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發布時間: 2022-02-28 01:01:21

1.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背景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於2007年12月3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巴厘會議確定了未來談判的原則,並計劃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上通過相關法律文件。
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於2008年3月31日在泰國曼谷開幕。這是自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底達成以來,落實路線圖的第一次會議。根據《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在2008到2012年之間應當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而巴厘島路線圖所確定的談判框架則著眼於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減排目標。
2009年7月8日,八國集團峰會召開,氣候變化問題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八國集團成員發表聲明稱,八國願意同所有國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50%,並以工業化前的水平為基準,將全球溫度的升幅控制在2℃內。
2009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召開,目的在於推動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有效協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並表示中國將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向世界展示出了應對全球變暖的決心。
2009年11月17日,「氣候門」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當天,黑客入侵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計算機,盜載了多位氣象學家的上千封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有關氣候變化的文件並公布。這些郵件和文件顯示,一些科學家操縱數據,人類行為造成全球變暖的證據並不充分。
為了使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果,從2009年4月到11月,聯合國先後在各地組織了5次氣候變化談判。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與了談判,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實質性問題並沒有取得進展。
2009年12月7日-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拉開帷幕,本次會議計劃就2012後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安排。

2.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各方立場

歐盟是巴黎氣候大會協定的制定者,將建議協定加入每5年進行審查的機制;將承諾排放峰值不晚於2020年前達到;歐盟目標與聯合國一致,即將氣候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歐盟努力准備要達成一個有雄心、范圍廣泛、有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定。
美國減排目標為到2025年,較2005年減少28%的溫室氣體排放。
2015年6月,中國如期正式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決定貢獻」: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同時,中方還將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中。

3.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事件

參加會議的吐瓦魯太平洋島國要求各國要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能高於比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平均氣溫,攝氏1.5度以內。但是遭到一眾石油生產國的反對,吐瓦魯代表很不滿的表示,如果氣候持續暖化,海平面水位持續升高,幾十年後一些島國恐將被海水淹沒的命運。
在大會開始的第二天,一份外泄的協議草案引起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不滿,該草案明顯偏袒已開發國家,這一份所謂的「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所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只會交給少數國家。
七十七國集團的蘇丹籍主席(Lumumba Di-Aping)在12月10日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是歷史上以及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它的4%減量目標,無助於拯救世界」。而七十七國集團同時要求美國應該加入京都議定書,美國是一直以來從小布希與奧巴馬總統都反對加入該議定書。
美國一向對負擔更多減碳責任態度糟糕卑劣透頂,又要求他國要增加減碳量標准,美國代表在12月9日會中針對中方提議表示,中國在將來10到20年的碳排放量會遠超過美國。不過中國代表解振華反擊:如果發達國家(美國)願意到2020年減排四成,中國樂意奉陪,2050年減排一半。中國拒絕接受國際減排審核,使一個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的1千億美元基金計劃被中國拉倒。
與會的美國代表於12月10日發表聲明:「拒絕向中國提供氣候變化援助資金。」 美國代表托德·斯特恩說:「我認為不會有美國的公共資金提供給中國,我們要把公共資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國家。」「中國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行動。」[12]針對美方的態度,中國代表於慶泰反駁說:「我並不預期中國會獲得資金援助,肯定不會由美國提供。中國經濟蓬勃,坐擁2萬億美元儲備,我們不認為中國會是首個受助國」。
面對歐盟、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拒絕中國所提減排新目標,中方代表團副團長蘇偉也反擊:「已開發國家減排是應當履行的國際義務,而中國身為發展中國家采自主減排措施。」「歐盟將他們該承擔的國際義務和中國國內的自主減排行動相比是不厚道的。」[14]中國副外交部長批評美國在減排上的態度「極不負責任,毫無誠意。」
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提出動議,哥本哈根會議應該超越政治交易,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和京都議定書具有同樣法律地位的新協議。但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不同尋常的公開分裂,中國拒絕支持吐瓦魯向大會提出的動議就議定書草案進行公開辯論。程序拒絕註定這個小小島國的動議將胎死腹中。吐瓦魯和其他島嶼國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極地冰川的融化對淹沒這些島國。吐瓦魯代表伊恩弗萊說,「我們國家未來的命運系於這次會議的成果。」

4. 世界氣候大會,歷屆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地都是哪裡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國。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

COP1·德國柏林 1995年

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後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氣候進行磋商,以期最遲於1997年簽訂一項議定書,議定書應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所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OP2·瑞士日內瓦 1996年

會議就「柏林授權」所涉及的「議定書」起草問題進行討論,未獲一致意見,決定由全體締約方參加的「特設小組」繼續討論,並向COP3報告結果。通過的其他決定涉及發展中國家准備開始信息通報、技術轉讓、共同執行活動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COP4·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8年

大會上,發展中國家集團分化為3個集團,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島國聯盟(AOSIS),他們自願承擔減排目標;二是期待CDM的國家,期望以此獲取外匯收入;三是中國和印度,堅持目前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5·德國波恩 1999年

通過了《公約》附件—所列締約方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溫室氣體清單技術審查指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報告編寫指南,並就技術開發與轉讓、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期國家的能力建設問題進行了協商。

COP6·荷蘭海牙 2000年

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議,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7·摩洛哥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COP7上,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議文件。該協議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

COP9·義大利米蘭 2003年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

COP10·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4年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COP11·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利爾路線圖」。

COP12·肯亞內羅畢 2006年

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內羅畢工作計劃」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傢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

COP13·印尼巴厘島 2007年

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後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協議有關。

COP14·波蘭波茲南 2008年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COP15·丹麥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在哥本哈根召開COP15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這次談判仍舊是失敗而歸,氣候大會已經成為了政治籌碼,都不願意在經濟發展問題上進行妥協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談判充滿了政治色彩,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紐西蘭這些國家仍舊是逆國際趨勢,不簽署《京都協議書》,一定城市上導致了這次氣候談判大會的失敗

COP 18·卡達多哈 2012年
這是一個富足而又充滿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賽和會議在這里召開。希望這個城市給予氣候大會好運!不過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個陣營就開始相互攻擊,授予美國、日本等國家「化石獎」,意味著這次會議仍舊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談判,人類在數次危機面前都團結起來,戰勝困難。這次機會錯過了接下來的預留的機會將不會太多。

5.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閉幕有那些值得回憶的瞬間

此次大會上,之前因戰火延綿無法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敘利亞,成為第196個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美國成為全球唯一「退群」者。

會場內數年來第一次沒有了「美國館」。但在會場外,前紐約市長、億萬富翁布隆伯格耗資100萬美元,建了一個比所有國家館都更大的「美國民間館」,召集了美國各地方州長、市長、商界人物和NGO領袖,公開表明「我們美國民間仍會參與氣候行動」。

會議結束前一天,「美國民間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曾任奧巴馬氣候特使的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斯特恩可是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熟人:他從2009-2015年每年帶領美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也是他與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經過近一年的秘密磋商,終於拿出來給全世界的「獻禮」。他花了近七年時間,終於帶著美國搞定《巴黎協定》,本以為功成身退,沒想到特朗普當選讓他前功盡棄。

如今他說自己感到「憤怒多過悲傷」,「煩躁和沮喪」。以往都是戴「談判官員」牌子的斯特恩,這次戴的是「觀察員」牌子——他不再是公務員,如今是華盛頓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顧問。

今年66歲的斯特恩,毫不客氣地批評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是「死不悔改」(wrongheaded)。「(特朗普)說(全球變暖)是個騙局,說這毫無意義,說(巴黎協定)是個糟糕的協議並且全世界都在嘲笑我們上當,這真的太荒謬了!」

下屆大會在波蘭「煤都」舉行

下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2018年12月3-14日在波蘭南部城市卡托維茲舉行。那將是波蘭第三次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次舉辦是在2013年。

2013年華沙大會時,就有大量非政府抗議,因為波蘭是歐盟最大產煤國。

這次會議舉辦點——卡托維茲,更是波蘭著名的「煤都」,產煤占波蘭的98%以上。

「卡托維茲以煤礦著稱,但它自己也被嚴重的空氣污染所困擾。實際上,整個波蘭都因為產煤導致空氣污染嚴重。這個城市在過去幾年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煤礦數量有所下降。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覺減排,更多是出於經濟原因。對聯合國氣候大會來說,在這里辦會有特別意義:它可以意味著告別骯臟的煤炭歷史,重新建設更清潔的未來。波蘭也許諾將採取更及時的減排行動。我們需要告訴世界,像卡托維茲這樣的重煤地區,也能成功轉向低碳經濟,」非政府組織「氣候聯盟」的波蘭專家厄蘇拉•斯蒂芬諾維斯(Urszula Stefanowicz)說。

綠色和平全球總幹事詹妮弗•摩根也表示:「波蘭作為一個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國家,明年關於巴黎協定規則書和促進性對話的談判工作會比較艱難。我們希望波蘭作為主席國能作出表率,確保各國兌現承諾。」

6.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年年開 為什麼今年特別重要

今年年底巴黎氣候大會將就
2020
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框架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可能成為繼《氣候變化公約》之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行動的新起點。
巴黎大會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重要節點,巴黎大會的首要目標就是,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並適用於各方的」全球減排新協議。然後巴黎大會還要確定2020年後國際社會要如何分擔減排這一重要責任。
可以說這次大會對各國來說關繫到切身利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14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將出席這次氣候大會。

7.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大會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8.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為了解決什麼環境

☞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舉行。
☞有195個國家及歐盟派出代表參會,參加會議的還包括來自全球的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參會人員將超過4萬人。
☞大會的主要目的是達成關於2020年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議。從預備會的情況來看,各國態度積極,但是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如何體現等問題上依然存在分歧。
☞從大環境以及會議前期協商和准備上來看,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較高。但由於在核心問題上分歧依然突出,巴黎氣候峰會並不能一蹴而就地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所有任務。
☞經歷巴黎恐怖襲擊的東道主法國在安保方面面臨嚴峻考驗。法國進一步加強安全防範措施,以確保近150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約40000名參會者的接待工作萬無一失。

9.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何叫cop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10. 什麼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12月3日召開,將於12月14日閉幕。這次大會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新聞公報指出,本次大會期望能夠繪制出「巴厘島路線圖」。這份路線圖將為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設定談判范圍和時間表,以爭取在2009年前達成一份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協議。保證《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不會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