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醫療改革和教育改革分別是哪一年開始的最根本的改革政策是什麼
改革分別是92年與98年。
最根本的改革政策是擴大層面與深度。
Ⅱ 關於醫療改革新政策
衛生部關於醫療體制改革的新的政策法規正在醞釀之中,不日將公布。6月20日,衛生部政策法規司一位高級官員透露:「衛生部從來沒有出台過醫院市場化的政策,也沒有說過醫院可以賣掉。」該官員表示,衛生行業是關繫到老百姓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用一般經濟改革規律進行衛生改革是不對的。
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葯有限公司政務總監陳哲峰認為,近來衛生部接連的動作和表態至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即今年醫療體制改革的重點不是在產權層面,雖然產權剝離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首要工作,「衛生監管的加強將是衛生部的重點。」
衛生部開始強力監管
近日,衛生部印發了《衛生監督稽查工作規范》和《衛生行政執法責任制若干規定》,體現了衛生部強力監管的態度以及逐漸加強的話語權。
衛生監督稽查是指衛生監督機構對其內部及下級衛生監督機構及其衛生監督員在衛生行政執法活動中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和遵守紀律情況進行的監督和檢查活動。《衛生監督稽查工作規范》規定:衛生監督機構對檢查發現、群眾投訴舉報、上級交辦、有關部門移送的違法違規事件應當做好記錄,經初步核實對屬於稽查范圍的,有明確違法違規行為人、案件來源可靠的,由稽查人員所屬衛生監督機構負責人批准立案查處,同時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對不屬於本部門稽查范圍的,應當及時移送有關部門處理。被稽查單位在接到衛生監督稽查意見書後,應當及時整改並在30日內將整改情況報衛生行政部門和稽查單位。
而《衛生行政執法責任制若干規定》強調,各級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活動中,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相應責任: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法規、規章錯誤的;違反法定程序的;處理結果顯失公正的;依法應當作為而不作為的;濫用職權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衛生行政執法責任制不落實,責任不清造成重大過失的以及其他違法行為。
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日前舉行的醫院與醫葯企業峰會上指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於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而要解決這兩個難題,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對於衛生部的輪番表態,中國醫葯設備協會秘書長顧維軍表示:「今天(20日)出來這樣的說法,是各個部門之間博弈的結果,比如衛生部、社保部門、葯監局、發改委等。」
盡管衛生部沒有透露即將公布的醫療體制改革「新政」的具體內容,這絲毫也沒有減低人們對醫療改制等問題關注的熱度。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表示,醫療改制市場化到底採用什麼模式應該首先搞清楚。該市場化的要由市場來做,該政府做的政府要做好。
吳明介紹說,美國的醫療改制也不是完全市場化。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很健全,保險公司也可以控制醫療的價格,因為病人不直接跟醫院進行金錢交易,而是通過保險公司進行的。
有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讓醫院自己去市場找飯吃,而不投入足夠的資金,但市場機制是需要靠價格來控制的,可價格偏偏由政府來控制,所以市場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競爭機制也沒有形成。
「現在需要政府配置資源與市場化配置資源的結合,不能一味否定哪一種形式,而是兩種形式應該並存,但最主要的還是政府的整個調控能力,因為衛生行業必須要由政府來控制。」吳明說。
其實早在1980年,政府就開始了醫療改革的漫長之路:先是對醫院逐漸放權,接著是承包、院長負責制,再到後來的運行機制改革以及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似乎並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
吳明介紹說,一方面政府把醫院作為事業單位來控制床位、人員編制,以控制財政經費補助的支出;另一方面又把醫院作為可以自我創收發展的經營單位來激勵其發展新技術、新項目。由於管理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醫院最終都能突破管制,就自然造成這樣的結果:患者抱怨醫療費太高,承擔不起,醫生抱怨自己的收入低,而隨著醫療體制改革風的興起,種種的產權交易也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對此,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常修澤表示:「目前公立醫院體制改革的思路還不明晰,首先必須明晰醫院的產權,確立公立醫院的出資人制度,進而確定不同組織形式的公立醫院的權利架構、運行目標和監督。」
Ⅲ 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政策與管理
肯定新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進展,並不是完全否定前一階段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應當看到,前一階段的改革雖然在覆蓋面上有較大局限性,但當時提出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醫葯衛生體制的改革方向基本正確。例如,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實行全行業管理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一點也不過時。許多具體政策和措施的實踐還為新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供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當然,回顧前一階段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也有不少具體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例如最近看到王東進會長在《回顧與前瞻——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一書中指出:「後來在實踐中發現,個人賬戶的增強個人自我保障和節約意識這一功能體現得並不強,且管理難度大、成本高,有待調整改進。」我完全贊同這一實事求是的分析,我也曾多次寫文章表達同樣的看法。
國內外的經驗證明,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又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較之其他國家,更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現在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框架基本構築,關鍵在於落實。我相信,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我們一定能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療保險制度和醫葯衛生體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2020年我國新醫療改革政策
答:1.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2.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3.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4.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5.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 同時要做好做好結算清算,不留後賬。堅持全國一盤棋,統一組織參保地核實並進行全國清算。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對疫情期間出台的「互聯網+醫保」、長處方等便民措施,使它常態化、制度化,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葯費豁免制度。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壓實基金管理責任,做好基金運行監測分析。
法律依據:《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全文規定。
Ⅳ 2015年中央對醫改有什麼政策
對實行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定點門診,取消醫保門診30元起付線;將居民生育定額補助(順產500元,剖宮產1000元)調整為生育報銷,符合計劃生育政策、居民生育費用在政策范圍內按70%比例報銷;增加大病保險待遇,其合規賠付比例不低於50%,並分段設定賠付比例,大病商保不設最高賠付限額;尿毒症門診血液透析費用由原來的每人每年報銷限額3萬元調整為5萬元,報銷比例由原來的80%調整為85%;增加門診慢性病待遇:高血壓(3期)、糖尿病(1型、2型)、冠心病、腦梗死、慢支合並肺氣腫按每人每年800元享受待遇;增加門診特殊病種:重症精神病,每人每年報銷限額1萬元,個人負擔30%,統籌支付70%;調整年度報銷限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每人每年累計報銷醫療費限額由原來的14萬元調整為16萬元。
Ⅵ 新醫改政策的政策主體有哪些
國務院於2009年4月6日發布新醫改意見,從今年起,中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衛生服務。新醫改方案明確提出,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的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新醫改再一次明確了民營醫院的「身份」。其中關於「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希望能幫到你,
Ⅶ 醫療改革
國家出台這樣的政策,目的是能給你們這些醫葯從業者一些退回去良性發展的機會,這個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考慮的,你們只是在服從大多數人的意願的要求。
Ⅷ 今年兩會醫改有什麼政策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鞏固全民基本醫保,通過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政府、單位和個人合理分擔的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機制,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國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加強城鄉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
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破除以葯補醫,理順醫葯價格,創新社會資本辦醫機制。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提高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和職業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務經費補助標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落實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Ⅸ 2019年中國醫療改革政策
中國醫療改革政策不僅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對於我們參加醫療衛生考試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當前的醫療改革政策,才能知道2020年衛生專業資格考試的可能考點,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2019年中國醫療改革政策,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
Ⅹ 我國的近五年內關於醫療改革的政策和法規在線等 急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城鄉分離的,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過程。在城鎮,先後經歷了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和試點階段,全國范圍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確立,以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探索等階段;在農村,伴隨著合作醫療制度的興衰,努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工作,進而對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多樣化進行探索與完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中國醫療保障的制度背景開始經歷重大變化,傳統的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礎。城鎮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各個相關領域改革的進行,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公費和勞保醫療制度主要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前,這里不作過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