事因經過始知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艱難。
原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因經過始知難。 ——陸游撰 詩句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二回:「事因經過始知難。當下無意演說,竟自下台,勉強把名單取出,交給議長,自己垂頭喪氣,踱出院門,乘輿竟去。」
Ⅶ 事非經過不知難,上一句是什麼
書到用時方恨少
Ⅷ 事非經過不知難的下一句是什麼
事非經過不知難,未曾嘗過不知味
就是說,事情 沒有在你身上經過,你不會知道這個世界活得多難啊;你 沒有嘗過這個食品,你會知道這是什麼味道嗎?我們在人 間這個夢幻世界裡,吃盡了苦頭,我們甚至於把自己搞得 慘不忍睹,是應該清醒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再糊塗,我們 要清醒啊。我們害了自己,害了別人,害了很多眾生。
師父告訴大家,我們的心體要離念就是德。我們的心 和身體要把念頭都去除,我們就擁有了道德。要知道,你 的心離開念頭之後,你才會空性,你就不會讓那些不好的 外塵染著進入自己的本體。怎麼樣會沒有念頭呢?沒有念, 就是沒有念頭。我不想,這個事情就沒有了;我一想,就 有念頭了,我越想越想不通,那麼這個念頭已經進入你的 意識當中;當我這個事情想來想去想不通,那麼你就是一 位初期精神病患者。要離開念頭,因為那些不實的念頭都 會時刻困擾著你。
現在世界上一切的善緣,實際上都是佛性的體現。也 就是說,你今天好的和不好的,你今天順利的和不順利的, 它都是佛性的體現,緣分就是因果關系。為什麼他到我家 里做我的孩子?為什麼今天我們兩個人能夠走在一起?為 什麼今天我能夠學佛?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因果。今天為 什麼我能夠跟他好,明天跟他不好?過兩天我又能跟他好, 又能跟他不好?都是因果,一切離不開因果。
要懂得把有念頭當作無念頭,就是說今天我一個意念 出來了,我要把它當成無念,有什麼關系呢?我不去想它 了,沒有意念了。有煩惱了,要把它當成沒有煩惱,今天 我不開心了,我有煩惱了,我把它當成沒有煩惱,過幾天 就好了。然後你的德就出來了,你就是離念了,就是離開 了這個念頭。你越想不通,就是你越沒有離開這個念頭; 你越煩惱,說明你越沒有智慧。所以,不煩惱、想明白就 是德,有德才會有佛性。我們要懂得在佛性的基礎上做事, 才算功德,否則就是福報。
最後跟大家講佛性。佛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因為他 恢復了人的原生態,也就是說,佛菩薩是最平凡的,因為 他讓每一個人恢復了他的本性。師父今天講課的開始就講 到,三歲的小孩子都懂道理,為什麼現在八十歲的老翁卻 做不到。鳥窠禪師回答白居易,學佛的真正道理其實很簡 單,就是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現在的人天天在 作惡,好事都不做,這個人能成為菩薩、能成為佛嗎?今 天,菩薩讓我們天天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個是小時候我 們就應該懂的事情啊。
我們小的時候老師不是跟我們說「不 要做壞事」,我們說「我們不做壞事」;老師說「要做好事」, 我們說「老師,我們天天要做好事」。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而現在的人,不做好事,天天做壞事,等到人學佛之後, 他恢復了我們小時候所學的東西:不做壞事,不挑撥離間, 不做 惡事,要懂得尊重別人,要懂得所有的善事都要做。 這不就是恢復了我們人的本性嗎?這就是小時候我們的本 性啊,而人現在的本性離開了我們的身體,讓一些腐朽的、 污濁的壞習慣,外心、外塵進入了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搞 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大家不要迷惑啊。
師父今天跟北美開示的時候講,學佛不能「一清二混 三不見」——學佛開始的時候非常地清楚,我應該怎麼學、 怎麼用,學到後來慢慢地混濁了,腦子不清楚了,到了最 後,連佛法都不見了,佛也不見了。希望你們好好學佛, 好好修心,懂事情,知理,懂得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如理如 法地學佛修心,來找回我們的本性,找回我們善良的個性。
師父有沒有煩惱啊?有。你們有沒有煩惱啊?也有。 那麼只要在人間,誰都有煩惱,煩惱過了,把它忘記,你 的智慧就會生出來。該做的,你就去做,不該做的,你就 不要去做。一個人要相信菩薩,心中才會有依靠;一個人 要相信佛的存在,他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希 望你們天天要把菩薩放在心中,要相信觀世音菩薩,師父 很多事情都是求觀世音菩薩,希望你們要懂得真修、實修, 忘卻自己的煩惱,忘卻自己的憂傷,忘卻自己過去的污垢, 這樣才能永遠得到希望。
恭錄 無念即有德
Ⅸ 事非經過不知難全詩
事非經過不知難指事因經過始知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艱難。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學的太少,沒有親自經歷過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難。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需要經過多次實踐才能夠積累經驗,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9)事非經過不知難擴展閱讀
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貪玩成性,不好好學習,白白浪費了讀書的最好時光。參加工作後,需要用到了知識才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讀的書太少了。
平時要制訂計劃、進行工作總結、讀書筆記、寫論文……才突然發現自己的知識不夠用,提筆忘詞,想引用一句成語或名言警句,就是想不出來;教學中遇到難題,就是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學生的提問有時也無言以對……這時才知道,讀書時我們只學到皮毛,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去掌握。
很多事情也都是只有經歷過才能知道艱難。生活中很多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還會評頭品足、說三道四,平時覺得自己啥事都行,做起來卻束手無策。
所以做事要親力親為,自己動腦動手去探索和實踐,這樣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質和道理。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要辛勤耕耘,努力付出。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力不到不為財」。
Ⅹ 」事非經過不知難"的前一句是什麼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句古訓傳為陸游所作的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宋代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到經過才知難」就長久以來被人們作為勸勉學習的格言。「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說的是知識到運用的時候,才覺得平時積累不夠;事情到親自去做的時候,才知道其中的艱辛。說明我們光學習是不夠的,還要行動起來,多學多練。
輯錄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古代啟蒙書目,書中一些精闢的格言警句,是對中國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其中許多格言至今仍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