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再別康橋背後的故事
擴展閱讀
預期股票價格怎麼算 2025-09-06 18:22:01
健康元股票怎麼買配股 2025-09-06 17:50:43

再別康橋背後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3-10 05:33:14

1. 現在著名愛國詩歌 除《再別康橋》 最好在2——3分鍾之間。中學生朗誦稿 急需!!!!!!

青春中國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瘡痍的土地作紙
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之後
是誰?
寫下的兩個字--中國
讓人讀得昏暗讀得疲憊
更讓人讀得心痛讀得悲憤
那萎縮在清末史書里的
消瘦的中國呀
那跪倒在《南京條約》里的
軟弱的中國呀

那一天,無數的青年
走上了街頭
面對淋漓的鮮血
面對慘淡的人生
他們的吶喊如同一陣陣驚雷
激盪著這昏睡的土地
他們就像一束束火焰
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
盛開成五月絢麗的花朵

此後,他們加入到共產黨人的行列中
他們義無返顧地選擇了
用鐵錘砸碎黑暗
用鐮刀收割光明
他們走過漫道
他們越過雄關
他們馳騁疆場
他們英勇殺敵
他們要以槍桿做筆
寫下一個嶄新的中國

他們要以鮮血為色
描繪一個青春的中國

許多年後的今天
當我的目光穿越歷史的峰巒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呼吸
我又看見了
一群又一群的青年
那掛滿汗水的面孔
我又聽見了
他們嘹亮的歌聲
在荒蕪的土地上回盪
他們用無怨無悔的青春
在悠悠歲月中
寫著一首愛的詩篇

是的,歲月悠悠、人生漫漫
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篇
那是一片開滿鮮花的風景
那是一曲氣勢磅礴的交響
那是一座壯志凌雲的豐碑

哦 中國
我要為你寫一首詩
用太陽金色的語言
用星海浩瀚的蔚藍
哦 中國
我要為你畫一幅畫
用春天百花的色彩
用五星紅旗的光芒

今天,一個大寫的中國
讓人讀得光明、讀得酣暢
今天,一個騰飛的中國
更讓人讀得生動、讀得自豪
這就是在世界的東方噴薄而出的
希望的中國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
輝煌的中國
這就是我們的
青春中國!
這就是我們的
青春中國!

2.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推薦給你以下內容:

《再別康橋》詩歌語句鑒賞點滴尾批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詩人輕輕的來,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來時的那種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詩人輕輕的走,也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離開時的那種深摯的眷戀不舍,深怕打攪了曾經久居的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彌淡愈深、愈綿長,正是深情的哲理。因為淡,因為不忍,所以,詩人時時處處在剋制、在小心地疏導放流著內心的激情;可是,卻時不時又流露出那麼一點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卻在此時的作者的心裡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時也成了詩人心頭激情澎湃的由頭。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觀的,是僅僅可觀的;而新娘,卻是激情澎湃的,是溫潤可感的,可觸可摸可激情擁抱的。在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暗喻修辭,就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輕輕、悄悄、沉默」背後的那種激情和熱烈,體會到了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眷戀。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在詩人的心頭,對康河的眷戀永遠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對康河來說,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軟的;那麼,在康河中的青荇,伴著這「柔波」「軟泥」的自然也是「柔」「軟」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讓我們觸摸到詩人的心靈,在這里無論是物性還是情意,都是和全詩和諧統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裡的一切,既是承載著詩人情意的柔情萬種的,又是生氣勃勃的靈動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搖」,如此柔情萬種而又機敏靈動的精靈,怎教人不迷戀,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條水草呢?更何況,她生長在詩人時時眷念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的夢。」

眼神柔柔地觸摸著康橋康河邊的一切,看過了金柳,覓過了青荇,眼神不經意中,又觸碰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哪裡「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艷影,油油招搖的水草,康河豈是污濁;輕輕悄悄的來,輕輕悄悄的走,哪裡容得這康河之情半點污濁?可詩人偏要說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來,詩人看到了點點散綴的「浮藻」,由此詩人又彷彿看到了在康河邊往昔的點滴,仿若這往昔的點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這「浮藻」。於是,自然的,這一個「清」字就無法容納進這豐富的蘊含,要知道,太「清」了就無需沉澱;而生活的意蘊、詩人對康河的眷戀,卻是需要吟味、沉澱一輩子的,就如那彩虹,雖是短暫的,但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恆的美麗和魅力。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彩虹似的夢,即將隨著雨過已久而消散,不舍,於是也就想著去追尋;這熟悉的康河康橋,即將別離而去,眷念,對往昔的眷念,於是也少不了去追尋!「尋夢?」自然要尋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可是,綿長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裡有「青草更青處」呢?在詩人的眼裡,康河以及康河裡的一切不都是那麼美好的么?

果不其然,詩人要尋的哪裡是什麼「青草更青處」啊,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的過程,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中對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詩人的小船載滿了「星輝」;可即使是滿載著星輝,詩人依然在星輝的斑斕中看到在康河邊往昔的生活的斑斕多姿,於是,詩人由衷地想放歌,謳歌康河以及康河邊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沒有節制的詩情,自然會讓詩歌顯得毫不含蓄蘊藉;沒有因理智而節制的情意,也自然會讓人感受到他的膚淺。

果然,像徐志摩這樣才情兼備的詩人,豈容得他的詩歌的直白,豈容得他對康橋的情思的膚淺呢?於是,詩人沒有「放歌」。殊不知,正是這「悄悄」、「沉默」方顯得高妙和深沉來。顯然,詩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當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潤著詩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蟲和康橋在啟迪著詩人,今晚最好的別離是沉默、是悄悄。

詩人的深沉、淡雅、而頗有哲性的才情和氣質,正是康河給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是的,該別離了。「放歌」,無疑是對康橋的打攪、甚至褻瀆;就是再多停佇片刻,也是對康橋的大不敬。於是,再回環照應到詩句的開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康河的雲彩,讓人眷戀,卻容不得人褻玩,哪怕是曾經凝視過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學子。於是,「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康河的雲彩,永遠只能屬於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永遠只沉澱在詩人深摯綿長的記憶中。

另:

詩人在數年之後,來到康橋,依然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心中對康橋永遠不能淡忘的情懷,即使是「再別」!

全詩的感情基調:「輕輕的」、「悄悄的」,淡柔而綿長深摯的,有節制的,但時不時又激情噴薄的。

全詩的修辭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兩個暗喻。

詩人為什麼要「輕輕的」、「悄悄的」,詩人為什麼要選擇「沉默」,這難道反映詩人對康橋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它們反映出詩人對康橋怎樣的感情呢?

抒情,離不開藝術手法。

潘林峰

2007-10-03

--------------------------------------------------------------------------------

尾批:其實,任何文學作品的鑒賞,都離不開語言的品鑒。詩歌就更是如此了:詩歌不同於一些敘事性的作品,她的本質在於抒情,她的特點在於詩句的凝練。凝練的語句、深邃的情感,需要的就是細細的品味,而品味的切入口就只能是語言。當然,語言的品味鑒賞離不開想像和聯想,離不開喚醒自身的生活、情感的切身體驗。簡而言之,詩歌語言的鑒賞離不開點滴的靈感。

3. 故事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簡單的說來就是作者當時所處的一種社會環境,所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寫出了這種文章或小說。

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隨時代背景而改移的。」鄒韜奮《經歷》五五:「我們卻未嘗沒有我們的背景!我們的背景是什麼?是促進民族解放,推廣大眾文化!」艾蕪《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說是以新加坡為背景,寫失業的 華 僑工人,談礦工和海員的艱苦生活。」

部分作品寫作背景:

1、《玫瑰的名字》背景:方濟會修道院。

《玫瑰的名字》是翁貝托·埃科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以一所中世紀修道院為背景。

修道院是基督教組織機構名稱。拉丁文Seminarium的意譯,是天主教培訓神父的學院,又譯神學院。簡稱修院,分為備修院、小修院、大修院3種。

在黑暗時代的動亂期間,少數堅定地獻身宗教的基督徒,離開社會到荒涼而讓人生畏的文明邊緣地帶過著隱士生活。隱士的行為喚起更多陳腐的教士去發誓約守貧窮和奉獻,重新聆聽耶穌基督的教誨。

這種教士組成一個新的同質信徒團體,稱為修道院。教皇格列哥里在信奉基督教的歐洲各處,鼓勵建立修道院。在某些歐洲地區,修道院成為唯一剩存的學問中心。

有些人相信愛爾蘭的僧侶在他們的修道中保存了當時的文化。這些僧侶遊走歐洲各處教育民眾恢復對學問的興趣。修道院成為教養人們的中心,這些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協助管理政府,不少人當上國王的助手。

2、《基督山伯爵》所處的時代背景:百日王朝。

百日王朝(法語:Cent-Jours)是指拿破崙一世在被流放後重返法國,試圖重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一連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逃到法國,集結軍隊,把剛復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稱帝;6月18日,因為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拿破崙再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波旁王朝再度復辟。拿破崙戰爭至此結束。拿破崙重返帝位總共101日,因此史稱「百日王朝」。

3、《湯姆叔叔小屋》寫作背景、時代、背後的故事。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一部分創作靈感來自喬賽亞·亨森(英語:Josiah Henson)的自傳。亨森是一位黑人男性,他曾是奴隸主艾薩克·賴利(Isaac Riley)所擁有的一名奴隸,生活並勞作於馬里蘭州北貝塞斯達地區(英語:North Bethesda, Maryland)的3,700英畝(15平方公里)煙草種植園中。

1830年,亨森逃到了上加拿大省(即今安大略省),並擺脫了奴隸身份;此後,他協助了一些逃亡奴隸抵達該地,自己也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寫出了他的回憶錄。

斯托夫人自己也曾明確地承認,是亨森的作品啟發了她,從而讓她寫出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當斯托夫人的書聞名於世後,亨森以《湯姆叔叔的回憶錄》(The Memoirs of Uncle Tom)為名再度發表了他的自傳,並在美國與歐洲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斯托夫人在她的小說中借用了亨森家的名稱。亨森的家在1940年代成為了一座博物館,即今日安大略省德累斯頓(英語:Dresden, Ontario)附近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歷史遺跡。而亨森在奴隸時期所居住的那間小屋,至今還遺存在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縣境內。

4、小說《朗讀者》的寫作背景: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波蘭語: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或稱奧許維茲-比克瑙集中營和滅絕營,又譯奧許維茲集中營,或奧修維茲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有「死亡工廠」之稱。

其遺址位於波蘭南方的小城奧斯威辛,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里,距波蘭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約有110萬人在這一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

5、魯迅《朝花夕拾》時代背景:三一八慘案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

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4. 在六年的小學生活,我與同學們的故事

你知道嗎?在人生的道路上,變挫折為順利、變失敗為成功、變厄運為幸運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在台上侃侃而談。只見他手裡舉著一張20美圓的鈔票,面對聽眾幽默地發問「誰想要這20美圓?」

聽眾先是一楞,然後先是一隻只手舉了起來。

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圓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邊說邊把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想要?」

台下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使勁碾它。然後他把這又臟又破的鈔票揀起來,面對聽眾說:「現在誰還想要?」

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演說家說:「朋友們,剛才大家看見了,無論我怎樣對待那張鈔票,但你們還是想要他。因為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值20美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無數次的被自己的決定或偶然碰到的挫折、逆境所擊到,甚至被碾得遍體傷痕。那時我們也許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多麼的渺小,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裡,我們每一個人永遠都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我們每一個人仍然是無價之寶。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地位和職業,也不仰仗於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自身,只要正直真誠地生活,那我們的價值將是永存的。——請大家不要忘記這一點。」

演說家故意把鈔票揉皺碾碎的做法是否妥當,我們暫且不去評論,但他的良苦用心是顯易而見的,給人的啟發是毋庸置疑的。

漫長的人生之旅會碰到無數艱難曲折、急流險灘。挫折如影隨形,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大到治國,小到治家;從工作、學習到生活;從競技、經商到職場——細細想來,這實際上是日趨激烈的生存競爭所催化的結果,不值得大驚小怪。競爭就是優勝劣汰,競爭必有勝負輸贏,勝了固然值得慶幸,但敗了也大可不必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拋棄認為自己「一文不值」的錯誤觀念,堅信自己的生命是獨特的,永遠不會喪失價值,你還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作家馮驥才說過如下催人奮進的一席話:「人生的力量全部是對手給的,那就是說,要把對手的壓力吸入自己的骨子裡,強者之力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會感到自己屬於強者。」試想,面對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瓜分蠶食中國的屈辱,如果中華民族逆來順受,而不是覺醒抗爭,哪有今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驕傲與尊嚴?如果北京在當年以兩票之差敗給悉尼之後,從此放棄努力,又何以能贏得擊敗大阪、巴黎、多倫多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取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殊榮。其實,挫折、失敗、厄運不是壞事,它能使人多思、善戰,使人堅韌、剛強。親愛的朋友,請你千萬記住,變挫折為動力、變失敗為成功、變厄運為幸運的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永遠不要忘記,歷經磨難和挫折的你,價值依舊。

5. 我想編一個《再別康橋》的歌舞劇或者是話劇,請各位給點建議,謝謝!

這是一首抒情詩,既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多少人物形象,想直接將他編成歌舞劇或話劇很難辦。

但如果你真想這么做的話,就必須先根據詩的情景增加人物,編故事情節。主角是留學康橋的徐志摩,可以再加幾個他的同學,特別是他的女朋友。

當然更好的做法是:去編一個徐志摩創作《再別康橋》這首詩緣由背後的故事。可以學習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知道做法---這本來是一幅世界名畫,但編劇圍繞畫家與模特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6. 誰有古代禮貌待人250——300字小故事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7.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背後有什麼故事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作者】: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8. 我的學習生活作文

參考範文:

從開始上小學的那天起,學習生活插入了我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

小學的學習生活是最快樂的,那時的我還不了解什麼是學習,我為什麼要學習,只知道媽媽每天會給我梳最好看的羊角辮,然後在家門口目送我去上學。只知道爺爺會在村子的路口等待放學的我。只知道在學校里,有很多的小朋友會和我一起做游戲。上了高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只有學習才是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每天都有同樣的話回盪在耳邊「好好學習,考上好一點的大學」。那時的老師們總是說大學生活是美好的,從此對大學生活很嚮往。經過努力,我終於如願以償,進入了理想中的大學。

然而大學生活並非老師口中說的那樣。大學里確實自由的時間多了,但我開始迷茫了,以前都是在老師的監督下,過著緊張的生活,現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後來發現大學生活沒有想像中的恐怖。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大學里有很多的社團,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社團活動,這樣我們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學校還有一個廣闊的圖書館,裡面有浩瀚的書,我們可以在其中自由翻閱。

漸漸的我喜歡上了圖書館,也漸漸喜歡上了讀書。每天吃完午飯,在午睡前就翻出各種各樣的書來讀,有圖書館借來的,有自己花錢買的。這些書中,有教人如何維護自尊的《簡·愛》,有展現一代女皇風採的《武則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羅萬象的雜志也令人愛不釋手,我看屬於我們的《中國青年》。一本好書在手,一切煩惱都拋於腦後,讀書時會不知不覺神遊其中。古語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我讀書既不求黃金屋,也不為顏如玉,我求的是知識,用它來開拓我的視野,武裝我的頭腦,充實我的精神世界。在書中我找到了現實生活中的答案,在書中看到了人間的歡樂與苦難,在書中窺測到人的崇高與卑……我愛書,正是因為它早已成為我的知已。

除了讀書外,有時會上網,網路世界,無奇不有。我利用網路查找學習資料。電腦網豐富了我的生活,開闊了我的視野。大學的學習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給我帶來無窮的樂趣。

9. 你為什麼喜歡<再別康橋>請大家都來說幾句

全詩的意境很美,韻律也好,讀第一遍就會不自覺地被她吸引;就像好歌一樣,聽一遍就能記住其優美的旋律;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

10.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背後有什麼故事

《再別康橋》寫於1928年11月6日。
當時詩人第三次去歐洲,一個人悄悄去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一個都沒有見到,只有熟悉的康橋在靜靜守候,詩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