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十八界三中全會對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提出了什麼新要求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就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深入推進醫改工作答記者問1、記者問:我國深化醫改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效是什麼?
孫志剛副主任: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涉及到13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項重要綜合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一直高度重視深化醫改,2009年3月,印發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4年多來,各項改革任務得到平穩有序推進,深化醫改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一是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基本建成,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到2011年底就覆蓋了13億多人口,比改革前增加了1.72億,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織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二是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全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持續深化,建立公益性的管理體制、競爭性的用人機制、激勵性的分配機制、規范性的葯品采購機制和長效性的補償機制,初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基層運行新機制。三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顯著加強。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每個縣有達標縣醫院的目標。啟動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計劃,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軟硬體」都得到明顯改善。四是由政府年人均補助30元,人民群眾免費獲得11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促進了衛生發展模式從重疾病治療向全面健康管理的轉變,對保障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正在發揮積極的效應。五是按照「四個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開)的總體要求,堅持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在17個國家試點城市和37個試點城市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便民惠民服務的試點。2012年6月起,在18個省份311個縣啟動以破除以葯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總體來看,四年多的醫改起步穩健,進展順利,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顯著提高,有力地保障了民生,加強了社會建設,促進了社會公平,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中得到更多實惠,進一步激發對醫改的擁護、支持和信心,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現在的33.4%。
2、記者問: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重要經驗?
孫志剛副主任:
新一輪醫改始終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注重借鑒歷史經驗和國際做法,逐步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醫改道路,改革經驗概況起來有5點。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堅持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這「三個基本」是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式解決辦法的核心。二是在實現路徑上,深化醫改將醫療衛生服務分為基本和非基本,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履行好「保基本」,非基本醫療服務可主要交給社會去辦,政府對醫療市場進行必要的監管和調節。改革選擇從基本入手,從最薄弱的環節改起,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基本醫保制度建設,把人才技術引向基層,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盡快從改革中得到更多實惠。三是在重點突破上,堅持把創新體制機制放在突出位置,先後建立了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全科醫生制度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和機制,始終強調要把增加投入與構建新機制兩者結合起來,用投入促進改革,用投入換來新的機制。四是在政策設計上,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鼓勵各地在局部進行試點探索,同時加強對地方試點的跟蹤和指導。五是在組織實施上,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推進機制,為深化醫改提供有力有效的組織保證,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3、記者問:在深化醫改工作中如何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孫志剛副主任: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總的來說,是要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葯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決定》提出要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系,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鼓勵社會辦醫等。在深化醫改工作中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和《決定》,要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優化改革路徑,凝集改革力量,減少改革成本。要更加註重攻堅克難,敢於觸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敢於破除思想的禁錮和壁壘,重構新的利益格局,攻堅克難,協力齊心,咬定青山不放鬆。要更加註重落實領導責任,充分認識深化醫改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作為改善民生、擴大內需的重大戰略性任務。
4、記者問:怎樣進一步完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孫志剛副主任:
落實《決定》提出的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的要求,必須推動全民醫保從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設轉變。要繼續鞏固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到2015年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補助標准提高到360元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5%左右。改革支付方式,推進即時結算,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方便群眾就醫。加快推進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建立起城鄉居民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機制。完善醫保管理體制,整合醫保管理職責,推進運行機制改革,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
5、記者問:如何鞏固完善基層醫改成果?
孫志剛副主任:
鞏固基層醫改成果要以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3〕14號)為抓手,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逐步完善定型。要有序擴大基本葯物制度實施范圍,推進非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逐步實行基本葯物制度。特別是要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編制管理、補償機制、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措施,健全網路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要採取定向培養、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對口支援等多種方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狠抓現有政策落實,加大對村醫的扶持力度,切實穩定和優化鄉村醫生隊伍。
6、記者問:如何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
孫志剛副主任:
公立醫院改革是深化醫改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決定》提出的重要任務要求。要推動公立醫院改革由試點探索向全面推進的轉變,做好破除以葯補醫、創新體制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這三篇文章。明確政府辦醫職責,全面落實政府在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公共衛生服務、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六個方面的投入政策。同時逐步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將醫院的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調整服務收費和增加財政補助兩個渠道。改革規范葯品、耗材的招標采購機制,切斷葯品及耗材等生產流通領域與醫院、醫生之間的利益鏈條。深化人事制度、分配製度改革。醫院不能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醫生頭上。要建立競爭性的用人機制,建立體現公益性和高效率的新的績效考核和分配製度,探索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醫院內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細化。當前,要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重點,推進以取消以葯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等綜合改革。同時,繼續拓展和深化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加強指導,為整體推進改革打好基礎。
7、記者問:如何鼓勵發展社會資本辦醫?
孫志剛副主任:推進社會資本辦醫既要在完善頂層設計上下功夫,也要在確保政策落地上下功夫。要鼓勵社會辦醫,在衛生規劃中要給社會辦醫留有合理發展空間,特別要注意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建立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會資本辦醫體系。完善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措施,動員境內外有經濟實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團體和個人興辦一批規模大並能夠做精做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資金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完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提升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同時要推進醫葯衛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健康和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研究制訂老年護理服務產業發展規劃,開展老年康復護理服務試點。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帶動醫葯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中醫葯走向世界。
㈡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必須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正確的改革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
——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葯衛生體制。
——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
——堅持統籌兼顧,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完善制度體系結合起來。
㈢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基本葯物制度的推進也比較快。對基本葯物實施零差率銷售,既降低了葯價,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醫務人員用葯的不規范行為,最終受益的,當然還是廣大患者。
像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由於近年來政府加大了支持、投入力度,基層和農村衛生機構的一些硬體設施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服務提供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㈣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㈤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五項重點
為使改革盡快取得成效,落實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著力保障廣大群眾看病就醫的基本需求,按照讓群眾得到實惠,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讓監管人員易於掌握的要求,2009-2011年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
(十六)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3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覆蓋到全國所有困難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門診大病保障為重點,逐步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完善醫療保障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減輕城鄉居民個人醫葯費用負擔。
(十七)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葯物遴選、生產供應、使用和醫療保險報銷的體系。2009年,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規范基本葯物采購和配送;合理確定基本葯物的價格。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葯物,所有零售葯店均應配備和銷售基本葯物;完善基本葯物的醫保報銷政策。保證群眾基本用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減輕群眾基本用葯費用負擔。
(十八)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用3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培訓,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完善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為群眾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十九)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國家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2009年起,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險因素,進一步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到2011年不低於20元。加強績效考核,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力爭讓群眾少生病。
(二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補醫」問題。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大力改進公立醫院內部管理,優化服務流程,規范診療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明顯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實現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努力讓群眾看好病。
㈥ 醫療體制改革的改革背景
長期以來,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經常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內容。1998年開始推行「三項改革」,即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葯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2000年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就「三改並舉」進行部署。在這期間,有關部門對中國醫改的構成以及具體內容進行探討,以期界定具有中國特色的醫改范疇,2007年1月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衛生保健制度、醫療保障體系、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和公立醫院管理制度。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衛生醫療領域的「四大體系」,即「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大體系」的提出不僅系統總結了以前的研究,還為今後的改革構建了嶄新的框架。長期以來,由於對醫療領域的范疇沒有明確界定,甚至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兩類不同性質的領域也沒有明確劃分,相關部門職能和政策界限模糊,因此本章回顧論述時依照不同時期慣例,對不同領域不作嚴格區分,但在分析討論時,盡量將問題置於「四大體系」分析框架中。
計劃經濟體制下,醫療衛生體系定位明確,中國醫療衛生創造了一系列輝煌,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村和城鎮的醫療服務也在這時全面展開,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大大增強。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影響以及「政事一體化」的管理,我國在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途徑。
㈦ 為什麼要推行醫療衛生改革
醫葯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葯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葯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尤其是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加大,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葯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葯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對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醫葯衛生工作任務繁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醫葯衛生服務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給醫葯衛生工作帶來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葯衛生體制。因此,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既要堅定決心、抓緊推進,又要精心組織、穩步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
㈧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主要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障體系
葯品供應保障體系
㈨ 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需要統籌推進什麼改革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2年是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以下簡稱醫改)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開局之年。為明確任務目標,落實工作責任,鞏固擴大醫改成果,持續深入推進醫改,現提出2012年醫改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2〕11號)精神,以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核心,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保持醫改基本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在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三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保持醫改良好勢頭,為實現「十二五」階段性改革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㈩ 我國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分別實施了哪些措施
我國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分別實施了以下幾項措施:
第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在我國,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保障全民醫療問題一直是一個重大難題,因此在深化醫葯衛生體系改革是,重點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這是全民醫療保障的大前提,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第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我國,很多醫院都是國有建設的,這是我國醫療改革的一大缺點,因此,想要深化我國醫葯衛生體系改的革,重點推進公立醫院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大力推動公立醫院的改革,實現公立與國有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加完善我國醫葯衛生體系建設,為人民的健康幸福提供更大的保障。的來說,我國深化醫葯衛生體系的改革措施,概況來說就是以上五大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