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包括哪些成員國
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
石油輸出國組織(或稱「歐佩克」,OPEC),屬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石油政策,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的國際組織.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為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維護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代表在巴格達開會商議成立一個協調機構,9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式宣告成立,之後成員國由5個增加到13個,即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厄瓜多爾、加彭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退出該組織
⑵ 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貿易集團是()A.歐洲聯盟(UN)B.世界貿易組織(WTO)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007年1月,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國加入歐盟,歐盟經歷了6次擴大,成為一個涵蓋27個國家總人口超過4.8億、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2萬億美元,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貿易集團.
故選:A.
⑶ 石油輸出國組織是世界性組織還是地域性組織
全球性的
「歐佩克(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它是一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進行協調、統一。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機構有: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理事會,負責執行大會決議和指導該組織的管理;秘書處,在理事會指導下主持日常事務工作。秘書處內設有一專門機構——經濟委員會,協助該組織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報》(月刊):《石油輸出國組織評論》(季刊);《年度報告》;《統計年報》。
2003年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191.125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355.342億噸)、伊朗(172.329億噸)和伊拉克(157.534億噸)。2003年該組織成員原油產量為13.218億噸,約佔世界原油產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4.215億噸)、伊朗(1.865億噸)和奈及利亞(1.060億噸)。
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為防止石油價格飈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⑷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是什麼意思啊
石油輸出國組織,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譯為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12個成員國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和委內瑞拉。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⑸ 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簡稱……
世貿, 奧委會, 歐盟.北約,歐佩克
⑹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作用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機構有: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理事會,負責執行大會決議和指導該組織的管理;秘書處,在理事會指導下主持日常事務工作。秘書處內設有一專門機構——經濟委員會,協助該組織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報》(月刊):《石油輸出國組織評論》(季刊);《年度報告》;《統計年報》。
2003年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191.125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355.342億噸)、伊朗(172.329億噸)和伊拉克(157.534億噸)。2003年該組織成員原油產量為13.218億噸,約佔世界原油產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4.215億噸)、伊朗(1.865億噸)和奈及利亞(1.060億噸)。
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為防止石油價格飈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譯稱歐佩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產油國家為抵制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保衛石油資源、維護民族利益而組成的國際專業性組織。1960年9月成立,其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總部設在維也納。至1988年共有13個成員國。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 5國為創始國。其他成員還有:卡達、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些國家的石油產權、開采、提煉和經營長期被外國壟斷資本所操縱。該組織旨在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採取集體行動,同國際石油壟斷公司進行談判,以維護自己的石油利益,在70年代,該組織為保護成員國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簽訂提高石油標價的協議,並單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標價的決定,從而取得調節世界石油市場價格的支配權,一度使西方國家陷入石油危機,並為推動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改革起了積極作用。進入80年代後,由於世界石油市場需求量急劇下降,該組織先後採取「減產保價」和「減價保產」等措施,被迫不斷降低石油價格和限製成員國的產量,使該組織逐漸喪失調節石油價格的支配權。這一發展趨勢非短期所能扭轉。
除了上述13國石油輸出國組織外,還有地區性的國際石油組織。如1965年10月建立的拉丁美洲國家石油互助協會和1968年 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後者的成員國在1973年10月中東戰爭期間,以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股和國有化等措施,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對國際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該組織還於1976年設立國際發展基金,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和財政援助,有力地推動了南南合作。
⑺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世界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英文名稱及總部
1.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 (英語)
總部:美國紐約市
2.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世界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市萊蒙湖畔
3.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簡稱:阿盟
阿盟總部的永久地址為埃及首都開羅。
4.中文名稱:石油輸出國組織
英文名稱: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英語簡稱:OPEC
其他名稱:歐佩克
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
5.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
1894年成立後,總部設在巴黎
1915年4月10日總部遷入這個有「國際文化城」之稱的瑞士洛桑 至今
⑻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世界石油展望
11月8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了《世界石油展望2012》。在這份年度報告中,OPEC不僅下調了對全球市場中長期需求,還首次承認了頁岩油氣的影響力。OPEC稱頁岩油氣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能源構架,但美國的頁岩氣神話卻很難再被復制。
經濟悲觀致需求預期下調
報告指出,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歐債危機以及高油價的影響,OPEC將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下調至9290萬桶/天,較去年的預測下降超過100萬桶。到2035年, 預計全球石油消費將達到10730萬桶/天,較去年的預測下降超過200萬桶。然而,報告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全球市場的石油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石油在全球能源中的地位難以撼動。
報告稱,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石油需求在2005年達到頂峰後,會在2011年-2016年逐年降低。而中期需求增長的70%來自發展中的亞洲。長期來看,2010年-2035年期間,需求增長會超過2000萬桶/天,到2035年石油需求將達到10730萬桶/天。由於OECD地區的石油需求從長遠角度來看將不斷下降,全球需求增長的87%將來自亞洲地區,而2035年這一比例甚至會達到90%。
OPEC在報告中下調石油需求預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在10月OPEC公布月度報告時,就下調了對今年石油需求的預期。報告稱,由於全球經濟疲弱,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預計將增長80萬桶/天,較此前預測低10萬桶。OPEC認為,全球石油消費預期繼續受到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影響,工業生產放緩使中美兩國石油需求銳減,冬季石油需求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報告稱「因為世界經濟動盪,2013年石油需求預期主要面臨下行風險」。
受歐美疲軟經濟數據影響,市場擔心原油需求情緒明顯,紐約油價15日下跌,但布倫特油價因中東緊張局勢而出現上漲。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9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110萬桶,雖低於市場預期,但供應增加依然重壓市場。不過,中東緊張局勢為油價提供支撐,對中東石油供應更為敏感的布倫特油價因此出現上漲。15日收盤時紐交所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87美分,收於每桶85.45美元,跌幅為1.01%。12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37美元,收於每桶110.98元,漲幅為1.25%。
承認頁岩油氣對能源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OPEC在其報告中首次承認了從頁岩層中提取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正在顯著影響著全球能源供給格局。報告稱美國頁岩氣產量從2010年的15億立方英尺/日提升到如今的25億立方英尺/日。頁岩氣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不過OPEC也表示,美國的頁岩氣神話很難再次出現。報告稱:「到2035年頁岩氣及天然氣相關產業將給美國帶來近500億美元的GDP,但這種情況很難在其他國家得到復制。」
報告稱,頁岩油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技術發展是首要原因。盡管頁岩油的未來生產會受到諸如環境、設備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的困擾,但頁岩油資源開發正在美國迅速加快,產量也在顯著增長。2012年年初至今,美國國內石油生產年同比增長接近100萬桶/天,增速遠超其他國家。這其中,頁岩油開采新技術功不可沒,與頁岩油產量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有直接關系。氣價過低令許多開采商轉向開采頁岩油。有越來越多原先准備開采頁岩氣的鑽機用於開采頁岩油,導致頁岩油產量在2012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內,美國國內石油產量滿足了89%的能源需求,今年美國年產量有望達到1991年以來最高水平。EIA預計,2012年美國頁岩油日產量將達72萬桶,相當於其國內石油日產量的12.5%。
OPEC在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頁岩油的全球供應量將達到200萬桶/天,這相當於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目前的石油產量,而到2035年,頁岩油的供應量將達到300萬桶/天。2020年之後頁岩油增速將下降,原因在於易於開採的頁岩油基本已消耗殆盡。中期內,頁岩油生產將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將加入頁岩油開發的行列。
過去10年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增長乏力,但今年以來頁岩油產量的爆發式上升,水平井和水力壓裂技術在頁岩油開采方面的應用,以及深水項目的投產,將有望再次開啟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快速增長之門。鑒於北美頁岩油氣產量顯著增加,歐佩克的報告提高了來自非歐佩克成員國石油供應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16年,來自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供應將達到每天5660萬桶,比2011年增加420萬桶。
⑼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要成員有哪些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
⑽ 什麼時候石油輸出國組織登上國際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迅速恢復,石油需求量大幅度增長,石油工業在需求增長的刺激下也獲得了飛速發展。在中東、北非相繼發現了巨大的石油儲量,世界石油的主產區從美洲轉移到了中東。中東的石油產量從1945年佔世界總產量的7%增長到20世紀50年代初的16%以上。盡管石油增產,石油的主人仍然被舊的租讓制度所支配著,石油資源的主權仍在國際壟斷資本手中。
在早期簽訂的租讓協議中,石油資源國的收入僅僅是一次性的少量租金和12.5%的租讓費,石油價格的高低與其毫無關系。如此之少的礦區使用費可以使一個國家大部分領土以至全部領土的石油開采權在幾十年內為跨國石油公司的壟斷集團所佔有。通過租讓,跨國石油公司長期以來從石油資源國獲得了巨額財富。面對這種狀況,不斷覺醒的石油資源國愈來愈感到不滿,石油資源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
另一方面,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同樣也被大石油公司所控制。以石油「七姊妹」為主的美英石油巨頭在波斯灣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開采,他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實行石油標價制。標價權屬於美英石油巨頭,石油資源國政府無權過問。該石油標價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場出售原油的市場價格。從1950年開始,石油標價低於市場價格,並成為這些石油巨頭向東道國政府繳納礦區使用費和50%石油稅的依據。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石油資源國與大石油公司之間的斗爭都是圍繞著石油資源的主權和石油價格問題而展開的,他們組成聯盟的決心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1948年,委內瑞拉成功地實行了利潤對半分成制和所得稅制度,基本上改善了租讓方式,控制了國家資源主權。20世紀50年代初,波斯灣各石油資源國以委內瑞拉為榜樣,紛紛從美英石油巨頭那裡爭得了利潤對半分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些石油巨頭的盤剝。但石油巨頭不甘心受損,決定在標價上做文章,盡量把損失的利益奪回來。
在石油資源國與石油巨頭達成利潤對半分協議之後,各資源國對石油標價極為重視,因為標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國民的收入。
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世界原油供應的增長超過了需求的增長,市場上原油實際價格下跌,大大低於石油公司鎖定的標價。1959年,美國政府又頒布了強制性的石油進口配額,以期在與較低廉的國外產品競爭中保持其相對高成本的美國原油的市場地位。這更加劇了世界石油市場價格疲軟,由此導致石油價格不斷下跌。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狀況,直接促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誕生。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七姊妹」先後兩次降低石油標價。1960年8月8日,埃克森公司帶頭宣布,中東石油標價每桶降低10美分,隨之,英國石油公司也削減自己的原油標價4.5美分,其他石油公司也相繼效仿。最後,所有「七姊妹」的原油價格都降至同一水平。
就在埃克森公司宣布削減石油標價後幾小時,沙烏地阿拉伯礦產與石油大臣阿卜杜拉·塔立基打電報給委內瑞拉礦物和石油部長佩雷斯·阿方索,兩人在貝魯特緊急會晤24小時,他們計劃召開開羅「君子協定」參加國會議。大石油公司在發現石油資源國做出強烈反應後,馬上採取補救行動,殼牌公司於9月8日將石油標價提高2~4美分。但是,1960年9月10日,在大石油公司宣布削減石油標價後一個月,在伊拉克政府的邀請下,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五國代表在巴格達聚會。會議期間,代表們認為,為了反擊國際大石油公司以維護石油收入,有必要建立一個長期的強有力的機構。9月14日,會議通過決議: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永久性的組織,命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它的成員國之間定期協商,以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政策。石油輸出國組織因其英文縮寫「OPEC」而簡稱「歐佩克」。這樣,對20世紀世界政治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就正式宣布成立了。OPEC的成立標志著100餘年來西方石油壟斷資本統治世界石油工業、任意宰割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第三世界國家收回本國石油權益的斗爭已經從單個國家走向集體,從各自為戰走向團結奮斗。
成立之初,石油輸出國組織只有5個成員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1961年卡達、1962年利比亞和印度尼西亞、1967年阿布扎比(現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69年阿爾及利亞、1971年奈及利亞、1973年厄瓜多和加彭參加了該組織。1992年11月底,厄瓜多退出該組織;1996年,加彭退出該組織。目前,石油輸出國組織共有11個成員國。