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銅礦怎麼樣
這塊銅礦石,可以看出是老礦,彩藍和彩金都有,應該是比較不錯的銅礦石,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⑵ 銅礦是如何形成
銅礦石一般是由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體
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銅的工業礦物有:自然銅﹑黃銅礦﹑輝銅礦﹑黝銅礦﹑藍銅礦﹑孔雀石等。已發現的含銅礦物有280多種,主要的只有16種。中國開採的主要是黃銅礦(銅與硫、鐵的化合物),其次是輝銅礦和斑銅礦。
(2)銅礦擴展閱讀:
銅礦床種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海相火山岩黃鐵礦型銅礦床:產於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岩和細碧岩中。呈透鏡狀﹑似層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大於 1%。如中國甘肅白銀廠﹑青海紅溝等礦床。
2、超基性岩中的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床:產於下古生代純橄岩﹑輝橄岩﹑橄輝岩岩體的中﹑下部。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鎳黃鐵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小於 1%。如中國甘肅金川﹑新疆喀拉通克等礦。
3、變質岩層狀銅礦床:產於中元古代白雲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沿層產出。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斑銅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大於1%。如雲南東川湯丹﹑山西中條山胡家峪等礦。
4、夕卡岩型銅礦床:產於中酸性侵入岩體和碳酸鹽岩的接觸帶內外。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扁豆狀為主。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銅品位一般大於1%。如安徽銅官山﹑江西城門山等礦。
5、斑岩銅礦床:產於中生代﹑新生代花崗閃長斑岩﹑二長斑岩﹑閃長斑岩等及其圍岩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黃銅礦為主。銅品位一般小於 1%。礦床常為大﹑中型。如江西銅廠﹑黑龍江多寶山﹑西藏玉龍、驅龍等礦。
6、砂岩型銅礦床:產於中生代陸相砂岩與砂頁岩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以輝銅礦為主﹐其次為斑銅礦﹑黃銅礦等。銅品位多大於1%。如雲南郝家河﹑四川大銅廠等礦。
⑶ 銅礦的基本概述
銅礦石一般是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集合體,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自然銅礦物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黃銅礦呈亮黃色,斑銅礦呈暗銅紅色,氧化後變為藍紫斑狀;輝銅礦(硫化二銅)鉛灰色;銅藍(硫化銅)靛藍色;黝銅礦是鋼灰色;藍銅礦(古稱曾青或石青)呈鮮艷的藍色。在古代文獻中,青色即指深藍色。 全世界探明的銅礦儲量約6億多噸,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約佔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我國有不少著名的銅礦,如江西德興、安徽銅陵地區、山西中條山、甘肅白銀廠、雲南東川、黑龍江多寶山、西藏江達縣玉龍、墨竹工卡縣驅龍等。在金屬王國里,銅的導電性僅次於銀。銅礦比銀礦多且價格便宜。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銅用於電力和電訊工業。
⑷ 銅礦是什麼形狀
銅礦指可以利用的含銅的自然礦物集合體的總稱,銅礦石一般是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體,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銅的工業礦物有:自然銅﹑黃銅礦﹑輝銅礦﹑黝銅礦﹑藍銅礦﹑孔雀石等。已發現的含銅礦物有280多種,主要的只有16種。中國開採的主要是黃銅礦(銅與硫、鐵的化合物),其次是輝銅礦和斑銅礦。形狀則是不規則形狀
⑸ 我國的六大銅礦是
我國的六大銅礦:
1、多龍礦區
多龍銅礦是《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的全國28個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之一。截至2016年底,多龍礦區已經探明的銅達到2000萬噸,按照我國大型銅礦的規模要求,相當於找到了40個大型銅礦。
2、驅龍銅礦
西藏自治區中部的驅龍成礦區平均海拔4000m以上,驅龍斑岩銅鉬礦床位於西藏岡底斯斑岩銅礦帶東部,該銅礦帶是中國近年發現的一條重要銅礦帶,是該銅礦帶最為重要的超大型礦床,其銅資源儲量已達711 Mt(Cu平均品位為0.5%),為目前中國最大的斑岩銅鉬礦床。
3、玉龍銅礦
玉龍斑岩銅鉬礦帶被發現於上世紀 60 年代,作為我國遠景最大的斑岩銅鉬礦帶之一,除玉龍銅礦床以外,其周邊尚存在一批儲量在百萬噸級大中型銅礦床如馬拉松多、多霞松多、扎那尕和莽總等。
礦帶內探明 Cu 資源金屬量 950 萬噸左右,Mo 資源金屬量 40 余萬噸,伴生元素主要有Ag、Au、S、Fe、Pb、Zn、Co、W、Bi 等。此外除上述金屬礦產外在妥壩和奪蓋拉有規模較小的煤層產出,在第三系貢覺紅層中有鹽礦產出。
4、甲瑪礦區
甲瑪礦區位於距拉薩市65公里的墨竹工卡縣甲瑪鄉和斯布鄉。甲瑪礦區資源量:外圍和深部的當量銅(EQCu)資源量突破1500萬噸。目前產能為6000噸/日。
5、普朗銅礦
普朗銅礦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東北部,屬多金屬超大型礦山,是目前亞洲已發現的最大斑岩銅礦山。普朗銅礦是全國47個整裝勘查區之一。目前,普朗銅礦已探獲銅金屬量為480萬噸、黃金145噸、白銀2754噸、鉬19萬噸。
6、烏奴格魯山銅礦
烏奴格吐山銅礦床位於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北東方位,滿洲里市以南約22km處,是我國80年代以來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發現的一個大型斑岩型銅礦床。累計探明儲量:銅126.8萬t,銅平均品位0.46%,鉬25.8萬t,鉬平均品位0.055%,並探獲可觀的伴生錸、銀、金等礦產儲量。
(5)銅礦擴展閱讀
銅礦種類:
1、斑岩型銅礦
斑岩型銅礦(斑銅礦)探明儲量居首位,約佔全國總儲量的41%,近年來探明儲量仍有增長。主要集中於3個成礦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包括我國滇藏地區)、中亞-蒙古成礦帶(包括我國新疆、甘肅、黑龍江)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包括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2、矽卡岩型銅礦
矽卡岩型銅礦亦是主要類型,其探明儲量約占我國總儲量的27%,尤其是岡底斯矽卡岩型銅礦資源量迅速增加。典型的矽卡岩型銅礦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礦岩體以燕山期的花崗閃長岩為主,圍岩以古生代以來的碳酸鹽岩地層為主。品位較高,規模不等,常形成大的富銅礦床。
3、層狀型銅礦
層狀型銅礦,包括變質岩中層狀銅礦和含銅砂頁岩型銅礦,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1%。變質岩層狀銅礦往往由早期的海相沉積岩經變質形成,其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古生代最為重要,集中於康滇、狼山和中條山地區。
4、火山沉積型銅礦
火山沉積型銅礦佔全國總儲量的5.5%,海相火山岩型銅礦資源較陸相火山岩型多。礦體多產於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地層的接觸部位,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層的頂部及其附近,以及上覆沉積岩層的界面上。礦體呈層狀、透鏡狀,往往成群出現。
⑹ 銅礦的介紹
銅礦指可以利用的含銅的自然礦物集合體的總稱,銅礦石一般是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體,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銅的工業礦物有:自然銅﹑黃銅礦﹑輝銅礦﹑黝銅礦﹑藍銅礦﹑孔雀石等。已發現的含銅礦物有280多種,主要的只有16種。中國開採的主要是黃銅礦(銅與硫、鐵的化合物),其次是輝銅礦和斑銅礦。
⑺ 奧由特銅礦
奧由特銅礦位於東烏珠穆沁旗西偏北約75km處,屬東烏珠穆沁旗東方紅蘇木管轄,北距中蒙邊境僅10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6°02ཧ″~116°05″,北緯45°34ཏ″~45°37ས″,野外踏勘時為一北京某私營公司開采。奧由特銅礦位於東烏旗多金屬成礦帶內,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南蒙古板塊南部的中晚古生代島弧帶上,早中生代受區域擠壓作用影響有拉張背景下的中酸性岩漿活動,並有燕山期中酸性岩漿活動疊加。
(一)礦區地質
1.地層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中石炭統寶力格廟組,第四系分布較廣。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主要分布於礦區外圍,主要岩性為變質砂岩,局部夾凝灰質砂岩、碳質板岩。其北部被燕山早期花崗岩侵入,南部被上侏羅統查干諾爾組及第四系覆蓋。中石炭統寶力格廟組火山岩分布於礦區中部、南部,與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其主要岩性為流紋岩、流紋質火山碎屑岩、流紋質凝灰岩、安山岩等。該組地層是礦區的主要賦礦地層。一般情況下,流紋岩和流紋斑岩在空間上密切伴生,該套地區是礦區礦體的主要容礦圍岩。關於這套火山岩的時代,前人研究有不同意見,並根據區域火山岩對比,將其定為上侏羅統查干諾爾組。聶鳳軍等(2007)獲得流紋岩為容礦圍岩的銅礦體絹雲母Ar-Ar年齡為287Ma,且認為其空間分布特點與中石炭統相對應,因而將其確定為中石炭統。第四系為一套砂礫石、砂土層(圖3-24)。
圖3-24 奧由特銅礦區地質簡圖(據聶鳳軍等,2007)
2.構造
奧由特銅礦位於東烏旗復背斜帶中綏中查干復背斜中的奧由特烏拉背斜南東翼。該背斜軸向NE60°,軸面近於直立,北西翼被燕山早期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侵入,南東翼北寶力格廟組火山岩覆蓋。
區內斷裂構造及其發育,以近NW和NE向為主,還存在一近SN向張扭性斷裂存在。NE向斷裂處於區內中部流紋岩及北西側火山碎屑岩中,其長度約在2km左右,寬約700m,該斷裂是區內火山岩漿噴發的主要通道,控制著奧由特銅礦的分布,即銅礦化多賦存於由其派生的次一級NW向張扭性裂隙中。
3.岩漿岩
區內除上侏羅統查干諾爾組酸性火山岩外,還有燕山早期岩漿侵入活動,岩性有中粗粒鉀長花崗岩、中細粒似斑狀花崗岩、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細粒花崗岩及花崗閃長岩。北部、東部侵入上泥盆統安格爾音烏拉組變質砂岩中,南部為第四系覆蓋。據野外觀察,與成礦有關的岩漿活動具有明顯的基性岩漿和中酸性岩漿發生混合的混漿特徵。此外也常見早期中酸性火山岩被後期基性岩漿爆破而呈角礫並被後者膠結的角礫岩(圖3-25)。
圖3-25 奧由特銅區岩漿角礫岩(右)和岩漿岩的混漿特徵(左)
區內脈岩十分發育,種類繁多,主要有花崗岩脈、花崗斑岩脈、石英斑岩脈、閃長岩脈等。均分布於燕山早期花崗岩體內及其周圍,多呈NW向,少數NE向。
4.遙感影像特徵
從中蒙邊境地區奧由特一帶的ETM遙感影像和中國一側的簡略解譯圖像(圖3-26)可以看出,本區遙感圖像色彩鮮明,對比性較好,不同類型地質體在圖像上有較好的反映。岩石出露區發育有不同類型的良好紋理,而第四系覆蓋區則相對平滑。解譯表明,NE或近EW向構造為本區的主體構造,與少數NW向構造線一起構成了區域構造格架。其中隆起區和盆地區的分界線(山前斷裂)應是區域性深大斷裂構造的一部分。環形構造在本區也較發育。它們似乎是一些岩漿岩體、次火山山體或特殊性質火山岩的遙感特徵,其中有些可能處於比較淺的隱伏狀態。奧由特銅礦即位於其中一處呈黃白色調異常的環形構造區內,暗示有火山機構與此相關。向NE方向還有兩處這樣的異常,其對應的岩體有一定的覆蓋。西部的一些環形構造從色調上反映為從淡紫綠色(略帶黃白)漸變過渡為粉紫色色調,其中位於中蒙邊境附近的綏中查干銅多金屬礦化點正處於這樣的環形構造中,並受近EW向構造控制。同區域化探成果的對應表明,在這些環形構造所表徵的色調區,多有銅或其他金屬的化探異常存在,是本區找礦的重要標志之一。
圖3-26 奧由特礦區區域遙感圖像及解譯簡圖
(二)礦床地質
1.礦體特徵
到目前為止,奧由特礦區內共發現不同規模和形態的銅礦化脈體36條,可以分為南北兩個地段,北部屬奧由特烏拉地段,南部屬奧由特地段。
在南部奧由特地段,地表淺部(淋失帶)礦化現象大多在中生代流紋質碎屑岩中,少數在流紋岩中,礦化基本與褐鐵礦化范圍相符(即有淋失空洞的部位,銅的含量也較高)。地表氧化礦,因風化淋失,加之古代的開采(見有古代開採的舊礦坑多處),殘留不多。後來通過淺井揭露在深15m左右發現有較好的氧化礦體共20多條,呈條帶狀,一般長60~120m,寬1~3m,最寬達12m,並多呈NW向分布。傾向NE,傾角60°~70°。銅最高含量為11.77%,最低為1.0%,大部為1%~3%。
鑽探資料顯示礦化垂直分帶現象明顯,地表至下15m為地表氧化淋失帶;15~30m為氧化富集帶;30~50m為淋失帶;50~55m為次生硫化富集帶;50m以下為原生帶。
在北部奧由特烏拉地段,礦化現象見於石英斑岩兩側(褐鐵礦化的原生硫化礦物)及三角點以東一帶。地表觀察皆為淋失的原生硫化物殘留空洞,偶爾可見有孔雀石。在三角點以東一帶的酸性碎屑岩中,鑽探資料顯示,在31m厚的淋失帶之下為次生富集帶,其中發現有礦體,厚5m左右,但長寬規模不清,礦體中見有孔雀石及鉛、鋅小細脈。一般銅平均含量在0.56%左右,最高為0.78%,最低為0.25%,鉛、鋅一般含量為0.2%~0.4%,最高可達0.85%。次生富集帶之下為原生帶,有銅,但品位相對較低。
2.礦石類型及特徵
除X號礦脈由深部原生硫化物和淺部氧化物型礦石組成外,其他礦脈均由氮源化物型礦石組成。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可將其劃分為細網脈型和浸染型兩種類型。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粒狀、交代殘余、包含、膠狀和同心環帶狀;構造主要有細脈狀、浸染狀、斑雜狀、蜂窩狀和角礫狀等。地表氧化型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藍銅礦、孔雀石、銅藍、褐鐵礦、輝銅礦、赤銅礦和黃鉀鐵礬等;原生硫化物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脈石礦物主要包括石英、長石、電氣石、綠泥石、絹雲母和方解石等。
3.圍岩蝕變
礦區圍岩蝕變比較發育,主要有電氣石化、綠泥石化、硅化、褐鐵礦化等。
(1)電氣石化:在礦區南部奧由特地段,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凝灰岩中較為顯著。在北部奧由特烏拉地段,可見電氣石化閃長岩,使岩石呈藍色或灰藍色,電氣石呈長柱狀,多沿節理或裂隙分布。伴隨電氣石化,褐鐵礦化亦較顯著。
(2)綠泥石化:主要分布在南部奧由特地段,在酸性火山岩中較多,流紋岩中較少,多與絹雲母化伴生。在北部奧由特烏拉地段的閃長岩中也有分布。
(3)硅化:分布較普遍,對岩性選擇性不強。在北部奧由特烏拉地段,局部蝕變較重者使其砂岩變為次生石英岩;南部奧由特地段電氣石化重者硅化亦較重。
(4)褐鐵礦化:在南部奧由特地段火山碎屑岩及凝灰岩中較發育,在北部奧由特烏拉地段的石英斑岩脈兩側往往也有出現。
奧由特銅礦床的圍岩蝕變具有從礦化區中心向外依次為硅化、電氣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和高嶺石化的分帶特徵。硅化和電氣石化主要指石英和電氣石細脈或線脈和不規則團塊交代各類火山岩,特別是熔結凝灰岩和火山角礫岩。並且為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帶所環繞。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帶明顯疊加在硅化和電氣石化帶之上,特徵的蝕變礦物包括絹雲母、石英、綠泥石、黃鐵礦和鈉長石。其外側過渡為碳酸鹽化帶和高嶺石化帶。總體上看,十分接近斑岩型銅礦床的蝕變分帶特徵。
(三)成因類型分析
聶鳳軍等(2007)對奧由特銅礦床開展了Ar-Ar同位素年齡測試。其中銅礦石中絹雲母40Ar/39Ar坪年齡為286.5±1.8Ma,等時線年齡為287±10Ma,據此認為該礦區及外圍的主要構造岩漿活動及相關熱事件很可能發生在華力西晚期,而不是前人認為的燕山期。銅礦化是華力西晚期富鹼質組分岩漿熱液活動的產物。
系統的野外觀察和室內的初步對比研究表明,奧由特銅礦床應屬火山岩型斑岩銅礦床,成礦可能與華力西期次火山岩漿活動關系密切,並受火山機構控制。且在後期受到與燕山早期花崗岩或其淺成相石英斑岩脈有關的礦化作用疊加。在奧由特烏拉地段,礦化帶均分布在石英斑岩脈附近,受燕山早期花崗岩侵入時產生的NNE向裂隙控制即是最好的證明。在奧由特地段,礦化帶呈NE向,受構造破碎帶控制,而礦體呈NW向,受次一級構造裂隙控制。但對該礦床的具體成因機制及其礦化過程研究還很薄弱,作為本區較為典型的次火山斑岩型銅礦床代表,對其開展進一步研究是將來的重要方向。
(四)成礦遠景分析
奧由特銅礦位於東烏旗多金屬成礦帶中,礦區外圍銅、鉛、鋅多金屬礦點、礦化點較多,在礦區南西方向20km處有扎拉哈德鉛、鋅礦點及溫都敖包銅礦化點;30km處有海拉斯小型銅、鉛、鋅礦床;60km處還有巴彥門德銅礦化點及圖拉格銅礦化點。北東方向上20km處有扎臘東礦化點;50km處有海黑塞格呼和敖包銅、錫礦化點;70km處有安格音烏拉鉛礦化點;90km處銅化點;北西方向上分別有喊奇托銅、鉛、鋅礦化點、巴彥都蘭銅礦化點、阿太烏拉銅礦化點及恩和吉爾嘎朗亭敖包銅礦化點。礦點、礦化點總體呈NE和NW向2個方向展布,反映了區內NE及NW向構造控礦特徵。同時區內各種重砂異常及銅、鉛、鋅異常也沿構造分布,其中奧由特銅礦即位於Ⅲ級銅金屬異常內。各異常在遙感圖像上也有較好的色調反映,並同環形構造吻合,反映了該區是尋找銅多金屬的有利地段。
此外,結合處於同一成礦地質背景條件下的蒙古南戈壁地區近年發現的超大型歐玉陶勒蓋斑岩型銅多金屬礦床看,本區也應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認真總結和對比兩礦床的成礦地質特徵,將對該區尋找歐玉陶勒蓋式的斑岩型銅多金屬礦床具有重要意義。
⑻ 國內銅礦主要類型
我國地處歐亞、印度洋和太平洋世界三大板塊交會地區,區域地質背景復雜,有利於形成各種類型的銅礦,加之環太平洋、古亞洲(中亞-蒙古)和古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世界3大銅成礦帶都通過我國,因此我國銅礦床工業類型齊全。迄今為止,全球各種主要銅礦類型均已在我國境內發現,計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砂頁岩型、陸相砂頁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黃鐵礦型)、陸相火山岩型、銅-鎳硫化物型、脈型和自然銅型等。有的學者(劉雅蓉,1989)把海相火山岩型和陸相火山岩型合稱為火山沉積型,把海相砂頁岩型和陸相砂頁岩型合稱為層狀型。總的來說,我國銅礦資源也很豐富,銅金屬總儲量已超過7000萬t,它們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大興安嶺、祁連山、中條山、西南「三江」、川西南—滇中和天山、阿爾泰山、北山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和國外相似,我國的銅金屬儲量主要也是集中在斑岩型、海相砂頁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銅-鎳硫化物型和矽卡岩型5種銅礦類型,所不同的是我國的矽卡岩型銅礦占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因為我國碳酸鹽岩石比較發育,岩漿活動頻繁(特別是燕山期);其他類型的銅礦在規模、品位等方面也還有一些差別(礦床規模普遍較小,銅的品位較低),這可能和我國的地質演化及其他地質特點有關。我們根據我國各銅礦類型所佔銅金屬儲量比重的大小,把它們依次排列為:斑岩型→海相砂頁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黃鐵礦型)→銅-鎳硫化物型,其中斑岩型銅礦的儲量佔全國50%以上。目前,我國的大型、超大型銅礦床基本上都產在上述5種銅礦類型中,它們所佔有的銅金屬儲量為全國總儲量的80%以上。
(一)斑岩型銅礦
這是我國最主要的銅礦類型,它們主要分布在東北興安嶺、山西中條山、長江中下游、西南「三江」、北疆和華北克拉通北緣5個地區,它們基本上位於世界3大斑岩型銅礦帶(環太平洋帶、古亞洲帶和古地中海帶)的分布區內。它們的分布與構造作用關系密切,總的受構造活動帶控制,但就單個礦床而言,礦床定位於隆坳交接部位,並靠隆起一側(芮宗瑤,1998)。在斑岩體中,並不是整個岩體內都有銅礦,而往往只是在斑岩體外緣的某些部位,該處一般裂隙構造比較發育,蝕變作用比較強烈,成礦作用發生在成岩之後,顯然成礦是與熱液活動有關。目前,我國已知的5個超大型銅礦床中,斑岩型銅礦就佔了4個,即西藏玉龍、江西德興銅廠與富家塢和黑龍江的多寶山(儲量已接近超大型規模)。另外還有內蒙古烏奴格吐山、山西銅廠峪、江西德興硃砂紅、西藏貢覺多霞松多和西藏察雅馬拉松多5個大型銅礦床。我國的斑岩型銅礦床中銅的平均品位,相對比國外要貧一些,礦石含銅量多低於1%。斑岩型銅礦床的礦石組分較復雜,可綜合利用的元素較多,最常見的有鉬,常形成典型的斑岩型銅-鉬礦床,其次是金、銀、錸、硒、碲,它們都可作為副產品進行回收。有的可能還伴生有鉑族元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工作才能確定。
(二)海相砂頁岩型銅礦
這種銅礦類型主要產於海相細碎屑岩-碳酸鹽建造中,賦礦圍岩為細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質)或碳酸鹽岩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展布,並隨地層同步褶皺,有的地段還有後期切層的銅礦脈產生。礦床規模一般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會理—雲南東川—易門—元江、山西中條山、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和青海鄂拉山地區,它受陸內裂谷(亦有人稱坳拉谷)或隆起區的邊緣海槽控制。海相碎屑岩型銅礦容礦地層的時代主要是元古宙和古生代。和國外相比,我國的元古宙更重要一些,主要礦床都是產於中、新元古代細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質)-碳酸鹽建造中,它是我國銅礦重要類型之一。其中最大的礦床是雲南東川湯丹銅礦,據最近的資料,其銅金屬儲量已接近超大型礦床規模(250萬t)。另外還有內蒙古潮格旗霍各氣、烏拉特後旗炭窯口、青海興海銅峪溝和雲南東川落雪等大型銅礦床。礦石成分簡單,主要為銅、鐵的硫化物,如斑銅礦、黃銅礦、輝銅礦和黃鐵礦等,有的還有方鉛礦和閃鋅礦,個別礦床附近還有鈷異常顯示。目前,產於古生代沉積盆地中的海相砂頁岩型銅礦,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基本上沒有發現,但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塔里木和柴達木地塊的周邊地區,現已找到了這種類型的礦床,但由於工作程度低,其規模遠景尚不大清楚。青海古生代地層內的銅峪溝(大型)銅礦床中,矽卡岩礦物較多,過去多稱其為類矽卡岩型礦床但根據其圍岩為砂頁岩,礦體順層分布及礦床的其他特點,把它劃歸砂頁岩型銅礦可能更合適一些。由於這種類型銅礦床的規模一般較大,因此今後應注意在塔里木和柴達木地塊周邊尋找海相砂頁岩型銅礦床。
(三)矽卡岩型銅礦
這是我國有特色和很重要的銅礦類型,它產於中酸性侵入岩與碳酸鹽岩石的接觸帶中。分布范圍非常廣,遍及我國大多數省(自治區),如西藏、江西、湖北、廣東、黑龍江、雲南、內蒙古、山東、安徽、山西、江蘇、廣西、湖南、遼寧和青海等省(區)都有產出,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雲南、山東及廣東幾省這種類型礦床最多,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矽卡岩型銅礦床常常成群成帶出現,並經常和斑岩型銅礦共存,其分布特徵一般是岩體內部為斑岩型,岩體邊緣接觸帶中為矽卡岩型,因此我們有時稱其為斑岩-矽卡岩型,如雲南的雪雞坪、江西城門山和湖北封山洞礦床都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兩種類型銅礦並存。目前,已知矽卡岩型的大型銅礦床有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門山、鉛山天排山和湖北大冶銅錄山、廣東曲江大寶山與安徽銅陵冬瓜山等。矽卡岩型銅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礦床小而富,礦石銅的品位可達2%~3%,主要為大、中、小型銅礦床及礦點,基本上不形成超大型礦床。礦石成分相對比較復雜,常含有鈷和少量的金,不同礦床的伴生組分不一,有鉬、鉛、鋅、錫和磁鐵礦等。
(四)海相火山岩型銅礦
這種類型銅礦西方國家多稱為塊狀硫化物礦床,而原蘇聯則稱之為含銅黃鐵礦型,它是我國重要的銅礦類型之一。其品位較富,多數礦床的含銅品位都在1%以上。礦體和地層產狀一致,呈層狀、透鏡狀,成群出現。從太古宙到第三紀的地層中都有礦床產出,成礦時代的范圍大,我國主要是產於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分布地區廣,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祁連山與西南「三江」地區,如甘肅、青海、四川和雲南等省,此外在遼寧、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亦有產出。這類礦床為海底火山活動的產物,大多數海相火山岩型銅礦都產於不同成分火山岩的交接部位。含礦火山岩大多屬細碧角斑岩建造,包括有凝灰質火山岩和火山熔岩。較著名的大、中型銅礦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瑪沁德爾尼、甘肅蘭州白銀廠、四川會理拉拉廠和九龍李伍及雲南新平大紅山等礦床,屬同生源積成因。這類礦床在空間上常與鐵礦伴生,如雲南大紅山和甘肅陳家廟礦床等,其上部為含銅(磁)鐵礦床,下部為含鐵銅礦床。
(五)銅-鎳硫化物型銅礦
這類礦床在空間分布和時間上都與鎂鐵質基性—超基性岩體關系密切,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與礦化都受岩體控制,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產於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岩侵入體的底部接觸帶,通常認為是重力分異、流動分異和結晶分異的結果。這些鎂鐵質基性—超基性岩體主要沿古大陸邊緣或陸內裂谷或陸內深大斷裂分布,它們是在拉張環境中地幔岩上涌的產物。形成這種類型礦床有兩個很重要的條件:一是裂開深度要大;二是深部成礦物質豐富。這種情況與海相火山岩型銅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只是成礦方式不同罷了。因而在產有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床的深大斷裂帶的延伸地區,常出現成礦時代與銅-鎳硫化物型銅礦床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如在額爾齊斯超岩石圈斷裂帶中,東南部有早二疊世喀拉通克銅鎳硫化物礦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又如北祁連海相火山岩型銅礦帶的北側有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這兩種類型銅礦的空間分布關系,其在成因上有何聯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因為這對找礦很有意義。從現有資料來看,我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基本上分布在長白山、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橫斷山5個地區,最著名的礦床有甘肅金川、新疆富蘊喀拉通克和吉林盤石紅旗嶺,其中甘肅金川礦床中銅、鎳的金屬儲量都達到了超大型礦床的規模,而且其中伴生的鉑族元素是目前我國鉑族金屬的主要來源。
(六)陸相砂頁岩型銅礦
這種類型銅礦在我國有較重要的意義,它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盆地(雲南震旦系下統的澄江組陸相砂岩中亦有銅礦化)中,根據礦床產出的區域地質背景、礦體產狀和礦石礦物的差異,又可分為兩個亞類。一種是銅礦化多順層分布,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和美國科羅拉多高原的砂岩型銅(鈾)礦相同,但那裡多為產於氧化-還原帶中的礦卷狀礦體),為含礦岩系。以紅色砂頁岩為主,夾黃色、灰色、紫色、綠色等雜色砂頁岩,這套岩性組合常被稱為「紅層」。盆地面積相對不是很大,為一些斷陷盆地與山間盆地,因而形成的礦床一般規模不大。盆地底部一般為暗色的粗碎屑岩或煤系,中部為含銅建造,上部為膏鹽建造。銅礦化產於紅色碎屑岩所夾的淺色砂頁岩(一般為灰色、灰綠色、灰黑色等)中,礦石礦物以輝銅礦、銅藍、斑銅礦、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黃鐵礦、白鐵礦為主,有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和砷黝銅礦。礦石銅品位較富,一般在1.0%~2.0%之間,不同礦床中常伴生有鈾、銀、硒等有用元素,有時還可圈出它們的礦體,甚至還可形成含銅鈾礦床或含銅銀礦床。這種礦床的成因,20世紀80代以來人們的認識比較一致,先期同生沉積,後期熱液疊加改造成礦,我們把它稱之為沉積改造礦床。陸相砂頁岩型銅礦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如湖南的衡陽盆地、麻陽盆地、雲南的楚雄盆地和四川的安寧河盆地,它們在同一地區受相同的層位控制。較著名的礦床有雲南大姚的六苴、大村、凹地苴,牟定郝家河、四川會理大硐廠和湖南麻陽九曲灣及常寧柏坊等,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這種類型的大型礦床,這可能與岩礦的陸相盆地規模不大有關。另一種是產於陸相砂頁岩中的銅礦,目前僅見於雲南蘭坪-思茅盆地,它主要分布於蘭坪盆地西沿的瀾滄江沿岸瀾滄江深大斷裂東側和思茅盆地中部NNW向的中軸深大斷裂附近。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礦化成群出現,主要集中在中侏羅統,其次是三疊系,二疊系,白堊系和第三系,岩性有砂頁岩、火山岩和灰岩,代表性礦床有金滿銅礦(中型)。另外,其附近的地表泉華中亦有銅礦化(孔雀石),泉華覆蓋於第三系之上(如蘭坪縣啦井北山)。礦體主要呈脈狀,礦石礦物以黝銅礦、斑銅礦和黃銅礦為主,其次為黃鐵礦、孔雀石、藍銅礦,偶見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其礦體展布和礦物組合顯然不同於第一種礦化,這反映它們在成因上有差別,可能是一種新的銅礦類型。我們在研究滇西三江地區騰沖兩河金礦、381鈾礦、江城勐野井鉀鹽礦、蘭坪鉛鋅礦、金滿銅礦和啦井銅礦化點時,提出它們為陸相熱水沉積成因。並根據產狀又將陸相熱水沉積礦床分成3個亞類,即盆地沉積型、充填(貫入)沉積型和泉華沉積型,金滿銅礦床屬充填(貫入)型陸相熱水沉積型礦床。該礦床有大脈型和細脈型兩種礦體,大脈型礦體是該礦床的主體,沿層間斷裂破碎帶分布,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其銅金屬儲量佔全礦的86%,銅品位為0.65%~12.02%,平均為2.04%;細脈型礦體多,規模小,品位低,多低於1%,最大礦體的銅品位為0.65%~1.94%,平均1.03%,分布分散,大多分布在侏羅系中統花開佐組上段的灰色細砂岩中,個別產於大脈型礦體相應部位。
(七)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床
它主要見於我國東部中生代中酸性陸相火山岩分布區,其次是我國西部川滇黔三省的二疊紀陸相峨眉山玄武岩中亦有一些銅的礦化和礦點。此外,在我國西部的准噶爾、西天山、西秦嶺、可可西里和岡底斯山等地,從石炭紀到第三紀亦有基—中—酸性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床和礦化,但目前發現的礦床不多。陸相火山岩型銅礦首先受火山岩建造類型控制,並順深大斷裂分布。過去由於我國陸相火山岩型銅礦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較少,因此與前述的礦床類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對要低一些。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常和次火山岩在一起,容易把它當成斑岩型礦床,但斑岩型與陸相火山岩型中的銅礦化差別很大,斑岩型銅礦床整體上以浸染型礦石為主,而陸相火山岩型卻以脈狀礦石為主。此外,陸相火山岩型銅礦的圍岩蝕變也是很特徵的,常見有明礬石化、冰長石化和迪開石化等陸相火山岩型特有的圍岩蝕變。此類礦床的礦石成分比較簡單,有時伴生有銀、金。陸相火山岩型銅礦在長江中下游及閩浙粵沿海等省的燕山期陸相火山岩中常有產出,但所見礦床的規模都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銅礦達到大型規模。該礦床產於北西向的雲霄-上杭深大斷裂中的上杭白堊紀陸相火山-沉積盆地的東緣,礦石礦物以黃鐵礦、藍輝銅礦-輝銅礦為主,其次是硫砷銅礦、銅藍及少量斑銅礦等。
(八)脈型和自然銅型的銅礦
其所佔銅金屬儲量的比例很少,而且有的斑岩型、陸相火山岩型和陸相砂頁岩型銅礦中亦有脈狀礦體產出,故在此不對這兩種銅礦類型進行介紹。
上述7種銅礦類型都是按含礦主岩劃分的,這在野外和室內都比較好識別,有關各類礦床的成因及其詳細情況將由以後各章進行深入論述,在此不予討論。還應該特別說明,近幾十年來,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銅礦的找礦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過去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我國東部地區,而對我國西部的廣大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和經濟比較落後等原因,地質基礎研究和找礦的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在該地區找到上述類型的銅礦,甚至發現新的銅礦類型也還是有可能的。近年來,我國相繼在西部地區找到了一些大型或有大型遠景的銅礦床與地區,如四川鹽源西范坪(大型,富鹼斑岩型)、雲南德欽羊拉(大型,塊狀硫化物型為主)、維西托頂(中型,塊狀硫化物型)、景谷民樂(中型以上,斑岩型)、思茅大平掌(中型以上,海相火山岩型)和塔里木與柴達木周邊地區的古生代海相砂頁岩型等,這說明我國今後找到大型、超大型銅礦床是有可能的,特別是在我國西部地區找礦前景更好,當然工作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礦床編委會編著,中國礦床(上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中條山銅礦地質編寫組,中條山銅礦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
3.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砂岩銅礦地質,北京:冶金出版社,1977。
4.王之田、秦克章,中國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及其時空分布特點,地質學報,1988,第62卷,第3期。
5.冉崇英、劉衛華等,康滇地軸銅礦床地球化學與礦床層樓結構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6.朱訓等,德興斑岩銅礦,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
7.湯中立,金川銅鎳礦床成礦模式,現代地質,1990,第4卷,第4期。
8.宋叔和,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的特徵與成礦規律,地質學報,1955,第35卷,第1期。
9.宋叔和,黃鐵礦型銅和多金屬礦床——世界范圍內一些主要礦帶和礦床類型對比研究趨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所刊,1982,第5卷,第3號。
10.張洪濤、芮宗瑤,論中國斑岩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第65卷,第3期。
11.李朝陽,季宏兵,顏文,雲南蘭坪-思茅盆地陸相砂頁岩中脈狀銅礦床成因討論——一種新的銅礦床類型,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慶賀塗光熾院士從事革命和地球科學工作60周年暨80華誕,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4~42。
12.張洪濤,芮宗瑤。論中國斑岩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65(3)。
13.楊應選、仇定茂、闕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層控銅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14.芮宗瑤、王龍生,中國銅礦床分類新方案,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探,1994,第3卷,第4期。
15.芮宗瑤、黃崇軻、齊國明等,中國斑岩銅(鉬)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16.孟憲民,礦床分類與找礦方向,礦床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17.姜復芝,我國海相火山鐵銅礦床的成因類型及某些成礦特徵的討論,礦床地質,1983,第2卷,第4期。
18.趙一鳴、林文蔚、畢承思等,中國矽卡岩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19.塗光熾等,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0.郭文魁,我國銅礦床工業類型及分布規律,地質月刊,1959,第1期。
21.郭宗山,揚子江下游某些矽卡岩銅礦床,地質學報,1957,第37卷,第1期。
22.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3.章午生,德爾尼礦床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81。
24.謝家榮,中國銅礦的分類、分布及普查勘探方向,地質論評,1957,第17卷,第1期。
25.翟裕生,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床類型、形成條件和成礦演化,地質科學,1983,第4期。
26.黎功舉,東川式銅礦床類型演化及找礦實踐,地質與勘探,1978,第1期。
⑼ 魔獸世界中哪裡的銅礦最多
魔獸中銅礦多的地圖有:杜隆塔爾 (331)、黑海岸 (306)、艾爾文森林 (249)、丹莫羅 (232)、北貧瘠之地 (257)、西部荒野 (194),都是在低等級的地圖上多,刷新位置如下:
1、杜隆塔爾
(9)銅礦擴展閱讀
魔獸采礦的方法
玩家需要從供應商處購買一個礦工鋤。 礦工鋤不需要裝備,必須在玩家的包裹中。
學習采礦專業技能的玩家可以使用尋找礦物的功能,該功能可用於在小地圖上跟蹤附近的礦物脈。 請記住,跟蹤不會一直持續到死亡,必須手動啟用。
為了有效地采礦,重要的是要了解礦脈將在何處產生。 通常,礦脈會在丘陵,懸崖,山脈,區域邊界,洞穴和/或礦山附近的自然環境中產生。 根據地圖數據,使用此信息來規劃路線。 在前往新區域繼續開采之前,請確保自己的技能足以收集該區域可能遇到的任何礦脈(不包括諸如金礦石節點之類的稀有礦脈)。
⑽ 中國有多少銅礦
中國銅礦的總保有量約為6234萬噸,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銅礦儲量較多的國家之一。探明儲量中富銅礦佔35%。銅礦分布廣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慶、台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皆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0處。江西銅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佔20.8%;西藏次之,佔15%;再次為雲南、甘肅、安徽、內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銅儲量均在300萬噸以上。從礦床類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銅礦,如江西德興特大型斑岩銅礦和西藏玉龍大型斑岩銅礦;其次就是銅鎳硫化物礦床,如甘肅自家嘴子銅鎳礦;夕卡岩型銅礦,如湖北銅綠山銅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火山岩型銅礦,如甘肅白銀廠銅礦等;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如山西中條山銅礦,雲南東川式銅礦;陸相砂岩型銅礦,雲南六直銅礦以及少量熱液脈狀銅礦等。從銅礦形成時代來看,從太古宙至第三紀一直有銅礦的形成。但從儲量規模和礦床數量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銅礦多與侵位淺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如德興銅礦;元古宙銅礦多與海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如甘肅白銀廠銅礦。在這兩種銅礦及其形成時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銅礦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