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蝦夷
日本列島多地震,也多火山,這是不幸的。然而,上帝對日本又是公平的,遍布列島的大小溫泉(亦稱「湯」)不知給日本人帶來多少樂趣。日本的溫泉浴聞名世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蝦夷之湯。日本北海道古稱「蝦夷」,那裡的溫泉之所以出名,大概由於在它的漫長冬季里,雪花飄飄,天地銀白,人們享受起露天溫泉來,別有一番情趣。還有一層意思,也是別的地方無法與之比肩的,那就是在享受滑雪之後,接著再泡溫泉,真是錦上添花,相得益彰。世界上著名的滑雪場不少,但集滑雪和溫泉於一身之地則極為罕見。
② 為什麼日本到明治維新時期才吞並北海道古代時候日本和蝦夷發生過戰爭嗎
蝦夷國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日本吞並,並成為北海道的?
四川聲邊事兒
2017-09-23 14:34
關注
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正式成為西方列強的一員,自此日本明治政府殖產興業、發展教育以謀求更快的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明治維新開展的初期在日本發生了一件影響很大的事件,即是蝦夷共和國的獨立與被剿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圖片
先來了解了解蝦夷共和國到底是什麼來頭,蝦夷共和國是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於1868年12月,成立於北海道函館
對外稱「蝦夷共和國」,對內則稱「蝦夷德川將軍家臣武士團領國」
蝦夷共和國與明治政府分庭抗禮,但是最後被明治政府所滅,僅存在一百二十五天
蝦夷共和國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北海道,1868年4月,幕府統治終結,日本戊辰戰爭結束,一個嶄新的日本帝國從此建立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當時幕府時期的海軍奉行本武揚拒絕交出幕府艦隊,自己帶領八艘軍艦北上蝦夷函館,並且占據了西洋式武裝城堡「五棱廊」
隨後,本武揚便以德川脫藩家臣團的名義對外宣稱成立蝦夷共和國,並且照會英法等國要求他們保持中立並承認蝦夷獨立王國
1868年12月28日,三千名士兵投票,選出本為蝦夷共和國總裁
對蝦夷共和國反叛行為,明治政府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明治政府便派遣岩倉具視通過外交渠道通知西方各國,要求他們撤回中立立場,並隨即派兵收繳蝦夷
明治政府第二年便發動了剿滅蝦夷的箱館戰爭,1869年6月26日本便決定投降,五棱廊於5月18日轉交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成立一百多天的蝦夷共和國結束
蝦夷共和國之所以會失敗,大概是因為其缺乏法俄外援
剿滅蝦夷以後,日本政府更加勵精圖治,發展經濟與軍事,最終明治維新取得了較大的成功,自然也列位於強國之林
但是現在講,如果蝦夷共和得到了俄法的救援而沒被明治政府所滅會不會直接與其發生對抗,會不會阻礙日本走向強國,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
蝦夷國是古代日本分國之一。位於日本列島最北端,為阿依努民族的聚居地。
本登島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次年4月,明治政府建立。
幕府海軍奉行本武揚帶領八艘軍艦北上蝦夷地,占據箱館的五棱郭、松前城兩處為根據地,得到佐幕派大將土方歲三的支持。土方歲三仇恨槍炮和金錢,被視為德川幕府和武士道精神直至最後的末代武士的代表人物。
當本武揚抵達蝦夷地時,土方歲三盡管很看不起
③ 蝦夷共和國的介紹
蝦夷共和國(日語原文 蝦夷共和國 假名 えぞ きょうわこく 羅馬字 Ezo Kyōwakoku)(1868年-1869年,蝦夷今稱北海道,箱館今稱函館)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於1868年12月,成立於北海道函館。對外稱「蝦夷共和國」,對內則稱「蝦夷德川將軍家臣武士團領國」。蝦夷共和國與明治政府分庭抗禮,僅存活一百二十五天。1868年4月,德川幕府向薩長聯軍投降,戊辰戰爭結束,新的日本帝國建立。但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拒絕交出幕府艦隊,帶領八艘軍艦北上蝦夷函館,占據西洋式武裝城堡「五棱廓」。接著以「德川脫藩家臣團」的名義,照會英國及法國領事,獲得其承認「蝦夷共和國」為事實上獨立的國家,且承諾「嚴守中立」。隨後,擁幕志士湧入五棱廓,新選組的土方歲三也在其中,另有部分法籍官兵,共有軍隊三千餘人。12月28日,士官級以上幹部投票,選出榎本為蝦夷共和國總裁(總統)。
④ 蝦夷山櫻 中的蝦夷是什麼意思
蝦夷(えみし Emishi 或えぞ Ezo),為北海道的古稱。而蝦夷人則是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根據其地理分布分為東蝦夷、西蝦夷、渡島蝦夷、渡覺蝦夷等。蝦夷是指他們毛發長如蝦須。
⑤ 蝦夷國的介紹
古代日本分國之一。位於日本列島最北端,為阿依努民族的聚居地。通過津輕海峽與陸奧國津輕地區隔海相望,北方的千島列島是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有著自己的文化圈。這種地理條件,使其未捲入各戰國大名的激烈爭奪,很少受到他國大名的侵略。
⑥ 蝦夷的古稱
北海道舊稱蝦夷,原住民為阿伊努族(Ayinurn)。該民族是與大和民族完全不同的人種,外貌特徵濃眉大眼,白膚黑發,五官輪廓很深。據考證可能為高加索種或蒙古種,也有獨立人種的說法。
日本的民族構成比較單純,除少數阿伊努族(又稱蝦夷族)人,琉球族人以外,都是大和族人。 阿伊努族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是赤道人種的一支。
據日本史料記載。阿伊努人在公元五世紀時被稱為「毛人」,因為他們的特徵是皮膚比較黑,毛發濃密而長,有波紋,臉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約1.6米。他們的面孔具有歐洲人的特徵,語言與毗鄰的各民族和國家的語言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男人留著紅鬍子。他們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極北地區的部族的服裝,他們的傳說故事和流傳的眾多敘事詩歌,與大洋州和澳大利亞各土著居民的民間(口頭)創作有許多共同的地方。總之,這種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議,至今對這一現象也未作出解釋。他們是怎樣來到日本的,無人知曉。
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占統治地位的大和族的反動統治者對他們的鄙稱。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阿伊努」一詞,在該族語言中是「人」的意思。從公元十六世紀起有一部分阿伊努族人遷移到庫頁島一帶。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阿伊努族大部被消滅,今天僅剩下不足二萬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釧路等地,少數遠移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一帶,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 《景行紀》中記載,日高見地區有蝦夷,他們把頭發紮起來,身上刺花紋。另據雲,他們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樹上,用毛皮做衣服,喝血,象鳥獸一樣在山野里飛馳,怕人。一追就躲到山裡隱藏起來。這是一種處境極壞的野蠻民族。
《宋書·倭國傳》等中國史書中稱作毛人的大概就是這些人。
《續日本紀》中把佐伯今毛人成為今蝦夷。
《古事記》中倭建東征的故事中也出現了毛人。他們往往被當做不服從朝廷的人。蝦夷究竟與現今的阿依努族是同一種族,還是大和民族的一個支族。
《取訪大明神繪詞》中記載,他們以禽獸魚肉為食,不知五穀,不通語言,擅長射箭。箭是用魚肉當箭頭,在上面塗上毒劑。戰時婦女隨軍,把木頭削成幣帛狀,向天誦鳴。這些都是阿依努族人的習俗。
⑦ 日本蝦夷人
蝦夷人不是繩文人。
在日本歷史上繩文人是生活在日本本土的約3-4000年的原始人,生活區域為現在的近畿,九州等地區。(福井縣也發現其生活遺址)
而蝦夷人為到3-400年前為止生活在現在日本北海道的原著民。因戰國時期日本的大名為了擴大領地而進攻蝦夷而滅絕。(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自稱是蝦夷後裔)
⑧ 蝦夷共和國是哪個國家
在如今的北海道。蝦夷共和國(日語原文 蝦夷共和國 假名 えぞ きょうわこく 羅馬字 Ezo Kyōwakoku)(1868年-1869年,蝦夷今稱北海道,箱館今稱函館)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於1868年12月,成立於北海道函館。對外稱「蝦夷共和國」,對內則稱「蝦夷德川將軍家臣武士團領國」。蝦夷共和國與明治政府分庭抗禮,僅存活一百二十五天。
⑨ 蝦夷貝和扇貝的區別是什麼
蝦夷扇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隸屬於軟體動物(Mollusca),瓣鰓綱(Lamellibranchia),異柱目(Anisomyaria),扇貝科(Pectinidae),扇貝屬(Pecten)。是一種冷水性貝類,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及本洲北部、俄羅斯千島群島的南部水域及朝鮮附近。自 1982 年由遼寧海洋水產研究所引進中國以來,蝦夷扇貝已在山東、遼寧等北方沿海進行大范圍的人工養殖。
由於其個體較大、營養豐富、有較高的市場價值,經過近 20 年的養殖推廣,目前已在渤海及黃海北部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養殖,近 10 年來創造了數十億元的產值,已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之一。
貝殼大型,是扇貝中個體最大的,殼高可達20cm,體重可達900g。左右較突,黃白色;左殼稍平,較右殼稍小,呈紫褐色。殼近圓形。中頂,殼頂位於北側中央,前後兩側殼耳大小相等。
右殼的前耳有淺的足絲孔。殼表有15-20條放射肋,右殼肋寬而低矮,肋間狹;左殼肋較細,扇貝
肋間較寬。殼頂下方有三角形的內韌帶,單柱類,閉殼肌大,位於殼的中後部。
是扇貝屬的雙殼類軟體動物的代稱,約有400餘種。該科的60餘種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漁業資源之一。殼、肉、珍珠層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
很多扇貝作為美食食用。顏色鮮艷呈輻射狀花紋的扇貝受收藏者喜愛,花紋被採納為藝術品的圖案。扇貝為雙殼綱翼形亞綱珍珠貝目中的一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以熱帶海的種類最為豐富。
中國已發現約45種,其中北方的櫛孔扇貝和南方的華貴櫛孔扇貝及長肋日月貝是重要的經濟種。扇貝又名海扇,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它的閉殼肌干制後即是"干貝",被列入八珍之一。
⑩ 阿伊努的「阿伊努」和「蝦夷」
很多中文文獻直接用日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個民族「蝦夷人」來稱呼阿伊努人,認為這兩者是同一個民族,而這種觀點可能是有問題的。
北海道古稱「蝦夷」(日語:えみし、えびす、えぞ),日本史書上也有不少關於「蝦夷人」的記載,但這些有關蝦夷人是蠻民的記載大多都是虛構的。這些文獻並非實際觀察蝦夷的生活、或運用可靠的資訊得來的;而只是引用中國古籍中有關蠻俗的記載而已。其中對蝦夷人的描述,僅是對其畏懼與歧視而來。《日本書紀》中對蝦夷的記載中寫道:
「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故往古以來,未染王化。……即巧言而調暴神,振武以攘奸鬼。」
「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
實際上,東北地方的古代蝦夷族,是位於東部或東北之繩文人的子孫,他們風俗和生活習慣上和阿伊努人差別不是很大。這些繩文人後來陸續加入大和民族的行列,而蝦夷人是最晚加入的一支。當北海道形成阿伊努人時,他們並沒有加入阿伊努人,而阿伊努人也獨立的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