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齊平的著作
1. 當代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2. 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
3. 經濟現代化之路
4. 問題在哪裡——我對劇變中台灣經濟情勢的觀察與省思
5. 歷史的巨變——我對中國大陸政經改革的一些觀察
6. 經濟中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展望
7. 對話前的思考——兩岸中國的思維革命
8. 新中國——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
9.中國:大趨勢·大博弈
㈡ 鳳凰衛視石齊平提出的美國五大實力是什麼
對於鳳凰時提出的美國五大實力,那自然就是一個美國綜合體實力的一個體現
㈢ 石齊平去哪了石齊平離開鳳凰了嗎
4月7號的石評大財經的微博說,他下周會回到節目。
㈣ 石齊平為什麼不主持石評大財經了
有更高的發展地方了。財經類門戶網站也是不錯的,想最近比較火的炎黃財經,她的視頻就很全面。
㈤ 石齊平的其他
出生地:台北市
生日:八月十五日
星座:獅子座
性格:平和
籍貫:浙江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
愛好:旅遊/閱讀
工作經歷:公務員/教授/時事評論員
最喜歡的書:《論語》
最喜歡的人:康熙皇帝
最想做的事情:雲游四海
現任節目評論:《金石財經》/《時事開講》/《石評大財經》
曾獲獎項:台灣金鼎獎/台灣新聞評論獎/2007鳳凰衛視年度評論員大獎
著作:《經濟現代化之路》/《新中國》/《經濟中國》
座右銘:感恩,惜福,隨緣,自在
㈥ 鳳凰衛視財經新聞評論石齊平簡介
石齊平
原籍浙江,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現任職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蔣氏培訓中心客座教授、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蔣氏基金會講師、台灣東吳大學副教授、台灣《商業周刊》主筆、台灣慶堂集團副總裁、及台灣長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長。過去歷任中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華電視公司、華人衛星電視公司、真相電視公司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主筆、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講師、東海大學經濟系講師、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董事、專門委員等。
著作
1. 當代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
2. 當代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
3. 經濟現代化之路
4. 問題在哪裡——我對劇變中台灣經濟情勢的觀察與省思
5. 歷史的巨變——我對中國大陸政經改革的一些觀察
6. 經濟中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展望
7. 對話前的思考——兩岸中國的思維革命
8. 新中國——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
榮譽
1.1987年行政院金鼎獎優良新聞評論獎
2.1988年吳舜文新聞評論獎
3.1991年中國精神新聞評論獎
4.1993年吳舜文新聞評論獎
原籍浙江,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蔣氏培訓中心客座教授、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蔣氏基金會講師、台灣東吳大學副教授、台灣《商業周刊》主筆、台灣慶堂集團副總裁、及台灣長宏全球信息(股)公司董事長。
過去歷任中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華電視公司、華人衛星電視公司、真相電視公司
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主筆、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講師、東海大學經濟系講師等。
著作十餘種,內容以政治、經濟的觀察分析為主,並榮獲多項殊榮,如金鼎獎及新聞評論獎項等。
㈦ 石齊平先生的生平
石齊平先生簡歷
1946年生。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歷任東海、東吳、文化大學副教授,海基會副秘書長,《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主筆。現任《商業周刊》首席顧問,真相新聞網電視節目主持人,東吳大學事教授,勁報、明日報主筆。
從1991年第三季開始,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超長的景氣周期,到目前已經持續了創紀錄的110個月;而且,美國經濟的增長率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呈現出非常強勁的勢頭。針對這種現象,有經濟學家以「新經濟」的概念來表明美國經濟在質的方面出現了一些變化,而變化的關鍵在哪裡,即新經濟為什麼會產生,也就成為許多經濟學這關注的問題。
與新經濟相伴而生的另一個詞是「知識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所謂的新經濟和知識經濟之間可以劃個等號,它們的發展需要下面四個基礎的支持。
第一個基礎就是知識。在這里知識是通過大量地佔有信息,以大量信息為基礎,然後加以充分的消化、吸收、提煉、濃縮得到的智慧和創意。在工業經濟時代,主要的生產要素是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雖有交叉,但並不完全相等,知識是頭腦里形成的一種完全能夠切合市場需求的有價值的創意。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可以說是人類邁入一個新的產業發展階段。
第二個基礎是市場。知識經濟的形成,除了以大量的信息形成有價值的知識之外,必須有一個龐大的市場。現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事實上正在加速形成之中,體現為20世紀末產生的全球人概念。20世紀末,由於經濟制度的改革、貿易壁壘的撤除、各種國際組織的推波助瀾等種種原因,原本存在於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的障礙一個個被排除,於是一個經濟上沒有國界、沒有障礙的新市場凸現出來,這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給知識經濟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以比爾·蓋茨來看,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市場作為購買力支持他的設想,他也就難以成就現今的事業。其他如揚致遠、孫正義,如果沒有規模市場作為支持,其創意也僅僅只能是個創意而已。
第三個基礎也是在20世紀末產生的。全球化是一個無障礙的概念,但這還不夠,這仍是一個消極的概念,必須加入第三個要素才能把一個無障礙的全球結合成有機的整體,這就是網路。全球化是一個先決條件,但僅有全球化難以產生作用,只有通過網路,將每一個「神經末梢」串連起來,這就能夠形成一個有生命的市場,而這個全球化加網路構成的市場,才可以給那些最有創意、最富智慧、最有價值的知識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
將有價值的創意或概念轉化為一個斷層——資金。按一般的創業過程,尋找資金不外是兩條途徑:很行貸款或在資本市場上市。但這需要以往的業績支持,而科技人才或其他有創意的知識人才往往不具備這個條件。這時納斯達克起了關鍵的作用,它提供了新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基礎——創業板市場。
可見,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時間持續、強勁地增長,並不是偶然的。美國的新經濟正是建立在這四個堅實的基礎之上。
在促進新經濟產生、發展的基礎之中,最重要的兩點是:知識和網路。將知識和網路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網路經濟。這里有必要把網路經濟特別凸現出來,它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
第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發展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技術很容易被定們位於提高農業生產力的農業技術或提高工業生產力的工業技術,但很難找到一種技術能夠被證明是提高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服務業技術,一個例外是電腦。現在,一種新的服務業的技術正在形成,這不是網路技術。它不僅可提高工農業的生產力,更多的是提高服務業的生產力。越是一個選取進的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服務業在GKP中的比重越高,如美國已超過80%。網路技術對整個社會產業造成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尤以服務業為主。
第二,技術的發展從來就是隻影響到一個產業的供給面,「技術不及於需求面」換句話說就是需求不受技術進步的影響。但這種傳統的觀念被網路經濟顛覆了。網路技術可以把潛在的或許還不為消費者所知的需求開發出來,也就是影響需求面。當經濟中供給面和需求面在同時運行時,所產生的能量是相當可觀的。
第三,GDP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買賣雙方都成交的基礎上,而網路提供了加速撮合交易的機制。
第四,網路經濟的出現使幾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量身定做,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還能「抗拒」嗎?
在網路經濟時代迫近的時候,對營銷人來講,認識究竟有什麼是值得警惕的,有什麼是要認真學習以把握發展契機的,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㈧ 石齊平所說「三美」是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1
㈨ 石齊平為什麼沒有台灣腔
石先生是1946出生在台北,籍貫是浙江.
台灣的普通話教育是用民國時期的注音法(37音).用這種方式說話是跟羅馬拼音不太相同.
這就是一般所謂"台灣腔".但台灣每個族群都有家鄉話,小學前大都是講家鄉話,
上學後學普通話,難免都會帶有自己的家鄉話腔調.台灣70%家鄉話是閩南話,學了普通話,
就成了很常聽的到的台式普通話,但"外省籍"(49年後到台)一代,還有濃重鄉音腔調,二代以後,
仍帶有少許鄉音腔調,所以所說的普通話就較接近大陸的普通話.
而石先生就是外省二代,可以聽的出來其普通話,一般外省二三代就是這樣腔調.
㈩ 石齊平說的思想開放開了一半,那另一半是什麼
17平說的思想開放開了一半,另一半我認為應該是行動,我們要有一個行動。配合思想開放,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成功,而且我們的思想開放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