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經濟學之父
擴展閱讀
股票異動榜怎麼看 2025-08-08 05:23:31
古井貢b的股票價格指數 2025-08-08 05:14:48
物質的最小單位 2025-08-08 05:14:44

經濟學之父

發布時間: 2022-02-19 02:28:24

① 中國經濟學界的之父人物有哪些

張培剛被稱為「發展經濟學之父」 ,為國際經濟學界所推崇。

② 三大經濟學之父是誰

世界三大經濟學之父分別是凱恩斯、坎蒂隆、亞當斯密。

1、凱恩斯

梅納德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凱恩斯因開創了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被後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

(2)經濟學之父擴展閱讀:

經濟學經歷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此時以微觀經濟學為主,代表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代表作有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建立,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最終確立,建立了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③ 古代經濟學之父是誰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徵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恆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於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於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於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④ 經濟學之父是誰,其代表作是什麼

現代經濟學之父薩繆爾森
美國獲諾貝爾經濟獎的第一人,現代經濟學之父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是一本學習經濟學的必讀經典。
首版至今逾50年,總銷量達數千萬冊,被譯成數十種文字,其思想影響了幾代人。

作者簡介
Paul A.Samuelson,世界知名學者,美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人。20世紀現代主流經濟學集大成者,現代經濟學之父,因提出統一的經濟活動理論而被稱為經濟學領域中的愛因斯坦。
William D.Nordhaus,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卡特總統經濟學顧問團成員,《紐約時代》等著名期刊撰稿人。研究領域廣泛,涉及環境、能源、技術變革、經濟增長、利潤和生產率的趨勢等。

⑤ 世界經濟學之父

「經濟學之父」亞當 斯密

「金融學之父」的默頓·米勒

⑥ 微觀經濟學之父是誰

亞當·斯密
英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公認的「經濟學之父」,於1776年著《國富論》一書(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緣由的研討》)。《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資本 自在經濟的理論根底。亞當·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即市場自動調理資源的分配。同時主張 無作為,不幹預經濟開展。
亞當·斯密(Adam Smith):經濟學鼻祖 [編輯本段]簡介 出生:1723年6月16日(蘇格蘭 蘇格蘭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日(蘇格蘭 蘇格蘭愛丁堡)
學派/流派:古典經濟學
主要范疇: 哲學、 學、經濟學
著名思想:古典經濟學、現代自在市場、勞動分工
受影響於:亞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謨、孟德斯鳩
施影響於:馬爾薩斯、李嘉圖、密爾、凱恩斯、馬克思、恩格斯、米爾頓·弗里德曼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建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視,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逝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終身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而發作糗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 時,有次因單獨出神將本人公文上的簽名不盲目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生疏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端會因害臊頻頻口吃,一旦熟習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歡的學問研討起來相當專注、熱情,以至廢寢忘食。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 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取得良好的教育,獨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50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只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擔任學校 事務,不斷到1764年分開為止;這時期中,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取得學術界極高評價。然後於1768年開端著手著作《國度康富的性質和緣由的研討》(簡稱《國富論》)。1773年時《國富論》已根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修飾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惹起群眾普遍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猖獗,因而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在企業的守護神」。
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 。1784年斯密列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任命典禮,因亞當斯密之母於1754年5月逝世所以遲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逝世前將本人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
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辟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共同,但是他初次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經濟學說,為該范疇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因而完整能夠說《國富論》是現代 經濟學研討的起點。
該書的巨大成就之一是摒棄了許多過去的錯誤概念。亞當斯密批駁了舊的重商 學說。這種學說片面強調國度貯備大量金幣的重要性。他否決了重農 者的土地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觀念,提出了勞動的根本重要性。亞當·斯密(分工理論)重點強調勞動分工會惹起消費的大量增長,鞭撻了障礙工業開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斷的 。
《國富論》的中心機想是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在市場實踐上是個自行調整機制,自動傾向於消費社會最迫切需求的貨種類類的數量。例如,假如某種需求的產品供給短缺,其價錢自然上升,價錢上升會使消費商取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消費商也想要消費這種產品。消費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給短缺,而且隨著各個消費商之間的競爭,供給增長會使商品的價錢降到「自然價錢」即其消費本錢。誰都不是有目的地經過消弭短缺來協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處理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只想得到本人的利益」,但是又彷彿「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去完成一種他基本無意要完成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常常比他們真正想要完成的還要好。」(《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假如自在競爭遭到阻障,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把工作做得恰如其分。因此亞當斯密置信自在貿易,為堅決反對高關稅而申辯。事實上他堅決反對 對商業和自在市場的干預。他聲言這樣的干預簡直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固然沒有創造「聽任政策」這個術語,但是他為樹立這個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別人都多。
有些人以為亞當·斯密只不過是一位商業利益的辯護士,但是這種見地是不正確的。他經常重復用最激烈的言辭痛斥壟斷商的活動,堅決請求將其消滅。亞當斯密對理想的商業活動的認識也並非天真幼稚。《國富論》中記有這樣一個典型察看:「同行人很少聚會,但是他們談判不是籌劃出一個對付公眾的陰謀就是炮製出一個欲蓋彌彰進步物價的方案。」
亞當·斯密的經濟思想體系構造緊密,論證有力,使經濟思想學派在幾十年內就被丟棄了。實踐上亞當·斯密把他們一切的優點都吸入進了本人的體系,同時也系統地披露了他們的缺陷。亞當斯密的 人,包括象托馬斯·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他的體系停止了精心的充實和修正(沒有改動根本綱要),今天被稱為經典經濟學體系。固然現代經濟學說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辦法,但這些大致說來是經典經濟學的自然產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以至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自然不是他的 學說)都能夠看作是經典經濟學說的繼續。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在一定水平上預見到了馬爾薩斯人口過剩的觀念。固然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都堅持以為人口擔負會障礙工資高出維持生計的程度(所謂的「工資鋼鐵定律」),但是亞當斯密指出在增加消費的狀況下工資就會增長。事實曾經非常分明地標明亞當斯密在這一點上正確,而李嘉圖和馬克思是錯的。
除了亞當·斯密觀念的正確性及對後來理論家的影響之外就是他對立法和 政策的影響。《國富論》一書技巧高超,文筆明晰,具有普遍的讀者。亞當斯密反對 干預商業和商業事務、同意低關稅和自在貿易的觀念在整個十九世紀對 政策都有決議性的影響。事實上他對這些政策的影響今天人們仍能覺得出來。
自從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開展致使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放置一邊,因此人們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實踐上他是使經濟學說成為一門系統科學的主要創建人,因此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編輯本段]時期背景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當時的英國能夠說是歐洲的先進資本 國度。不只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國,尚且是搶先其它國度的工業國。18世紀前期歐陸的法國和的德國,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的階段,依然以這種方式來支配消費。但英國卻不然,曾經走入資本 初級階段,所謂工場手工業已在國內各大都市築下根柢。
中世紀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戶,個人在全體作業過程中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工廠制手工業卻是許多的工人在一個工廠勞動,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命令下,運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分工的作業。不斷到1760年以降發作了產業反動,運用機械的大工業呈現為止,在產業反動前英國各國各地所實行的,依然是這種資本 前期的工廠制手工業。
這位譽滿天下的古典派經濟學的大師亞當斯密,生當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他的功勞就是把當時零星片斷的經濟學學說,經過有體系的整理,使之成為一門分門別類獨立於哲學的大學問。
轉自:廣州健康網 http://gz.sojk.net/173837842.htm

⑦ 經濟學之父分別是誰

經濟學之父是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1723年他出生於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並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7歲時轉入牛津大學。

畢業後,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與文學。1751~1764年回格拉斯哥大學執教,期間他的倫理學講義經修訂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論》為名出版,為他贏得了聲譽。

1764年他辭了教授。擔任私人教師,並到歐洲旅行,結識了伏爾泰等名流,對他有很大影響。1767年他辭職,回家鄉寫作《國富論》,9年後《國富論》出版。1787年他出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90年逝世於蘇格蘭愛丁堡。

(7)經濟學之父擴展閱讀: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當時的英國可是歐洲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國,尚且是領先其它國家的工業國。

18世紀前期歐陸的法國和的德國,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的階段,仍然以這種方式來支配生產。但英國卻不然,已經走入資本主義初階段,所謂工廠制手工業已在國內各大都市築下根柢。

中世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戶,個人在全體作業過程中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工廠制手工業卻是許多的工人在一個工廠勞動,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命令下,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分工的作業。

一直到1760年以降發生了產業革命,使用機械的大工業出現為止,在產業革命前英國各國各地所實行的,仍然是這種資本主義前期的工廠制手工業。

這位舉世聞名的古典派經濟學的巨匠亞當斯密,生於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他的功績就是把當時零星片斷的經濟學學說,經過有體系的整理,使之成為一門分門別類獨立於哲學的大學問。

⑧ 現在西方經濟學之父是誰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18世紀的蘇格蘭人

⑨ 世界經濟學之父、金融學之父、投資學之父分別是誰

「經濟學之父」亞當 斯密
「金融學之父」的默頓·米勒
「投資學之父」的格雷厄姆

⑩ 現代經濟學之父是誰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Adam Smith),既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亞當·斯密是遺腹子。他的母親瑪格麗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因為在亞當·斯密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所以母親一直是亞當·斯密生活的中心。由於孤兒寡母的緣故,在他長大成人後仍時常陪伴在母親身邊,而真正了解亞當·斯密的人就是他的母親。亞當·斯密從小是個瘦弱的孩子,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養成了自言自語的習慣,一生未改。在他4歲時,有一次,在前往外祖父家的途中,他被路過的一群吉卜賽人拐走,一時去向不明。

事情發生後不久,一個紳士看到有人在尋找孩子,於是告訴他們在前方有個吉卜賽女人抱著一個哭鬧不休的孩子,他們聞言便向前追趕,那個吉卜賽女人看到有人追趕就把亞當·斯密丟下逃走,於是孩子平安回到母親身邊。在1723年至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期間,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亞當·斯密曾於1940年—1946年間在牛津大學求學,但是在牛津的畢業生名冊上並沒有他的名字。在福斯特所著的《牛津畢業生》一書中僅記載亞當·斯密在牛津生活的瑣事,卻沒有提到他畢業的事情,然而,從羅傑斯教授對巴利澳爾學院食堂賬簿所作的調查充分證明,亞當·斯密確實獲得過牛津大學的學士學位,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名字並未出現在正式的畢業生名冊中。

1751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在這期間,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之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另花3年時間潤飾此書,1776年3月,《國富論》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在1778年—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阿姨在愛丁堡定居,於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

1784年,亞當·斯密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由於他的母親於1784年5月去世,因而遲遲未能上任,直到1787年才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亞當·斯密的文學觀不太符合當時人的口味,因為他崇尚古典派,貶抑浪漫派。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雖然情節動人心弦,但並不能稱為優秀戲劇。而亞當·斯密曾夢想過有朝一日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因為亞當·斯密厭惡無韻詩,他認為從文學作品的美感來看,同時要克服的困難是由成比例原則出發,所以他非常喜愛押韻詩,因為創作的過程有種挑戰的精神存在,而且押韻詩沒有確實內容,但是亞當·斯密一生都沒有創作過一首押韻詩。他曾說如果作無韻詩的話,他可以出口成章,就這一段話來看,亞當·斯密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詩人,因為他終其一生沒有實際創作過自己欣賞的押韻詩,而無韻詩他又不屑於寫,所以有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