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銹病的症狀有幾種類型
銹病是由擔子菌綱銹菌目中的銹菌引起的花卉病害的總稱,是一類特徵明顯的病害。各類銹菌的多數孢子能形成紅褐色或黃褐色、顏色深淺不同的鐵銹狀孢子堆而得名。
銹病是許多花卉都能發生的一種真菌病害,它既為害草本花卉,也為害木本花卉,如牡丹、月季、杜鵑、玫瑰、薔薇、杏、金銀花、八仙花、菊花、唐菖蒲、芍葯、石竹、萱草、萬壽菊、翠菊、蜀葵、鳶尾、香石竹等都能發病。
銹病能為害花卉的葉片、葉柄和芽,有些也為害花和果實。產生大量的銹色、黃色、橙色,甚至白色的斑點,當表皮破裂後露出鐵銹色孢子堆,有的銹病還能引起腫瘤。通常症狀有以下3種類型:開始在葉片及花莖上產生泡狀斑點(病菌和夏孢子堆)。
開始被表皮覆蓋,後來表皮破裂,散出黃褐色粉狀的夏孢子。有時很多孢子堆合並成一片,表皮翻卷,葉面上有一層黃褐色粉狀夏孢子。在夏孢子堆周圍失綠而呈淡黃色,嚴重時整個葉片變黃,甚至造成全株葉片枯死,花梗變成紅褐色,花蕾干癟或凋謝脫落,如大花萱草銹病。
開始在葉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後變成褐色,隆起呈小膿皰狀,破裂後散出黃褐色粉末。後期在葉片和葉柄及莖上,長出深褐色或黑褐色橢圓形腫斑,破裂後露出栗褐色粉狀物。嚴重時可造成全株葉片枯死,在菊花等花卉上發生較重。
在葉面上出現橙黃色夏孢子堆,後產生黑褐色冬孢子堆,嚴重時葉片全部受害,葉背布滿一層黃粉,葉片焦枯,提早脫落,嚴重影響生長和發育,多發生在玫瑰、薔薇等花卉上。
❷ 銹病是什麼原因形成的,為什麼這
銹病
又稱黃疸病,黃粉病。主要危害植物的葉、莖和果實。受害部位產生不同顏色的小皰點或者皰狀,杯狀,毛狀物。
可用丙環唑,已唑醇,三唑酮,氟環唑,苯甲-丙環唑等交替噴霧防治。間隔5-7天一次,連續2-3次。
由於農葯企業生產工藝,含量,隱性成份,所以請根據病情到當地經銷商尋求理想的殺蟲劑和更好的解決方案。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用。
❸ 銹病幾月發生
由真菌中的銹菌寄生引起的一類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葉、莖和果實。銹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積集而產生不同顏色的小皰點或皰狀、杯狀、毛狀物,有的還可在枝幹上引起腫瘤、粗皮、叢枝、曲枝等症狀,或造成落葉、焦梢、生長不良等。嚴重時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而迅速枯死。
銹病分布廣且危害性大,多見於禾穀類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銹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區流行的特點,產量損失常以萬噸計。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小麥葉銹病(Puccinia 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積流行;小麥條銹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為害。
折疊編輯本段生物特性
銹菌具有形態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專化性和變異性等特點,並有轉主寄生、夏孢子遠距離傳播等現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為復雜的。銹菌的多型性指銹菌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孢子。典型的產生5種,即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擔孢子。由它們引起植物受害部產生的小皰點,有的為黃色至鐵銹色(夏孢子堆),有的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為白色或黃色(性孢子器),有的則為黃色的皰狀、杯狀或毛狀物(銹孢子器)。這5種孢子發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稱同宗寄主,如菜豆銹病菌。5種孢子發生在分類地位極不相近的兩種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稱轉主寄主,如小麥稈銹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發生在小麥上,性孢子和銹孢子發生在小檗上。不典型的銹菌生活史內缺少一二種類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與轉主寄主之別,如梨銹病菌無夏孢子,冬孢子發生在檜柏上,性孢子及銹孢子發生在梨上。
銹菌的專化性和變異性表現在同一種銹菌對不同屬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並可因此而分為不同的專化型。如為害禾穀類作物的禾柄銹菌,至少有9個專化型;為害小麥的是其中一個專化型。各種專化型又根據對同一種作物不同品種的致病性,分為不同的生理小種。為害小麥的禾柄銹菌已經鑒定出300多個生理小種。
折疊編輯本段傳播規律
有些銹菌的夏孢子可借氣流遠距離傳播,這在銹病循環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銹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來源是擔孢子或夏孢子,而後以銹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長期間靠氣流傳播繼續為害。在亞熱帶和熱帶,不少銹菌不產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區,轉主寄主在病害循環中不起作用,如中國東北的阿穆耳小檗展葉期的氣候不適宜小麥稈銹病菌冬孢子的萌發,而夏孢子雖在當地不能越冬,都可由東南沿海地區借氣流長距離從南向北吹來成為初次侵染源。此外,有些銹菌侵染循環中的主要問題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麥條銹病菌不耐高溫,須在高寒地區的自生麥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麥株上越夏。
銹病防治:從花後開始,約十幾天噴一次150至200倍液高脂膜(乳劑)。
❹ 銹病有哪些防治方法
發病期噴敵銹鈉4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二硝散200倍液或25%粉銹寧7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農業防治秋末清除草本寄主的病株和病殘體,尤其對單主寄生的,不在宅旁栽培松柏,不給轉主寄生的病菌提供條件。選用抗銹病的品種。
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段栽培。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露地栽培要及時排出積水,室內經常開窗通風,降低濕度。經常檢查,發現病葉和病枝及時剪除燒毀。
在園林設計栽培時,合理配置園林植物是防止轉主寄生的銹病發生的重要措施。為了預防海棠銹病,在園林植物配置上要避免海棠和檜柏類針葉樹混栽;如因景觀需要必須一起栽植,則應考慮將檜柏類針葉樹栽在下風向,並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
清除梨園周圍5千米以內的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是防治梨銹病最徹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園時,應考慮附近有無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存在,如有,應全部清除,若數量較多,且不能清除,則不宜用做梨園。
❺ 銹病有哪些症狀
銹病是為害黃柏葉部的主要病害,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種擔子菌。據文獻報道,本病在東北一帶發病重,一般在5月中旬發生,6~7月為害嚴重,時晴時雨易於發病。
主要症狀: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綠色近圓形斑,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點,發病後期葉背成橙黃色微突起小皰斑,這就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皰斑破裂後散出橙黃色夏孢子,葉片上病斑增多以至葉片枯死。
❻ 銹病的症狀是什麼樣的
觀賞植物銹病是由銹菌目真菌寄生引起的病症。銹病比白粉病等病害的發生更為普遍而嚴重。銹病的病原菌一般導致觀賞植物發生黃色、黑色或橙色小斑,尤其多黃色孢狀斑。發生初期在葉和莖上出現淺黃色斑點,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數目增多,葉、莖表皮破裂,散發出黃色、橙色、棕黃色或粉紅色的夏孢子堆。用手捋一下病葉,手上會有一層銹色的粉狀物。感染銹病的植株生長不良,葉片和莖變成不正常的顏色,生長矮小,光合作用下降,嚴重時葉片枯萎,導致植株死亡。銹菌孢子主要藉助氣流、風雨等傳播。銹病主要發生在溫暖多濕季節,在濕度大、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晝夜溫差大、10~24℃條件下最易發生,寒冷、陰雨、日暖夜寒、潮濕天氣發生較嚴重。夏季過多施用氮肥也會加重病害的發生。日常養護不可過量施氮肥,注意保持正常的磷、鉀肥比例,提高植株抗性;栽培環境要做到通風透光;化學防治可以使用預防性殺菌劑。在發病初期,用20%的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等殺菌劑進行防治。一般7~10天一次,盡可能混合施用或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葯性。
❼ 銹病有哪些表現
銹病為害月季、玫瑰、薔薇、牡丹、菊花、金銀花、鐵線蓮等。染病部位出現明顯的橘黃色至深褐色的粉堆、皰狀物或毛狀物。如菊花葉片發病初期葉面上出現淡黃色斑點,在相應的葉背處,也產生小的變色斑,隨後產生黃褐色隆起的小皰狀物。菊花生長後期,多數在葉背部又長出深褐色或黑色橢圓形皰狀斑。發病嚴重時常造成菊花全株葉片枯死。玫瑰感病後,春末和夏季在病葉正面出現退綠的黃色小斑,葉背面散生橘黃色夏孢子堆。夏末秋初又在葉背產生黑褐色的冬孢子堆。不同類型的銹病,發病規律也不盡相同。菊花銹病夏季平均氣溫達25℃左右,相對濕度85%左右時,有利於發病和蔓延。通風透光不良,土壤黏重,排水不暢或施氮肥過多或缺肥等則發病嚴重。玫瑰銹病在四季溫暖多雨或多霧地區及年份,成為主要侵染源,因此發病較嚴重;在冬季較長而寒冷,夏季氣溫較高的地方則病害發生一般不太嚴重。
玫瑰銹病狀
❽ 怎樣防治銹病
薔薇科的蘋果、海棠、貼梗海棠、玫瑰、月季等;檜柏、松樹等;楊樹等均為感病植物。病原是擔子菌亞門的多種銹菌。植物種類不同,感病菌可能不同。
(1)症狀
葉片為主要受害部位,葉片受侵染後,葉片上下有橙黃色銹層(冬孢子堆主要分布在葉背,顏色偏黑)。嚴重時造成早落葉,果實畸形,生長勢極其衰弱。芽子、莖部也可感染。導致葉片褪綠、捲曲,早期脫落。檜、柏等受侵染後,出現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即冬孢子角(菌癭),菌癭吸水後漲發成橘黃色膠狀物,如「開花」狀。病原以菌絲體或冬孢子堆在病株上越冬。當氣溫17~22℃,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有利於發病;光照不足、土壤板結、土質貧瘠、氮肥施用過量均可促使發病。北方地區3~4月、9~10月發病嚴重。其中蘋檜銹病可侵染龍柏、刺柏、沙地柏、圓柏等。
(2)防治方法
①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②選擇好圃地,避免海棠等仁果類闊葉樹與檜、柏等針葉數混植;考慮寄主植物的方位,把針葉樹種在下風口。
③減少侵染源,休眠季節及時清除枯枝敗葉,噴灑3波美度的石硫合劑;生長季及時摘除病枝病葉。
④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濕度,控制發病條件。
⑤葯劑防治: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200~300倍敵銹鈉;每隔7~10天噴灑一次。
❾ 銹病要怎麼防治
銹病防治方法:發病期噴敵銹鈉4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二硝散200倍液或25%粉銹寧7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❿ 銹病是什麼
銹病是由4,00 0種以上真菌引致的幾千種重要經濟植物和雜草的病害。
危害植物的葉、莖和果實。銹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積集而產生不同顏色的小皰點或皰狀、杯狀、毛狀物,有的還可在枝幹上引起腫瘤、粗皮、叢枝、曲枝等症狀,或造成落葉、焦梢、生長不良等。嚴重時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而迅速枯死。
銹病分布廣且危害性大,多見於禾穀類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銹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區流行的特點,產量損失常以萬噸計。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小麥葉銹病(Puccinia 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積流行;小麥條銹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