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陪讀媽媽》中如何看待各家的教育方式
《陪讀媽媽》接地氣、近生活,代入感與存在感並存的關鍵所在。《陪讀媽媽》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實。尤其是李娜和丁一一這組家庭,上演在這個家庭里的母子沖突、婆媳沖突、代際沖突、夫妻沖突,都是現實的寫照與縮影。李娜與丁一之間上演的貓捉老鼠式的控制與反控制,很容易就讓人想起自己在叛逆期是如何設法擺脫父母管制的。將陪讀媽媽的艱辛不易,叛逆少年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都呈現的飽滿而豐盈。
㈡ 陪讀媽媽高考的時候有媽媽陪讀陪睡幫孩子降壓,和我一樣的聊聊
據悉高三這一年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度過這一年之後面臨的就是人生中的一場重要的考試—高考,高考雖然不能決定我們之後的人生,卻是我們人生的分水嶺。家長對學生的高三也非常重視,很多家長為了學生的學習,在學生高三這一年都會選擇「陪讀」,那這種做法是否可取呢?其實,陪讀有利有弊,筆者建議家長要謹慎做決定。
1.陪讀的好處是可以預見的。首先,有了父母在身邊的陪伴,學生肯定會有很強的歸屬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輕松備考;其次,家長在陪讀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合理改善飲食,讓學生營養均衡,這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讓學生體力充沛,全力備考。
2.除此之外,家長陪讀可以免除學生的後顧之憂,幫助學生處理生活上的瑣事,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在高三時面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有家長在身邊可以做孩子的「樹洞」,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這一點需要家長下很大的功夫,如果家長採取的做法不當,很容易適得其反,給考生帶來更大的壓力。
3.陪讀的弊處不如好處這么明顯,但也還是存在的。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比起之前的80後、90後來說嬌氣不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陪讀也是一種體現。有很多家長在學生剛上高中時,就開始了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套房子,讓學生走讀。確實是家長的良苦用心,但是這種做法不利於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自理能力太差,考上大學之後,還是要面臨著自己生活。
4.父母是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的,早晚要讓孩子自己生活,而且高中生需要自己處理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少的,家長能夠幫忙分擔的只是一部分。家長陪讀無形之中也給孩子帶來了一些壓力,尤其是那些以陪讀來激勵孩子的家長,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學習不好就對不起父母,很容易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樣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反而會導致學生成績下降。
㈢ 面對一個叛逆的孩子,陪讀媽媽最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我所在的小區離一所重點中學非常近,小區裡面有很多租戶都是從周邊縣區過來給孩子陪讀的家長,很多都是媽媽帶著孩子在城裡租了房子,一日三餐照管孩子,輔導作業,專心致志的陪讀。
小區里有一位媽媽和我聊的非常好,他跟我講了他這五年來陪讀的過程,雖然充滿勞累,充滿心酸,但是她依然覺得很值得,因為這位媽媽通過自己的改變,把一個不良少年帶上了正途,從初一開始陪讀,到現在孩子高二成了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這位媽媽的以下三個做法很值得各位借鑒。
第三件事情,媽媽以前特別焦慮,她焦慮了就會認為這些事情都是由於孩子沒有做好引起的。後來,媽媽把注意力轉到了自己身上,每當自己特別焦慮的時候,他就會去看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採取一些冥想打坐這樣的方式強迫自己平靜下來,經過一兩年的鍛煉,媽媽已經很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焦慮,憤怒,抑鬱與這些情緒。
當媽媽有了這些情緒,並且自己能意識到,而且能做出改善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慢慢好了很多,因為孩子主要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媽媽情緒好了,不再焦慮了,孩子也就不會再那麼抓狂了。
聽完她說的之後,我就很佩服這個媽媽,她從一個自身充滿焦慮,沒有育兒常識的狀態,努力發現自己的問題,打破舒適區做出改善,最後由於自身的改變,帶動了孩子的改變,把一個問題學生塑造成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這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也給我們了很多育兒的經驗。其實每一位父母都能夠做到這些,只是打破自己的舒適區,需要異常的勇氣,但是為了孩子每位爸爸媽媽都應該加油,改變孩子,不僅是讓他一個做努力,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更加地努力。
㈣ 我是一位陪讀媽媽還有一個高中的兒子,我想找跟我一樣的姐妹說說話
十年寒窗苦,有你幫他解悶,功德無量,你是個偉大的媽媽。
㈤ 我是41歲的陪讀媽媽,孩子讀高一,有和我一樣的嗎
現在為了孩子上學陪讀,媽媽太多了,為了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都到異地念書,只有家長陪讀,但是陪讀的階段確實是很艱辛的,做陪讀媽媽要有心理准備,一定要每天以愉悅的心情面對孩子,在三年一晃就過去了
㈥ 我是一個陪讀媽媽,兒子上高中,最近幾天感覺兒子很奇怪
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面的溝通,當然效果就取決於平時你們的關系,高中時的孩子是容易迷失的時段,在尊重孩子隱私的前提下會比較好點。
青春期的他們逐漸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責任感並自己決定某些活動如何進行。對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部分犯罪行為要負一定的刑事責任。但少年也不同於成人。
他們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還沒有完全獨立。在許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方面還要依賴父母;他們還沒有成為完全責任能力人,並不是對自己的所有行為都要負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這種介於兒童和成人的過渡階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為社會學上所說的邊緣人,他們地位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向他們提出的要求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產生了許多特殊的心理衛生問題。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
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升級。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三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質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
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顯水。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里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
㈦ 我是一位陪讀媽媽,還有一個高中的兒子,想跟同齡得媽媽說說內心的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選擇同孩子一起踏上留學之路,開始在國外的陪讀生活。
國內陪讀早已不是新鮮事,實施起來也相對容易。去國外陪讀可就沒那麼簡單了,不光需要家長有錢、有時間,還需要拿到孩子留學國家的合法簽證。
面對眾多有陪讀想法的家長,各個國家也設立了關於申請陪讀簽證的門檻。
新加坡允許配偶陪讀和父母陪讀,但後者必須是16歲以下孩子的母系親屬。而且新加坡允許陪讀母親工作。規定在學生入學一年後,陪讀母親就可以向新加坡勞工部申請特殊的工作準許證,在當地就業。
近年來,到英國讀中學的中國孩子越來越多。但據了解,英國沒有專門針對父母陪讀的簽證類型。此外,德國、法國等國家也沒有明確的陪讀簽證種類,但家長或親屬可以通過申請訪問簽證到這些國家陪讀,期限一般為3個月到半年不等。
17歲或17歲以下的孩子在紐西蘭留學,家長可申請監護人簽證。監護人簽證申請人以照顧學生為唯一目的,其間不允許工作和讀書。
如果子女的簽證被取消,其監護人的簽證也會同時被取消。如果學校因為有監護人陪讀而接受學生注冊,但監護人未依規定到紐西蘭照顧其子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簽證以及監護人簽證可能會被取消。
留學生孤身在國外念書不易,那些牽掛子女、想方設法去陪讀的家長更不易。誠然,孩子在外的安全不容忽視,但家長也不必過分緊張。
畢竟在外留學是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從決定送孩子出國求學的那一刻起,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並對孩子的能力充滿信心。至於是否陪讀,則因人而異,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了。
鑒於陪讀中的負面影響,當務之急是做好陪讀引導,使之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並把陪讀引導納入學校德育工作中來。
平時,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等一切可用時機和陪讀的家長們交心,為了讓交流深入扎實,客觀有效,需亮出自己的「陪讀觀」,即變「生活陪讀」為「學習陪讀」,變「監督陪讀」為「信念陪讀」,變「攀比陪讀」為「責任陪讀」,變「盲從陪讀」為「協調陪讀」。
其一,變「生活陪讀」為「學習陪讀」,要求家長不要一味的牽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明白:我來陪讀並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為你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你更好的長身體長知識,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價值和品位。
給了孩子這樣的思維觀念,他們就會感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就能夠不怕吃苦,鍛煉自己的生活本領,變父母之愛為學習的動力,從而實現陪讀的正誘導、正遷移。
其二,變「監督陪讀」為「信念陪讀」,要求家長信任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孩子明確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從而慢慢的樹立他們為崇高的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斯大林說過:「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盞明燈,自覺性是實現信念的重要保證,有了這些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三,變「攀比陪讀」為「責任陪讀」,要求家長明確自己的陪讀不是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種責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讀來塑造一個生命的責任,並把這種責任滲透到與孩子的日常接觸之中,用責任來呼喚責任,「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修》)。
最後,變「盲從陪讀」為「協調陪讀」,要求家長協調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及時發現孩子環境中、生活中、學習上乃至心理上的問題,循循善誘,協同解決,讓孩子輕裝上陣,輕鬆起來,更有利於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的任務是引導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的好幫手,人生的良師益友,強化責任意識,協調好各方面的各種關系,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
在實際工作中,我倡議家長們建立「陪讀目標責任制」,讓他們對孩子做好宏觀指導,切忌事無巨細,窮嘮叨,亂指揮,瞎指揮,束縛孩子的成長。
㈧ 我的陪讀媽媽
陶艷波為了讓聾啞兒子能上正常學校,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陪讀,直到兒子考上大學.由此可看出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選項B是對的.選項AC都不符合題意.選項D說的太絕對了.
故選B.
㈨ 我是一位45歲的陪讀媽媽,還有上高中的兒子,有跟我一樣的陪讀媽媽嗎
不需要陪讀吧,孩子會產生依賴的
㈩ 我是一位45歲陪讀媽媽還有一個高中的兒子,有些心裡話想說,有跟我一樣的陪讀媽媽嗎
你可以和我聊, 或許我們有一樣的心事和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