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寨卡
擴展閱讀
買抗通脹的股票 2025-08-16 05:39:08
買股票是入股公司嗎 2025-08-16 05:33:26

寨卡

發布時間: 2022-02-23 15:03:11

⑴ 什麼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恆河猴體內被發現,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2007年以前,全球僅報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發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現寨卡病毒暴發疫情,其後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發疫情的國家及地區有增加趨勢。2015年5月,巴西報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時,歐洲、北美等地的多個國家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我國台灣也報告1例來自泰國的輸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發生時,巴西等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數顯著增加,現有證據提示,新生兒小頭畸形可能與孕婦寨卡病毒感染有關。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與小頭畸形之間的可能因果關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病原學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呈球形,直徑約為40-70nm,有包膜。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10.8Kb,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個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區流行的病毒為亞洲型。寨卡病毒與同為黃病毒屬的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及西尼羅病毒等存在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病毒可在蚊源細胞(C6/36)、哺乳動物細胞(Vero)等細胞中培養繁殖並產生病變。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詳,但黃病毒屬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熱,60℃30分鍾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滅活。

⑵ 寨卡病毒病的病因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亞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亞病毒疫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亞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⑶ 如果感染了寨卡病毒會終身攜帶嗎

寨卡病毒其中一個危害就是寨卡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引起發燒和頭痛。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並且持續時間大概是數日到一周,那麼感染寨卡病毒會死人嗎?寨卡病毒對普通人群威脅不大,但對孕婦威脅極大,被認為是導致近期新生兒小頭症激增的主要誘因,如果孕婦感染這種病毒會干擾胎兒神經發育系統,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症甚至死亡,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所以,孕媽媽們應該引起重視,下面具體的了解一下寨卡病毒會終身攜帶嗎?

寨卡病毒不會終身攜帶的,一般是兩周左右最長不超過兩個月,是可以治癒,平時注意蚊蟲叮咬就行,另外注意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

寨卡病毒的危害:

1、引起發燒、頭痛:

寨卡病毒其中一個危害就是寨卡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引起發燒和頭痛。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並且持續時間大概是數日到一周。

2、導致結膜炎:

結膜炎及我們常說的紅眼病,寨卡病毒感染的人,可能會出現結膜炎即紅眼病,引起眼睛疾病。是病毒擴散到眼球導致的。這種情況,需要及時住院治療。

3、引起腱鞘囊腫:

寨卡病毒是有潛伏期的,現在還不明確寨卡病毒的潛伏期是多久,可能是數天。其中腱鞘囊腫是寨卡病毒感染的另一個危害。腱鞘囊腫是指發生於關節部腱鞘內的囊性腫物。囊內含有無色透明或橙色、淡黃色的濃稠黏液,囊壁為緻密硬韌的纖維結締組織,囊腫以單房性為多見。多發於腕背和足背部。發病部位可見一圓形腫塊,有輕微酸痛感,嚴重時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礙。

4、出現皮疹:

寨卡病毒最明顯的危害應該是皮疹了,即感染了寨卡病毒的患者皮膚上會出現紅疙瘩,從被蚊蟲叮咬的部位往外擴散。患者應該引起警惕。

寨卡病毒感染者還可能出現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的情況。病症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⑷ 寨卡病毒 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病毒

以下內容引自Wikipedia:

寨卡病毒(英語:Zika virus, ZIKV,馬新譯作茲卡病毒,香港譯作寨卡病毒,台灣譯作茲卡病毒),是黃病毒科中之黃病毒屬,經由埃及斑蚊傳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寨卡病毒感染症(亦稱寨卡熱)[1]。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寨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因而得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新生兒小頭畸形被懷疑與寨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都提出緊急因應措施[2]。

概述:

寨卡病毒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系。它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由休息與症狀治療,目前還無法通過葯物或疫苗來預防。寨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包括格林-巴利綜合征亦可能有所關聯。

在2016年1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也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而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牙買加建議女性推遲懷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風險。

寨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體,就像是與它有親屬關系的其他病毒,並且具有不分段,單股正鏈RNA基因組。這是與斯龐德溫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斯龐德溫尼病毒病毒進化枝兩種病毒之一。

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從被放置在一個籠子中的獼猴分離出,地點在烏干達,維多利亞湖附近的茲卡森林[3]。隨後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點,從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離出來。在1952年當猴子出現發燒症狀,研究人員從它的血清中分離出傳播病原體,這是第一次描述為寨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從奈及利亞人分離出來。從1951年到1981年人類感染的證據是從其他非洲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埃及,加彭,獅子山,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以及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有報導。

寨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亞洲裔兩個譜系。演化學研究顯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與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菌株密切相關。寨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經公布。從最近序列調查初步結果,在公共領域發現了一個在非結構蛋白1密碼子可能的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在人體中病毒復制的速度。

感染症狀: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並不為人所知,但可能為幾天。其病症與登革熱等其它蟲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眼窩痛以及頭痛。這些症狀往往較輕,持續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發生了首起寨卡病毒病疫情,當時還同時出現了登革熱疫情,國家衛生當局在此期間報告稱,格林-巴利綜合征出現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綜合征是身體免疫系統侵襲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的病情。它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並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該綜合征。主要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響,則可發生嚴重並發症,需要住院治療。受格林-巴利綜合征影響的大多數人會痊癒,有些人可能會繼續感到身體無力等[4]。

2015年在巴西出現的疫情中,當地衛生當局發現在普通民眾中間發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東北部出生並患有小頭症的嬰兒數量出現增多情況。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的機構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3]。

傳播方式:

主要是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後,經過約3-12天的潛伏期後,約五分之一感染者會發病出現症狀。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時如再被病媒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埃及斑蚊體內增殖,約10天左右[5],病毒進入埃及斑蚊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埃及斑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這個健康的人就會感染寨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6]、垂直傳染(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染給胎兒)[7][8][3]而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不過仍需更多研究以確認性傳播是否為茲卡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在2016年1月25號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Laura Rodrigues教授於2016年1月25號強調發展寨卡病毒疫苗的重要性,應該如同德國麻疹疫苗一樣給予有生育計劃的女性接種以防止懷孕時受到病毒感染而導致畸胎。在疫苗出現前,對於想要懷孕或已經懷孕的女性而言應該小心被蚊蟲叮咬以及避免前往高風險的疫區[3]。

⑸ 寨卡病毒通過哪些途徑傳播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媒(伊蚊)傳播,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後被感染,通過再次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除了伊蚊傳播,寨卡病毒也可經其它方式傳播,但都比較少見,如通過性接觸和血液傳播,也曾有報道證實寨卡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嬰兒。

圖:37℃情況下,電鏡中觀察到ZIKV的形態(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如上圖,在37攝氏度情況下,寨卡病毒呈球形,直徑40-70 nm,有囊膜,其囊膜包裹著由一條正鏈RNA構成的基因組,其大小約10.8 Kb。

寨卡病毒還有幾位近親,如登革病毒、黃熱病毒以及西尼羅河病毒,他們都屬於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⑹ 感染了寨卡病毒會有什麼反應

寨卡病毒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後,大約3到7天後發病。絕大多數人症狀很輕,出現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等症狀,持續2到7天後自愈。近期有研究表明,該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少數人出現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孕婦感染後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小頭畸形。

⑺ 寨卡(Zika) 病毒是怎麼回事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臨床特徵主要為發熱、皮疹、結膜炎或關節痛,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寨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發現,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輸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區存在發生本地傳播的風險。
簡單來說,此病對孕婦肚中的胎兒有較大危害

⑻ 寨卡病毒是什麼

一.寨卡病毒從哪兒來?

寨卡病毒於1947年從非洲烏干達猴子血液里首先發現。1948年從該地區伊蚊身上分離出該病毒。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發現人感染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只發現14例寨卡病毒感染的散發病例。2007年曾在太平洋島國暴發流行185例,此後發病地區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目前主要流行地區是美洲的24個國家和地區,非洲的維德角,以及大洋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發現了少量的輸入病例。目前台灣也發現了一例病人。

二.寨卡病毒如何傳染?

主要是通過伊蚊的叮咬而傳播。根據目前報告,該病也有可能通過輸血和性接觸傳播。通過母嬰傳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國伊蚊分布較廣,尤其是南方氣候溫暖潮濕地區,都是可能流行的高危地區。

三.寨卡病毒有什麼危害?

大約80%的人感染以後沒有症狀,約20%的人會發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症狀,大約一周以內就可以自愈。

很少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少數人可能出現神經系統或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孕婦感染後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四.我們需要緊張嗎?

從國家疾病防控的角度,要重視。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完全沒有緊張的必要。

首先,這個病毒在國內還沒有發現,沒有傳染源。

其次,現在正值冬季,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不是伊蚊大量繁殖的季節,沒有傳播途徑。

最後,即使萬一感染了,症狀也多半不嚴重,一周左右就好了,和普通感冒沒有太大區別。

五.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有來自有來自流行病地區的患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孕婦以及計劃懷孕的女性應該謹慎前往病毒流行的國家和地區。

在病毒流行地區生活應該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蚊蟲叮咬。

近年來似乎隔三差五地就會出現一些原來沒有聽說過的病毒流行,不是因為現在的病毒越來越厲害了,而是因為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預防和監控網路越來越健全,信息傳遞效率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重視,但完全不需要緊張。

我們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手段進行預警,把相關知識普及,才能把防控措施做在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侵害。

⑼ 焦點科普:冷門病毒「寨卡」為何襲擾南美

70多年前,人類發現「寨卡」病毒,但直到2007年,世界上才首次出現寨卡引發的小規模疫情。近期,這一貌似「冷門」的病毒襲擾巴西並蔓延至南美多國。
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巴西新生兒小頭症疑似病例將近4000例,而巴西往年平均每年新生兒小頭症的患者數量只有163人。寨卡病毒被懷疑是罪魁禍首。
哥倫比亞、厄瓜多、薩爾瓦多、牙買加等國衛生部門建議婦女推遲懷孕。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旅行警告,建議孕婦暫時避免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區旅行。
【病毒從哪來?】
1947年,人類在烏干達一隻獼猴體內發現寨卡病毒。次年,科學家在非洲伊蚊體內再次發現這一病毒。這種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到人類體內,和同樣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登革熱以及基孔肯亞熱有諸多相似之處。這三種病毒主要發源於西非、中非以及東南亞地區,並在全球大部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出現。
2007年,位於西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島首次暴發寨卡疫情,75%的居民被感染。而此前,全球只有極少數人類感染寨卡病毒的報告。2013年,法屬波利尼西亞再次暴發寨卡疫情,同時出現登革熱和基孔肯亞熱。
這一病毒是如何來到南美洲的呢?
基因分析發現,巴西出現的寨卡病毒與在南太平洋國家傳播的寨卡病毒最相似。
巴西2014年舉辦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後,一直對新病毒保持戒備。由於沒有來自寨卡病毒流行的太平洋島國球隊參加世界盃,因此排除病毒在此時傳入的可能。
也有推測認為,病毒可能是在2014年8月里約熱內盧舉辦國際皮劃艇賽事時傳入,當時有許多來自太平洋群島國家的選手參加比賽。
另一種可能是病毒從智利經由陸路傳入巴西。一名從智利復活節島回國的遊客被確診感染寨卡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說,由於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遍布幾乎每一個美洲國家,因此疫情或將繼續蔓延。
【危害有多大?】
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並不知道自己感染了病毒。研究發現,80%的感染者並無任何症狀,只有小部分人會出現持續一周左右的發熱、皮疹、紅眼、頭疼、關節和肌肉疼痛。尚未有感染者死亡的報告。
寨卡病毒雖然相對「溫和」,但有證據顯示,它同可能危及生命的神經疾病「古蘭-巴雷綜合征」相關。
2015年初,巴西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後,古蘭-巴雷綜合征病例也呈現出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巴西新生兒小頭症病例激增。
盡管尚未有明確證據證明寨卡病毒導致新生兒小頭症,但在母親的羊水以及新生兒的大腦組織中均發現了此種病毒。
寨卡如何影響大腦目前還不得而知。上世紀70年代,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病毒能夠在小老鼠的神經細胞進行復制並將其摧毀。而近期的基因分析顯示,寨卡病毒或正在發生突變。這恰恰可以解釋它在致病性和影響蚊蟲或其他宿主的能力方面出現的變化。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