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led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分為人工光型,自然光型和觀光型,LED植物工廠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實現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是由計算機對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要素進行全程監控,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的高效生產方式。還可根據需要創造利於作物生長的人工光溫環境。由於不受或很少受自然環境的束縛,植物工廠可以實現周年連續高效生產,在未來解決耕地緊缺、環境惡化以及人口不斷增長對食物需求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貳』 什麼是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被認為是一種可高水平控制環境的植物常年生長系統。植物工廠可以栽種所有植物,而且不使用土,採用水耕栽培。地上部分控制光、溫度、濕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地下部分則調整培養液中的肥料成分及pH和氧氣量,以此創造條件,使所栽培的蔬菜能夠在短期內最有效地收獲。這種植物工廠是使農業工業化,並實現保證蔬菜供給的系統。與以往的農業生產相比,植物工廠的勞動強度較小,這種植物工廠有可能拯救農業人口高齡化和後繼乏人的日本農業。
植物工廠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人工照明的「完全控制型」,另一種是利用太陽光照射的「太陽光利用型」。三浦園藝農場採用的是完全控制型。日本靜岡市的山腳下有一座園藝農場。農場的主人三浦稱他的農場為「植物工廠」。三浦農園的植物工廠里有一張辦公桌,在一面牆上嵌入著多種測量儀。三浦利用這些儀器監測掌握溫室里的生菜的生長情況。
植物工廠分為播種和育苗用的育苗室和在植物收獲之前的生長室。三浦園藝農場的主要產品是生菜。這種蔬菜在育苗室中培育11天,在生長室中生長20天左右,共計31天即可收獲。而採用一般方法種植的生菜據說需要大約40天才可收獲。
『叄』 目前我國植物工廠的發展「瓶頸」是什麼如何解決
種植工廠是增加附加值的大趨勢,但由於單位價格高,很難與農業用地競爭。事實上,有很多種植物。目前,台灣大部分植物都種生菜。由於生長期短,容易生長,但價格也相對較低。考慮到經濟效益,台灣的植物工廠未來應轉向生物醫學技術,結合生物技術,生產高單價產品,增加植物價值,然後有機會扭虧為盈。否則,在台灣的氣候,種植需要吹空調,很難賺錢。台灣的工廠還有一個大問題。起初為了節省開支,製造商缺乏許多系統和設備,例如室內濕度控制、氣流控制、二氧化碳控制等。這也使得植物的生長環境不如原來的實驗室那麼理想,使得植物很難按照預期的方式生長。由於高投入成本和高運營成本,許多工廠虧損。因此,如何提高植物的價值是關鍵。最好的例子是台灣 yawen 香草廠,這家由雅芳生物技術公司資助的工廠,種植含有特殊成分的植物,經過提煉,生產出比植物價格高得多的產品,以平衡收入。此外,台灣的高溫,對於設立廠房工廠的環境並不理想,但廠家可以去出口設備,而且不能只想到 led,應該連接到上游或下游設備,提供系統集成是一個利基。
『肆』 植物工廠的分類
關於植物工廠的分類,因所持的角度不同,其劃分方式也各異。
1.從建設規模上來分可分為大型(1000m以上)、中型(300~1000m)和小型(300m以下)三種;
2.從生產功能上來分可分為植物種苗工廠和商品菜、果、花植物工廠,還有一部分大田作物、食用菌等;
3.從其研究對象的層次上又可分為以研究植物體為主的狹義的植物工廠、以研究植物組織為主的組培植物工廠、以研究植物細胞為主的細胞培養植物工廠。
4.按光能的利用方式不同來劃分,共有三種類型,即太陽光利用型(簡稱太型)、人工光利用型或者叫完全控制性(簡稱完型)、太陽光和人工光並用型(綜合型)。其中,人工光利用型被視為狹義的植物工廠,稱為密閉式植物工廠或者叫完全控制性(簡稱完型),它是植物工廠發展的高級階段。廣義上來說,植物工廠由分為溫室型半天候的植物工廠和封閉式全天候的植物工廠,包含了豆芽菜、蘑菇、蘿卜纓等的生產工廠;半自動控制的溫室水耕系統;種苗繁育系統或人工種子生產系統。但目前,比較習慣的分類方法是按照植物生長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光能來分類的。
『伍』 植物工廠是個什麼鬼
批量生產
工廠化智能化生產
室內周年生產
效率高,成本低
『陸』 植物工廠名詞解釋
植物工廠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是利用智能計算機和電子感測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使設施內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省力型生產方式。
它是一種高投入、高技術、精裝備的生產體系,集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系統管理於一體,使農業生產從自然生態束縛中脫離出來.按計劃周年性進行植物產品生產的工廠化農業系統,是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吸收應用高新技術成果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之一,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植物工廠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生物技術、建築工程、環境控制、機械傳動、材料科學、設施園藝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集成創新、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農業生產方式。
植物工廠的共同特徵是:有固定的設施;利用計算機和多種感測裝置實行自動化、半自動化對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和CO2濃度進行自動調控;採用營養液栽培技術;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
『柒』 什麼是植物工廠
工廠化農業是綜合運用現代新技術、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密集型農業,是在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下實現的連續作業。例如,工廠的廠房是用塑料薄膜或有機玻璃覆蓋,通過電腦控制,可以根據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調節陽光、溫度、水分和空氣。在植物工廠里,一下子抹去地球上的「東南北」、「春夏秋冬」的概念,真可謂綠茵世界,陽光充足,氣候溫煦,一年四季都可以收獲糧食、蔬菜、水果和其他農產品。
蔬菜是植物工廠種植的主要農作物。試驗表明,各類蔬菜採用岩棉栽培、袋培、水培、營養液膜栽等方式,通過電腦調節環境因素和栽培措施,進行監控和管理,根據蔬菜生長的需要,電腦指令整個系統調節適宜的光、溫、水和二氧化碳以及營養成分的濃度等,完成育苗、移栽、收獲、清洗、包裝等全部生產程序。日本研製出一種溫室環境遙感控制系統,將分散的溫室群同電腦控制中心聯結,實行大范圍的溫室自動化管理。在1000平方米面積上,充分利用栽培空間,實行立體多層種植。精確地控制了自然條件,使陽光在空間均勻分布,空氣調節由壁面下部吹出,從床面吸入,在風向板的作用下,維持風速0.3~0.5米/秒,並保持適宜的土壤溫度和濕度。人工光照為4萬勒克斯,平均照度在10%以下。每天可以收獲生菜、菠菜、番茄等500多公斤,周年性均衡生產。英國科學家建成一座面積為140公頃的日光溫室,全部採用營養液膜生產番茄,無論嚴冬盛夏,都能為英國東部提供番茄良種和果品。
花卉業實行工廠化生產更受矚目。以園藝業著稱的荷蘭,全國建成日光溫室面積1.2萬公頃,佔世界日光溫室面積的1/4。溫室操作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以生產非洲菊為主的泰勒尼加公司,採用試管育苗、快速繁殖等高新技術,年產非洲菊900萬株,鮮切花500萬枝,其中70%輸往國外,佔世界非洲菊總貿易額的70%以上,獲利極豐。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化進程,植物工廠化栽培在大中城市郊區將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部門。
植物工廠在現代農業中還是一種新事物,是設施農業中最精緻、最集約的發展階段。它的出現,無疑為人類未來的食物生產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
『捌』 植物工廠的歷史發展
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廠 誕生在丹麥,1974年日本等國也逐步發展起來。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試驗用植物工廠種植小麥,全生育期不到2月,一年可收獲4-5次。 20世紀60年代初次進行植物工廠的試,並開始推。1964年奧地利開始試驗一種塔式植物工廠(高30米、面積5000平方米)。該國魯斯納公司的塔式植物工廠已在北歐、俄羅斯、中東國家採用。奧地利的一家番茄工廠,工作人員僅30人,平均日產番茄 13.7噸,生產 1公斤番茄耗電 9-10kw.h,成本只有露地的60%。1971年丹麥也建成了綠葉菜工廠,快速生產獨行菜、鴨兒芹、萵苣等。 1974年日本建成一座電子計算機調控的花卉蔬菜工廠,該廠由1棟2層的樓房(830平方米)和兩棟栽培溫室(每棟800平方米)構成,在一年內生產兩茬金香、兩茬壟民花、一茬番茄,做到周年生產。至1998年,日本已有用於研究展示、生產的植物工廠近四十個,其中生產用植物工廠17個。2004年,中國農業大學開發了利用嵌入式網路式環境控制的人工光型密閉式植物工廠。
『玖』 植物工廠可以分為幾個類型
植物工廠被認為是一種可高水平控制環境的植物常年生長系統。植物工廠可以栽種所有植物,而且不使用土,採用水耕栽培。地上部分控制光、溫度、濕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地下部分則調整培養液中的肥料成分及PH和氧氣量,以此創造條件,使所栽培的蔬菜能夠在短期內最有效地收獲。這種植物工廠是使農業工業化,並實現保證蔬菜供給的系統。與以往的農業生產相比,植物工廠的勞動強度較小,這種植物工廠有可能拯救農業人口高齡化和後繼乏人的日本農業。
植物工廠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人工照明的「完全控制型」,另一種是利用太陽光照射的「太陽光利用型」。三浦園藝農場採用的是完全控制型。日本靜岡市的山腳下有一座園藝農場。農場的主人三浦稱他的農場為「植物工廠」。三浦農園的植物工廠里有一張辦公桌,在一面牆上嵌入著多種測量儀。三浦利用這些儀器監測掌握溫室里的生菜的生長情況。
植物工廠分為播種和育苗用的育苗室和在植物收獲之前的生長室。三浦園藝農場的主要產品是生菜。這種蔬菜在育苗室中培育11天,在生長室中生長20天左右,共計31天即可收獲。而採用一般方法種植的生菜據說需要大約40天才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