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吉田茂
擴展閱讀
天天基金怎樣開股票賬戶 2025-08-17 01:30:41
股票開盤掛價格多少 2025-08-17 01:27:16

吉田茂

發布時間: 2022-02-24 05:22:53

㈠ 吉田茂的外交生涯

1912年8月,吉田茂再次到中國任職,擔任日本駐安東(今丹東)領事。1916年2月,改任外務省文書課長。1918年2月,吉田茂第三次到中國,任駐濟南領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召開巴黎和會。吉田茂被任命為日本和會代表團的隨員,擔任全權委員牧野伸顯的秘書。在這次分贓會議上,西方列強縱容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態度,使他更加認為日本只有與英美加強聯系乃至結盟,才能獲得在中國的非法權益。
1922年3月,吉田茂任日本駐天津總領事。當時,中國國內正處在軍閥混戰之中,列強爭相扶植傀儡。吉田也加緊在中國物色日本的代理人,他主張扶植皖系軍閥段祺瑞統治中國,要求日本政府向段祺瑞提供1000萬美元的援助。 1925年10月,吉田茂擔任駐沈陽總領事。他在沈陽的三年多時間里,幹了許多干涉中國內政的勾當。例如,1925年11月,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策動原奉軍郭松齡部倒戈,並電斥張作霖為賣國賊。為了保護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吉田在事件發生後的37天里,連續向外務省拍發了50封電報,急迫要求日本政府同意關東軍出兵干涉。1925年日本政府採納吉田茂的建議,出兵干涉,致使郭松齡部於當月23日在巨流河戰斗中敗北,郭本人被梟首暴屍。
1927年4月,田中義一上台,鼓吹對滿蒙的積極政策,即加強對中國,首先是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擴張侵略,6月至8月,田中內閣先後在東京和大連召開兩次東方會議。吉田茂以駐沈陽總領事的身份出席了會議,參與擬訂侵華政策。他力主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要求立即向滿洲派兵,得到田中義一和外務次官森恪的賞識。後來,吉田因與軍部勢力爭權被解職。回國後,他草擬了一份5,000字的《對滿政策私見》。文中說:「當前的政策,應一有機會就斷然向天津、山海關、洮南、吉林、臨江、間島各地增兵或派兵」,由日本「指導改善東三省政治,猶如英國之於埃及」。氣焰十分囂張。 1928年3月——4月間,原外務次官出任駐美大使,造成這一職位空缺。吉田茂經森恪引見田中首相,要求擔任外務次官,得到批准。 1931年9月,日本軍閥精心策劃了九一八事變。國際聯盟理事會派遣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當時,任駐義大利大使的吉田茂參加了國際聯盟理事會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會議。會間,由於吉田茂知道歐美列強有犧牲中國、姑息日本侵略的可能性,便多次致電外務省,建議政府加緊同英美協調,促使國聯同意日本對滿洲實行所謂委任統治。但這時日本政府已為軍閥勢力所控制,吉田的用心未被理解。這件事情使吉田成為日本政界中「親英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吉田的這種政治傾向招致了軍閥法西斯勢力的反對,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廣田弘毅組閣,曾內定吉田茂擔任外相。軍部堅決不同意。吉田只好屈就駐英大使。1936年9月,日本政府決定同希特勒德國締結「日德防共協定」時,事先曾徵求各駐外使節的意見。吉田茂表示反對締約。認為這一協定「顯然是要和德意聯合起來對抗英法,並進而對抗美國」,「今後的趨勢對我國的前途說來,的確值得憂慮」。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同英美帝國主義矛盾的日益激化,1938年,吉田被軍部法西斯視為「具有反軍思想」,而被免職賦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30日,以麥克阿瑟為司令的美軍佔領日本。美國政府宣稱:佔領日本的「終極目的」是「保證使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不再成為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美軍的佔領使隱居六年多的吉田茂得到了重返政界的機遇。
9月17日,吉田茂出任東久邇稔彥內閣的外相。10月,幣原喜重郎組閣,吉田留任外相。當時,日本人民的民主運動高漲,強烈要求廢除代表戰前天皇制軍國主義的《明治憲法》。美國佔領軍為了制服日本法西斯,也指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幣原內閣企圖維護天皇制,極力拖延,直至1946年初才提出了修改憲法草案(即「松本方案」),對明治憲法只作了些詞句調整,毫未觸及實質。佔領軍對此不滿,單獨擬制了一份所謂「麥克阿瑟方案」。它規定,天皇今後只處於象徵性地位,無權干預國政;日本永遠放棄戰爭和武裝力量;清除日本的封建殘余勢力。吉田茂對此方案也感到惱火,說一旦實施,猶如發生「革命」。

㈡ 《建黨偉業》中代表日本參加巴黎和會的是 吉田茂(字幕顯示),而在《我的1919》中卻是牧野伸顯,哪個對

恩,同問!!
我把兩部電影都下下來,反復看了之後,可以肯定地說,這個片段沒有重拍,用的就是「我的1919」,只是將發言順序顛倒了進行了處理,1919中是日方代表先發言,顧維鈞在其後,建黨中倒了過來。
既然沒有重拍,為什麼名字不同,究竟誰對?與樓主同問!
PS:剛剛在網路上面搜到的網頁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4024453
指出「牧野伸顯歷任文相、外相和內閣大臣,並作為日本全權代表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巴黎和會』。吉田茂以全權隨員身份隨行。」
看來應該是1919是對的,吉田茂只是個隨員而已,應該不到發言的地位。

㈢ 吉田茂的評價

日本的首相吉田茂,他下台的時候,他也給日本人培植了四十個到五十個政治上的接班人,政治上的人才。

㈣ 吉田茂的介紹

吉田茂(日文よしだ しげる英文Shigeru Yoshida 1878-1967)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54)。生於動盪無常的明治前期,死於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的前夜。其前半生為外交家,以親英美而干涉中國內政而聞名。後半生,以堅毅而充滿智慧的表現就任五次首相,長達7年之久,任期間進行農地改革,制定《日本國憲法》根據道奇路線調整經濟,建立警察預備隊 ,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同時配合朝鮮戰爭,制定《破壞活動防止法》,鎮壓日本共產黨 。與蔣介石集團簽訂《日台條約》。是日本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巨人之一。

㈤ 吉田茂主義

吉田茂出生於一個武士之家,曾在日本外交界就職多年,歷次被派往中國、英國等地,政治經驗極為豐富。他在戰後的危難時刻出任首相,所推行的「教育興國」,「拒絕重整軍備,全力投入經濟建設」等政策對日本的重新崛起具有深遠的影響。吉田茂以堅毅而充滿智慧的表現,就任首相任期長達7年之久,是日本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巨人之一。
自己網路好了 用一個我國的政治術語來說 吉田茂主義
就是修生養息政策

㈥ 為什麼說吉田茂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與中華民族為敵

吉田茂當上了日本戰後第一任首相,由於和麥克阿瑟合作「重建日本」而倍受美國人喜愛,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還專門開出一章描寫吉田茂和麥克阿瑟的合作。吉田茂還是戰後第一個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為後來者開了一個惡劣的先河。這個吉田茂甚至還是「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創始人。可以說,吉田茂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與中華民族為敵。

㈦ 吉田茂的顯赫身世

1878年9月22日,吉田茂生於東京都澀谷區神山町,生父名竹內綱。吉田茂出生九天就過繼給橫濱富商吉田健三郎當養子,取名吉田茂。吉田健三郎青年時曾游學歐美,後在橫濱英國怡和洋行任職。養母名士子,出身於書香世家,有較高的漢學修養。吉田茂四歲上學,十一歲入耕余義塾就讀,主要學習漢學,中國及西歐諸國歷史,同時學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1889年養父健三郎去世,給吉田留下了50萬日元的巨額財產。1899年10月,吉田進入培養皇室與貴族子弟的學習院學習。1904年9月,學習院停辦大學科。吉田轉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並於1906年從政治系畢業,時年28歲。 大學畢業後,吉田茂參加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合格,被任命為日本駐奉天(沈陽)總領事的見習領事官。
1908年,吉田茂與日本政界巨頭牧野伸顯的長女雪子結婚。牧野是日本「維新三傑」之一大久保利通的次子,歷任外務大臣,內大臣、樞密顧問官等要職,是天皇的重臣,也是二戰前日本政界「親英美」派首領。牧野對吉田茂日後的政治傾向有決定性的影響。

㈧ (1876-1976年)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巨人,他為什麼重經濟輕軍備

軍事被條約限制,沒多大發展空間,還不如發展經濟,育軍於民

㈨ 吉田茂的晚年生活

吉田茂下野後,仍擔任過一段時期的眾議院議員。1957年2月充當自民黨顧問,皇學館大學總長。1963年眾議院選舉前夕聲明不參加競選。盡力為兩位得意門生池田勇人以及佐藤榮作奔走。池田勇人當上首相後患癌,他去勸池田讓位給佐藤。
吉田茂自1956年起曾多次出國,訪問了美國、聯邦德國、英國和中國台灣省。與約翰·肯尼迪、康拉德·阿登納、哈羅德·麥克米倫、蔣介石等人舉行過會談。吉田茂晚年的主要活動是從事著述。主要著作有:《十年回憶》、《世界的日本》、《激盪的百年史》等。
吉田在他寫的書中說道:「日本人是富於冒險精神的國民,他們的眼界決不僅僅限於日本這個范圍。」這表明:吉田茂作為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執政期間雖然始終把密切日美關系作為政策基礎,但並不是要永遠作美國的附庸,甘當「二等國家」(麥克阿瑟語),而是要通過這一政策,使日本的壟斷資本得到發展,最終取得世界大國的地位。吉田茂在任期間,在對華關繫上一直堅持敵對立場,但他也明白中國必將重返國際社會,所以他在1954年出訪歐洲時,也曾主張英法兩國主動同中國進行經濟交流。 1967年10月20日,吉田茂因心肌梗塞死去,終年89歲。獲得戰後首次國葬。他在戰後的危難時刻出任首相,所推行的「教育興國」,「拒絕重整軍備,全力投入經濟建設」等政策對日本的重新崛起具有深遠的影響。

㈩ 吉田茂的暗殺事件

美國中情局的解密文件顯示,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原日軍參謀總部作戰科科長服部卓四郎為首的數名原軍方幹部曾於1952年7月策劃對當時親美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實施暗殺。他們想建立一個由鳩山一郎領導的右翼政府以重新武裝日本,但是政變計劃最後以流產告終。
中情局早在2005年已解密這些文件,但美國國家國家檔案館2008年1月才正式對外公開。文件顯示,政變的主謀是戰時首相東條英機的私人秘書,原日軍參謀總部作戰科科長服部卓四郎。當時此人已獲得多達50萬人的支持。
據落款日期為1952年10月31日的一份文件顯示,與服部卓四郎關系甚密的原陸軍參謀辻政信認為,獲取美國的幫助是使日本重整軍備的最佳途徑,服部本人也支持此項提案。同時二人的意見也得到了右翼人物兒玉譽士夫的支持,此二人對依靠美軍的保護而無意重整軍備的首相吉田心懷強烈不滿。
服部卓四郎的政變集團曾為當時美國佔領當局的「G-2」情報機構工作。在當時的美國佔領軍當局中,這是一個反對共產主義的情報機構。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和美國情報機構不僅聯手對日本共產黨進行監視,而且向蘇聯和朝鮮派遣間諜,他們甚至還招募日籍人士阻撓中國大陸解放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