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熙字典共收入多少漢字
《康熙字典》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共收入47043個字頭,每個字頭下列有該字的不同音切和釋義,同時,除僻字僻義外都有引錄書證。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一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該書完成後,僅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修訂過一次,由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奉旨校勘,共訂正了書中錯誤2588條。在《康熙字典》面世的近300年中,僅有日本學者渡部溫和我國著名學者王力對其發表過勘校專著,共進行了萬余條校勘。
此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修訂《康熙字典》,以王引之校訂本為底本,在渡部溫和王力兩學者的校勘基礎上,利用Unicode國際標准中的58000個字元,在字形方面首次對《康熙字典》中13000多個字頭進行了共計兩萬多項增補和修訂,並針對其原有的47043個字頭,逐字進行了異體字的字際關聯工作,使這部修訂版同時可作為異體字字典使用。《康熙字典》修訂版共收錄漢字57557個,比《漢語大字典》多收錄約3000字。此外,原書中數千個有音無義或有義無音的字,通過此次修訂校勘首次得到解釋或注音。
B. 康熙字典上有多少字
很多個,具體的我也不知道。
C. 康熙字典收錄了多少漢字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皇帝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收錄漢字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字典共載47,000餘字目,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 《康熙字典》依據明代《字匯》、《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兩書錯誤之處,《康熙字典》還做過一番「辨疑訂訛」的工夫。《康熙字典》有這樣三個優點:一、收字相當豐富,共有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華大字典》出版,達四萬八千餘字,才超過了它)。二、它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去,可以供使用者檢閱。三、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見」的古書。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內府刻本,也就是所說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兩種紙本: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康熙內府刻本多是內廷賞賜用的,裝訂非常豪華,民間很少見到。此外還有道光七年的內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現的石印本、鉛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書局增篆石印本是發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種版本。康熙四十九年,清聖祖康熙皇帝召集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位學者,開始了《康熙字典》的編撰工作,在六年的時間里,他們對傳統字書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整理,並於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編輯工作。《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經驗,全書共分為十二集,從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分別排列214個部首。總共收錄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字。內容引用了古代詩文以追溯字源,同時還註明了歷代的用法以佐證其變遷。《康熙字典》問世後,社會影響巨大。它的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它的體例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書的藍本。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D. <<康熙字典>>里所收多少個字
<<康熙字典>>共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
成書與康熙55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是我國當時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在20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字典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任有很大的作用.
E. 康熙字典多少字
康熙字典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
F. 康熙字典有多少個字
清代張玉書等人編撰的《康熙字典》共收錄47035個字。
G. 康熙字典一共有多少個字有沒有分類
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
H. 康熙字典共收錄多少個字
共收錄漢字47,035個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詔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
該書是依據明代梅膺柞的《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加以增補擴充的,並附有《補遺》、《備考》收錄冷僻和音義不全之字。書中注音釋義引文有一些錯誤,其後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徵》,改正引文錯誤共兩千五百八十八條。
I. 《康熙字典》收錄了多少字
《康熙字典》收錄47035字。
J. 康熙字典中大概包含了多少字
《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翰林院的張玉書及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匯》、《正字通》兩書而寫,是一套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詳細漢語辭典,重印至今不輟。
《康熙字典》共載47,035字目,書分為12集,以214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韻要法》和《等韻切音指南》。
《康熙字典》字頭下列有該字的不同音切和意義,除僻字僻義外都引錄書證。清代法律規定,凡讀書人策應科舉考試,書寫字體必須以《康熙字典》為標准,因此,該書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一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
《康熙字典》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好幾種影印本,中華書局過去會用同文書局的影印本為底本製成鋅版,現在利用存版重印,並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證於後,以供參考。
乾隆年間,王錫侯著《字貫》一書,第一次指出了《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然因冒犯皇帝「御定」的威嚴,落得滿門抄斬,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至道光7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證》校正了部分《康熙字典》引書方面的錯誤,當中引用書籍字勾訛誤共258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