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核冬天」是怎麼回事
核冬天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炭黑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進入大氣層的煙和炭黑的顆粒層可以顯著減少到達地面的陽光總量,這個顆粒層很可能在大氣中停留數周甚至數年(燃燒石油和塑料製品產生的煙和炭黑能夠比燃燒木材產生的煙更有效地吸收陽光)。中緯度的西風帶將會輸送煙塵,形成一個環繞北半球北緯30度到60度地區的環帶。這些厚的黑雲可以遮擋掉大部分的陽光,時間長達數周。這將導致地表溫度在這一時期下降,根據不同的模型,溫度下降最多可達數十攝氏度。
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將會導致因飢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科學家還認為爆炸產生的氮氧化物將破壞臭氧層。科學家已經在熱核爆炸實驗中觀察到了這種此前未曾預料過的效應。由於臭氧層的再生,這種效應會被削弱了。但是一場全面核戰爭的效應,毫無疑問將會更加巨大。臭氧耗盡(以及隨之而來的紫外線輻射增加)的次生效應將非常顯著,它會對人類多種主要農作物產生影響,也會通過殺死浮游生物而毀壞海洋食物鏈。
有許多科學家試圖預測大規模核戰爭的氣候效應,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組(理查德·特科、布賴恩·圖恩、托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爾·薩根五位科學家的姓氏首字母縮寫)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讀作T-Taps)小組受到了火星沙塵暴致冷效應的啟發。他們使用了一個地球大氣層的二維簡化模型計算了核冬天效應,結果發現全面核戰爭可能導致內陸地區的溫度降至零下40攝氏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983年底的《科學》雜志上. 。
近年來一個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也認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數十公里的小天體擊中地球,這場爆炸掀起的塵埃遮蔽住了天空,導致氣溫下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讓恐龍這類當時居於支配地位的物種走向衰亡。
在TTAPS的研究成果發表以後,有一些科學家對其表示了質疑,其中包括美國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泰勒與薩根就此問題進行過辯論,他認為核冬天的效應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降溫效應並不像TTAPS小組展示的那樣嚴重,因此「核冬天」應該改名為「核秋天」(nuclear autumn)。
自從那之後,科學家使用改進的模型進行了更加精密的計算。1990年,TTAPS小組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回顧了自1983年以後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的計算表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溫大約是10到20攝氏度,局部地區可下降35攝氏度;盡管這表明全面核戰爭的後果可能比1983年他們預測的更輕,但是核冬天在總體上仍然是可能的。
自從1990年TTAPS小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之後,至今沒有更加詳細的研究進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同年,薩根和TTAPS的另一位成員特科一起出版了一本關於核冬天的著作,名為《無人想像的道路:核冬天與軍備競賽的終結》。
1991年蘇聯解體,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冷戰時期結束,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沖突仍然有可能發生。這些核戰爭所造成的氣候效應仍然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
『貳』 核大戰為什麼會產生核冬天
廣島、長崎的核爆炸聲使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刻骨銘心。其實,核武器對人類生存的更大威脅還遠不止此。198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等5位博士提出了「核冬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大規模的核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遠遠超出了人們通常的想像,成萬上億的人傾刻之間死於非命,核爆炸造成的大火、濃煙、塵埃籠罩著整個地球,沒有陽光,世界一片黑暗。與此同時,大氣溫度發生急劇變化。溫度與海拔的升高成正比,幾千米上空平流層的溫度可達100℃以上,而對流層的溫度卻下降50℃—60℃,上熱下冷的現象使大氣垂直運動受阻。大氣上層的高溫,便各地的冰川、積雪融化。洪水泛濫成災。而地表和海洋之間的巨大溫差,則導致風暴席捲大洋沿岸。即使在夏季,海洋上空飽和的空氣,也將以降雪的形式飄落在陸地上,大量的動、植物被凍死,整個生物鏈將被斬斷。即使是僥幸生存下來的人,也會因缺吃少穿、瘟疫流行而陸續死亡。在長達數月之久的核冬天裡,人類元一倖免。
可見,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核武器,人類就一天沒有擺脫「核冬天」的威脅。
『叄』 什麼叫'核子'冬天
一種假說,指核戰爭引起地表面溫度強烈下降的現象。
在核戰爭中,用來摧毀對方軍事目標的高威懾力地面核爆炸能引起大量細顆粒的塵土進入大氣層中,用於轟炸城市、森林或工業區的空中核爆炸能引起大量煙塵進入空中。這些細土、煙塵布滿大氣層內,使大氣光學厚度增加,太陽光進入大氣層時強度大大減弱,天空變得幽暗,地表面的輻射平衡被破壞,即太陽輻射被煙塵的雲層遮蔽,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通量不能與地表面放射的長波輻射達到平衡,地面溫度迅速下降到凍結溫度以下。
核冬天假說的提出是近年的事。198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環境科學雜志編輯部徵求有關核戰爭對人和生態影響的文章。美蘇兩國科學家根據該雜志文章的觀點和觀測事實,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在各種規模的假想核戰爭情況下,空中煙塵對氣候的影響。美國生物學家對"核冬天"帶來的生物學後果,看得非常嚴重,認為"核冬天"使地面上持久低溫、天空亮度很低、高劑量有毒污染物充斥大氣層等,會破壞生物圈對人類生存和文明生活的支持。在一年或更長時間內,北半球農作物和自然經濟作物的收獲量將大幅度削減,核戰爭後的倖存者將面臨飢餓,生活在黑暗而冰凍的環境中,人身暴露在高強度輻射下,難以生存。
對"核冬天"的假說也有文章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核冬天"帶來的降溫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可能像假設提出的那樣嚴重。
『肆』 核冬天的時間有多長
看爆炸的當量而定,短則數周 8、9年長則數十年、數百年,遇上超大規模的核戰有長達數萬年的核冬天也不稀奇。而且核大戰帶來的不光是核冬天,還有各種自然災害、動植物滅絕、全球氣候惡化、大氣層破損、永遠的黑夜、地殼變動、輻射、變異生物、空氣跟水和土地被輻射污染無法使用加上輻射無法清除和治療、人類內部的消耗,大多數人能不能撐過開始幾個星期都還難說。
『伍』 什麼是核冬天
核爆炸時,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因煙塵微粒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導致高層升溫,地表溫度下降.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為核冬天
『陸』 核冬天是什麼意思
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當核爆炸時,巨大的能量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還高達12公里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有相當大部分直徑小於1微米,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因為它們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約10微米),它們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力,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產生了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為核冬天。
『柒』 核冬天是什麼
核冬天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炭黑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進入大氣層的煙和炭黑的顆粒層可以顯著減少到達地面的陽光總量,這個顆粒層很可能在大氣中停留數周甚至數年(燃燒石油和塑料製品產生的煙和炭黑能夠比燃燒木材產生的煙更有效地吸收陽光)。中緯度的西風帶將會輸送煙塵,形成一個環繞北半球北緯30度到60度地區的環帶。這些厚的黑雲可以遮擋掉大部分的陽光,時間長達數周。這將導致地表溫度在這一時期下降,根據不同的模型,溫度下降最多可達數十攝氏度。
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將會導致因飢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科學家還認為爆炸產生的氮氧化物將破壞臭氧層。科學家已經在熱核爆炸實驗中觀察到了這種此前未曾預料過的效應。由於臭氧層的再生,這種效應會被削弱了。但是一場全面核戰爭的效應,毫無疑問將會更加巨大。臭氧耗盡(以及隨之而來的紫外線輻射增加)的次生效應將非常顯著,它會對人類多種主要農作物產生影響,也會通過殺死浮游生物而毀壞海洋食物鏈。
有許多科學家試圖預測大規模核戰爭的氣候效應,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組(理查德·特科、布賴恩·圖恩、托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爾·薩根五位科學家的姓氏首字母縮寫)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讀作T-Taps)小組受到了火星沙塵暴致冷效應的啟發。他們使用了一個地球大氣層的二維簡化模型計算了核冬天效應,結果發現全面核戰爭可能導致內陸地區的溫度降至零下40攝氏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983年底的《科學》雜志上LINK. 。
近年來一個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也認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數十公里的小天體擊中地球,這場爆炸掀起的塵埃遮蔽住了天空,導致氣溫下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讓恐龍這類當時居於支配地位的物種走向衰亡。
在TTAPS的研究成果發表以後,有一些科學家對其表示了質疑,其中包括美國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泰勒與薩根就此問題進行過辯論,他認為核冬天的效應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降溫效應並不像TTAPS小組展示的那樣嚴重,因此「核冬天」應該改名為「核秋天」(nuclear autumn)。
自從那之後,科學家使用改進的模型進行了更加精密的計算。1990年,TTAPS小組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LINK,回顧了自1983年以後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的計算表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溫大約是10到20攝氏度,局部地區可下降35攝氏度;盡管這表明全面核戰爭的後果可能比1983年他們預測的更輕,但是核冬天在總體上仍然是可能的。
自從1990年TTAPS小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之後,至今沒有更加詳細的研究進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同年,薩根和TTAPS的另一位成員特科一起出版了一本關於核冬天的著作,名為《無人想像的道路:核冬天與軍備競賽的終結》LINK。
1991年蘇聯解體,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冷戰時期結束,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沖突仍然有可能發生。這些核戰爭所造成的氣候效應仍然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
『捌』 什麼叫核冬天
1983年10月,五位美國科學家聯名提出:如果美國發動一場1億噸TNT當量的核戰爭,那麼,核爆炸後引起的城市和森林大火所產生的濃煙,將在大氣層1~10千米的高度上,形成一個大致均勻的煙層。這個煙層足以擋住陽光對地面的照射,但卻擋不住地面熱能向宇宙空間的散射。這樣,整個地球(首先是北半球)將會被黑暗籠罩數周之久,陸地溫度將下降到-15℃~25℃,大地冰封,水源凍結,進而導致大部分動植物甚至包括人類在地球上消失。故將此理論稱為「核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